唐太宗废掉太子李承乾的同时,为何要把魏王李泰也给废了?
太子称为储君,是皇位的继承者,是国家未来的领导者,因而立太子是各朝最重要的大事。唐太宗与历代帝王一样,十分重视太子的选择和培养。然而当他挑选了长子承乾为太子后,麻烦就接踵而至,不久又陷入了废立太子的烦恼之中。那么唐太宗为什么立了太子又想要废太子呢?
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长子,武德二年(619)生于长安承乾殿,所以因殿起名。武德九年十月,登上皇位的唐太宗立承乾为太子,而这年承乾只有8岁。
幼年的承乾十分聪慧,唐太宗看在眼里,特别喜欢。贞观四年(630)七月,唐太宗挑选了德高望重的李纲为太子太师,负责承乾的教育。李纲是个老夫子,每 每以儒家君臣父子之道灌输给承乾,上课时“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年幼的承乾好像是真地懂了,“未尝不耸然礼敬”,对他十分敬重。唐太宗看到师徒俩这 样的认真劲,心中十分满意。为了让承乾从小培养执政的能力,太宗还让承乾处理一些简单的政事,而承乾解决起来十分果断,颇识大体。
本来李承乾是一个明主的苗子,可惜这一切都被足疾给毁了,李承乾因为足疾走路有点跛,自从瘸了以后,李承乾的性情大变,李承乾的心路历程,史书没有记载,李承乾之所以性情大变,与他内心的梦想破灭有关。
李承乾一直希望能够成为父亲那样英明神武,文治武功的君主,而且要一表人才,也就是内在和外在都要一流,而脚一瘸,这个梦想就永远无法实现,作为从小被教育要成为一代明主的李承乾心里接受不了。
承乾生长于皇家深宫之中,没有接触民间疾苦,眼光短浅的毛病渐渐显现。皇太子无比尊贵的地位,加上他自我感觉很好,日渐染上奢侈、散漫的纨绔恶习。他张口闭口忠孝,人前也显得十分沉稳,但背地里却十分喜好声色,与一帮小人浪荡无度。
由于他很会伪装,许多朝臣都受他蒙骗,根本不知道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只有唐太宗严厉的目光盯住他时,才感到有所畏惧。唐太宗这时也发觉他问题很大,不过并没有想放弃他,认为他还很年轻,尽管身上有一些劣习,但还可以改掉, 毕竟他还有可塑性,只要有好的老师指点,应该会成为一个好太子的。
李纲病逝后,唐太宗将教育的重任落到了太子左、右庶子于志宁、李百 药的肩上。李百药发现承乾颇为留意典籍及爱好嬉戏,曾写了一篇《赞道赋》,以古代太子成败之事讽谏承乾,得到唐太宗的赞同。然而要让承乾真的听李百药的劝 导,已经不太可能了,他依然故我。两年后,李百药灰心离职。贞观七年,唐太宗挑选了中书侍郎杜正伦为太子右庶子。
杜正伦以直谏而闻名朝野,唐太宗想让他与 于志宁一起共同辅导太子。唐太宗最初还亲临东宫,了解承乾的学业进展。这时承乾得了脚疾,不能上朝,就避开了唐太宗对他的直接监督,一批小人乘机来到他身 旁,引诱他更加嬉戏荒诞。杜正伦、于志宁的直言相劝都无济于事,承乾根本听不进他俩的话了。唐太宗知道后,十分不满。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丧失对他的希 望,又挑选了名儒孔颖达为太子右庶子,想加强教育,让承乾改正缺点。孔颖达十分负责,一见到承乾有问题,马上板了脸进谏,可承乾却嘻皮笑脸,习性如故。太 宗无奈,只得再次更换老师,于贞观十二年任命张玄素为太子右庶子。
承乾一次又一次地辜负了父宗的期望,看着儿子的这副模样,唐太宗内 心十分焦虑,父子骨肉亲情日趋淡漠,日子一长,太宗生出了厌恶之情。更为重要的是,唐太宗发现太子与他在政见上差距更大。唐太宗一直标榜以文治国,尊贤礼 士,而承乾毫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懂太子守成重在守文的道理,一味嬉戏废学,对突厥的尚武风习十分爱好。唐太宗即位后,大力倡导纳谏,也希望太 子能像他一样,想不到承乾不喜谏臣,不纳善言,对父亲派给他的老师都是阳奉阴违。
唐太宗思贤若渴,一旦发现贤才,必礼贤下士,而承乾不闻有爱贤好善之举, 反而“私所引接,多是小人”,令太宗十分反感。母亲长孙皇后的早死,还有父亲唐太宗李世民对于他的亲弟弟李泰过于的宠爱,让李承乾患得患失,魏王李泰字惠褒,小名青雀,史料记载,魏王李泰是宠冠诸王,本来按照惯例皇子被封王成年后就应该去自己的封地,也不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怎么想的,太喜欢这个儿子了,特许魏王李泰“不之官”可以长年留在京城居住,群臣当然反对,但是李世民不理,于是这个与李承乾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就对皇位产生了幻想。
