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东方朔偷桃(东方朔偷桃雕刻)
1. 东方朔偷桃雕刻
东方朔(前154-前93) 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东北)人。
性诙谐幽默,善辞赋,武帝时大臣,文学家,爱好喝酒。古代隐士,多避世于深山之中,而他却自称是避世于朝廷的隐士 有关东方朔的传说很多,你在鬼吹灯里看到的就是西游记的一段传说,西游记十六回“缥缈香云出翠屏,小仙东方朔偷仙桃 晋朝张华《博物志》在西王母赠桃给武帝的情节后又写了东方朔的出现,间接叙述了东方朔偷桃之事:“时东方朔窃从殿南厢朱鸟牖中窥母,母顾之谓帝曰:‘此窥牖小儿,尝三来盗吾此桃。’帝乃大怪之。由此世人谓东方朔神仙也。”西王母的桃要3000年才结一次果实,而东方朔偷了3次,意味着遇上了3次结桃,可见东方朔寿命之长。所以武帝非常奇怪,世上的人也视东方朔为长生不死的神仙。由传说可见东方朔的长寿显然与王母桃密切相关,所以“东方朔偷桃”就成了民间祝寿图长盛不衰的题材。为老人祝寿也常挂“东方朔偷桃”图。2. 东方朔偷桃寓意
李商隐作了一首《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中写道: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
这里的“偷桃”,是借用了当年东方朔三偷王母禁桃的故事,据说东方朔因偷了西王母仙桃,而长命一万八千岁,由此得了寿星的美称。“偷桃”和“窃药”都是指道家修炼之事。“十二城中”,喻指玉阳山灵都观,即李商隐和宋华阳一起隐修并相遇的地方。虽然整首诗在字里行间都弥漫着道家的修炼元素,却又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分明是在言说世俗恋情与入道求仙,两者不可得兼的纠结。虽然只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但从中却可窥见李商隐用情至深。
3. 东方朔偷桃木雕
(一)花戏楼 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因戏楼遍布戏文,彩绘鲜丽,俗称花戏楼。坐落于亳城北关西北隅,建筑面积3163平方米,为山西药商王璧、朱孔领等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筹资兴建。1961年、1979年,省县两级政府拨款维修。1961年9月,被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戏楼以大殿为主体建筑,戏楼辅衬。大殿高约10米,前为明轩、暗轩。明轩3间为5架结构。后为正殿,是敬奉主神关羽的地方。大殿对面是戏楼,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坐南朝北,舞台前突,呈“凸”字形。舞台正中书“演古风今”4个金字,前明柱上悬挂木对联一副,右书“一曲阳春唤醒今古梦”,左书“两般面貌做尽忠奸情”。戏楼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两楼中间是前门,为仿木结构3层牌坊式水磨砖面建筑,一幅幅精美砖雕镶嵌其间。花戏楼以其砖雕、木雕、彩绘及豪华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代表了清初建筑雕刻艺术风格,为清盛世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对研究清代建筑和戏剧具有重要价值。 木雕 花戏楼木雕分大木透雕和普通木雕两大类,其中以大木透雕艺术价值最高。 大木透雕:镶于戏台大柱外面,共雕三国戏文18出:《长坂坡》、《空城计》、《舌战群儒》、《七擒孟获》、《上方谷》、《三气周瑜》、《曹操刺董卓》、《夜战马超》、《击鼓骂曹》、《割须弃袍》、《曹操濮阳战吕布》、《许褚裸体战马超》、《蒋干盗书》、《诸葛用计破羌兵》、《吕布刺丁原》、《诸葛亮智取三城》、《张松反难杨修》、《阚泽密献诈降书》等。人物造型生动逼真,表现了高超的绘画、雕刻技巧。如《长坂坡》,境深3层,镂刻人物23个,战马13匹。