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明清时代的核雕介绍(明代核雕名家)

1. 明代核雕名家

核雕

艺术历史悠久,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由驱凶避邪的祥符功能向赏心悦目的把玩遣兴的转变,至近代则由诗意化的独立作品形式转变为具有一定宗教功能的佛教念珠,再一次改变了核雕清赏雅玩的属性。在当代,核雕成为文玩市场的新宠,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审美诉求,形成了“南工”和“北工”两个不同的工艺风格。从核雕艺术的生成、发展,到当下不同地区艺术风格的形成中不难发现,核雕艺术形式风格的每一次变化皆源于其观赏主体和功用属性的改变。

一、核雕艺术的生成

对大多数非艺术专业的中国人来说,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大概没有超过核雕的了。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中学课本中的一篇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课文所致。读过中学的人基本上都能够背诵“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段课文。从课文中人们了解到,中国有一种精微奇巧的雕刻艺术,可以在一颗大“不盈寸”的小小桃核上雕刻“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么多内容。通过这篇课文人们还大体了解到,至少在明代时期就有了核雕这一艺术形式。

从艺术史学的角度去探讨核雕生成的具体时间是困难的,难以准确界定其生成的时间主要有文献和实物两个方面的原因。从文献的角度看,古人惜字如金,往往只录其大概,鲜有说明其原委者。《核舟记》虽然讲了一个生动的核雕故事,但却没有考辩其来历。从实物的角度看,因为果核不易保存,时间久远不是腐烂焚毁就是朽蚀虫蛀,虽然偶尔也能发现古人的核雕,但至今还没有一件实物在时间上超过《核舟记》文章中所记载的时代。在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文献记载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古代工匠社会地位低下,一般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无法对自己的作品和技艺进行记录。古代文人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即使是“布衣”,也自视清高,一般不会与工匠为伍,故不可能做工艺美术方面的实证文录。他们所留下的文字,不是笔记就是小说,鲜有专题详论,更难得写作研究专著,偶有记述往往道听途说望物生义,其中不乏假托臆断和随意发挥。

2. 明清核雕精品

以曲阜孔庙大成殿明代雕造的十根蟠龙石柱、北京故宫清代雕凿的云龙御路石刻最为盛名。明清时期的建筑装饰雕刻艺术也有着重大发展。石雕,指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3. 古代核雕名家

1、殷根福(生卒年不详) 清末核雕工艺家。住吴县 舟山。擅长橄榄核雕,刀笔粗犷,大刀铲削,形简意赅。核雕技艺深谙,闻名于海上,被古玩业誉为“殷派”。子小男,女小妹,继承父业,仍擅核雕。

2、周春毅,自幼耳濡目染,从小就对核雕充满了兴趣,其入门导师是父亲周泉兴,在周春毅年幼时为其培养了对核雕技艺的艺术灵感及浓厚兴趣,后因其技艺的增长与成熟,先后去苏州各个门派大师进修雕刻艺术。经过各界诸位名师的指点结合家族传承技法,使得周春毅在核雕创作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吸取各派别之优点。在风格上集各派所长,又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独树一帜,苏州舟山核雕新一代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

3、周义清,1968年生于舟山核雕老街,1985年离校后就进入村办企业舟山核雕厂从事核雕,工厂解体后,于1997年到无锡灵山大佛 面佛修心;至2005年重返舟山核雕老街。在这九年中,他潜心于核雕刻的研究和创作,构思出了各种适应不同层次的玩家喜爱的佛教类题材作品,曾被多家核雕刻专业类书籍收录。

4. 明代核雕名家排名

核雕在明代的苏州、山东、广东等地兴起并进入全盛期,人称“鬼工技”,达官贵人视其为宝物,喜爱此物者上至皇帝下至庶民。

宣宗朱瞻基、熹宗朱由校都酷爱核雕,天启帝还亲自操刀刻立体果核雕“五鬼闹判”,且技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明代的核雕材料大多是核桃与杏核,而橄榄核则较少。题材大多是神仙人物、辟邪神兽、吉祥物等。明朝是工艺精致小品制作的高峰,雕刻崇尚简约质朴,意境清远,与清代的华美繁缛形成鲜明对照。但明朝的核雕实物十分罕见,就算真正的清朝核雕,能流传至今的也极为稀少。