李泰被封为相州都督,却不赴任,可以留在京城。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 好士爱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唐太宗允许李泰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后来为了往来方便, 太宗让李泰移居皇宫大内的武德殿,撰写了《括地志》一书,每月的花销超过太子。
另外,李世民为了李泰方便在东都洛阳聚会游玩方便,有特把著名的名胜洛水池封给他,成为著名的魏王堤。这样的特殊的待遇,诱发了太子李承乾的醋心,也让一些大臣不满。于是包括魏征在内的很多人都对李泰有怨言,在李世民面前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这李世民虽然英名盖世,但是在这件事上却很护犊子,大怒,把一些大臣叫过来怒斥,说:我就是喜欢李泰!李泰是龙种,你们得尊重!搞得大家很无趣。
由于太宗的宠爱,强烈诱发了李泰当接班人的野心,于是经常做手脚整治他的哥哥、太子李承乾。李承乾害怕了,也暗中使手段,一次他派遣一个人自称是李泰王府的典签,到玄武门上奏书,这奏书中说了许多李泰的错误和罪过。太宗李世民一看大怒,当即下令搜捕上书的人,并细查此事,结果李泰王府里根本没有这个所谓的“典签”。
这让李世民意识到是有人在陷害李泰,结果对李泰更加保护宠信,再加上李承乾生活作风很不检点,遂有了废立之心,私下里答应立李泰为太子。李泰也以习文治学为名,暗中招贤纳士,每次朝中议事他事先揣磨父皇意图,再表自己意见,深得父心,同时也不忘抵毁太子,还唆使他人抵毁太子,这样一场波涛汹涌的宫庭斗争在表面平静的室王内暗流涌动。
其时承乾也发觉了父皇对自己的日渐疏远和对李泰的偏爱,知道自己已经失宠,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心中恼怒不已。前途的黯淡使他心灰意冷,萎靡不振,干脆 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终日沉湎于酒色。他在东宫招来上百人扮作突厥人,奏胡乐,跳胡舞,挥舞着胡人的狼旗,还搭个胡人的毡帐,模仿胡人的军事布阵,手中 拿着胡人的短剑厮斗,甚至还让人烧柴烤着全羊,拔出佩刀一点点割着吃。
他自己还比作是可汗,假装突然死了,让众人依胡人风俗在死尸边上嚎啕大哭,将东宫弄 得一片乌烟瘴气。还宠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并称他为称心。请注意这个称心是个男的,这让李世民勃然大怒,把这个称心杀死,李承乾不但不知道悔改,还在宫里给他树冢立碑,早晚祭奠,痛哭流涕,还装着身体不舒服几个月不上朝,其实是不愿见父皇。
为了保住自己太子的位子,承乾开始行动了。他与党羽商量 对策,准备了两个计划。他们首先派出刺客纥干承基暗杀魏王李泰,认为只有除掉嗣君的竞争对手才能保证自己的地位,但想不到这一计没有成功。第一个计划不 行,退而求其次,就着手第二个,即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孤注一掷,发动宫廷政变,让唐太宗退位当太上皇,用武力登上皇位。
李世民为了让李承乾迷途知返,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但是这些并没有能够从根源上治疗李承乾的心病,而这十几位老臣拿着鸡毛当令牌,经常严厉的批评李承乾,这让李承乾更加反感。 李世民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让魏征担任太子太师,为的就是给李承乾一个定心丸,也是向天下宣布,我是不会废太子的,可惜昏了头的李承乾并没能领会到李世民的良苦用心。
魏徵是一个坚决 主张立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人,所以唐太宗想让他对承乾作最后的努力,因为只有魏徵还会全心全意想让承乾走向正路。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唐太宗亲自带着李承乾与衡山公主(高宗即位后改封为新城公主)到魏征的府邸探望。三月,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上表称:“皇太子及诸王,陛下处置,未为得所。太子国之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唐太宗则答道:“我识卿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贞观十七年,魏徵病 亡,挽救承乾的最后努力破灭。魏王泰眼见自己在接近皇位了,就露出了咄咄逼人的态势,承乾无法可想,只能加快谋反的步伐。与承乾一起的汉王元昌、吏部尚书 侯君集、驸马都尉杜荷等人,本来只是与唐太宗有点小的不愉快,在承乾的影响下,同病相怜,几个人凑在一起一谈,决意反叛。大家都割臂起誓,用帛拭血,烧成 灰后和着酒一起喝下去,嘴上念了几句同生死的话,决定到合适的时机偷偷奔袭唐太宗的寝宫。
