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敦煌作品核雕图片欣赏大全(敦煌艺术品)

1. 敦煌艺术品

必买的东西有很多。1、《敦煌艺术》:这是对敦煌艺术的最好的介绍,不仅包含着代表性的艺术品,还有对艺术源流的详细解读。2、《敦煌研究》:这本书是敦煌研究的权威之作,收录了许多有关敦煌的文章,如对石窟、壁画、文学等等的研究,是加深对敦煌认识的必备之书。3、 《敦煌壁画》: 这是一本内容和图像并重的作品,除了对壁画的简短介绍,书中收录的多幅照片深度剖析了每个石窟每幅壁画,可以说是背景知识和实物磨合的美妙之作。4、 《敦煌文献选编》: 这本书汇集了敦煌出土文献精华,在尝试恢复古代的宗教和社会文化方面是敦煌一级的权威专著,也是对于敦煌整体理解的强烈支持。

2. 敦煌艺术品有哪些

总得来讲有两大类。

1、沙漠中的图书馆——藏经洞遗书

藏经洞内保存了约五万件古代各类文献。其中,95%的汉文文献为佛典,包括经、律、论、疏释、赞文、陀罗尼、发愿文、启请文、忏悔文、祭文、僧传、经目等。非佛教文献占5%,但内容广泛,包括四部(经、史、子、集)、道经、摩尼教典籍、景教典籍、俗文学、文书档案等。官私文书是其中最具史料价值的部分,包括符、牒、状、贴、榜文、敕词、过所、公验、度牒、告身、籍帐等,均为当时的第一手资料,较传世史籍更为直接具体。此外,还有大量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梵文等各种文字写成的文献材料,丰富了少数民族生活和中西交流的历史记录。

2、戈壁中的艺术收藏室——藏经洞艺术品

藏经洞艺术品主要是先后不同时期产生并流行于敦煌地区的绘塑作品,如绢画、麻布画、纸画,也有丝织品如彩幡、刺绣等,又有木雕艺术品。值得一提的是,藏经洞这些艺术品大多为极其珍贵的文物,因为这些艺术品的特殊质料在历史上是很难保存下来的,更何况数量如此丰富、历史如此悠久的绘画艺术品,在国内外极为少见,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

3. 敦煌艺术品店名字大全

敦煌彩塑是以莫高窟为中心的敦煌地区约577个洞窟里遗存的佛教艺术品的主要部分,敦煌彩塑的主要形象是各种佛像,如释迦牟尼、弥勒、药师、三世佛及七世佛等;其次为菩萨像,如观音、大势至及供养菩萨;还有弟子、天王、力士和飞天等

4. 敦煌艺术品,半身头像

一说毗卢帽,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到底是个啥东西。但是如果一说是唐僧戴的那种帽子,大多数人都能自然而然的想到那个如同莲花一般、一片片组成的华美帽子。托《西游记》的福,毗卢帽如此地深入人心。但是至于毗卢帽的由来,特别是它竟然源自头盔,只怕就没有多少人会知道了。

▲头戴毗卢帽的唐僧

要说清除毗卢帽的来龙去脉,就不得不说说佛教的传播,以及在它背后错综复杂的中亚文化交流。佛教在南亚产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佛教包括哲学、艺术在内的诸多方面,都不同成程度的受到许多文明的影响。国内现在主流的佛教派系大乘佛教,是在佛教产生之后,北上通过中亚,经过现在的新疆传入了中国。

中亚在古代可谓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巨大熔炉,它不仅吸收着来自印度、波斯、北亚游牧民族以及中原地区的文化,并且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来自遥远西方的希腊文明也混在这里。这些不同文化在中亚这个巨大的熔炉中不断交融,最后以一个奇特的模式并存并向外输出给了周围的其他文明。毗卢帽与佛教之间的联系也正是在中亚这个巨大的熔炉的影响下所产生的。

▲敦煌壁画中出现的头戴类似毗卢帽头盔的天王

毗卢帽最早的起源应该是源自一种萨珊波斯的皇冠。这种冠帽作为萨珊波斯皇室的象征,最引人注目之处莫过于冠毛上巨大的圆球。在萨珊波斯,这个圆球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戴在头上,它是只有萨珊的皇室才能佩戴的象征。不过对于中亚乃至敦煌的画师们来说,远在波斯的规矩显然和他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这种波斯皇室的冠冕有着极强视觉冲击力,极大的展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一艺术可塑性。并且许多波斯君主佩戴这种冠帽上阵杀敌题材的金属制品在波斯地区绝非少数。佛教所有的独特的对其他地域文化和宗教的吸收性,使的当这种带圆球的冠冕出现在中唐时期的壁画中就也不奇怪了。