按照核子表面的筋纹,可以将橄榄核按照如下方式分类:

1、二花:表面有两条筋纹,通常此类核子外型比较扁,砸开后里面含有两间内室,此类核料的产量非常稀少有限。

2、三花:较为常见的橄榄核,表面分布三根筋络,砸开后内里含有三间内室。

3、四花:产量相比三花为少,表面四筋均匀分布,砸开后内里含有四间内室,通常是《八宝观音》,《龙生九子》等题材首选材料。

4、五花:五花原料,原料极少,一年橄榄核原料下树后也很难见到几粒。

5、多花:多纹路,多内室,不均匀分布筋络的一种怪核,属于变异种,较为少见。

按照橄榄核的存放时间可将橄榄核分为新核和老核两种。

1、新核:从乌橄榄树上采摘后,去果肉后1年至2年内的核称为新核。新核不适合用于雕刻。原因在于新核内部的水分没有完全蒸发,在雕刻后容易开裂。且新核的颜色显黄,雕刻后作品的质感不强。

2、老核:从乌橄榄树上摘下去皮后存放5年以上的橄榄核称为老核。判断新核老核要从核料本身的核质,成熟度,饱满度来判断,一般老核核质更坚硬,颜色更深。橄榄核原料存放的时间越长越好,放的时间长了,即使不去把玩,核子颜色也会逐渐变红。因此使用老核子雕刻出来的作品颜色会更加的红润。再加上老核子存放的时间长,内部较为干燥,内外的湿度基本一样,因此不太容易开裂。

按橄榄核原料的产地,刨开核子的色泽,核子的长相分类。

1、铁圆核:铁圆核是一种较受玩家欢迎的橄榄核材质,若满以下条件的材质可被称为铁圆核:不易裂、肉质厚。色质均匀。色红。质地细腻。圆形足。兼容性好表皮偏黑,白筋密度大,稳定易刻。

铁圆核也称为铁头或铁头核,因其质地有如铁一样坚硬,而且一般都是涽圆形而得名。铁圆核的质地比其他任何橄榄核品种都要坚硬、密度也大大高于其他品种的橄榄核,两颗铁圆核之间相互撞击时会发出清脆的声音。铁圆核的核头呈现三角形的小孔,核筋稍微浮起,平整面光滑,而且核壁较厚、颜色较深,由于核体呈圆形或椭圆形,适合雕刻人物头像,所以常被用来制作十八罗汉头等作品。铁圆核的最大优点是十分容易上色,把玩2至3个月,就会出现红润透亮的光泽。应该说铁圆核是橄榄核中的上品,所以价格也相对高昂。

2、红金刚:表皮发红,肉色稍红者可称为红金刚,这种核子相比铁圆核颜色较浅,也没有铁圆核那么容易通过把玩上色、上浆。但其同样是出众的雕刻材质。

3、黑金刚:黑金刚表皮发黑,核肉极红,通过把玩非常容易上浆,上色也是很快,是非常理想的雕刻罗汉用料。

4、紫袍核:表皮颜色发紫,一般作为废料,很少使用。近年来由于原料的紧缺,紫袍核也被部分雕刻者巧妙的废物利用了起来。

5、黄胖核:黄胖核指那种颜色发黄,核肉饱满,宽度较款的橄榄核材料。名称源自于广东普宁。主产自广东东部地区,黄胖核虽然核质较黄,但并不发糠;且把玩时上色很快,受到部分橄榄核雕师傅的喜爱。通常黄胖核被用来雕刻题材阿福题材。

6、牛头榄:广西西部容县和广东东部德阳核区当地民间的叫法,也称牛古揽,这种橄榄核,个头大,核质厚,密度高,且宽度可达到2.2至2.8公分,长度在3.8公分左右,此核雕刻单核极佳。

7、奶油核:材质和颜色接近黄胖核,但是大小要比黄胖核略小,也有将黄胖核直接称为奶油核的。

8、水晶核:水晶核的质地尤其细密,在经过盘玩之后表面会形成一层玻璃釉光似的包浆,故名水晶核。

9、还要提到的一种国外大核,见过最大的国外大核最大直径可以达到3.5公分以上,有的朋友也叫这种核为芒果核,这种“国外大核”腔体非常大,核肉非常薄,且核的肉质非常粗糙,稳定性差,雕刻出的作品易变型,在国外这样的核主要用于榨油的,这种核是不是橄榄一类的品种还有待考证,这种“国外大核”只适合浅浮雕,线刻等。

