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昭君核雕价格多少钱(昭君塑像)
1. 昭君塑像
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昭君墓遗址为依托的专题性博物馆。1996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国防教育基地;2009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17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20年,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被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员会、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授予“呼和浩特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王昭君墓,亦称“青冢”,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完好、内涵丰富的典型汉代墓葬遗址之一,被誉为“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昭君博物院由王昭君墓遗址、博物馆区等组成,以《昭君出塞》《交往交流交融》为展览主题,共设12个展厅,展示了昭君文化和中华优秀文明成果,是彰显历史文化、民族团结的重要窗口,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学校”。
昭君博物院新馆建成于2017年,呈两座对称的金字塔形状,分为东西两个展区,以廊桥相连接。整个建筑外形色调融夯土、长城、烽燧等汉代文化符号于一体,与周边环境融合为整体有机的大地景观。独特的建筑风格,使新馆成为首府呼和浩特地区的标志性建筑。该建筑于2021年,荣获德国国家设计奖(German Design Awards)之“卓越建筑设计类别”特别表彰奖(Special Mention)。
昭君墓陵寝区是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复原而成。墓体上有亭,墓体周围存放历代道台、巡抚、将军、都统等名人所立石碑8通。另外墓体前从北至南依次有“墓表”“和亲铜像”“神道及石像生”“青冢牌坊”“昭君石雕像”“董老碑”等。
中国古代和亲文化馆是一座以和亲历史事件为主要脉络,全面系统展示中国古代和亲文化的专题馆。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之间持续不断地和亲,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和亲文化。一部和亲史,就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相互接触、碰撞、交流、融合的历史。通过和亲,各民族相互了解,共同发展进步,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的融合,增强了国家的安定团结。
“单于和亲”铭文瓦当和“单于和亲”铭文的方砖都是记录昭君出塞、民族交融的珍贵历史遗物。铭文瓦当,直径15.5厘米,陶质,宽沿,十字格线将瓦当正面分成四区,每区内有一阳文篆字,为“单于和亲”四字。“单于和亲”铭文的方砖,今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砖呈正方形,砖面上有阳文篆书四行,从左读为“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共十二字,字间以阳线相隔。
带钩作龙首状,器呈琵琶形,圆脐,鎏金,钩身上均为几何形图案,并镶嵌绿松石。镶嵌早在二里头文化的遗物中出现过,在战国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即用漆或桐油等黏合物将蚌片、绿松石、玛瑙等物镶嵌在铸就好的青铜器表面纹槽中。而鎏金出现于春秋晚期,在战国时期及其以后逐渐流行,汉代称其为“金涂”“黄涂”,也称“火镀金”或“汞镀金”,它是把黄金在一定温度下溶解于水银,制成膏泥状金汞剂,俗称“金泥”,涂在铜器表面,再用火温烤至水银蒸发,黄金固着于器表。该带钩将两项工艺完美地融合到一起,线条优美,并且尺寸之大,实属罕见。
龙首铜灶由甑(zèng)、釜、匜(yí)、勺、灶门和龙首形烟囱等组成。灶身平面略呈舟形,正面为长方形灶门。灶面上附有甑和釜,釜身分别置匜、勺。灶两侧各饰铺首衔环,灶底下附四个相互对称的兽蹄足,后插烟筒,系昂首嘶吼的龙头造型。作为典型的中原文化器物,这种可拆装的结构又使形体庞大的灶具能适用于军旅或游牧的需要。龙首铜灶的发现,说明当时内蒙古地区尤其是呼和浩特地区为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反映了民族融合的史实,它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一个产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今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昭君博物院将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教育,引导各族群众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2. 昭君墓的历史
这首诗秉持和解的立场,颂扬王昭君的历史功绩。肯定了王昭君出塞平息了汉匈之间的战争,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翦伯赞的《题昭君墓》:
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风烟。
如何一曲琵琶好, 鸣镝无声五十年。
3. 昭君墓是谁
王昭君墓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还没出土。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虎",意为“铁垒”,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座落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旅游带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昭君墓旅游攻略及概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王昭君远嫁的匈奴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后人为了纪念王昭君,为她建了墓地,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区南12公里,大黑河南岸。因呈黛色,俗称青冢。封土堆高达33米,占地1.3公顷。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与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的形制颇近。第二层平台及墓顶各建有一亭。
伫立墓顶,极目远眺,阴山逶迤峥嵘,平畴阡陌纵横,墓草青青,古木参天。昭君墓周围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时时都有变化。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西如纵”,更增添了昭君墓这一塞外孤坟的神秘色彩。
5. 昭君墓在哪?