想不到这时发生了一件事。贞观十七年二月, 在齐州的齐王李v谋反。消息传来,承乾十分高兴,对手下的纥干承基说:“我宫西墙,离大内只有二十多步,如果我和你要弄点事情出来,难道是齐王可比的?” 齐王的叛乱很快被平定了,一干人等被带到长安审问,想不到事情牵连到纥干承基。四月,纥干承基受不住审讯中的用刑,供出了承乾密谋发动政变的方案。
唐太宗 立案审理,让长孙无忌等众大臣组成专门法庭审理这件事,在觉得证据齐全之后,太宗派出禁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拘捕了承乾及其党羽,一场还未发动的政变 就这样流产了。几天后,太宗下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关押在右领军府。与此同时,他也将魏王李泰给幽禁了起来。原因就在于唐太宗有一次去李泰家里,李泰竟然对李世民说出,如果将皇位传给自己后,自己将在以后,会将皇位让给幼弟李治,并且杀了自己的儿子,使其不能与李治相争。
原本李世民是非常疼爱李泰的,但是李泰这番话后,虎毒尚且不食子,更何况是自己的独生子,唐太宗认为李泰心肠太狠,而且太子的事情与他也有很大的关系。于是,在废掉李承乾的同时把李泰也给幽禁起来,好让晋王李治能顺利接班这李泰自恃聪明,恃才傲物,再加上老爹的宠爱,把很多大臣不放在眼里,包括他的亲舅舅长孙无忌对他都很不满,坚持要立魏王李泰的同母弟弟、老实听话的晋王李治。李世民私下也想立李泰。而长孙无忌却一定要立晋王李治。这个时候太原恰好出土了一通石碑,内有“治万吉”字样,与李治的“治”重合,这可帮了李治的大忙,于是李世民就想听从大家的的意见,准备立李治为太子。
李泰风闻此事后,就对弟弟晋王李治威胁说:“哥哥还斗不过我,你想与我斗?”把李治吓得浑身打颤。一天李世民见李治忧心忡忡的样子,就问他怎么了?李治就把哥哥李泰说的话告诉了父皇。李世民非常烦恼,之后又召李承乾责问他欲谋反的理由。废太子说:“臣下贵为太子,还要求些什么呢?只因李泰有企图,所以与一些朝廷大臣谋求自保罢了。因此有一些坏人趁机让臣下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如果李泰成为太子,正好让他的计谋得逞。
太宗李世民说:“是的,如果立李泰。则太子的位子就成了可以诡计求得的了。要是让李泰真的得立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就都活不成了;要是立李治,李泰和李承乾就都没事了。”并同时下诏说:“今后太子没有德行,藩王想取代之的,双方都要抛弃。下诏颁行这个法令。”然而李世民仍然有顾虑,对长孙无忌说:“公侯劝我立雉奴为太子,雉奴个性仁义但懦弱,(治理国家的能力不够有气魄)不会让国家产生忧患吧?”雉奴是高宗李治的小名。
于是,皇帝下令把李泰解除一切职务,囚禁起来,后来在贞观十七年改封为顺阳郡王,贬到均州的郧乡居住。李世民这样做,其实内心是很痛苦的,曾拿着李泰从郧乡发来的表章对左右说:“李泰文辞可喜,岂非才士?我心里一直是很喜欢他的,但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考虑,遣他居外,可以使江山无忧、兄弟两全也。”再说李泰经过这场变故,郁郁寡欢,在公元652年很快死去,终年三十五岁。
而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此花竟夕不萎。’”案:今人多称本生之妾母曰姨,盖其由来已久矣。
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然而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大错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实在忍不下心来杀了他,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最后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可现在唐太宗却当着众大臣的面公开询问要怎么处理李承乾之事,很明显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杀了李承乾。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钡热斯餐础督椤贰