▲刻着萨珊波斯君主头像的金币

▲敦煌壁画中的天王,其所戴冠帽与萨珊波斯皇冠相似度极高

这种皇冠作为波斯皇室的象征一直到巴列维时代都能够看得到它们的身影。中亚的人们也被金币上所刻画的波斯君主所戴的冠冕所吸引,并且由于其军事元素中频繁出现,导致其成为了中亚的一种头盔形式。

在中唐时期,由于唐王朝的衰落,中原地区对于敦煌的影响力也收到了很大的削弱。这就导致在中唐尤其是吐蕃占领时期,大量天王力士的造型并不是传统的中原武将的造型。相反,大量穿着上明显有着中亚和吐蕃风格的天王力士造型,开始不断的在敦煌壁画中出现。

5. 敦煌艺术品鉴赏

非常专业,详实生动。因为敦煌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瑰宝的古代艺术宝库,这位女教授在这个领域中专业而且深入,对敦煌文化和藏经洞的历史、人文和艺术表现有非常深刻的见解和研究成果。她的讲解十分生动、详实,用她深厚的学识和深入的思考,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敦煌的历史和文化,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她的表现力和授课能力也让人印象深刻,让人们在她的讲解中不仅仅是知道了敦煌,也感受到了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6. 敦煌艺术品描绘

敦煌木雕画其实是版画中的一种, 是国内版画的最早形式。敦煌木刻画所用的木料有梨木、黄杨木、白桦木、杜鹃木、柳木等,它既有传统木刻画的共性,也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力。

木刻画吸收了绘画,版画,雕刻,雕塑的视觉综合表现手法,从原始素材搜集,每一步都进行创作式的表现。另外,木雕画介于绘画的软和雕塑的硬,绘画的快和雕塑的慢之间;在绘画表现上,敦煌木雕画吸取了中国古典绘画的表现手法;在特征表现上,在不同的雕刻对象上运用不同的线条来描绘;在画面处理上,重视形体美和装饰的效果;在构图上,注意构图的饱满,虚实的结合、对称美的统一。

7. 敦煌艺术品拍卖

敦煌网主要从事文化艺术品的流通销售以及投资管理服务因为敦煌网成立于09年,起初仅在艺术品线上销售,现如今逐步扩大了其业务范围,包括艺术品投资、拍卖、金融等多个领域,并且其在文化艺术品市场的影响力也在逐步壮大此外,敦煌网还推出了敦煌网艺术馆以及敦煌网藏品馆等线下展览或者销售的场所,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艺术品查询、欣赏以及购买体验

8. 敦煌艺术品,半身佛像值钱吗

敦煌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也有一些特产。

1. 莫高窟炖酒鸭:这是敦煌的传统名菜,将鸭子用特制的酒汁和香料炖制而成,肉质鲜嫩,香气扑鼻。

2. 敦煌羊肉串:以当地敦煌羊肉为主料,配以各类香料和调料,烤制出口感鲜嫩、香气扑鼻的美味羊肉串。

3. 酿皮子:是一种传统的敦煌小吃,将糯米粉和豆粉加上香料,制成皮子,再切成小块,拌以花生酱和醋,口感独特。

4. 秀女饼:是敦煌的传统糕点,以红枣和枸杞等为主料,制成圆形饼状,外皮松软、内馅酥甜,口感十分可口。

5. 敦煌狗皮膏蟹:这是敦煌地区一种特色的熏蟹制品,将螃蟹制成薄片,再腌制、烟熏而成,味道独特,咸鲜可口。

这些都是敦煌地区比较有特色的美食,可以尝试一下,感受敦煌的美味。

9. 敦煌艺术品 观音菩萨头像

敦煌壁画等石窟艺术起源于印度,由于印度所处的南亚次大陆气候湿热,雨季漫长,这些因素都不利于修行;故此在很早期,印度人就选择了在冬暖夏凉的天然岩洞中起居打坐,锤炼自己的身心。这种建筑方法其后传至中国,而佛教将之发扬光大。

