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山海经核雕辟邪吗(山海经雕塑展)

1. 山海经雕塑展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轩辕之丘在何处,《史记》没有说明,因此众说纷纭,一直没有定论。根据若干历史资料、近十余年四川省社科院旗下嫘祖文化促进会的探讨和四川发掘的物证及作者现场考证,可以证明:黄帝诞生在四川。

经史记载,黄帝诞生地轩辕之丘即四川岷山

史证一,《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炎黄汇典·史籍卷》也有相同记述。

当代史学大师袁珂注《楚辞·天问》:“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鲧疾修盈?”此数语自古多不得其解。唐兰新解《天问》“阻穷西征”,说明“穷”即“穷山”,“鲧尸剖而生禹,其尸体遂化为黄熊而西征,被阻于穷山,卒越岩而南,求活于诸巫。乃豁然贯通焉”。《山海经·海外西经》言“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意思是:穷山坐落在轩辕国的北部,那里的人由于敬畏黄帝的威灵从不向西射箭,因为那里有黄帝居住的轩辕丘。轩辕丘位于轩辕国的北面,呈方形,丘的四周有四条大蛇相互缠绕。晋代郭璞又说:“其国(轩辕)在山南边也,岷山之南。”所以,鲧被“阻”之“穷山”,就是“岷山”。千古之谜,由此揭开。

罗列上文是说明战国时期屈原在“天问”中对《山海经》记载黄帝诞生地轩辕之丘的方位在古蜀岷山的解释。可是两千多年来,此数语不得其解。袁珂著《山海经新解》,肯定黄帝诞生在四川岷山汶川县轰动了海内外。1984年4月法国雷卡·马蒂厄博士著《山海经译注》,引袁珂《山海经新解》达六十余处,尤以《楚辞·天问》“阻穷西征”的解最为抢眼。据不少专家的考证,“女儿国”是隋朝时期的一个小国,叫东女儿国,即现在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当时被吐番征服,女王携旧部落逃往金川隐居,东女儿国就此消失。这说明轩辕之国离女儿国并不远,黄帝与嫘祖通婚就很正常了。

史证二,《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炎黄汇典·史籍卷》也引用了此句。

晋代郭璞著述:“其国在山南边也,岷山之南。”清郝懿行说:“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此云岷山者,以大江出岷山故也。”明白无误地指出在四川的岷山;“江山”非现在的国土之词意,古时指地名,专家考证“江”指的是“岷江”,“山”指的是“岷山”,具体地方就是九寨沟、黄龙寺和汶川、茂县一带。

史证三,《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黄帝和嫘祖的后裔在成都平原(即都广)农耕生活的繁荣景象:“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所以《华阳国志·蜀志》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史证四,明杨慎《山海经补注》云:“黑水广都,今之成都也。”《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查康熙字典: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中部,青藏高原东南横断山脉的岷江上游,与闻名遐迩的九寨沟毗邻。《华阳国志·蜀志》:“广都县(即都广),郡西三十里,元朔二年置。”《离骚》曰:“绝都广野而直指兮。”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谓在今成都附近双流县境。袁珂案:“据此则古为都广,后为广都,其实一也。”晋郭璞云:“其城方三百里,蓋天下之中,素女所出也。”素女者,杨慎云:“素女在青城山玉女祠青衣神。”青衣神乃黄帝元妃嫘祖,川西至今有祭青衣神的习俗,青衣江是其地名证。青衣江又名青衣水、沫水、大渡水,以青衣羌国、青衣蚕神而得名。在巴蜀,青衣蚕神就是嫘祖。