尔后在重新立储之际,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于是果断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要能够同时保住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同年四月庚辰,李元昌赐令自尽,杜荷、侯君集等人尽皆伏诛,惟独主犯李承乾只被废为庶人。唐太宗在《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感慨道:“况乎冢嗣,宁不锺心!”然而承乾这个曾经被寄予了深切厚望的爱子,终究还是叫他失望了。庚寅,唐太宗亲谒太庙,以谢承乾之过。九月癸未,承乾徙居黔州。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辛丑,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为之废朝,并葬之以国公礼。
纵观李承乾之一生,可以看到唐太宗纵然作为大唐帝国高高在上的天子天可汗,但是在面对自己最心爱的儿子时,却只如同天底下千千万万个最普通的父亲一般,细心栽培耐心教导,特别是这个爱子将要继承自己的帝业,唐太宗更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
所以承乾不足6岁时,唐太宗便让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家陆德明教导他;所以承乾12岁时,唐太宗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其处理政务的能力;所以在承乾年岁渐长不循法度后,唐太宗煞费苦心地想要将他引回正道,甚至一听说有人猜测承乾的储位不稳,立马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以绝众望;所以哪怕后来承乾犯下了谋逆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伤心之余仍要绞尽脑汁保住他的性命,甚至在改立太子时满心都在为承乾的未来安危做打算。
然而,失去了太子之位的承乾没过多久便郁郁而终。而唐太宗对这个自己曾经寄予厚望的爱子的离世究竟有多悲痛,今天的我们已经很难知晓了,但是据说就在承乾去世后的这一年,唐太宗写下了一首《秋日即目》。
唐太宗李世民在废掉太子李承乾以后,没过多久,又将魏王李泰废除王位,贬出京城长安,这件事其实和魏王李泰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关系。太子李承乾谋反作乱,在这其中就有魏王李泰相逼的因素,而且李太在唐太宗李世民面前也说过一些非常大逆不道的话。
加上他在李承乾仍然是太子的时候,上窜下跳结党营私。其所作所为已经触犯了李世民的底线,而他毫不自知,这才导致唐太宗李世民,出于多重考虑,将李泰的王位拿掉,贬出京城。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李泰的遭遇是咎由自取。
唐太宗李世民很爱李承乾,但李泰却将他逼反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他最爱的长孙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他几乎在李世民夺位成功之后,就被确立为继承人。李世民对他的宠爱无以复加,亲自辅导他处理朝政,也给他找了当世最好的名师大儒给他最全面的教育。甚至是李承乾因为骑马摔伤了腿,造成了终身残疾,也丝毫没有改变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但是由于李承乾不便言说的特殊爱好,被李世民发现,并当场将李承乾的男宠杀死。李承乾在愤怒的李世民面前,不仅感到恐惧也感到了气愤。可惜他作为皇位继承人,这种爱好是不可能被允许的,但这件事情的发生,也让心思活络的魏王李泰看到了机会。
魏王李泰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和朝中大臣结交,在太子李承乾男宠被杀以后开始上下活动,想要给李世民更好的印象,争取让李世民改变心思更换继承人。而且他通过各种渠道运用舆论开始攻击,仍然是太子的李承乾。可以说太子李承乾在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况下,被魏王李泰的各种操作点燃了怒火,也放大了心中的恐惧。最终昏头昏脑的和一些人开始谋划谋反的事宜,最终一败涂地。
李泰说的昏话,让李世民对他心生厌恶
在太子李承乾,因为谋反被废掉以后,李泰自然乐不开支。由于太子之位仍然空悬在外,所以他自然要更努力争取。他的各种操作终于还是入得了李世民的法眼,李世民的内心也开始渐渐松动。在这种情况下,魏王李泰还是很有可能变成太子李泰的,但一切仍然需要李世民的首肯。
