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如何理解书法术语“屋漏痕”、“锥画沙”?

“锥画沙”和“印印泥”是中国古代书法家书法理论中常常会见到的两个理论。实际在中国书法史上,书法理论有很多,但是大多数书法理论偏于形象描述,而少于系统、科学、完整的论述。

比如,有一篇署名为王羲之所作,但是极有可能是后人伪托而成的书法著作——《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在这篇文章里面,就有这样一段文字: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撇,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夸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每作一屈折,如屈折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这段话里面有很多比喻,这些比喻常常和书写书法联系起来。比如横画常常被他们看作是“列阵之排云”;戈被看作是“百钧之夸发”;点被看作是“高山坠石”等等。

这些类似的表述所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做到形象化。形象化的表述是这些书法理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这些书法著作大多数情况下都像一个经验高妙的老手在给新手传授知识的时候所写得经验帖。而这样的经验帖要么会夸大当时的困难,由此来显示自己学习不易和成就之高;要么会偏向于神秘化,将书法往不可捉摸之境地推进。这样就会使得书法迷信化。启功先生早年有本讲书法的书,其中就有一章专门说到这个问题,他也坦言自己写《启功给你讲书法》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大众,破除对书法的迷信和神秘感,让书法回归到书写的纯粹和本质。

但是,我们细想一下,古人之所以要说的那么“形象”,要用那么多比喻,也是有苦衷的。如果满篇都是写某一个笔画的时候要调锋、提锋,转折、偏侧等专业名词,一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看这样的文章太过于乏味,没有可读性;二来,对于当时各个都是大文豪、满腹经纶的士大夫来说,不写得形象有趣一点,也不足以满足他们表达的欲望;第三点,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古代没有摄像机,没有照相技术,所以,古人为了尽可能地将书写书法的姿态、形式说清楚,只能采用这样非常形象化的说法,才能表述清楚。

所以,借助这些形象化的名词、讲法,我们可以更好的体会书法的书写。

因此,像锥画沙、印印泥这样的书法名词也有着这样的作用。他们本身从字面意义上就可以体会到很深刻的书法意味,非常形象生动。

从来源上考证,锥画沙、印印泥记载于唐代禇遂良《论书》中: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很显然,褚遂良在这里是从用笔的角度来引出“锥画沙”、“印印泥”这两个书写技巧的。也就是说,这是两种书写状态。

唐代蔡希综在《论书法》中进一步解释了锥画沙、印印泥内在含义,而且更为详细:

仆尝闻禇河南用笔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后因阅江岛平沙细地,令人欲书,复偶一利锋,便取书之,险劲明丽,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盖草正用笔,悉欲令笔锋透过纸背,用笔如画沙印泥,则成功极致,自然其迹,可得齐于古人。

这句话是蔡希综讲述他自己如何领悟并且发现“锥画沙”“印印泥”内在含义的。蔡希综说他自己有没有想清楚这两个名词到底是啥意思,有一次偶然看到一片江岛上的沙滩,非常平整,于是他就像在这上面写字,正当他用草木棍子在江岛平沙滩上写字的时候,终于领悟到什么是“锥画沙”,什么是“印印泥”了。他说“悉欲令笔锋透过纸背,用笔如画沙印泥”。显然,这是从笔力上对“锥画沙”“印印泥”做的分析。

而实际上,锥画沙内涵比较好理解,印印泥就更为复杂一点。印印泥,这个名词里面有两个“印”。第一个“印”是做动词来理解,第二“印”是做名词“印泥”来理解的。

当我们把刻好的印章印在印泥上面的时候,印泥上面就会留下很深刻的印章痕迹。这实际上就暗含一个比喻,我们写书法临摹字帖的时候,要像印章印刻在印泥上面一样准确。

所以,印印泥和锥画沙,一个是在说临摹,一个是在说用笔书写之道,他实际上体现了中国古代书法家在书法方面的要求。也应该成为我们后世遵循理解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指导我们学习书法、理解书法理论具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谢谢邀请回答这一问题。

“屋漏痕”和“锥画沙”皆为书法笔法术语,同有行笔须藏锋之意。

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

屋漏痕是指屋内墙上方漏水时顺墙逶延而下所留的痕迹,因它积点成线,凝重而动感,我们称之为屋漏痕。把这种漏痕形迹用在书法运笔中,比喻中锋用笔,从上到下,自然而然,像是屋墙漏雨的痕迹,蜿蜒而下。形成鼓起的半圆型线条,笔画圆活、沉实、饱满,具有立体感、厚重感和流动感。它不是挥笔直下,僵硬毫无变化。仔细观察,一钝一挫,一竖一下,如短线合为一笔。这种笔法,有气动神来之妙。

颜真卿在《还张长生笔法》中说:“偶以利锋 (在沙平地上)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此乃悟用笔‘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由上可知,书法中,笔锋聚拢如锥,运笔沉着稳健,如“锥”在“沙平地”“画书”之效。“锥画沙”笔法,起止无迹,具有“藏锋”的效果,而两侧沙子匀整凸起,痕迹中正,形似“中锋”,故用锥画沙以比喻书迹的圆浑。笔意如“河面结冰之湍流”也,因而有“情激而意缓”之说。黄庭坚称:“如锥画沙……盖言锋藏笔中,意在笔前。”即藏锋运笔,以涩势为主,呈点状的片形。线条边缘向中间呈点条状,充分利用笔头的弹性,笔锋绞转,形成以涩济流,线条以点状为主。

“锥画沙”和“屋漏痕”的区别:“屋漏痕”用墨稀,“锥画沙”用墨燥;“屋漏痕”的线条全是黑色,“锥画沙”有大比例漏白;“屋漏痕”如水中带泥欲流又滞,比“锥画抄”回拉力大。

总之,正如程十发所言,书法中笔墨不可太率,宜时聚时应,继而成线,正如在“屋漏痕”和“锥画沙”过程中,由顿挫形成书法的真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