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源于西汉文化什么(核雕的历史)
1. 核雕的历史
以檀香木制扇,虽然早已流传,但它成为一个独特的扇种,却是近代的事情。
据传,苏作檀香扇的第一个作坊叫做“张多记”,这家作坊从上世纪 二十年代左右就开始生产檀香扇了,当时所制檀香扇的式样就是以男扇为样本仿制。
其后,虽稍有变化,也只是在大骨上雕刻“钟鼎”“甲骨”文字以及博古、花鸟之类。
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苏州檀香扇作坊接到来自当时各大扇庄的订单,以国际流行的几款女扇样式为基础,以檀香为料加工生产。
这一时期檀香扇逐渐流行起来。
解放后,由于市场需求和政府扶持,檀香扇的发展愈加兴盛。
2. 核雕的历史渊源
1.星月菩提子珠子表面布有均匀的黑点,中间有一个凹的圆圈,状如繁星托月,成周天星斗,众星捧月之势,故名星月菩提子。被称为菩提“四大名珠”之一。星月菩提子是经过打磨过的菩提子,它有很多种,例如元宝菩提子、金蟾菩提子、浅色金蝉菩提子、摩尼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冰花星月)
2.千眼菩提子千眼菩提,因表面有很多天然斑点,仿佛有众多的眼睛而得名。其树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数量非常稀少。以前称为鳄鱼果,后又叫同心果,菩提树有许多别名:沙罗双树、阿摩洛珈、阿里多罗、印度菩提树、黄桷树、思维树、毕钵罗树、觉树,与佛教渊源颇深。
千眼菩提坚硬无比,为实心状,密度硬度大, 同时可以雕刻成任意喜欢的把件,也可以断开打磨做成手串、手链。
千眼菩提二十年开花结果,结果之后其树很容易枯萎,其籽非常难打磨,所以成品及其罕见。经过漫长的等待和用心制作才终成经典,可谓是菩提子之王,誉有菩提中的“沉香”之称,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
相传千眼菩提子乃千手千眼观世音之化物,属菩提子之上品!佩戴盘玩千眼菩提子有增运辟邪之功效,是难得的佛教圣物!有化恶解凶之用,常佩戴可以使有缘人少走弯路达到人生修为的最好境界。
3.凤眼菩提子凤眼菩提是菩提子的一种,因芽眼如目,固称“凤眼菩提”。
原籽藏式—凤眼菩提风眼菩提子念珠,每个珠子的上面都有一颗眼睛,如打开内有果肉,法王仁波切曾讲用凤眼菩提子念珠能使念诵的功德曾长千万倍。凤眼菩提佛珠是藏传佛教极为推崇的佛珠品类之一,在藏传佛教中,菩提子佛珠即指凤眼菩提佛珠。
4.龙眼菩提子龙眼菩提,每一粒上均有一三角状眼。
龙在佛教中有特殊的意义,如“龙象”比喻菩萨的威仪,“龙应”,谓观音菩萨三应之一。
龙梵语音译为“那伽”,具有呼风唤雨的能力,也是守护佛法的护法。
龙眼菩提,尤其是印度龙眼菩提,是难得之物,即是修练者必备物品。又是驱邪增慧之品。
5.麒麟眼菩提麒麟眼菩提,形状特殊,每一粒上有一方形眼,整个菩提子呈扁圆形如鼓鼓的柿饼,加上中间的方眼,如同一个个铜钱。
麒麟为神兽龙头,鹿身,身有麟甲,头上有独角,象征祥瑞。
麒麟眼菩提比龙眼菩提还难得,是增福慧,助开悟,护修行之上品菩提子6.金刚菩提子金刚子,金刚子据佛教书籍介绍谓金刚树所结之子,也有说是菩提树所结之子,甚为名贵。金刚,则为坚硬无比,无坚不摧之意,有可摧毁一切邪恶之力。
密宗修练练金刚部吋须用金刚子念珠。
金刚子佩带身上,驱邪避祸之力较强,可增吉祥。
3. 核雕的历史和起源
“清镇中秋瓜灯雕刻”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为打通中央政府与云南的关系,在贵州进行屯兵,在清镇当时设立了威清卫。所屯之兵多从瓜灯风俗盛行的江浙一带迁徙到此之人,他们带来了中秋玩瓜灯的习俗,后军屯改为民屯,他们在清镇居住,并由此传承至今。
4. 核雕的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望奎县驻地,原称“双龙城”。放荒之初,“因县地居高,遥望西北,卜奎(省城齐齐哈尔)隐约可现”,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将双龙城改为望奎镇,属海伦府辖地。中华民国成立后,隶属海伦县管辖。1916年春,黑龙江省长公署批准,将海伦县南部三道乌龙沟以南地区划出,设置望奎设治局。设治员严兆霖于同年9月20日抵望奎“设局开办,启用关防 ”。1918年2月11日,奉令将望奎设治局改为望奎县,列为二等县。隶属绥兰道。1929年2月,撤销道制,由黑龙江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改隶滨江省。1939 年6月,划归新设之北安省管辖。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划归黑龙江省管辖。194 7年2月,隶属黑嫩联合省第三专区管辖,同年9月复归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3月,划归绥化专区,1958年8月改由松花江专区管辖。1965年6月,松花江专区更名为绥化专区,望奎县隶属绥化专区。 