橄榄核原料按照核子的大小和形状有以下几种分类:

1、标准大核:又称传统大核、单核,一般宽度要超过22 mm,长度超过35mm的大核,核质红透的为上品,这种核一般用于雕刻单籽《老子出关》《宝莲灯》《西厢记》《西方三圣》核雕作品。

2、细长核:形体较为细长的核子,这种核子的长度一般在48mm或以上,宽度大约在19左mm右,感觉较为细长,这种核子适合雕刻《赤壁怀古》《游子归航》核舟《送子观音》《持瓶观音》观音等题材。

3、小核:外形较小的橄榄核,适用于较小腕串,这种核子一般的直径在8mm至11mm厘米,越小的料越为稀少,其价格也越高昂。一般用于较小的罗汉头等小腕串的创作。

4、中等核:大小中等的核子,一般宽度为17mm—19 mm,长度在23mm—30mm,做为较为普通的橄榄核创作所用材料,一般用于创作罗汉头、九龙戏珠 、风景八仙手串等题材。这种类型的原材由于数量较多,市场价值也相对便宜。

5、圆核:外形较为接近球形的橄榄核材料,一般直径20mm以下的常见,原料充足。直径超过22mm的接近正圆的橄榄核原料就很难找了,这种接近圆核材料较为稀少,品质较好,肉质较厚的可以通过打磨制作成球形光珠。一般圆核用于雕刻八宝观音、九龙戏珠等题材的核雕手串。

6、怪核:外形较为奇特的,形状特别的橄榄核材料,为基因突变的品种,外表看似怪异,但是只要通过巧妙的设计和雕刻就能使其有着别出心裁的效果。

按照核子表面的筋纹,可以将橄榄核按照如下方式分类:

1、二花:表面有两条筋纹,通常此类核子外型比较扁,砸开后里面含有两间内室,此类核料的产量非常稀少有限。

2、三花:较为常见的橄榄核,表面分布三根筋络,砸开后内里含有三间内室。

3、四花:产量相比三花为少,表面四筋均匀分布,砸开后内里含有四间内室,通常是《八宝观音》,《龙生九子》等题材首选材料。

4、五花:五花原料,原料极少,一年橄榄核原料下树后也很难见到几粒。

5、多花:多纹路,多内室,不均匀分布筋络的一种怪核,属于变异种,较为少见

鉴别好的核子主要看以下几点:

1、颜色是否均匀,有无花点。

2、核肉厚不厚,核皮薄不薄,以肉厚皮薄的为佳品。

3、密度高不高,如果是密度不高的核子,在上油后会很容易花。

4、是否是怪核,核子如果是特别大或特别小的,价值会很高。如果是佛手核或多花核,那就更是难得的佳品了。

5. 明代核雕名家有哪些

唐代时,石狮子雕刻艺术达到顶峰,采用传神的创作方法,石狮子完全中国化。石狮子被雕刻得异常壮丽,而且逼真,头披卷毛,张嘴扬颈,四爪强劲有力,神态盛气凌人。

明代后,石狮子雕刻艺术进一步升华,而且人们生活中使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宫殿、府第、陵寝、甚至一般市民住宅,都用石狮子守门;在门楣檐角、石栏杆等建筑上也雕上石狮作为装饰。如闻名中外的卢沟桥,其两边140个柱头上,都雕刻着玲珑活泼的石狮子。姿态多样,神情丰富,大小不一,雕刻得活灵活现。

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扬州画舫录》中规定:“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