西汉古墓-昭君墓门票价格:免费
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的绿野间矗立着一座传诵古今、驰名中外的西汉古墓--昭君墓。墓呈覆斗形高33米,占地二十余亩,系人工夯筑的大土堆,巍峨高耸,远望如山。传说,因每年深秋九月,塞外草衰时,附近草木枯黄,唯独昭君墓上芳草青青,故古人称之为青冢,且唐代就见之于李、杜诗篇以后出现于历代文学作品之中。
6. 昭君墓讲解
唐宋以来,今呼和浩特的青冢被认为是王昭君的葬身之地。然而,位于包头南的昭君坟的传说却更为真实。
相传昭君死后葬在黄河南岸,坟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00米,高于黄河水面约70米。后称昭君坟。有一智空和尚在昭君出塞前曾遇见过昭君,智空和尚满身疥疮,衣衫褴褛,昭君不嫌弃他,把自己的香粉涂在智空的疥疮上,从而治愈此病。智空和尚特赠她白玉雕刻的龙凤粉盒,昭君出塞后一直随身携带。一次,昭君与呼韩邪单于骑马打猎不慎将粉盒掉到黄河边,因年代久远,龙凤粉盒中的粉变为一个个白粉球,至今挖不绝。包头土语叫其粉秃子,学名叫白垩。黄河南昭君坟不远的土梁年产白垩达数千吨,历来是粉刷居室的好材料。昭君坟的西侧有一城拐村古城,人们在古城遗址挖出兽骨无数,传说这里曾是王昭君的行宫,修此宫殿时,王昭君建议呼韩邪单于应该用兽骨奠基,以此凭吊无辜的牲灵。
昭君坟上有一种青蛇称昭君蛇。传说昭君出塞时带着靡子种子。从此,今包头地域黄河南北种植靡子,用靡子座的酸饭,酸粥、酸稀粥可谓包头饮食一绝。有一年,黄河北岸靡子丰收在望,突然麻雀成群从天而降,眼看成熟的靡子被洗劫一空,农夫便去请教王昭君,她让人们到阴山上捉青蛇放在田里,果然见效,麻雀被蛇吞噬,这种青蛇无毒且不伤人,于是人们把这种蛇称昭君蛇。
王昭君埋葬于包头南昭君坟不仅是传说,亦有记载可寻。唐代诗人杜牧《青冢诗》写道:“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上暮云秋。”陇水指黄河中游,说明青冢紧靠黄河。宋代乐史著《太平寰宇记》写道:“金河县(托克托县),青冢在县西北,汉王昭君墓葬于此。”托克托县西北正是今包头南昭君坟,而呼和浩特青冢却在托克托县东北。
王昭君维护了胡汉和亲,就是中华民族友好的象征,是一种永恒。走进包头,理应走进巾帼英才王昭君。
7. 昭君墓视频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现在的昭君墓是70年代重新修筑的,占地面积3.3公顷,墓高33米,墓身呈台体状,墓顶建有一座凉亭,是一座人工夯筑的大王丘,是昭君的衣裳冠墓。每年秋季,树叶枯黄时,昭君墓上依然草木青青所以人们又称这为“青冢”。墓地东侧是历代名人为昭君墓题写的碑文,西侧是文物陈列室。登上墓顶,我们会看到连绵不断的阴山山脉横贯东西,也会欣赏到呼和浩特市全景。
昭君墓的传说: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昭君墓为什么被叫做“青冢”?
