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宁阳有核雕吗吗(宁阳出土文物)
1. 宁阳出土文物
叫做-栉:本义是梳子和篦子的总称,比喻像梳齿那样密集排列着。
栉,在我国古代博与簪、钗、胜、步摇、金钿、铢花、勒子并称为八大发饰。篦箕系栉的一种,古代妇女常把精美的篦箕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且非常流行,就像现在妇女头上流行的发夹一样。妇女插篦的习俗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太平广记》中引《小说》云:“汉武帝……以象牙为篦,赐李夫人。”这个时期的篦箕出土很多,制作也比较精微。如,长沙马王堆一号博汉墓出土的专盛化妆用品的九子奁盒,内一小博奁,装一对角质篦箕和一对黄杨木梳。
篦箕(bì jī)俗称篦子,据传是春秋时期一个名陈七子的人发明创造的。
篦箕之所以作为发饰深受古代妇女的喜爱,这与它的传统制作工序和工艺技法关系甚密。一把篦箕看似简单,其实制作工序十分繁杂,它有篦篾、篦梁坯、骨档、制漆、楂子、漆篦梁等6个工种42道工序,再精加工还有胶工、打磨、挫草、镶头、拨工、抨刮等6个工种30道工序,最后还要进行复查整理半道工序,共计72道半工序,方可完成。古代的篦箕从外型上大致分为马蹄形的单面篦、长方形的双齿篦及半边篦、把式篦和花齿篦。传世名篦有些以质见称,如金、银、象牙、玉翡翠之类,但更多的则是以在篦梁上的雕饰见胜。
当今,篦箕虽已失去了它原有的篦污去痒功能,但它的妆饰工艺价值仍然很高。它是一种极好的艺术载体物,既可制为精美的发饰物,又可作成具有观赏价值的工艺旅游纪念品,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因此,应继承开发和利用,让这一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制品重放异彩,并服务和美化人们的日常生活。
梳篦(shū bì),理发的用具,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梳理头发用梳,淸除发垢用篦。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梳篦是古时人手必备之物,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便形成插梳风气。所以中国古代历来很重视梳篦的制作。清代梳篦传世甚多,基本上保持着宋代的形制。梳篦的产地以江苏常州为最为著名。常州梳篦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业品,有"宫梳名篦"之称,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最早的栉当为1959年山东宁阳大汶口出土的距今约六千年的象牙梳。在篦单独出现以前,曾存在过合体梳篦。梳篦分离以后,器形统一呈马蹄形。梳篦的这些变化,大约都发生在东周时期。从已出土和一些民间传世的梳篦看,汉、唐、宋各代各有不同。汉代的呈较长马蹄形,纹饰一般以云气纹为主,间有入羽鸟兽等;唐代的呈马蹄形,下部略宽;宋代的为月牙形。古代的梳篦多为木制或竹制以及名贵物料制作,如金、银、象牙、犀角、水晶、玳瑁、锡、嵌玉镶珠等材质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汉族民族技艺,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其中,竹料主要取自苏南、浙西等地的优质阴山壮竹,产自这些地方的竹料不仅质地坚硬、富有韧性,而且经久耐用,木材主要选用红木、枣木、石楠和黄杨等名贵树种。用黄杨制作的梳篦,因其木质细腻、纹案清晰,并具治头痛、去痒等功能,尤为珍贵和流行。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而一把篦箕则有72道半工序之多,其中极为讲究的雕、描、烫、刻、磨等工序需经传统工艺制作方法方能完成。相传制篦祖师爷陈七子是七十三岁死的。俗话说:"七十三,鬼来缠",人们认为这个数字不吉利,所以改称篦箕为七十二道工序。
梳篦是江苏常州著名的地方特产,相传始于魏晋时期,迄今已1600多年,由于历史悠久,选料制作精细,素有“宫梳名篦”之称。"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谚云:“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常州最早叫延陵,这首常州民谣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产木梳、篦箕。梳篦业所奉祖师有赫胥、赫连、皇甫、陈七子、张班、鲁班。
2. 宁阳发现古墓
华宁有八景,大多是自然景观。
名胜久远一点现有万松山景区、象鼻温泉风景区等风景名胜,宁寿寺、宁阳书院、尊经阁等古建筑保存完好,可供开发利用。新村陶窑、青龙斗阁古墓群等古老文化遗址具有考古价值。3. 宁阳县文物遗址
拦河坝。其长约4.1公里、面积2800亩的水面、蓄水量700万方。工程本着留住水、展示水、用活水、多供水的原则设计施工。