史证五,《山海经·海内经》云:“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袁珂引《水经注》“朝云之国”释:朝云国在腾格里沙漠和鸟山之东,鸟山是渭水的源头,属《禹贡》雍州,与《禹贡》梁州相邻,九州中的梁州辖陇南和巴蜀之地,朝云之国大方位是甘陕南部和巴蜀川东川北一带,与唐赵蕤撰《嫘祖圣地》碑相合。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郭璞云《世本》:黄帝娶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诞青阳及昌意。郝懿行云:“雷,姓也,祖,名也。西陵氏姓方雷,故《晋语》云:‘青阳,方雷氏之甥也。’雷通作累。”郭璞引《世本》作嫘祖,《大戴礼·帝系》作嫘祖,与《史记·五帝本纪》同。袁珂案:“《路史后记》云:‘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蚕,故又祭先蚕。’”“昌意降处若水”袁珂注:“《五帝本纪》‘昌意降居若水’。”《索隐》云:“降下也,言帝子为诸侯。若水在蜀即所封国也。”“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郭璞《世本》云:“颛顼母蜀山氏之子,名曰昌僕。”郝懿行云:“《大戴礼·帝系》云:‘昌意娶蜀山氏之子谓之昌僕氏,于若水产颛顼。’”以上都说明黄帝、嫘祖及其子孙都是巴蜀人。

史证六,《水经注》记载:“若水沿流,间关蜀土,黄帝长子降居若水为诸侯焉。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于若水之野,有圣像,二十登帝位,承黄帝之位,以水德宝历矣。”若水,四川雅砻江的古称。这段是说:黄帝的长子昌意,娶若水蜀山氏之女,生高阳帝颛顼,20岁继承黄帝位。

上述五、六史证,不仅确认嫘祖故乡西陵氏朝云之国在古蜀川西川北一带,更重要是黄帝封其子昌意远离中原数千里的西南地蜀郡为诸侯,印证黄帝出生地在岷山汶川布瓦村附近一带。

史证七,《山海经·海内经》云:“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络:绕也。陶唐:帝尧号。叔得、孟盈:黄帝裔天子号。昆吾:古诸侯号。神民:裨人黄帝也。建木:生于九丘之上,有九属树枝弯曲。枸:树根盘错。大皞爰过:谓大皞通过建木上下天庭。这条经文以“九丘”为背景,对黄帝及其后裔在古蜀广都之野的活动情况记载得十分清楚。据专家杨槐在《中华本源三星堆是远古联合国遗存》考证:“距今一万多年前,青藏高原上有一支信奉‘太阳神’的原始部族,从昆仑山北麓走下高原迁居到中国西北一带居住,并后来发展成了分布在现今青海、甘肃、宁夏、四川一带的九大部族。”与《山海经》之“九丘”对应。

《海内经》又云:“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大皞即伏羲,所以巴人亦是黄帝的子孙。

物证史证黄帝一族发展脉络

史载和后来出土文物考证的黄帝一族发展脉络非常清晰:

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铜神树与《山海经·海内经》神民之丘建木有着极为相同的特征。《海内经》曰:“神民之丘,有木,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下有九枸。”意思是,在古蜀国的都广之野(即成都平原)有一种树木,名叫建木,百丈之高大,其下居住着黄帝妻嫘祖所生的九代亲属,他们的血统关系象征树根一样盘根交错相互交连,坚固不可分离。三星堆青铜神树三丈多高,也分三层九枝,各铸造一只生动造型的青铜凤鸟,凤鸟是黄帝元妃嫘祖子孙的图腾。三星堆青铜神树之九枝明显寓意为黄帝亲属九族之支系,象征黄帝元妃嫘祖的子孙在中华大地上繁衍滋生造福于民。

《海内经》之九丘,寓意是黄帝元妃嫘祖生青阳和昌意之九族:青阳生乔极,乔极生帝喾,帝喾生挚,挚生陶尧,陶尧生契是为商,生后稷是为周。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颛顼和蚕丛,颛顼生虞舜和鲧,鲧生禹是为夏,鲧又生偁,偁生老童,老童生重黎,蜀黎生昆吾,昆吾生陆终是为楚;蚕丛生蜀王是为古之蜀国。上述演绎黄帝后裔脉络极为清晰。

