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工匠核雕视频大全(非遗工匠核雕视频大全集)
1. 非遗工匠核雕视频大全集
No.1 南笼传人· 陈传发
陈传发,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派鸟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收藏协会会员,上海工艺美术微型微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非遗保护协会会员、上海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1991年从艺以来,一直从事“鸟笼”手工技艺及相关专业研究开发工作30年。长期致力于南笼的传承和发展,以艺术雕刻、镶嵌和笼式花样的变化在鸟笼制作界独树一帜。其秉承传统手工制作鸟笼,因材施技,综合运用,得到业内、藏家的欣赏和认可,逐步在全国鸟笼制作行业确立起引领地位。
多次参加文化艺术展览,近年来作品屡次获奖。其本人也致力于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不断推动以海派传统文化为基础的鸟笼文化的发扬光大。
No.2 艺术成就
2013年,作品小叶紫檀笼“福在眼前”被苏州市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
2016年,作品“松鼠葡萄绣眼笼”获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暨非遗保护成果展“国匠杯”金奖。
2017年,作品“喜鹊登梅绣眼笼”获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暨非遗保护成果展“国匠杯”最佳创作奖。
2. 核雕非遗传承人申报范本
1、宋水官
宋水官生于苏州市舟山村,荣誉成就有中国核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品牌艺术家、江苏工艺美术大师等。
2、周春毅
周春毅是苏州核雕周派创始人,1986年出生在这个雕刻世家,祖上清朝起就雕刻,传承百年。
3、须吟笙
须吟笙是苏州舟山须派罗汉的创始人。是近代核雕名家,舟山核雕的代表性人物。
3. 核雕工艺大师
01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
02奥古斯特·罗丹>>
03亨利·斯宾赛·摩尔>>
04安东尼奥·卡诺瓦>>
05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
06菲狄亚斯>>
07康斯坦丁·布朗库西>>
08弗朗索瓦·吕德>>
09让·安东尼·乌东>>
10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11丹尼尔·切斯特·法兰奇>>
12保罗·兰多夫斯基
13阿历山德罗斯
4. 核雕手艺传承人
算。蒲建军橄榄核雕工细致,品质不错。
蒲建军现任莆田市藏云堂精微透雕艺术研究院院长,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莆田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95年开始学习木雕至今,一直从事雕刻的创作和研究,擅长精微透雕技艺。蒲建军是参加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的唯一木雕大师。
5. 核雕非遗传承人
刘斌:艺名,希今,号“一笑轩”。1975年出生,山东潍坊人。
自幼酷爱艺术,1987年被核雕艺术深深吸引,并自习研究核雕艺术,年幼时受教于田翔千先生学习篆刻。1994年师从书法家张镜远先生学习书法。1996年拜核雕大师裴曰信先生为师。从此开启了核雕艺术之路。经过对传统核雕多年的潜心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2010年教授学生,现在教授的学生达几百人,徒弟六人。
2003年1月担任“世界华人艺术网艺术顾问。”2004年作品在第二届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中国民间艺术精品展中获“优秀奖”。作品入编大型丛书《中华当代书画作品博览》、《中华翰墨艺术宝库》、《中华名人大典》。
2014年6月获潍坊市首届核雕技艺大赛金奖。
2009年6月加入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
2011年3月加入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2015年12月任潍坊核雕协会会长。
2015年12月任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2015年被评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2015年被评为潍坊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5月参加山东省第八节工艺美术节作品获金奖银奖。
2016年八月被评为潍坊市民间艺术大师。
2017年九月在中国潍坊传统工艺设计创意大赛获最佳创意奖,潍坊市核雕大赛金奖。
2017年十二月 获风筝都文化奖。
2018年元月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4月获全国桃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创意大赛金奖。
2018年12月获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2019年3月获全国桃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创意大赛铜奖。
2020年7月在第十二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泰山桃木王”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奖金奖。
2020年9月获潍坊市首届“潍坊好手艺”设计制作大赛十佳奖。
6. 核雕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1、宋水官宋水官生于苏州市舟山村,荣誉成就有中国核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品牌艺术家、江苏工艺美术大师等。
2、周春毅周春毅是苏州核雕周派创始人,1986年出生在这个雕刻世家,祖上清朝起就雕刻,传承百年。
3、须吟笙须吟笙是苏州舟山须派罗汉的创始人。是近代核雕名家,舟山核雕的代表性人物。
4、刘小敏刘小敏,原名刘敏霞,苏州核雕名家。是苏州市吴中区舟山核雕行业协会副会长。
5、马福元马福元是苏州核雕工艺大师,苏州舟山村人,马福元苦练技法,主攻十八罗汉,取得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7. 核雕艺术传承
1、宋水官
宋水官生于苏州市舟山村,荣誉成就有中国核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品牌艺术家、江苏工艺美术大师等。
2、周春毅
周春毅是苏州核雕周派创始人,1986年出生在这个雕刻世家,祖上清朝起就雕刻,传承百年。
3、须吟笙
须吟笙是苏州舟山须派罗汉的创始人。是近代核雕名家,舟山核雕的代表性人物。
8. 非遗工匠核雕视频大全集高清
菊花石雕属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石雕”类。1、菊花石雕以花卉为主题,是我国传统的石雕工艺。作品造型优美、工艺复杂,制作过程需要多种技艺,包括刻、琢、磨、烧等多个工序,因此被列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除了菊花石雕外,在中国石雕艺术中还有山水石雕、戏曲石雕等不同的题材,这些多样化的石雕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艺术水平的高超。
9. 核雕工匠精神
核雕
艺术历史悠久,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由驱凶避邪的祥符功能向赏心悦目的把玩遣兴的转变,至近代则由诗意化的独立作品形式转变为具有一定宗教功能的佛教念珠,再一次改变了核雕清赏雅玩的属性。在当代,核雕成为文玩市场的新宠,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审美诉求,形成了“南工”和“北工”两个不同的工艺风格。从核雕艺术的生成、发展,到当下不同地区艺术风格的形成中不难发现,核雕艺术形式风格的每一次变化皆源于其观赏主体和功用属性的改变。
一、核雕艺术的生成
对大多数非艺术专业的中国人来说,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大概没有超过核雕的了。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中学课本中的一篇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课文所致。读过中学的人基本上都能够背诵“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段课文。从课文中人们了解到,中国有一种精微奇巧的雕刻艺术,可以在一颗大“不盈寸”的小小桃核上雕刻“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么多内容。通过这篇课文人们还大体了解到,至少在明代时期就有了核雕这一艺术形式。