1992年,望奎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嫩平原北部。东、东南与绥化市毗连,南与兰西县为邻,西与青冈县以通肯河为界,北与海伦市接壤。全县总面积2299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9个乡、镇。1992年末全县总人口45.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1万人;满、蒙古、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7%。县政府驻地望奎镇。 周以前为肃慎地;战国为貉地,汉属秽地;后汉三国时为扶余的属地;隋唐归属黑水靺鞨;辽为生女真的属地;金为上京会宁府管辖;元为斡赤斤分地;明为奴儿干都司统辖;前清此地是清政府封禁的围场,由于此地位于海伦南部所以。属海伦府的辖境;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始奏卖准开放,其开拓垦荒的情形与海伦相同,按放荒之地可为通肯段,俗名苏拉荒,又以划井出放而得名井子荒(亦曰五井子),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通肯副都统衙门,民国五年(1916年)四月设望奎设治局,十一年(一说八年、六年)改望奎县。由海伦拔地十三万余响划归该县管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划属黑龙江省管辖,为二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望奎划属黑龙江省管辖,为乙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东北划为十四省,望奎归属滨江省所辖;康德六年(1938年)六月实行第二次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在原十六省的基础上又增设了东安、北安两省,望奎划属北安省管辖;民国三一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望奎县又划属黑龙江省管辖,沿续至今。 望奎皮影艺术 精美绝伦的影人、高亢委婉的腔调,黑龙江省望奎县的皮影艺术以它独具特色的魅力感染着人们,在当今电影、电视等现代艺术争奇斗艳的今天,人们仍对皮影这一古老艺术有着特殊的感情,博得众多人的喜爱,这支璀灿的民间艺术的根早已牢牢深植于人民群众的心中。 据记载,皮影艺术始于西汉,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相传汉武帝怀念死去的帝后,有侍从入夜教人仿帝后姿态,用灯光把人影照在帷帐上,武帝十分感动。这便是皮影艺术的雏形。到了宋代,这门艺术已广泛流传,明清两代,皮影艺术已远传中东、中南亚和欧洲各地。在国内,河北滦州影戏大盛,清代滦州驴皮影传入东北。 望奎的皮影戏,可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间,大约在1865年前后,就有皮影艺人活动。其艺人以"边外"东北影为主要唱腔。在土地改革运动中,皮影艺术成为党的宣传工作之一,他们结合当时政治形势,自编自演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新婚姻法为主要内容的 、 、 等剧目,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 20世纪50年代,是望奎皮影艺术发展的走红时期,也是黑龙江皮影戏江北派形成的关键时期。以创作见长的皮影戏艺人张继德,以最佳伴奏而闻名的赵乾成,黑龙江省第一位女皮影艺人赵亚芹,以其声腔饱满、吐字清楚、感情细腻而出名,她主唱的和多次在广播电台播放;多才多艺的皮影艺人关兴九,1958年在北京参加了全国木偶皮影观摩演出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60年,他又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在中南海接见并合影留念。 千百年延续下来的皮影艺术在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风格独具的音乐艺术、巧夺天工的雕镂艺术、技艺高超的表演艺术。其中,在人物造型上,各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影人,不仅是影戏中的"演员",也是精美的工艺品,在国际上也享有"精美绝伦的雕刻"之盛誉。通过运用自如地摆动三根操纵签子,使影人的各种动作都形象、逼真表现出来的表演艺术,真可谓"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光下、一笑还从掌中来"。 ""期间,是望奎皮影艺术比较萧条冷落阶段。皮影艺人被视为"四旧"的传播者,遭受批斗、游街之苦,许多影卷、影人被付之一炬。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望奎皮影艺术发展进入最兴旺阶段。