在印度石窟中人体比例、姿态动作、面部表情都比较写实而又合于理想;在男女性别上,特征分明,圣众中男女生理特征非常明显。 中国继承了这一传统,但裸体像已大为减少。

敦煌早期洞窟一方面符合佛经的说法:佛国世界的圣众“非男非女”,同时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认为赤身裸体有伤 风化,隋代以后,明显地出现了女性菩萨,面相丰润而妩媚,唇上虽然有绿须,胸前亦无乳房,但温静娴雅、姿态婀娜。敦煌画师与中原一样,为了“取悦于众目”,菩萨像也女性化,世俗化了。   

以壁画《反弹琵琶》为例,在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飞天是佛及菩萨的侍从,其主要职能是“娱佛”。敦煌飞天总数接近6000身,每个时代的飞天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中可以看出外来飞天变身中国式飞天的发展轨迹。

10. 敦煌艺术品正面临

据唐书记载,前秦时一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后来法良禅师等又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改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建佛洞功德无量,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此后历代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加兴盛,到北宋、西夏和元代浙趋衰落,多以重修为主,新建极少,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几经战乱,到了清乾隆时期,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恢复经济,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光绪年间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致使大量珍贵文物惨遭劫掠,仅有少部分保存下来,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现编号第17窟),内有从四世纪到十一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

藏经洞的发现,也吸引了许多西方考古学家和探险者。1907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来到敦煌,以200两银两给王圆箓换走了24箱写本和5箱艺术品;1914年他再次来到莫高窟,以500两银两购得570段敦煌文献。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赶抵敦煌,以600两银两选走藏经洞全部精华,装满10辆大车,这些藏品大都捐赠给了英国博物馆和印度一些博物馆,1万多件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后来入藏京师图书馆的只剩下8757件,现均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流失民间的敦煌文献,一部分被转卖给了日本藏家;俄罗斯佛学家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盗走第263窟壁画,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化学胶液粘盗走26块壁画。也有一部分归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这些藏品的流失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和难以估量的损失。

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不容忽视,长期受西北、东北和西南风带来的风沙危害。2008-2011年,国家投资2.61亿元保护莫高窟,崖体加固及栈道、风沙防护、安防等,这是莫高窟文物保护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次综合性保护工程。

这段悲痛的历史与圆明园同出一辙,国弱被人欺,它警醒人们,只有变得强大,中华民族才能让自己的东西失而复得。莫高窟的文物无论在世界的哪里,它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从四世纪至十一世纪的伟大智慧,必将带着它那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向整个世界……

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天王苻坚时期

11. 敦煌艺术品图片

1、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

2、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

鸣沙山,古称神沙山、沙角山。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山峰陡峭,势如刀刃,整个山体由油润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我攀山而上,只觉脚下的沙子会鸣鸣作响,虽深一脚浅一脚,前进一步后退半步,爬山异常艰难,但仍感乐趣无穷。我一鼓足作气爬上顶峰。此时,顿觉劲风夹着细沙,朝身袭来,鸣声不绝于耳,身后留下的脚印很快便消失了。据说,狂风起时,从山顶下滑沙砾随人体下坠,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平日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的日落景观更令人陶醉,不可不看,叹为观止。月牙泉长约300余米,宽约50米,被鸣沙山四周环抱,泉边白杨亭亭玉立,泉内游鱼悠闲戏水,泉水呈浅兰色,清澈柔美,味美甘甜,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梦一般的迷。千百年来不为四周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堪称天下沙漠第一泉,令人称奇叫绝。

3、敦煌

敦煌是世界艺术宝库里的一颗明珠,它位于中国西北河西走廊的西端,北纬40度10分,东径92度48分。东与安西县相邻,西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南隔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与青海相连,是一高山和沙漠、戈壁环绕的小绿洲。全境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气温9.3度。 敦煌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上有着光辉的篇章,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大咽喉和中西交通要塞,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敦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自然风光奇特迷人。现存有石窟寺庙遗址、古墓葬群、汉长城、关隘、古城、烽遂、古驿站等文物景点241处。举世闻名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莫高窟,千古绝唱的阳关、玉门关、非凡神奇的鸣沙山、月牙泉,具有传奇色彩的渥洼池、三危山、雅丹魔鬼城,尤其是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的文化艺术和汉长城、悬泉置的历史遗迹,无不令人心驰神往,留连往返。