《海内经》云:“大皞爰过,黄帝所为。”《淮南子·坠形训》云:“建木在都广(成都平原),众帝所自上下。”郭璞注:“众帝王、帝尧、昆吾从都广山以建木为天梯上天还地,故曰上下。”三星堆神树,以树为天梯,以广都之野(成都平原)为背景,铸造出众多凤鸟,寓为众多帝王从此神树上天下地,畅通无阻,活动在广阔的宇宙之间,撒下仙种,造福人民。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和《海内经》三层九枝(九丘)神似。青铜立人证明:其青铜铸造不仅早于中原青铜冶锻术近一千年,更为重要的是属世界之最先。据《炎黄汇典·考古冶铜术的产生》记载,冶铜术一般都经历了由红铜发展到青铜的过程,青铜是红铜与锡、铅、特殊元素铸成。我国黄铜的发现以陕西临潼县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黄铜片为最早,距今约有6000年;到1977年在长江上游甘肃省临洮县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发掘出青铜刀,经木炭测定距今约5200年;随后又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村发现两件青铜镜,经测定距今约4000年左右,属龙山文化(蚕丛时期);后又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永登县蒋家坪发现青铜刀,在永靖县魏家坪发现铜饰和大何庆发现铜匕,在青海省黄南县孕马台发现青铜镜。

《炎黄汇典·考古卷》考证:青铜器,主要用于礼仪用器。据对中原地区的郑州南关外、郑州二里冈、柘城孟庄、辉县琉璃阁、黄陂盘龙城、藁城台西、安阳高楼庄和大司空村、殷墟西区、罗山天湖、孟县涧溪等商代遗址及墓葬中生产工具的统计,青铜农具的数量甚少,而石、骨、蚌制的农具总数是青铜农具的400多倍。还统计了殷代西周的大墓7处,共发现青铜铲17件。考证认为这些青铜工具在当时中原有关礼仪活动中使用,但没有大量使用,墓葬和农业生产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各种非金属用品,青铜器在中原地区是非常少见的,说明中原地区并非青铜器原产地。礼仪用器在重大祭祀活动中具有巫术的作用,巫术的社会活动目的是求神以致福,要使神致福于人,必须以当时最好的器皿盛放精美的食物来款待神。

“宝墩文化”的发掘。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成都平原的考古中相继发现了距今4500年-3700年的8座古城遗址:宝墩古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都江堰芒城、崇州紫竹古城、双河古城、大邑盐店、高山古城,其中又以宝墩古城面积最大、最典型,于是考古界将这类遗存命名为“宝墩文化”。2003年春发现的座落于大邑县原三岔镇赵庵村的高山古城遗址历史最悠久,属“宝墩文化”早期(距今4700年前),与位居三星堆不远、距今5000年以上的什邡桂园桥新石器古文化遗址一样,是探寻都广之野古文明的又一重要线索。古城平面形状呈梯形,有城墙,东西平均长632米,南北平均长544.5米,面积约34.4万平方米。在采集到的土样标本中,鉴定出含有水稻、粟等种属的农作物。值得重视的是,发现了古城内外分布着自新石器、商周至汉代三段不同时期的聚落,这说明该地早在4700年前即有人类定居生产生活,并在川西建造出一座早期的古城,成了地域性的文化中心之一。以上证明大中华五千年历史有根有据,非空穴来风。

青铜器的产生地域与四川的关联

冶青铜器的产生地域与四川的关联十分密切。

冶铜术的产生地域最早在岷山地段。从前面青铜器的分析对照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国冶铜术由红铜发展到青铜的过程,从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到5200年马家窑发掘出青铜刀,随后是在甘肃省与临洮邻近的广河县齐家村发掘出两件青铜镜的龙山文化。巧合的是,临洮和广河,其方位均在岷山的北麓,同属《禹贡》梁州之域与巴蜀同囿,在三星堆又发现大量的青铜器,充分说明中国最早青铜治炼术生产地在古蜀岷山一带。