但是李世民在和李泰的一次聊天当中,他听到李泰是如此描绘他成为太子之后的打算的:他会杀掉自己所有的儿子,然后立自己的弟弟李治为皇位继承人。这句话说出来以后,让李世民觉得格外刺耳。本来李世民就得位不正,而李泰还想玩这一出兄弟让贤的把戏,而且还要杀死自己的所有儿子。
李泰太狠了,为了皇位连自己的儿子会都杀,那么在李世民百年以后,李治不仅不可能会被立为继承人,反而会被第一个杀掉。李泰的这种小心思,李世民怎么可能看不出来?所以在李泰说出这种话以后,李世民对他的厌恶瞬间上升到了极点。
为了保住李治,李泰必须失去政治影响力,且远离京城
可能在李泰说出那种话以后,李世民对于李治开始了特别的关注。经过他的考察,他觉得理智,除了年纪尚小,心思稚嫩且较为软弱以外,几乎符合自己对于继承人的一切标准。所以李世民可能在那以后就做下了确定将李治立为继承人的决定。
但由于危险分子李泰仍然是魏王,而且留在京城长安,所以必须要为这个性子较为软弱的李治,做出一些保护措施。所以魏王李泰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削去了王位,贬出京城。消除了他在京城内的影响力,彻底断绝他谋朝篡位的可能性。
结语:李泰为了在父亲李世民面前表忠心用力过猛,将自己送上了不归路。不管从哪方面来说,他都是咎由自取。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李世民的选择并没有太大的错误。在李治统治时期,唐朝的疆域扩张到了极致,大唐的威名也传播到了最远的地方,甚至是李世民都没有解决的高句丽,也在这一期间被灭国。
如果李世民对李泰没有做任何处理,那么在将来大唐内部还有可能会出现皇室内乱的可能性,而这是李世民最不想看到的事情。
唐太宗废掉太子李承乾的同时,把魏王李泰也给废了,主要是魏王李泰涉嫌“谋嫡”。
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魏王李泰。唐太宗的皇后长孙皇后给李世民生了三个儿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
在几个兄弟中,魏王李泰才华横溢,非常的聪明,也因此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宠爱。
按照当时的皇家规矩,诸王长大后都不能长期在京城停留,但是唐太宗太喜欢这个儿子了,特别准许他留在京师。
魏王李泰非常喜欢文学,唐太宗就让李泰在自己的府邸里面设置文学馆,任凭他自由组织学士们。
李泰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开始主编著名的《括地志》,在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时顺利完成。
在当时,魏王李泰可是非常有名的书法家、书画鉴赏家,唐太宗李世民对他的宠爱远在太子李承乾之上。
受宠而骄:谋嫡不成反被废。正所谓得于斯毁于斯,魏王李泰也是如此。
仗着唐太宗李世民的宠爱和自己卓越的才华,李泰不满足于藩王,企图取代太子李承乾而代之,不断给李承乾暗中使绊子。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勾结将军侯君集、赵节、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以及汉王李元昌等人谋反,打算学李世民当年那样起兵逼宫。
从玄武门之变中走过来的李世民,对太子李承乾起兵逼宫的事早就侦知,李承乾的谋反以失败告终。
经过此事,李承乾的太子是当不下去了,被唐太宗李世民废掉,充军到黔州。参与谋反的侯君集、杜荷、赵节等人都被唐太宗处死。
在废掉太子李承乾的同时,魏王李泰也被李世民废掉,把李泰从魏王降到顺阳郡王,并安置在均州的郧乡县。
李世民为何顺带着把自己最宠爱的儿子魏王李泰给废了?就是因为太子李承乾的谋反魏王李泰也脱不了干系,如果不是魏王李泰“谋嫡”,李承乾不一定会反。
唐太宗的苦心:立李治为太子。经过太子李承乾谋反一事,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如果让参与“谋嫡”的魏王李泰继承皇位,很有可能不容李承乾,这也是同时废掉李泰魏王封号的主要原因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只有让李治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李承乾和李泰才能同时得到保全。
为了同时保存三个儿子,唐太宗李世民煞费苦心,在废掉太子李承乾的同时把魏王李泰也给废了,另立李治为太子。
李泰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费尽心思好不容易把李承乾赶了下去,自己也跟着被废,昔日储君梦,如今梦破碎。
对此,大家怎么看?