赵子龙左手持红缨长枪,右手握金虹宝剑,怀抱阿斗,精神抖擞,血染战袍,观之,如闻万人呐喊、战马嘶鸣。《上方谷》静中有动,一幅画面之中,不但描绘出各种人物的神情动态,还表现了风、雷、雨、电、烈火交汇的场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他木雕:戏楼还有其他木雕三国戏文和人物故事、动物、植物、花卉等。三国戏文有:《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阳平关》、《华容道》、《连环计》、《凤仪亭》。等。人物故事有:《八仙图》、《朱洪武牧牛》、《葛仙炼丹》、《铁拐李焚身》、《东方朔偷桃》等12出。动物有:鹤、鹿、龙、凤、天马、虎、犀牛、辟邪、开禄、天象、麒麟、狮子、鳌鱼、黄莺、杜鹃等。植物花卉有:菊花、牡丹、莲花等。均雕得形象准确、比例得当。 彩绘 内容有戏文,亦有掌故。如《三盗芭蕉扇》、《走马荐诸葛》、《草船借前》、《苦肉计》、《诸葛祭风》、《大闹长坂坡》、《火烧战船》、《马跃檀溪》、《张僧繇画龙》、《吴道子画虎》、《诸葛亮大破魏兵》、《赵子龙力斩五将》、《刘备拜乔》、《秦琼表功》、《夜观春秋》、《文王拉纤》、《伯牙摔琴谢知音》等,色彩斑谰,形象栩栩如生。戏台顶藻井9幅彩绘,更是雍容大方、富丽堂皇。分别为《龙凤呈祥》、《万象更新》、《麟吐玉书》、《喜上眉梢》、《招财进宝》、《万事如意》、《福寿千秋》、《鹤舞朝阳》、《鹿芝献寿》等。 砖雕 集中分布在前门水磨砖墙上,均为立体透雕。共雕刻人物115个,鸟禽33只,狼、虎、狮、鹿、猿等兽67只,楼、台、殿、阁、亭多处。刀法细腻,维纱维肖,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尤其对画面处理,更是构图新颖,别具匠心,充分体现了徽派艺术风格。雕刻者巧妙地利用观察者仰视的角度,在仅几厘米的厚度上,把场景处理得层次丰富,景境深幽,大有咫尺千里、身临其境之感。砖雕内容有戏文6出:《吴越之战》、《郭子仪上寿》、《范睢逃秦》、《白蛇传》、《三顾茅庐》、《李娘娘往寒窑》。人物故事16幅:《鲁隐公爱鱼》、《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燕山教子》、《王质烂柯》、《老君炼丹》、《达摩渡江》、《魁星点元》、《文昌帝君》、《蟠桃孝母》、《争梨体妻》、《福禄寿三星》、《甘露寺》、《三酸图》、《衔环之报》等。动物典故24幅,有《九狮图》、《三阳开泰》、《虎入平原》、《犀牛望月》、《万象更新》、《风凰戏牡丹》、《二龙戏珠》、《鹿孩狼顾》、《麟吐玉书》、《怒蟾斗狮》、《心猿意马》、《龙腾致雨》、《鱼龙漫衍》、《一品当朝》、《传胪赐宴》、《鸳鸯戏莲》、《鸡鸣戒旦》、《梅花当魁》、《松鹤延年》、《龙凤呈祥》、《九世同居》、《五世其昌》、《寿比南山》、《夔龙一足》等。另外,还有装饰图案如葵花、二方连续、织锦图案、万字图、缠织花卉、福寿子等。 其他装饰 戏楼前门外镇门石狮1对,高2.4米,一雄一雌。狮符外侧竖铁旗杆1对,高16米多,顶端铸丹凤1对,似引颈长鸣,展翘欲翔。凤上高悬日月,光芒四射。旗杆分5节,分铸八卦图、蟠龙、对联等,重2.4万余斤,为山陕众药材商敬献。 大殿前放铁鼎1座,通高245厘米,重3000斤,铸于道光二年(1833)。鼎侧立铁鹤1对,足踏龟座,高3米,重1000余斤,神态超然,铸工精细,铸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 (二)华祖庵 原名华祖庙,位于城里水安街西头,依市背水,是敬奉神医华忙的庙字。因庙内往持世代为厄,乃更“庙”为“庵”。 华祖庵约建于明代。据清道光《亳州志》载:乾隆辛巳(1761)年,亳州同知顾登加以修缮;嘉庆二年(1797)安徽巡抚朱珪命知州李廷仪重修,并亲题联额。额曰:“燮理通微”;联曰:“五戏转灵枢道本皇轩仙位业,四轮消劫运动参帝释佛菩提”。同治年间又重修。1962年,亳县人民政府拨款对华祖庵进行维修,并设华化纪念馆。郭沫若亲题馆名,州人颜天明为华忙撰写了传记。“文化大革命”期间,华祖庵大部分为当地居民所占。1980年,亳县人民政府又拨款进行了维修,住庙居民陆续迁出。 华祖庵前门为瓦房结构,门前1对狮符,一雄一雌。进门正殿,供奉中忙立像。像高2.8米,腰悬药葫芦,神采奕奕,目光深邃。