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总结一下苏轼书法的结构规律?
苏轼是尚意书风的抗大旗人,“宋四大家”之首,代表作有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以及《洞庭春色赋》等等。苏轼自谓“诗不求工字不奇,天真烂漫是吾师”,自嘲自己的书法是“石压蛤蟆体”,古雅崎岖,姿态百出,结构紧密,具有“扁平短肥”的突出特点。
苏轼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学苏轼重点抓住结体“扁平短肥”的苏体特征。
下面以《黄州寒食诗帖》为例,将前人总结的苏字单字结构特征一一分享如下:
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新法渐次罢去,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复回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又因与司马光之见相左,为旧党疑忌,出知杭州、扬州等地。
《黄州寒食帖》突破常规,具有惊人的发挥,达到了“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是学习苏体的最好范本。
希望以上分享对书友们有所帮助。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漫漫书法路,加我不孤独!
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靠规律总结出来的。
能靠规律总结出来的东西一般也不是高明的东西。
学习书法尤其是这样,靠背规律是学不好的。
很多人总结了楷书36法、欧体108法、颜体81个结字规律等等,你就是把这些规律背的滚瓜烂熟,到你真正写字的时候,一点用都没有。
更不要说行书了,行书更是千年万化,像王羲之,一个字都能写出上百种变化,这么多字靠规律,一辈子也背不完。
那学习字靠什么呢?临帖临什么呢?
很多老师等你临帖,给你讲好多规律,让你感觉到学到了很多东西。
到最后你还是不会创作,离开了字帖还是两眼一抹黑,啥也不会。
那是因为你没有真正理解书法内在的理,掌握了这个理你就可以自由挥洒。
这个理就是“生发”,就是一生二、二生三,有第一笔生发出第二笔,第二笔生发出第三笔,然后再到全篇。
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偶然,一个偶然带动下一个偶然,所以千变万化,靠规律是不行的。
把这个理表现出来,需要临帖,要循着这个生发的理临帖,不断重复,形成肌肉记忆。
强化的肌肉记忆加上生发的内理,你根本就不需要考虑怎样写、结构是啥样的,自然就能写出好的、有生命力的作品来。
你觉得呢?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