昭君墓是后人追慕和纪念王昭君的遗迹。座落在呼市南郊的昭君墓,是塞外影响最大的一座昭君墓,整体占地面积近100亩,文献记载中亦称为“青冢”。据民间传说,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的时候,唯有昭君墓嫩黄黛绿,草青如菌。因此历代诗人常常好用“谁家青冢年年青”“到今冢上青草多”,“宿草青青没断碑”之类的诗句寓意。据说“呼和浩特”的蒙语治泽为“青城”,就是因青冢而得名的,而“青冢拥黛”也成为呼市八景之一。由于墓体周围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晚霞的映照,墓景时有变化,传说一日有三变,“晨如峰,午如钟,夕如 ”。
青冢确实是昭君墓吗?
那么青冢是否真是埋葬王昭君之地呢?由于没有进行考古发掘,当然无法确定。尽管唐代以后的史实记载确切无误,近年来,在青冢周围发现零星汉瓦残片。墓体的汉代夯土层清晰可见,但不是科学开掘出来的,据此有人推为汉代烽火台,到底真假与否,只有科学考古发掘才能做出定论。根据民间传说。有人以为,这里只是昭君的衣冠冢,甚到有人说这是昭君路过这里休息倒出鞋里的土堆成的。
史书上有关昭君墓的记载
昭君墓最早记载,见于盛唐时的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中,如李白的“死留青冢使人嗟”杜甫的“独留青冢向黄昏”等,白居易《青冢》诗。可见照君墓当时不仅早已存在,而且远近闻名。稍晚于李、杜、白三人的唐代史学家杜估的其所著的《通典》一书卷179《州郡》中明确记载了呼市青冢的存在。为后历代史书都有记载。清代关于青冢的记载比较详细,张文瑞和钱良铎途经呼和浩特时,还看见琉璃瓦成堆,青冢前有石虎、石马、石狮、石幢,墓顶有小方亭,亭内有佛画、细布及豆麦等物。这些表达了当地人民对昭君的眷恋和哀思,经过长期的战乱,到解放前夕,只剩下孤单墓体和几尊石碑。
8. 昭君像资料
因为王昭君像曼陀罗花一样迷人。
不同颜色的曼陀罗花有着不同的寓意:粉色曼陀罗的寓意是适意,即舒适与宽心;绿色曼陀罗的寓意是希望;黑色曼陀罗的寓意是不可预知的黑暗和颠沛流离的爱;金色曼陀罗的寓意是幸福;白色曼陀罗的寓意是纯洁 ;紫色曼陀罗的寓意是神秘;蓝色曼陀罗的寓意是爱情中的欺骗 ;红色曼陀罗的寓意是狂热的爱意。
王昭君,字昭君,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西汉南郡秭归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宫女,后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她维护汉匈关系稳定达半个世纪之久,“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9. 昭君铜像
推荐赵家峁和红碱淖可以玩水。下面说一下红碱淖。
红碱淖距神木70公里,进入景区后,一座昭君雕像出现在眼前,据说这红碱淖就是昭君出塞路过此地,因思乡之情留下的眼泪。是不是很感人呢!再往里走就是湖了。只见一片褐黄的大漠中,一池湖水横卧在天地间。也许是天气的缘故,湖面灰灰的,没有看到碧蓝的水面。沿着湖岸向深处走去,湖泊边的湿地中,一些芦苇随风摇曳,许多遗鸥在湖边歇息。
10. 昭君墓的介绍
呼和浩特人文景观旅游胜地 昭君墓
王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以一己之力为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和平相处做了重要的贡献,成为流传千年的佳话。
传说早年间秋凉霜冷之际,塞外草木凋零,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昭君墓又被称为“青冢”。“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而后人为纪念王昭君在山西、河南、内蒙等地都修了“昭君墓”,惟内蒙古呼和浩特这一座与史书记载相符。
墓前与墓顶各建有亭,周围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或黄昏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时时都有变化。
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纵”,更增添了昭君墓这一塞外孤坟的神秘色彩。
景区内有文物陈列室展出历代“和亲”有关史料,馆内有昭君出塞的场景,滿蒙联姻,王昭君雕相,距现在有2000多年的历史,值得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