上殿东为偏殿(经常),有两门可通,南门曰“回春”,北门曰“济世”。两门上中照壁上镶郭沫若手将“华佗纪念馆”刻石。院内有自怡亭,传为华佗休憩之所。亭柱对联云:“自是闲云野鹤,怡然流水瑶琴”。大殿西为一圆门,上额“得神者昌”,入门即为西偏殿。大殿之后为华佗故居,有元化草堂、益寿轩、存珍斋等。元化草堂面南,供华佗像:左手执刀,双目凝视,似正在进行外科手术。有曲廊连东西厢房,东厢曰“益寿轩”、据说是华佗诊病之所;西厢为“存珍斋”,据说是华佗存药之处。再后为一池塘,名洗芝池,相传是华佗淘洗药物的地方。 1981年9月,华祖庵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全国“华佗学术讨论会”在此召开。 (三)道德中宫 位于城里老祖殿街东头路北,前是问礼巷,据说是当年孔子向老子问礼的地方。道德中宫当地又称“老祖殿”。 道德中宫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清光绪《亳州志》云:“明万历中,知州马呈鼎创建著经堂,石刻《道德经》,并建春登台。乾隆十三年(1748)修复后殿、山门。道光十六年(1836),改龙厅为拜殿。”堂内原石刻《道德经》全文并序64块,石刻老子像,高一丈二尺,惜今已无存。道德中宫有山门3间,前殿把人祖,后殿把老子。大殿之东、西又各有1院,东院门题曰:“紫气东来”,入门有殿3间,敬鲁班;西院门题曰:“青牛西渡”,有殿,敬财神。 民国时期,道德中宫曾作学校,80年代以前曾长期占用。1986年7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拟修复开放。 (四)古地下道 相传为曹操之运兵道。发现于民国27年。1969年,先后在城内人民路东、西、南、北4条大街两侧挖出近2000米,后又在老衙门院、曹巷口等处,发现一些支道。地下道以城内大隅首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延伸,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三种形式,其中支道纵横交错,互相通联,工程巨大。 地下道部分为砖结构,券顶有的地方召有方洞,直通地面,在墙壁1米处距离不等留有小龛,似为放灯之用。部分为砖土结构,修造简单,上为横木,木上铺板,板上封土,可能是为临时应急而抢修。高低、宽窄不等,一般高1.45~2.10米,宽60~120厘米,底面高低起伏。 三国时期,地道战作为攻打城池、防护阵地的战术手段,时有应用、《三国志》云:“绍复进官渡,起土山、地道。公(曹操)亦于内作之,以相应”。但从地下道发现文物看,似非曹操所修,为宋元时期的遗存,地下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希夷故里 位于城南宋塘河西岸陈庄,系其后人敬把陈抟的家庙,故又名“陈氏家庙”、“陈抟庙”、“希夷祠”。庙分前殿、后楼。前殿雕5龙环绕的陈抟睡像。相传陈抟成仙后于颜店里讲经,讲得非常精彩,5个龙王变作5个白衣秀才前来听讲。后楼奉陈抟坐像,两童侍立。庙废于“文化大革命”期间。道光年间所立碑记存于陈庄陈抟后裔家中,另一古碑1958年被毁。 相传农历十月十五日是陈抟诞辰,民间有“十里荷花出陈抟”之说,故每年这天逢庙会,为当地一重大节日。后随着庙废会也废了。希夷故 里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薛阁塔 位于南郊。直锥式,八角形,共7层,高34.15米。底层周围23.36米,座为8块大青石奠基。从第2到第6层内,壁上各有一面南小龛,似为供神之处。现神无存。塔顶八角飞檐,挑角垂脊,铺有筒瓦滴水,形如八角古亭。塔尖为铁铸莲花座,座上用螺旋铁柱支撑一铁葫芦。 该塔建于清乾隆中叶。当时知州郑交泰见亳州文风不盛,乃筑此塔以振文风,故名文峰塔。初为5层,后州绅何天衢捐资续建两层。因塔处明代亳州名士薛蕙家庙薛家阁附近,故后人多称此塔为“薛阁塔”。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薛阁塔古会。届时众商云集,州人争至,为一方之盛事。近年来,薛阁古会成为本地盛大的物资交流大会,其盛况又非当年可比。