蜀人祭祀先祖黄帝的圣像:三星堆青铜立人像。三星堆的铜像铸造精美,形态各异,组成了一个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古蜀王国神秘群体部落。其中高大的青铜主人像是大巫或群巫首领,是蜀人祖先的象征。它们代表的应是古蜀族和古蜀国家领导阶层,既代表着神权,又是王权的化身;既是祭祀者的形象,又有被祭祀的祖先神祗和神灵偶像的神奇塑造,组成了具有浓郁古蜀特色的规模宏大的祭祀场面。蜀侯蚕丛祭祀的先祖,自然是黄帝莫属,由此说明三星堆青铜立人像是蚕丛等祭祀先祖黄帝时的姿态。

殷商晚期(前1030),武丁为了悼念妻子妇好仅使用两件青铜铲为葬祭。三星堆一号坑、二号坑出土的青铜雕像群不仅从时间上早于中原殷墟青铜器1000年以上,从数量上就更有大的区别。所以说,三星堆考古发现揭示的古蜀文明,无论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还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造型艺术魅力都早于中原,堪称世界之冠。

史籍三皇族地记。我国古代氏族有三皇之说,三皇之名,见于《尚书·礼记月令》记载:“孟春三月,其帝大皞。孟夏之月,其帝炎帝。中央土,其帝黄帝。”后来演变多种说法:一是天皇、地皇、人皇,此说始于三国时代,吴人徐整所著《三五历》,俗人多从,内容皆论三皇以来之事,为最早记载盘古开天传说的一部著作。二是天皇、地皇、泰皇,见于《史记》,泰皇注云:“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三是伏羲、炎帝、黄帝为三皇,见公元前150年—前74年孔子第十世孙孔安国云:“亦如斯。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帝王世家》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三字经》:“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中华本源文化”。5000年前(更早达7800年前)的上古时期,在都广之野上的大地湾古文明、伏羲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反映出一个共同点———“中华本源文化”。不是发生在一个“点”上的孤立文化现象,而是在一个相当广阔区域范围内成“面”状的散射而普遍存在。这样,我们要重新认识中华古文明和她的起源与发展,开展新的中华文明源革研究。

为此,2006年11月全国史学家在河南西平县召开的嫘祖文化研究会上提出四条标准:“凡是论及嫘祖和黄帝文化必须是先秦以前就有其人名;先秦以前就有其地名;先秦以前就有史籍记载;必须要有考古文物作支撑。”否则就是杜撰莫虚乌有。清华大学历史系权威李学勤又提出四条原则:“必须要有文字刻划符号;必须要有青铜器;要有城市;要有能容纳5000人的祭祀场地。”以此避免几千年众说纷纭的混乱局面。