那时,皮影艺术是乡村中主要的文艺形式,在长期的广泛传播中,已经深入人心,征服了观众,农村的文化生活需要它,人们对艺术美的欣赏需要它。所以""结束后,广大群众对所喜爱的皮影艺术大有"久别重逢之感",在党的重视群众文化工作、积极扶植民间艺术政策的作用下,皮影艺术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不但影班遍布城乡,而且各村屯还兴起了一些"在野派"的小影箱,全县影箱最多时发展到22个。他们演出的节目 、 、 《秃尾巴老李》和《深港螺号》等非常受欢迎。特别是《秃尾巴老李》连演30天,场场暴满,成为望奎皮影戏的保留剧目。 望奎"第四代"皮影艺人表演的《三请樊梨花》 、 《红月娥做梦》等剧目多次被电台、电视台采录实况,《三请樊梨花》在中央电视台一、二套节目中播放,专题片《望奎皮影》参加了国际民间艺术节并与世界其它国家交流了同类艺术。 古老的望奎皮影艺术历经风风雨雨,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人才断档、剧目断档、观众断档。目前队伍老化,后继无人,演出活动开展少,基本处于停演状态,这块民间艺术瑰宝正面临着衰竭和失传的危险。 为把这一民间艺术延续下去,保护好、发展好,望奎县正在采取措施,使古老的民间艺术获得新的生命力。县委书记盛威介绍,要广泛征集流散在民间的传统影卷和影人,特别是要把即将失传的优秀影卷和影人挖掘出来,为继承和发扬皮影艺术提供充足的资料。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文化素养好、富有创作才华的年轻创作群体和演出群体,培养建立起一支受广大群众欢迎、具有较强生命力的皮影队伍。同时,让这一古老艺术走出望奎,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望奎皮影,喜欢望奎皮影,倾情望奎皮影,使这一文化艺术瑰宝永远的流传下去。
记得采纳啊
5. 核雕历史文化资料
1福建
福建橄榄核产量居全首位,其中闽侯县橄榄核种植面积、产量居福建首位,九六年被国家评为中国橄榄核之乡。
2四川开江县
四川开江县是中国油橄榄核的主产区,发展历史以有40余年,一四年被中国粮油学会命为中国油橄榄核之乡。
3广东揭阳
广东揭阳普宁市青橄榄核栽培历史悠久,全市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九六年被国家评为中国青榄核之乡。
4潮阳三棱榄核
主要产于广东潮阳, 果实倒卵形,单果重10克。果肉白色,酥脆,渣状,风味浓郁,回味甘甜,核呈棕红色,是一种品质优良的生鲜食品。
6. 核雕的历史和文化
在我国,水果雕刻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北宋时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汴京人将瓜雕成各种花样,叫花瓜。南宋宫廷还制作各式雕刻果品以供御用。现在的水果雕刻技艺是在传统果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雕刻已人中廷走向民间。
爱美是人的天性,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自己的生活中,水果拼盘就是利用水果本身的色彩和品质特点,运用一定的切配工艺进行合理搭配,将各种时令水果组合成型。
水果拼盘不是随意的切配组合,而是通过构思和合理搭配将各种时令水果拼摆出不同的艺术造型。
它能使就餐人既饱尝口福,又有美的享受。
7. 核雕的历史文化
广锈
刺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举世闻名。广绣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民间刺绣工艺的总称,以构图饱满,形象传神,纹理清晰,色泽富丽,针法多样,善于变化的艺术特色而闻名宇内。广绣与潮州刺绣合称粤绣,与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江苏的苏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
粤绣始于唐朝。关于广绣有一段真实的故事。据史籍记载,唐代一个叫卢媚娘的14岁的广东姑娘在一幅一尺见方的丝绢上绣出一卷佛经《法华经》,字体比粟米还小而且点划分明。这个故事说明广绣的历史是多么悠久绵长,技艺是多么的卓越超群。广绣发展到明代,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手工业之一。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个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献给国王而得到重赏,广州绣品从此扬名海外,每年均有不少产品输出国外。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人克罗兹看到珠绣花鞋等一些广绣工艺品而发出“绝妙的工艺品”的惊叹。当时广州刺绣艺人已经达到极高水平,能够娴熟地和创造性运用绒线绣,用孔雀毛、马尾作线缕和勒线,用金线和银线刺绣。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广绣业的繁荣时期。英国商人开始来样加工。由于来样设计色调丰富,突出了西洋画的艺术风格,运用了透视和光线折射原理,故对广绣产生深远的影响。广绣开始从民间小作坊小批量生产逐渐向商品生产发展。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的广绣绣品大量生产,使之出口进入了全盛时期。