薛阁塔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白衣律院 在城东南郊1里处,内供奉白衣大士南海观世音菩萨,故又名“白衣庵”。清顺治初僧尽休始建。顺治六年(16的),九华山高僧妙湛与盲僧德升续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山西富商董继先从亳州路过,捐资修建环殿经阁、藏经楼及厢房等。寺内广植花木,尤以牡丹著名。松篁交翠、晨钟暮鼓,令人有出世之感。律院的主持僧多系著名大和尚。山门上“白衣律院”4字,隶书,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手笔。乾隆年间,由缅甸运入金塔、玉佛。另有精刻大佛像。庙中藏有《瑜咖焰口经》、《金刚经》、《观音普门品经》等精刻木制经版,共1100余块。还藏有一本《频伽大疯经》,计40秩,共414册1916部8416卷,为佛门珍宝。还藏有《贝叶经》1部,是亳一医者入缅所得。此经用贝叶及多罗树时书印度文,长约尺余,宽近2对,90余叶,状如草叶。贝叶写经不朽不蛀,为佛宝。乾隆五十年(1786),僧人灵光请梁写《贝叶经跋》,镌碑。 此庙为附近各地僧侣受戒之所。建国前夕,有庙田17顷,沙弥20余人。解放后,被粮食部门占用。现经省宗教事务处批准作重点开放寺院,已拨款重建诵经堂1处,有僧人1名。白衣律院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金蟾琉璃井 位于涡北交通街北端路西,是亳州名井。琉璃井构造奇特:井口为青石所砌,呈方形;水面上端一人高左右分界,界上为砖砌,界下逐渐为琉璃。整个井壁浑然一体,若窑中烧制的瓷器,光滑异常。井中水质甜润,张力很大。并不知何代修。民间传说,古时涡北打井不易,居民白日凿井,夜里即为沙陷,数年打井不成。上仙知道后,午夜派金蟾下凡,命它口吐神火将井壁烧成琉璃。谁知金赡下凡太迟,井刚烧好一半天已黎明,一拾粪老者见井中火光冲天,大呼“井中失火!”凉跑了金蟾。所以,井壁下半截为琉璃,上半截仍是砖。此井为当地名胜,今居民犹喜饮此井之水。
4. 东方朔偷桃雕刻的是谁
一、造型特征
嘉靖时期,唯重大器,瓷器造型复杂而拙笨,风格浑厚敦实,与前朝大相径庭。琢器中的瓶类多饰活环双耳,执壶垂腹常凸起鸡心,最为流行的是各式各样的大小葫芦瓶。圆器盘、碗类口多不圆,圈足直径较万历略小,足脊较薄,圈足一般均向心倾斜,倾斜度大者可以用手指勾挂起。
常见器型有:梅瓶、玉壶春瓶、活环瓶、蒜头瓶、葫芦瓶、执壶、梨壶、罐、秀墩、塑像、缸、盒、大碗、爵杯、方斗杯、马蹄杯、盘等。
二、图案纹饰特征
嘉靖时的瓷器纹饰多用双勾轮廓线填涂,画风自然,即使图案画亦不板滞,仍显生趣。
此时的纹饰,突出地表现了为封建统治者“吉祥祈福”的内容,如灵芝、瑞兽祥麟、福寿康宁、寿山福海、团寿字、缠枝莲托寿字等,是最为常见的纹饰,甚至还有以树木或花枝缠绕形成“福”字或“寿”字的图案。
由于嘉靖皇帝本人好黄老之道,此时,瓷器上也相应地有道教思想内容的图案纹饰,如八仙、八宝、八卦、如意、老子讲经、卍字、灵芝捧八卦、缠枝莲托八宝、云鹤等等。
宣德时已有的璎珞纹,嘉靖时也大量出现,多见于青花、五彩及珐花器上。鱼藻纹在此时用的更加普遍,所画鱼体多肥大。同时,通俗演义与传奇人物故事也逐渐被采纳作为纹饰的主题,如东方朔偷桃、孙悟空大闹天宫等。以吉祥文字作为瓷器装饰的,内容多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寿清平”等,除为统治阶级祈福外,也有粉饰太平之意;有一些吉祥语,则作为款识出现,富有时代特征。
嘉靖时所画龙纹,体渐细弱;仿绘宣德时的蟠螭龙纹,也远不如宣德龙那样器宇轩昂。
总之,嘉靖时期瓷器纹饰已趋富丽繁缛,笔致虽清丽,但画面缺乏层次。
三、胎釉特征
(一)胎体
嘉靖瓷的胎质有的不及前朝,大件器物多制作粗糙,时有夹扁;接痕明显,易脱断、掉底;底足处理粗糙,有跳刀痕与粘砂现象,露胎处火石红色浓重。大部分琢器胎体厚重,而一般官窑的小件器的制作仍旧相当精细,胎薄体轻,瓷质坚致细密,造型规整,底足处理亦很齐整。由此可知,嘉靖时期瓷器胎体的面貌,是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
(二)釉面