从艺术史学的角度去探讨核雕生成的具体时间是困难的,难以准确界定其生成的时间主要有文献和实物两个方面的原因。从文献的角度看,古人惜字如金,往往只录其大概,鲜有说明其原委者。《核舟记》虽然讲了一个生动的核雕故事,但却没有考辩其来历。从实物的角度看,因为果核不易保存,时间久远不是腐烂焚毁就是朽蚀虫蛀,虽然偶尔也能发现古人的核雕,但至今还没有一件实物在时间上超过《核舟记》文章中所记载的时代。在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文献记载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古代工匠社会地位低下,一般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无法对自己的作品和技艺进行记录。古代文人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即使是“布衣”,也自视清高,一般不会与工匠为伍,故不可能做工艺美术方面的实证文录。他们所留下的文字,不是笔记就是小说,鲜有专题详论,更难得写作研究专著,偶有记述往往道听途说望物生义,其中不乏假托臆断和随意发挥。
10. 非遗工匠核雕视频大全集下载
1.中国活字印刷术
中国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并称为中国四大发明,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技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北宋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比欧洲早四百多年。活字印刷术就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除,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至今,浙江瑞安保持了这门传统技术。中国活字印刷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雕版印刷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并称为中国四大发明,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四百多年,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技艺。雕版印刷技艺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雕版印刷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内著名的雕版印刷技艺有杭州雕版印刷技艺、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雕版印刷技艺、同仁刻版印刷技艺、四堡雕版印刷技艺等。
3.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是一种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也是中华民族著名的传统技艺。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以浙江省为主提出申报,以浙江杭州、嘉兴、湖州和江苏苏州、四川成都等3省5市,共同作为蚕桑生产的主产区和蚕桑丝织文化保护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包括杭罗、绫绢、丝绵、蜀锦、宋锦等织造技艺及轧蚕花、扫蚕花等丝绸生产习俗。其中,杭州织锦与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余杭清水丝绵、杭罗、蜀锦、宋锦、双林绫绢、杭州织锦、辑里湖丝、潞绸等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4.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了七千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由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与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一道“捆绑”申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影响深远,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徽派民居、苏州园林等都是这一技艺的代表作。
5.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即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南京云锦,与苏州宋锦、四川蜀锦一起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锦”,居中国三大名锦之首,被誉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璀璨结晶。如今,南京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技艺,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6.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居文房四宝之首,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而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是安徽省泾县传统手工技艺,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7.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中国桥梁营造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优秀的桥梁工艺,编梁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就是其中的一种,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著名的传统技艺。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主要流传在浙江、福建等地,尤其是浙闽编梁木拱廊桥历史悠久,造型丰富,数量众多,在国内同类廊桥建筑中独领风骚。庆元木拱廊桥、泰顺木拱桥、屏南木拱廊桥、寿宁木拱桥等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是福建沿海木船制造的一项重要的汉族传统手工技艺,是古代中国人民在世界造船史上的一大发明,采用这种技艺制造的船舶,大大提高了船只抗沉性能,确保了航海安全,堪称中华绝活之一。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唐朝,主要以樟木、松木、杉木为材料,采用榫接、艌缝等核心技艺,使船体结构牢固,舱与舱之间互相独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结构形式,确保船只在受损时仍能保持浮力,大大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这项技艺为宋元时期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发挥了积极作用。
9.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浙江丽水龙泉市传统制瓷工艺,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均具有独特的技艺。龙泉青瓷烧制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也是一种艺术,上乘青瓷青翠滋润、莹澈剔透,富于韵味,有“类玉”之美,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0.中国传统制茶技艺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11.黎族传统染纺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染纺织绣技艺是海南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包括纺、染、织、绣四大工序,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纺织技艺。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工艺存续数千年,特点鲜明,有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包括扎染)、刺绣、龙被等品种。黎族织锦的图案丰富多彩,有160种以上。龙被是黎锦中的珍品,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图案典雅,款式多样,在黎锦中技艺最为突出、文化艺术价值最高。黎族传统染纺织绣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