本文按上述两个四条标准,阐明黄帝及其元妃嫘祖的出生地在巴蜀应该没有异议。

2. 山海经展厅

  淮北市旅游景点:   相山风景区  是开放式公益景区,总面积约12.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5%,坐落于有着40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园林城市淮北市相山区境内 。风景区内含:惠泽公园、相山公园,以及止于相山东麓的长山公园三个主题公园以及黄里景区等。相山山脉自徐州蜿蜒而来,主峰为皖北地区至高点,方园诸山之宗;有奇峰、云洞、林海、苍柏、古寺、汉碑。人文景点有乾隆皇帝题词“惠我南黎”、水牛墓、奏鸣台、饮马池和藏经洞等数十处。目前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即将申报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相山风景区一角  隋唐大运河博物馆  (原名淮北市博物馆)淮北市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是一座把煤文化与隋唐运河文化巧妙结合起来的建筑。 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专家齐康教授主持设计的。象征着淮北这座新兴工业城市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在历史和长河中勇往直前,奔向光明的未来。其建筑风格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有现代的节奏感。淮北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共设八个固定展厅:隋唐瓷器厅、汉画像石厅、十二大名人厅、运河遗韵厅、宋代瓷器厅、书画厅规划厅、古相贵珍厅,分别展出淮北地区出土文物和征集的全国名人字画。此馆还设临时展厅2个,不定期地组织、举办展览,如《淮海战役展》、《昆虫生物标本展》、《海洋生物标本展》等.目前博物馆为国家3A级景区,即将申报国家4A级景区。  黄里风景区  黄里风景区坐落于有着40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园林城市淮北市境内,位于相山北麓、凤凰山南侧,西临新濉河;与相山公园仅一山之隔,面积631余公顷,其中山坡地304.3公顷,果园林地227.1公顷,老林地面积3.6公顷,村庄96.1公顷。黄里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开发价值,笆斗杏和软籽石榴等果品美名远扬,至今仍流传着“黄里石榴笆斗杏,青汤菠菜都进贡”的说法;黄里又是我国软籽石榴的原产地,并有皖北地区罕见的面积最大、株数最多的古柏树群等。同时,黄里还有“  相山风景区  天藏寺”遗址、传说中的“祭雨台”、“龙爪峪”以及许多有待开掘整理的古迹、民间传说故事等。  化家湖  化家湖为新石器时期遗址,坐落于有着40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园林城市淮北市境内,原为蔡里湖、化家湖、土型湖。民间传说是王母娘娘瑶池、行宫处,据《山海经》载:西海(青海)王母娘娘在九州设有多处行宫。另据《濉溪县志》载:湖底是春秋战国古砚墨城遗址。 如今的化家湖已经成为淮北市城市用水备用水库,水面20多平方公里,深10米,水容量1330万立方米。湖三面青山环绕,四周杨柳拥翠,湖面碧波荡漾,白帆点点,岸边曲径通幽,桃红绿柳,为生态旅游胜地。  相山公园  大型综合性公园,有相山庙、奏鸣曲、万丈碑、钓鱼台等“相山十景” ,有动物园、 儿童乐园、相山湖等游乐场所。有水牛墓、藏经洞、显通寺(习称相山庙)、刘开渠纪念馆等人文景观。位置:淮北市相山城区。  南湖公园  是采煤塌陷地形成的湖泊,植物丰茂,芦苇茂密,南岸湖滨有寺庙,景色优美怡人。  位置:淮北市相山区南郊 5 千米处。  龙脊山风景区  龙脊山为淮北市海拔最高点。景区内有千年古檀掩隐下的大方寺遗址,还有龙吟湖扁泉、观日台、仙人洞、张果老升仙处等景。 位置:淮北市烈山区新蔡镇。  临涣古城  是安徽仅有的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先秦古遗址。有古城墙、文昌宫、城隍庙、蹇叔墓、嵇康旧居、传统老街、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景。  濉溪老城石板街  东起老城文昌阁,西至武胜街,中心地段长650米,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古朴风貌。  位置:濉溪县滩溪镇。  柳孜隋唐大运河  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发掘出完整的宋代通济渠码头,还 有唐船8艘和大批文物。  位置:濉溪县百善镇柳孜集。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  由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8个展室)和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墓组成。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位置:濉溪县双堆集镇南面。  乾隆湖风景区  淮北市乾隆湖风景区集旅游、休假、娱乐、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观光园。历史遗迹丰富。 位置:濉溪县滩溪镇东南侧。

3. 山海经神兽雕塑

这个源于《山海经  》中的羿射巴蛇的故事。传说洞庭湖上有巴蛇,腹可吞象。巴蛇在洞庭湖上兴风作浪,严重危害过往船只和人员的生命安全。于是,大羿出面持箭射杀巴蛇。巴蛇死后骨架可堆成一座小山陵,这也是岳阳号称巴陵的由来。巴,指巴蛇,陵,即巴蛇的骨架堆积成小山样。