嘉靖瓷的釉面与胎体的情况一样,粗细、厚薄参差不齐。一般官窑器及民窑小件精品,釉面都很细润,呈青白、黄白或灰白色;而那些釉面欠平,制作极其粗糙的大器类,与官窑器及民窑小件精品相比,有天壤之别。
四、鉴定要点
(一)嘉靖时期大件器物烧制日盛,器型多种多样,尤多见方形、棱形的造型。
(二)琢器胎体厚重,衔接痕显露,常有烧结不坚固以至接痕处断裂的现象,器里尤其明显。
(三)大件圆器多有翘棱、夹扁,并伴随底心下凹和塌陷的现象。
(四)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有的甚至可用手指勾起。玲珑的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圈足。
(五)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六)大器一般釉面粗糙不平,多数官窑器及民窑小品则细润肥厚。
(七)青花用回青色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蓝、青金蓝色,同时亦有发淡浅的黑灰之色,釉下的青花轮廓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八)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九)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却显得粗率,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的画面。
5. 东方朔偷桃诗词
帽筒,顾名思义,是清代中期官员放置官帽的器物。后来它的用途发生了变化,多成了搁置鸡毛掸、小画轴的器物,更成了妇女陪嫁的必备之物和众多家庭的陈设品。它创造于清代嘉庆年间,鼎盛于晚清乃至民国时期。但以嘉庆、道光时期的粉彩黄地云龙纹帽筒、青花釉里红牡丹花鸟纹帽筒、黄釉仿竹帽筒为最佳。
帽筒的形制是多样的,有圆筒、四方、六方和八方,加工工艺有镂孔、堆塑等。装饰工艺也较繁复,有青花、粉彩、矾红、金彩、色釉、浅绛等,图案有山水、人物、花鸟、八宝博古图等。
对于帽筒,大多数瓷器收藏爱好者都因其数量众多、精品较缺、时代又近而不予关注。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升温,随着收藏群体的日见壮大,人们已开始重视帽筒的收藏与研究,相关的专业图录也已出版发行,这确实是一件好事情。现在要想收藏到一对品相完好、成双成对的帽筒亦非易事了。
切不要小看帽筒,它同样也有极品、精品、官窑器。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所出,帅茨平、周晓亚编著《中国清代瓷器鉴赏图录》下卷316页就刊出一件清代嘉庆官款粉彩黄地云龙纹帽筒,器内施松石绿釉,器外黄釉地上饰6条粉彩穿云赶珠龙,器腹开有6个海棠式镂孔,其图案精美、制作精细,是一件帽筒极品。
“帽筒”兴起于清朝咸丰年间,兴盛于上世纪前半叶,至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初始,“帽筒”用于置放帽子;后来,发展成为居家摆设、女儿出嫁时的必备陪嫁品。“帽筒”以制作工艺、制式、绘画等,饱含了我国一个半世纪的民风民俗,成为雅俗共赏的古董瓷器之一。
帽筒,俗称“官帽筒”,是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置放花翎顶戴用的。创制于嘉庆年间,在同治、光绪年间流行得到普及,进入寻常百姓家。由于它同时具有实用和陈设性,后来被民间广泛接受,随着清朝的没落,光绪后期到民国初期,帽筒逐步演变为普通人家的陈设器
帽筒,俗称“官帽筒”,是清代官员在上朝之前休息时置放花翎顶戴用的。创制于嘉庆年间,在同治、光绪年间流行普及。由于它同时具有实用和陈设性,清末以降,帽筒逐步演变为普通人家的陈设器。百余年来,胶东民间集散着大量帽筒,而威海又是胶东民间集藏帽筒最多的地区,这就为威海“中国首家帽筒馆”的成立奠定了藏品基础。
清代帽筒品种繁多,画面精美,色彩浓郁强烈,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有青花、五彩、粉彩、单色釉等。造型有圆形、四方形、六棱形。纹饰题材也很丰富,常见纹饰主要有人物、山水、动物、水果、花鸟鱼虫等。同治时期画面浓艳而明快,口沿和底部有花草变形莲瓣等纹饰,光绪时期纹饰施彩较薄,含粉质较少。