工程建成后,可加快大汶河雨洪资源利用进程,进一步缓解我市水资源紧缺局面;打造南部水景观,形成“一水连六桥”的泰城“南大门”水景观;蓄水后可以显著改善大汶口遗址生态环境,促进大汶口文化开发,实现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与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的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工程蓄水区北靠岱岳区,西接肥城市,南临宁阳县,年可供水5000万方,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2万亩,既可为周边地区提供可靠的用水保障,又可以加快两岸滨水开发,实现良好的综合效益。
4. 宁阳遗址
泰山区:当然是泰山啦,去看岱庙、冯玉祥墓、碧霞祠、经石峪等。
岱岳区:有风光旖旎、山青水秀的黄前、下港自然风景区,还有大汶口文化遗址等。
新泰市:有柳下惠故里、隐仙观等。肥城市:有北坛遗址、文庙大成殿、金牛山等,顺便带点肥城桃。
宁阳县:有堡头遗址、文庙大成殿、泗泉严庙、神童山森林公园、石门山森林公园等。
东平县:主要是东平湖,东平湖风景名胜区有白佛山、司里山、腊山,素有“三山有盛景,佛像古刹多”而闻名,还有梁氏墓群、东平汉墓群、白佛山石窟造像等。
5. 宁阳县古遗址
复圣公园一圈2.5公里。
复圣文化园既复圣公园,位于宁阳县东城,宁阳大道与复圣大街之间,是一处以儒家文化打造的生态园林,全园围绕着复圣颜回为元素,东区为敬,西区为尊,同时,也是国内第一个复圣儒学文化园地,用花草树木做成书,规划有国学小品雕塑,很有特色,据考证,颜回的故里,为现在的宁阳县鹤山镇,境内有颜子庙,颜林等历史遗迹。
6. 宁阳出土文物介绍
一九七八年山东宁阳大汶口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一件长约十一厘米的木鱼,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木制玩具是木刻、木旋、木雕玩具的总称。制作时,一般是利用木材的废料、碎料或就地取材,价格便宜,成本很低,但劳动强度大、功效较低,在杨玘屯老艺人王民德的记忆当中,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他记事时听爷爷说,爷爷的父亲和爷爷都是一辈子做木制玩具生意的,那时候,家里穷,人口多,土地少,都是依靠这个生意撑过来的。
7. 宁阳文物保护单位
1、灵山寺:位于县城东45公里华丰镇境内,唐朝称妙峰寺,金代改称寿峰寺。寺内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49米,分前中后三部分,有大雄宝殿、东西两庑、钟楼、鼓楼、玉皇阁、石佛洞及明清碑记等。此寺位于灵山之上,山势峻险,山上松柏蔽空,四时交翠,树木葱郁,云蒸霞蔚,自然风光独特。
2、神童山森林公园:位于宁阳县城东,紧靠104国道,北依汶河,南临曲阜,占地十二万亩。园内山、水、林、村相间,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溶为一体。一九九八年七月被山东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
神童山,与泰山、徂徕山隔河相望,并称齐鲁三山,处于泰山、曲阜旅游热线的中心。是省级森林公园的核心。
在民俗信仰中,神童山是一座神山,为“混沌之脐'。“混沌脐、元气聚、上生天,下生炮,中生神童。”
3、颜庙:亦称复圣祠,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西北27公里处鹤山乡泗皋村中。始建于元代,今存大殿和仪门两部分。大殿三开间,灰瓦悬山顶,饰吻兽,殿顶木结构,具有宋元时期建筑特点和国内仅有的“二梁不在大梁上”的特殊建筑技巧,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颜庙以西为颜林,启用于南宋末年,占地300余亩,林内珍稀树木遮天蔽日,现有国内少存的宋元时期“颜氏之林”石坊一座,极具观赏价值。
4、罡城坝景区:位于县城北15公里处,占地20余亩,市级重点保护单位,省历史优秀建筑,兴建于明代。有大殿、两庑、月台、神道、禹王像、石狮等景点。庙内今存数百年树龄的古柏11株,腰围均4米以上,其中桧柏两株,枝叶繁茂,形如华盖,因树形夭娇作龙形,取名为“虬枝歧柏”,为宁阳古八景之一。该庙背依大汶河,可一览大汶河堽城坝壮观胜景。该景区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其中县外5000人次
8. 宁阳出土文物图片
一 泰山石刻的含义
所谓石刻,从广义上说,是指以岩石为原料,经过物理加工而成的文化产品。
广义的石刻可概括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用岩石制成的各种工具。如原始社会所使用的石刀、石斧和至今尚有使用的石碾、石磨等。
第二类:用岩石加工制成的建筑材料。如石柱、石础和石坊、石亭的构件等。