国事如家事,历史也是现实,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更多精彩的历史知识和故事,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贞观政要》。
事实上,当李世民废除被李成王子被废除时,没有想到废物万王莉泰,甚至,李世民答应李泰会让他成为王子。然而,闫宜良站出来说,李世民立刻解雇了李泰的想法作为王子。相反,他将站在李志为王子,李尾是东莱县。所以,闫翔说是什么让李世民的态度取得了如此的大变化?在643中,李世明是很多事情。在今年,他的第五个孩子李你在古州。当然,它太快了,你被杀,李世琳失去了一个儿子。虽然他感到非常痛苦,但背面更痛苦。李你的公民投票已经走过李成王子的倒退。李成旗尚未正式抓住了它,证据就在那里。如果你不相信李世民,你会被伤心,李世民仍然希望保护李成茂,所以,这不是一个需要折扣的东西来决定。毕竟,记得是死亡,它将被使用。李世民在哪里知道?他要迫使部长主动为李成庆发言。果然,这是一件好事,最后李成梅被派生为妓女。
李承某被废除,魏王丽泰进入宫殿来挑选李世民,宠坏了李世民,说如果他成为一位王子并坐在王位上,他就会杀死他唯一的儿子,李新,让金王莉Zhi作为一个皇帝。李世民很沮丧,并承诺李塔会让他成为王子,父亲的孝道,所以不开心。然而,在李世民在冠军中说,他被严亮观察到。闫翔说李泰没有杀死自己的儿子,让他的兄弟,如果李世民真的想要李泰成为王子,而且它保存在早期保护金王李志。这时,李世明终于冷静下来,知道他几乎做了很大的事情。之后,李世民叫漫长而孙子,李志,李志等开了一个小的高端会议,李世民会拉着剑威胁到每个人,宗旨是推动李志作为一个王子。当然,这个结果是长长的孙子不容易看到,我将直接同意。通过这种方式,李志成为王子,李大走了。
为什么李世民做出这个选择?他自己说的原因。首先,如果李泰是王子,那么这就是向人们传达信号,王子的位置可以寻求。李世民本人是坐在政变的开始时的皇室,他不希望有效地模仿。但是,很遗憾,李泰与他很相似,李泰曼也想成为皇帝,是李世民,他没有处理两个儿子的教育,让李成茂和李蒂误解他将李泰作为王子。这让李成记住自我保护,李泰也希望追随父亲的身份,将来将成为未来。这种先例无法打开,否则将来会有更公平的人。然而,李世民的成功已经为大唐未来的几种变化掩盖了隐患的危险,这是后来的。其次,李世民想要确保三个蝎子。李世民宠物的孩子是一个着名的,根据李大的性格和王位之旅,如果他让他成为继承人,李成旗和李志不得不死。这不是李世明愿意看到的。李振仁,孝顺,友好的兄弟,如果他成为继承人,那么李成旗,李大,李志可以保护它。所以16岁的李志已成为最大的赢家。
遂良和长的孙子支持李志作为王子,而在后来,他成了李世民安排李志的部长,这两个人原本认为李振仁的利益,关燕集团的利益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保证,但一切都有异常,吴泽西斯出现了。在污水的过程中,长长的孙子和延良由女王支持,反对吴泽迪安。但最终,李志和吴泽迪安克服了沉重的困难,或让吴泽西人成为女王,等待漫长而孙子和遂良的极其悲惨的命运。李志取决于漫长的孙子的忏悔,但它很软。
因为太子李承乾造反的时候,魏王李泰也参与到了其中,所以唐太宗就把李泰也给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