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唐代这些个书法大家的相互传承是什么?

在我国书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真书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行草书书家,特别是草书书家渐由步伍大、小王而趋于飞动纵逸。唐初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李世民,盛唐有颜真卿、张旭、怀素,中晚唐有柳公权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均书学王羲之,薛稷书学虞、褚,故亦属书学王羲之。李世民是王羲之铁杆粉丝,曾因搜求王羲之墨迹,才有的“肖翼赚兰亭”的典故。颜真卿书学褚遂良,后得笔法于张旭,一变古法,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张旭书学亦可上溯至王羲之,怀素曾问学于颜真卿,间接悟张旭笔法。柳公权初学王羲之,得力于颜真卿与欧阳询,书风遒媚劲健。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善临古帖,殆于逼真,代表作有行书《温泉铭》等。此时尚有孙过庭,他草书“宪章二王”。还有李邕,他擅行楷书,初学“二王”,但有创新。由此可见,他们之间虽互有传承,但均出自“二王”。

颜真卿《多宝塔碑》

至两宋时期,尽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表现得非常尖锐激烈,但却未能阻止社会的进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起唐代来仍有很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文化艺术也走向了新的繁荣。宋太宗赵光义继承大统,留意翰墨,提倡文治,特遣使搜求历代以来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于枣木板上,名《淳化阁帖》,于是“帖学”兴盛。与“帖学”相对的是“碑学”,“碑学”始于宋代,兴盛于清代中期以后。由此可知,在唐代流行的还是“帖学”,具体的说“帖学”是指崇尚晋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书法流派。

柳公权《玄秘塔碑》

“帖学”虽盛于宋,若追溯起源则历史悠久,是从甲骨文、篆、隶等发展而来,历经周、秦、汉、魏、晋,而完善成熟。可以说“帖学”是中国书法的主流。唐代上述书法家对“帖学”来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功不可没。

笔法的传承,是秘而不宣的,啥也不多说了,直接上图,这张图并非百度出来的,而是从书里拍出来的:

笔法的传承,是秘而不宣的,古人说:“口传手授”。

上图是解缙在《春雨杂述》里归纳出的自智永而后至唐,五代的笔法传授图。当然,历代著述对此看法也会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异,也是再所难免的!

有些人喜欢打太极,自己就跑到网上去看视频学,当然,如果只是想随便玩玩,摆摆架子,完全可以这样做。但是,如果你想学好,还需要心法,而心法,是不容易得到的。

于钟华教授在百家讲坛里讲过这个,可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