第三类:用岩石雕成的艺术品。如石狮、石翁仲、石雕像、汉画像石等石雕艺术品。
第四类:镌刻文字的石刻。
本书所指的“泰山石刻”,专指分布在泰山区域内(包括泰山上下及泰山周围的莱芜、长清、新泰、肥城、平阴、东平、宁阳等地)刻有文字的石刻,即所谓狭义的石刻。汉画像石和石阙若刻有“题记”等文字,亦列为泰山石刻。
古人把金刻、石刻视为一体,统称“金石刻”,其学科称“金石学”。其中的石刻,即指刻有文字的石刻;金刻指镌刻浇铸在钟、鼎等金属器物上的文字。宋赵明诚《金石录》即把金刻、石刻集为一书,凡三十卷,著录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二千种。清冯云鹏、冯云鹓合著的《金石索》,把金刻、石刻、砖刻等集为一书,凡十二卷。
其中《金索》六卷,分为钟鼎、量度、杂器、泉刀、玺印、镜鉴等类;《石索》六卷,分为碑碣、瓦砖两类。凡所著录,上起商周,下迄宋元,皆绘其图像,摹其文字,并附以考证。
为了集中力量研究好泰山石刻,本书对于金刻、砖刻、瓦当刻、水泥刻、木刻等暂不涉及。
二 泰山石刻的源头
我国有文字的石刻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石刻文字是上层建筑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密切相关。
商周时期,青铜器开始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使用,至周代后期铁器开始使用,石制镌刻工具被金属工具替代,为石刻文字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石刻文字在这种条件下相继出现。其特点是数量少,字数少,记载的内容简单,能流传至今的少之又少。
《墨子》一书曾多次出现“著之竹帛,镂之金石”的记载。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可见春秋战国之际已有金刻文字和石刻文字。
关于在泰山上刻石,《管子》、《庄子》都有记录。《管子》云:“无怀氏封泰山,刻石纪功。”庄子曰:“易姓而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者,七十有二代。其有形兆垠堮勒石,凡千八百处。”(《续汉书·祭祀志》注引)
不过相比之下金刻文字保留时间较长,故后世出土的钟鼎文字相对较多;而石刻文字保留时间较短,故后世存留的石刻文字相对较少。虽然泰山至今未发现商周及更早时期的石刻文字,但通过上述记载可以推测,先秦时期泰山已有刻石存在,且数量不菲:“凡千八百处”。这对研究泰山石刻的起源,大有裨益。
考古证实,商代已有石刻文字。
1935年,在安阳殷墟出土《石殷断耳》,耳上刻文12字,经考证属殷代帝乙、帝辛时期的遗物。
1973——1974年,在江西清江县吴城村出土带符号或文字的器物38件,上有66个符号,其中石质器物(石范)3件,上刻符号6个。1975年又陆续出土77个符号,其中在石器上刻划的符号有4个。可见石刻文字是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出土《公乘得守丘》刻石,刻文2行19字,经考证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
唐初在陕西岐州三畴原发现的石鼓,唐兰先生考证为战国时期秦献公十一年的遗物。石鼓共10个,每鼓分刻一首歌颂帝王狩猎的四言诗,为大篆体。
从以上商周时期的刻石,可见其演变的趋势是:文字由少到多,内容由简到繁,其书体由符号到象形文字再到大篆体。
据《史记·封禅书》引管子的话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韩诗外传》云:“古封泰山禅梁父万余人,仲尼观之,不能尽识。”又据汉班固《白虎通义·封禅》云:“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皆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迹以自效也。”说明禹、汤、周成王等帝王来泰山封禅,皆有刻石记功之举,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早就毁坏或埋没,没有流传至今罢了。
世传湖南衡山的《岣嵝碑》、贵州安顺《红岩刻石》、朝鲜《锦山摩崖古字》、河北赞皇《坛山刻石》、江苏常州《吴季子墓碑》及浙江卫州《比干墓字》为商周时期的刻石,是最早的石刻文字。但经详细考证,皆为赝品。《石殷断耳》文字、《吴城石刻》符号、《公乘得守丘刻石》和《石鼓文》,是我国石刻文字之始,但在历史文献上没有明确记载。
既有实物存在,又有历史记载相印证的最早石刻文字,当为秦《泰山刻石》和《琅琊台刻石》,此乃中国真正的石刻源头。
9. 宁阳历史文化遗产
宁阳文化艺术中心的营业时间9:00到18:00,地址 在宁阳县城金阳大街288号, 宗旨和业务范围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文化宣传,文化交流,社会艺术培训,文化艺术遗产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