石狮子通常以须弥座为基座,基座上有锦铺。狮子的造型各异,在中国又经过了美化修饰,基本的形态都是满头卷发,威武雄壮。

6. 明代核桃

磨盘狮子头和宫灯狮子头有一些区别。原因:磨盘狮子头和宫灯狮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种舞狮表演形式,虽然在一些细节上都有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磨盘狮子头通常是一种以技巧为核心的表演形式,强调的是狮子演员的技术和演绎能力,以及团队默契配合的程度。而宫灯狮子头则更加注重造型和艺术效果,舞狮者在表演时穿戴的传统服饰、舞步、器械等都要求更加精美繁复,达到一种理想的舞台效果。此外,磨盘狮子头和宫灯狮子头的演出场合和用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前者更适合在节庆万事大吉、开门纳财的喜庆场合中表演,后者则可以作为招财纳福、祈祷平安等一些更加正式和庄重的场合中表演。

7. 明代核雕名家排行榜

清末民初名家朱茂记

清末民国名家游隆盛

五子罗汉

自明代始创至今畅销不衰,传说有一位名叫冯上和的瓷雕老艺人,虽穷但为人厚道,收养了五个孤儿,平日靠作瓷雕为生,有一年中秋节冯上和为了哄孩子开心,便替五个孩子塑像,孩子们看像快塑完了,便说:公公也给自己塑一个吧?冯上和忙塑了一个赤身坐像,孤儿们笑得前仰后合搂紧上和,这一场景深深触动了上和的灵感,上和把五个小塑像按在赤身像身上,一尊名为《全家福》的瓷雕问世了,后来称其为《五子罗汉》。

以上是景德镇的一种版本,还有一种说法是:五代梁时有一僧人,名契此,又称布袋和尚。居明州(浙江省奉化县),常背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似疯癫,自称弥勒化身。另一种说法:弥勒的布袋能装走儿童的灾难。故又称五子布袋和尚的塑像。

8. 民国核雕名家排名

翡翠是一种珍贵的矿物,历史悠久,被人们珍视和喜爱。以下是几位历代翡翠创始人:

1. 前2500年左右的古埃及人:他们是最早利用翡翠制作珠宝的人之一,他们用翡翠制作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品。

2. 前2000年左右的中国商代人:在商代时期,中国人开始使用翡翠制作各种工艺品,如玉器、玉璧、玉佩等,翡翠在当时也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

3. 前700年左右的奥尔梅克文明: 在今天的墨西哥,奥尔梅克文明利用翡翠制作各种物品,如面具、耳环、头饰等,表达他们的文化和信仰。

4. 19世纪的中国清朝时期:清朝时期,中国的翡翠文化达到了顶峰,很多著名的翡翠工艺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制作的,如和田玉、缅甸翡翠等。

这些人的创造和发展使翡翠的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并成为了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9. 民国核雕

有价值。盘久了虫子自然也就没有了。若是出现虫孔,加点橄榄核粉填充,补点胶,也不失为一个好串,盘玩,莫要过多追求完美!

橄榄核里面自然生长出来的是一种软体小白虫,从外表上看类似“米虫”,是否是同种则要请教专家。该虫如同蚕一样结茧繁殖。与蛀虫不同的是它吃软不吃硬,只吃果仁,不啃食木质,因此对橄榄核雕并无大害。其实,在橄榄核雕防虫问题上,民国时期的老艺人们做得更环保先进,他们将雕好的橄榄核放置在墙角,让蚂蚁爬到里面去啃食果仁,等到里面的果仁被啃食干净以后就再也不会生虫了。老艺人们的这一做法就是为了让玩家不会看到核雕生虫而心生厌恶。

10. 明代文玩核桃

狮子头:其纹路点网结合,两棱角下垂,如旧时衙门门前石狮子的鬃毛,故而得名。特点是尖短而顿,尾紧而方棱条宽而正大多为两棱,有粗纹、细高桩、矮桩之分。多产于北京、天津、河北的山区。

鸡心:此品种为心脏状,小的如鸡心,故而得名。纹路以点状为主,棱条中上部偏高,下部偏低,质地坚硬,响声清脆,其结构紧密,硬度高,上色包浆较慢。主要产于河北、陕西地区。

官帽:因其形状如明朝官员上朝时戴的帽子而得名,矮而庄重,凸起为点网状,两棱宽而平直,尖顿而圆润。曾有官帽在手,要啥啥有的传闻。多产于燕秦岭东部。

公子帽:也叫相公帽,由于双棱高,形状低矮,放于掌中端详,形似京剧中书生相公戴的帽子,特点上浆快,主要产于北京的西北和河北的涞水、易县、承德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