到了清朝中叶,由于粤剧和粤曲的繁荣,使广绣又增加了一类新品种——粤剧戏服。当时广州状元坊制作的戏服已享誉国内,连宫廷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乾隆年间广绣业已成行成市,绣坊、绣庄多达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
清末民初时期广绣业依然保持发展势头。民国十八年在广州举办的四省市绣品展览竞赛中,广绣以“孔雀牡丹”、“番狮”、“雪地风景”等作品参展,被评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粤绣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它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刺绣历史浦远,其技艺精湛,构图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绒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绒条洒脱,金银垫绒立体感强,绣工娴熟,绣品富丽堂皇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也可从苏鹗所撰的《杜阳杂篇》中是这样描述广绣的精湛技艺的:“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其品题章句,无有遗阙。更善作飞仙,盖以丝一钩分为三股,染成五色,结为金盖玉重,其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象,而执幢捧节童子,亦不啻千数,其盖阔一丈,称无三两煎灵香台之则,坚韧不断。唐顺宗皇帝嘉其工谓之神姑……”。
在唐代至五代十国期间,由于广州属于边疆地区未受到战乱的影响,刺绣与农业、手工业一样得到长足的发展,在宋代至明代粤绣的技艺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清朝乾隆年间,广州已设立绣行,在广州和潮州等地也广设绣庄、绣坊,粤绣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解放后,在双百方针的推动下,名家名作不断涌现。
-------------------------------------------
广彩是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的简称,以构图紧密、色彩浓艳、金碧辉煌为特色,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又叫广州织金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广彩的全称是“广州织金彩瓷。广彩的生产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当时广州工匠借西方传入的“金胎烧珐琅”技法,用进口材料,创制出“铜胎烧珐琅”,后又把这种方法用在白瓷胎上,成为著名的珐琅彩,这是广州彩瓷的萌芽。
顾名思义,所谓织金彩瓷,就是在各种白胎瓷器的釉上绘上金色花纹图案,仿佛锦缎上绣以色彩绚丽高雅华贵的万缕金丝,然后用低温焙烧而成。作为广州彩瓷初期产品的珐琅彩,以其高贵艳丽的特色,备受中外富豪贵族的喜爱,清廷列为贡品,外国一些王室贵族派官员专程来广州求购。后来干脆由欧洲商人带来彩瓷图样由中国商人按要求制造,专供出口。那时广东商人从景德镇运来瓷坯,采用江西粉彩技艺仿照西洋彩画的方法加以彩绘,再焙烧而成。后来广彩艺人继承明代彩瓷的艺术特色,吸收西洋画法,绘上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图案,逐渐形成独特的岭南艺术风格,并将许多图案固定下来,成为广彩的传统花款,例如花篮、龙凤、彩蝶、金鱼、古装人物等。最常用的构图是用花边图案围出若干形状各异的空格,在空格内绘以花卉、物景和人物。也有不设圈格,进行满花彩绘,表现一花多姿,百花齐放的画图。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中国瓷器在世界畅销,广彩瓷出口量亦不断扩大,生产迅速发展。广彩瓷逐渐与铜胎烧珐琅分离,成为独立的行业,并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成立了行会组织“灵思堂’。广彩产品亦分为艺术瓷和日用瓷两大类,欣赏艺术瓷的彩绘技法以国画画法为主,讲究技巧,笔工精湛,内容多为人物花卉,亦有外国油画的西方风景、人物和故事。日用瓷包括碗、碟、壶、盅等,加彩方法简单、豪放、富于民间装饰风味。