4、月牙泉

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在漫长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是中西文化名流荟萃之地。由于彼此之间的取精用宏,相互交融,创造了世界瞩目的“敦煌文化”,为人类留下了众多的文化瑰宝。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

5、鸣沙山

在中国,被称为“鸣沙山”的旅游景点有多处,敦煌鸣沙山因为其历史文化的久远和景区特色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也最为人所熟知,因此单列介绍。  “传道神沙异,暄寒也自呜,势疑天鼓动,殷似地雷惊,风削棱还峻,人脐刃不平”。这首生动的咏景诗,是唐代诗人对敦煌鸣沙山奇观的描述。鸣沙山自古就以璀璨、传神的自然奇观吸引着人们。西汉时就有鸣沙山好似演奏钟鼓管弦音乐的记载,《后汉书·郡国志》引南朝《耆旧记》云:敦煌“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旧唐书·地理志》载鸣沙山“天气晴朗时,沙鸣闻干城内”。敦煌遗书载鸣沙山“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风俗端午,城中子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吼声如雷”。清代《敦煌县志》将“沙岭晴鸣”列为敦煌八景之一。鸣沙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6、阳关遗址 AAAA

阳关,位于敦煌城西南70公里的“古董滩”上,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从此,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关隘,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边塞诗人岑参曾写下“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的诗句。宋以后,来自白龙堆的流沙狼吞虎咽,逼着人们东撤,阳关被无情的沙漠掩埋了。而今,昔日的阳关城堞早已荡然无存,仅有的耳目-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仍傲然屹立着。

7、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市西北约180公里处,玉门关西北约100公里处。公园面积398平方公里。它主要由风蚀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景观。地质公园内集中连片地分布着各种各样造型奇特的风蚀地貌,例如,“蒙古包”、“骆驼”、“石鸟”、“石人”、“石佛”、“石马”等,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它宛如一座中世纪的古城,世界许多著名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令世人瞠目。夜幕降临之后,尖厉的劲风发出恐怖的啸叫,犹如千万只野兽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也因此得名“魔鬼城”。敦煌魔鬼城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为沙漠平原区,光照充足,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四季多风,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在地质上位于新生代(距今约6500万年以来)敦煌——疏勒河断陷盆地的中心部位。雅丹地貌的岩石形成于距今约70万年的中更新世,为一套河湖相的砂泥质沉积物。颜色呈灰色、灰绿色和土黄色。

8、悬泉置遗址

悬泉置遗址是一座方形小城堡,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边长50米,西南角设突出坞体的角楼。坞墙系用长、宽、厚约40、20、11厘米的土坯垒砌而成。坞内依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3组12间(内含一个套间),为住宿区;东、北侧为办公区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马厩3间;坞外西南部建有一组长约50米,呈南北向的马厩3间。坞外西部为废物堆积区。 悬泉置被称为90年-古界的重大新发现。置,相当于后世的驿站。考古发掘证明,在李广利伐大宛获汗血马的同年(公元前101年),西汉王朝在悬泉设立了专事传递公文、邮件并接待过往官差、使节、军队的重要机构-悬泉置。

9、仿宋古城

于敦煌市西10公里,东接戈壁绿洲,西望汉代烽燧,南傍鸣沙山麓,北连大漠旷野。该城是1987年7月,在合作拍摄电影《敦煌》时,由日方出资,中方负责设计建造的一座影视城。由于《敦煌》的故事发生在宋代,城市的所有布景均参照宋代风格建造,故称仿宋敦煌古城或仿宋沙洲城,当地人简称其为敦煌电影城或敦煌古城。电影拍完后,这座古城便移交给当地保护使用,成为中国西部一个影视拍摄基地,敦煌也因此多了一处新的旅游景点。古城规模宏大,占地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1万平方米。四周城墙用土坯垒砌而成,开东、西、南三个城门。东城门按原古敦煌东城门式样仿建,古朴典雅;西城门门楼高耸,高达18米,曰:望京楼,楼上悬襟带西域匾额。两城楼飞阁凌空,四角高翘,遥遥相对。城内有五条街区,分别代表北宋时期的汴梁、高昌、甘州和兴庆五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