清代晚期开始出现一种“浅绛彩”绘画方法,用浅淡的绿色、蓝色、赭色等,在瓷器上绘画,用来描绘山水、人物、花鸟,清新淡雅,与当时的国画绘画风格相同,且流行于同治时期的边饰也已消失。清末以降,至解放前这一时期,帽筒一般都有款识,仿清款和人名款等,还出现了大量贴花帽筒,有的全部贴花,有的则一部分贴花,一部分为绘画,这种纹饰比手工彩绘的细腻,用于抚摸釉面平滑,没有手绘凹凸不平的笔痕,图案很精美。
帽筒的纹饰取材非常广泛,种类很多。其中人物纹饰有:三国故事、红楼人物、竹林七贤、麒麟送子、孟母择邻、东方朔偷桃、庭院树下、仕女婴戏图等。动物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如:鹿鹤同春、鹿上封侯,色彩也很丰富,有红狮子、蓝狮子、绿狮子、黑狮子等。山水纹饰以自然风光为题材,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垂柳树木、渡船垂钓、远山近水、溪流、土坡、小径。花鸟纹有喜上眉梢,一路莲生,竹报平安,富贵白头等。
6. 东方朔偷桃图是谁画的
1. 历史人物:如唐朝的李白、宋朝的苏东坡等。
2. 宗教人物:如佛教的释迦牟尼、道教的老子等。
3. 文学人物: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等。
4. 民间故事人物: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
5. 宫廷人物:如清朝皇帝康熙、雍正等。
6. 民俗人物:如扮演舞龙舞狮的舞者、扮演戏曲角色的演员等。
7. 传说人物:如神话中的神仙、妖怪等。
7. 东方朔偷桃人物瓷器
偷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以投机取巧。
描写了当时卓越的民间技艺,对此以赞美。,汉族神话故事, 西王母种桃,三千年一结子, 东方朔 曾三次偷食,乃被谪降人间。事见《汉武故事》。后常以此入诗。 唐柳宗元 《摘樱桃赠元居士时在望仙亭南楼与朱道士同处》诗:“ 蓬莱羽客如相访,不是偷桃一小儿。”
8. 东方朔偷桃的典故
从唐吴道子到宋、元缂织《盗桃画》,到明唐伯虎的《盗桃图》,到现代画家齐白石等人的东方朔画像,可以说,东方朔偷桃的故事已是传统的绘画题材,每个朝代均有很多大画家为其作画。
东方朔是山东德州陵城区人,一位官员怎么就变成偷桃的寿星呢?这期间,自然有民间传说功劳,都是好事者为之。在文献记载上,把东方朔推向神坛的离不开《列仙传》和《博物志》
9. 东方朔偷桃图
狄仁杰的是由东方朔转世。那东方朔又是谁?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汉武帝即位,广招天下英贤,东方朔毛遂自荐成功,被汉武帝重用。由于他在人间积累了很大的功果,被玉帝特批上天做了神仙。
有个典故:东方朔偷桃。讲的是汉武帝寿辰之日,西王母带了7个仙桃来驾。5个拿给汉武帝,自己留下2个。后又指着东方朔说:他曾三次偷我仙桃。后来东方朔的寿命很长,被封为寿星。
西游记里也有此人的记载,孙悟空路过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四处找人帮忙的时候,到东华帝君这里,帝君的小童子就是东方朔。西游记原文:缥缈香云出翠屏,小仙乃是东方朔。行者见了,笑道:“这个小贼在这里哩!帝君处没有桃子你偷吃!”东方朔朝上进礼,答道:“老贼,你来这里怎的?我师父没有仙丹你偷吃。”帝君叫道:“曼倩休乱言,看茶来也。”曼倩原是东方朔的道名,他急入里取茶二杯。饮讫,行者道:“老孙此来,有一事奉干,未知允否?”帝君道:“何事?自当领教。
而狄仁杰就是此人所转。由于是上天神仙所转,在凡间自然是顺风顺水。他出身太原狄氏,以不畏权贵著称,并且被后世传为神探狄仁杰。
而狄仁杰的民间传说,也是有的。传说在他担任地方官的时候。某年突然洪水泛滥,百姓遭殃。后来查明真相,原来是一只蛟在兴风作怪。最后当然为正义战胜邪恶,狄仁杰KO了这只蛟,还一方百姓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