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楷书里为什么有很多异体字?
《欧阳询三十六法》记载:”字有难结体者,或因笔画少而增添,如“新”之为“”(多一横)....或因笔画多而减省,如“曹”之为“”(少一竖)....但欲体势茂美,不论古字当如何书也。“可见古代书家为追求书法的“体势茂美”,宁可牺牲汉字的规范性来另造新字。
书法家们喜欢使用异体字的现象,上可追至六朝。不过,那时用异体字,有的是因书写不够规范,有的是存心“标新立异”。
——神秘侠客
《汉书·扬雄传下》云:“间请问其故,乃刘菜尝从雄学作奇字....”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也写过不少的异休字。例如,仰之间,已为陈迹”中的“字通“俯”,字形不同,音与义完全样。
抗
宋代张元干《送高集中赴漳浦宰》诗云:“有意载酒问奇字,无事闭门抄异书。”可见文人喜欢书写古文奇字的风气直就没有中断过。逮至明清之际,这个传统格外兴盛起来,文人们变本加厉地把怪字引进书法。陈洪绶喜欢写怪字,王锋、傅山也喜欢写异体字。
绝
冬心先生笔记中有个叫江晖的人,是正德年间的进土,喜欢用古文,古文奇字,读者往往句都读不完,只有汗颜而罢。
明代文人冯梦桢自述其书室十三事,亦即讲书斋里各种各样的活动:随意散帙,焚香,论茗品泉,鸣琴,习静,临摹法书,观图画,弄笔墨,看池中鱼戏,听鸟声,观卉木,识奇字,玩文石。识奇字居然是其中项,是当时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
分
书写古文奇字据说与晚明刻图章有关。石头印章兴起后,刻图章的人就开始多起来。大家都知道,刻图章又叫篆刻,就是用篆字来刻。研究篆刻史的人,发现晚明的图章最难读,还好那时候的印谱,底下有释文,就像字谜样,都会告诉你谜底。另外,晚明日用类书也出版这种怪字,让别人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字汇》 是当时很重要的字典,这个字典亦提供怪字,这本书有一章叫做《古今通用》,告诉你今天的某字,古字是怎么写的。
高
清人铁骑入关,读书人痛定思痛,开始有人抨击晚明文化,提倡朴实的学风,新的学术取向亦开始出现。例如顾炎武就批评写异体字:“以今人之地为不古,而借古地名,以今日之官为不古,而借古官名,舍今日恒用之字,而借古字之通用者,皆文人所以自盖其理浅也。”
京
顾炎武认为,最肤浅的人才干这些事情。傅山在晚年有诗云,“老来方知不识丁”。 他晚年写这样的诗,说自己老了才知道,年轻时很多东西没搞清楚。这说明治学风气开始转变,开始变得比较严肃了。侠客认为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民国文人,以至于建国后在编写字典时,强调了文字的标准性。
拒
那么古人为何总写异体字?侠客觉得原因有二:
一、追求艺术性。正如《书谱》曰:“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到,为体互乖。”书法追求韵味和美感,讲求变化,最忌平铺直叙和单调雷同。
明
二、追求文化性。古人均有崇古心理,异体字往往由古体变异而来,如古人往往将“明”写成“朙”或“眀”,原因是此写法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谢谢邀请
不光是楷书里面有异体字,其他书体都有异体字。中国人为了使汉字美观可谓是绞尽脑汁,在篇章组合中,为了使字型更加丰富,书家的处理就要用到异体字了。
异体字也称碑别字,在古代碑帖里面处处可见。学习书法的朋友异体字要花点功夫学学了,因为这个异体字是你所临的帖的一部分,要整体把握某个碑帖就必须一字不差的认真研究。如果跳过异体字,那么对整体的把握就不是很全面。这一点,那是针对学习书法的朋友而言的。
现在呢,国家出台了规范的汉字,普通人学好了规范汉字就可以了,对于书法不是特别感兴趣的朋友了,对异体字不要特别的过于追究。异体字首先是为了美而生,间架结构具有建筑美,所以写起来是相当繁琐的,普通人平常书写没有必要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异体字。
最后一点,能写异体字的人,也不要以能写异体字为能。不要在平时书写当中,时不时写出了某个异体字以彰显自己的文字水平,这是没必要的,因为异体字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失去了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