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书法

书法醉翁亭记(苏轼书法醉翁亭记)

一、概括颜真卿书法,王羲之书法,张旭书法?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颜真卿书法特点: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遭劲舒和,神采飞动。

颜真卿在书学史上以“颜体”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书学境界。他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

二、醉翁亭记虚词?

《醉翁亭记》的虚词用法(而、之、也)。

 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

一、“而”用法:

  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 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二、“之”用法: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三、也

  A、表判断(肯定,用于描述景物,介绍人名)

  B、表陈述(解释)

  C、表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1.环滁皆山也(助词,表判断)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助词,表判断)

  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助词,表判断)

  4.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助词,表陈述)

  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助词,表判断)

  6.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助词,表陈述)

  7.故自号醉翁也(助词,表陈述)

  8.在乎山水之间也(助词,表感叹)

  9.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助词,表陈述)

  10.山间之朝暮也(助词,表判断)

  11.山间之四时也.(助词,表判断)

  12.而乐亦无穷也(助词,表感叹)

  13.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助词,表判断)

  14.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表陈述)

  15.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助词,表判断)

  16.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助词,表判断)

  17.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助词,表判断)

  18.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助词,表判断)

  19.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助词,表判断)

  20.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助词,表感叹)

  2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助词,表判断)

三、沁园春醉翁亭记?

《沁园春》是词牌名,是词的格式,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最为出名,其次还要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文章介绍了醉翁亭的位置 ,名字的由来,周围优美的环境,借此来表达作者乐民之乐,与民同乐的情怀。

四、醉翁亭记唱的歌?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五、醉翁亭记短句?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六、醉翁亭记断句?

文章的停顿只是为帮助我们理解文意,而现在我们所见的古文一般都有标点,这些标点已经起到了停顿的作用.所以不必再细求停顿了.

醉翁亭记的长句不多,而且前文的停顿,一读遍知.而最后一段较有长句,停顿如下: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主要注意”太守之乐其乐也”这句.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所以此句理解为,太守乐(的是)他们的乐(即太守以他们的乐趣为乐).

七、醉翁亭记译者?

作者:欧阳修(宋代诗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八、醉翁亭记范仲淹?

不是范仲淹,而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九、醉翁亭记绝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是《醉翁亭记》中赞美醉翁亭周围景色的句子。后来人们又赋予它新的意思,言在此,意在彼。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城写的一篇游记,里面有描写醉翁亭四周景色的优美句子,四季美景,如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主题就是要表现太守与民同乐。体现这个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十、醉翁亭记总分?

《醉翁亭记》是总分总的顺序。

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引出人和事。‘’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然后再逐层拉近,依次推出‘’西南诸峰‘’,最后定格在醉翁亭上。用了移步换景,由远及近的写作手法。

第二段:写山水之乐。抓住了早晚晦明变化,四季景物来写。

第三段:写出游之乐。一共四幅图画: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体现与民同乐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