4. 山海经异兽雕塑

山海经里记录史前超级文明有两个:

2.西藏“石碟” 1938年,考古学家在西藏的巴颜喀拉山进行考察时,发现了一处古老山洞,在山洞内搜寻到了712个石片,长得跟唱片一样,所以称“石碟”。而且在山洞里还发现了一处神秘石壁,石壁上刻画着戴有头盔的雕像,还有星星、太阳、月亮灯刻画图案。

3.安徽凌家滩“玉石” 考古学家曾在安徽凌家滩发掘时,出土了一个玉石,后经鉴定这个“玉石”是5500年前的物品。不过令人惊奇的是,考古学家用200倍的显微镜观察,都没有在玉石上找到任何的毛糙感,“玉石”做工非常精细,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5. 山海经石雕

灋,古汉字,指的是一种与刑法有关的神兽。

“廌”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会用角去触理曲的人。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十部上“廌”部说:“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廌]去。所以具有法的意思,也是中国古代最早明文记载表示法律含义的字之一。

“灋”是一种与刑法有关的神兽

公堂上遇到不好查清的案子的话,就把这个动物请出来,它会用角顶那个罪犯。某些地方法院门口就立有这个动物的石雕。现代汉语中的“法”的古体是“灋”。东汉时期,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曾将“灋”字解释为:“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据此,人们一度认为,从其“氵”旁看,“灋”有“平之如水”的公平之意。而“灋”中的“廌”,指的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生性悍直,能区分是非曲直。对于“不直者”,它会将其“触而去之”。因而,“廌”和“去”表征着审判、惩罚的含义。

6. 山海经玉雕

玉鸡是指传说中的神鸡。居东方扶桑山上,率天下之鸡报晓。其说始见于汉。《神异经·东荒经》:“盖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潮水应之矣。”扶桑山位于山东省日照市涛雒镇南,因“汤谷上有扶桑,十曰所浴”《山海经》而得名。山顶有天然玉(石)鸡一尊,昂首面向大海。

(1)传说中的神鸡。《神异经·东荒经》:“盖 扶桑山 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宋书·符瑞志上》:“﹝ 汉 ﹞ 昭灵后 游於 洛池 ,有玉鸡衔赤珠,刻曰:‘玉英,吞此者王。’ 昭灵后 取而吞之。又寝於大泽,梦与神遇……遂有身而生 季 ,是为 高帝 。”

(2)玉雕的鸡。《旧唐书·肃宗纪》:“ 楚州 刺史 崔侁 献定国宝玉十三枚:一曰玄黄天符……二曰玉鸡,毛文悉备,白玉也。”

(3)雄鸡的美称。 清 黄鷟来 《癸未上元夜观灯即席谩赋》诗:“鎔鎔初日荡海红,玉鸡三叫东方白。”

7. 山海经雕塑展览

昆仑山口石碑左右的两只神兽一为鲲鹏,另一为麒麟

鲲鹏:上古时期,《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现译本白话这样翻译:“有一种鱼,一边是枯萎的,名叫鱼妇,据说是颛顼死而复生变化成的蛇就变成鱼,于是有了鱼妇——这是颛顼死而复苏,托体鱼胎而生成的”。

此传说认为,有一种叫做“鱼妇”的神鱼,一边是枯萎的,且是北方水神颛顼死而复生变化成的。颛顼之神是通过鱼、鸟之形死而复生相互禅变的。稍后时期,神鸟、神鱼又被合传为一物。

《山海经·西山经》云:“有鸟焉,其翟而赤,名曰胜遇。”“胜遇”就是“神鱼”,文中所说的鸟,也是神鸟。说此神鸟的名字叫“神鱼”,实际上是将神鱼、神鸟合传一体了。

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瑞兽,是由岁星散开而生成,与“龙”、“凤”、“龟”、“貔貅”并称为五大瑞兽。