广州彩瓷的生产流程分为新样品设计、描线、填色、封边、斗彩、炉房等工序。构图设计讲究完整、统一、和谐,这是广彩最大的特点。随着新颜料的使用,彩绘颜色更加丰富,更加鲜艳。19世纪初,广彩开始仿照中国缎锦纹样作瓷器装饰,此技法称为“织地”,后用金水织地,发展为“织金地”且普遍用于各种瓷器,成为广彩花色的一种基础,形成了近代广彩“织金彩瓷”的特点。自从采用乳金作地色后,色彩更加灿烂艳丽,织金满地.金碧辉煌,逐渐形成了广彩“堆金积玉”的独特风格。岭南画派大师们与广彩的渊源殊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岭南画家居巢、居廉、高剑父、陈树人等积极参与了广彩的技术研究和实践。高陈二人还开设彩瓷艺术室和瓷画厂,进一步提高了广彩的技艺。高剑父的学生刘群兴创作了150件“十二王击球”瓷箭筒,曾获1915年巴拿马万博会奖项。
-------------------------------------
中国象牙雕刻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始于新石器时代。在北京黄土坡出土的战国墓中发现过象牙梳子。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把象牙作为皇家供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都有为皇宫做象牙制品的作坊,其中最具代表的是象牙名作"月曼清游"。
中国象牙雕刻经过数几千年的发展,清代中期陆续形成了若干个相对集中的中心生产地,主要以广州、苏州、北京为代表。各个中心生产地之间既在题材和形式上保持着各地的风格特色,同时又互相渗透,在技术上有交流。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交通便捷,讯息技术的发展,各地牙雕艺人频繁交往,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各地区的地方牙雕的色彩,一方面在增加,形成了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四个主要地区,其他还有天津、福州、乐清等地,另一方面他们之间的风格也逐渐的淡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精细工整,玲珑剔透的广州牙雕以广州为代表,故称之广州牙雕,北京牙雕具有了雍容华贵的宫廷艺术品格。
8. 核雕的历史典故
三国小工匠小说原名是《回到古代当匠人》。
故事讲述的一位现代装修的小师傅,贪小便宜,得了一张内存卡。好奇放到手机里,人就穿越了,回到了三国时期,没想到还是干木匠活,还是给人家装修做家具。好在还有系统傍身,在各项属性的加持下,终于混得风生水起。开启了自己的开挂人生。
小说概述
主角随身携带着穿越者必备金手指匠神系统,但是这个系统是一个特别咸鱼的存在,突出了系统带来的作用,也就是能够赋予主角的造物属性的能力,而这个诡异的能力也能够根据主角的能力提升和制作材料来属性发生不同变化。而系统最终的目的或者任务就是培养主角成为匠神。
但是很无奈的是,依靠先知先觉,主角对于三国发生的重大事情是非常了解的,也因此在三国重大人物严重有着巨大的声望,以至于刘备亲自邀请其作为一员大将,统兵打仗。但是主角只想自保,对这些都是敬而远之,但是最后还是被迫领兵打仗。
最后加入蜀阵营,为了完成系统任务,成为匠神。主角不断申请建造各种大城,各种军事重镇等等,从而是本书也多了一个梗,那就是刘备和刘禅成为了三国历史上最贫穷的帝。每次税收上来,还没捂热,主角就立马上言,税收就落入了主角经验值暴涨的保障了。
9. 核雕的历史和发展
橄榄核核壁比较厚,适合雕刻。而最早起源于核舟记。刚开始的橄榄核雕刻大师不是在橄榄核上雕刻的,而是做木头雕刻的,因为精湛的技术接触到了橄榄核,才有了核舟记。不仅仅橄榄核能雕刻,桃核、小核桃、紫金鼠、猴头…很多现在都是可以雕刻的。
10. 核雕历史由来传承经历
刺龙纹桃核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核雕。核雕是在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上雕刻各种人物、动物、船只等形象,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工艺品。在核雕中,桃核由于其形态较小且易于雕刻,因此是最为常见的核雕材料之一。
刺龙纹桃核就是将桃核雕刻成带有龙纹图案的艺术品。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神兽,代表着力量、智慧和吉祥等寓意。刺龙纹是一种常见的龙纹图案,呈现出龙的形象并带有刺状花纹,显得十分精致和美观。刺龙纹桃核由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寓意,被广泛地作为吉祥物、手链等佩戴,也常用于文玩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