据《瑞应图》记载:麒麟长着羊头,狼的蹄子,头顶是圆的,身上是彩色的,高大概2米左右。《说文解字·十》记载:麒麟身体像麝鹿,尾巴似龙尾状,还长着龙鳞和一对角

麒麟作为吉祥物,中国古代各朝朝政也常采用。史载汉武帝在未央宫建有麒麟阁,图绘功臣图像。麒麟在官员朝服上也多被采用。清朝时,一品官的补子徽饰为麒麟,清朝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佩挂龙的标识,皇帝为黄龙、紫龙,亲王、阿哥、贝勒、贝子为龙子图案。

8. 山海经浮雕

1、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2、司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名单。

3、清明上河图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原画长528厘米,高24.8厘米,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该画描绘了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及优美的自然风光。

《清明上河图》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

4、“大禹治水”大玉山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玉山置于嵌金丝褐色铜铸座上。

系用呈青白二色的最为名贵的密勒塔山和田玉雕成,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350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作品,也是国之瑰宝。

5、越王勾践剑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宽格上铸阳文鸟篆书“越王鸠践,自作用剑”。

茎上两道凸箍,圆首饰同心圆纹,铸工精湛,被称为“天下第一剑”,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就算是两千多年后的现在都无法制作出这么精美的剑,中国古人的智慧超出常人想象。

6、曾侯乙编钟

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编钟是中国汉族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

7、马踏飞燕

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5年铜奔马以“马超龙雀”这个名称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并一直被沿用至今。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

8、镶金兽首玛瑙杯

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

而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

9、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

藏于河北省博物馆,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片大小不等的玉片,金丝重1100克。其妻窦绾的玉衣共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其制作所费的人力和物力十分惊人,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是旷世难得的艺术魁宝。

10、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高18.5厘米,扁圆腹,莲瓣纹壶盖,弓形提梁,一条细链连结着壶盖与提梁。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条结。

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是壶的重量。壶腹两侧用模具冲压舞马图,马肥臀体健,长鬃披垂,颈系花结,绶带飘逸。只见它口衔酒杯,前腿斜撑,后腿蹲曲,马尾上摆,好像正合着音乐节拍,以优美的舞蹈为饮酒者伴饮助兴。

以上全部列入禁止出国名单。

9. 山海经里的雕

《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

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是食人。” 蛊雕,是一种似鸟非鸟的食人怪兽,样子像雕,有角,叫起来像婴儿啼哭。蛊雕,豹身、雕嘴,独角,巨嘴一次可吞一人。它原生活在雷泽,但随着时间的进化,早已离水而居,跑到这荒原,成为最可怕的怪兽。和它的恶名相比,这头大荒原最强大的怪兽,年均害死的人数远比不上许多人类战争——由于长年处在沉睡状态,每十年醒来一次觅食,一次食人不满百,所以千年来它害死的人,也不过是一次小型战争就能造成的死亡人数

10. 山海经雕塑展门票

1、前往主城寻找【阵营募兵人】。

2、传送阵营主城后,即可找到【先锋队长】提交任务,提交完成后可获得【华霆斧】。

3、接着去寻找北山【神树】,将【华霆斧】放到快捷栏中,对神树点击【伐木】按钮。

4、感应【神兵雕像】:前往北山阵营行都,与行都【雕像】点击交互按钮。

5、前往阵营主城【堡垒】中寻找【首领】接取【神兵任务】。

6、前往北山西北方位的章尾山【烛龙】处拜访上神,打开地图可看到任务指引图标【烛龙上神】,选中任务指引图标定位,前往目标位置,即可看到【任务】图标。

7、寻找【神草】,点击【采集】即可获得【季土】。(无需催化)

8、返回【章尾山】向【轩辕剑】提交【季土】即可获得【轩辕剑·1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