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人核雕怎么样值得买吗(逸人核雕怎么样值得买吗现在)
1. 逸人核雕怎么样值得买吗现在
不是的,不影响美观和把玩的。
刚雕刻完毕或者半成品的时候,为了存放方便 都是在孔上插上牙签之后,插在泡沫或者其他东西是立起来方便观察或者是存放,这很正常的。
漏: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顶部漏(三 花 瓣那边),一种是底部漏,所有造成漏的原因基本都是用料本身的问题,因为能出正圆的料确实不多,许多即使看着已经很接近正圆的料了,两边稍微一磨,由于核壁不够厚,就也有可能漏。
老眼:就是核本身顶部和底部的孔,由于许多核本身这个孔长的就不在圆心处,因此为了保证打孔在圆心,往往许多核底部的打孔就会错过核的老眼,导致不懂的朋友看上去觉得有两个孔,认为是漏,其实是核的老眼,如果要求核两边的打孔和老眼一致,又都在圆心处的话对核本身的要求就会比较高,长的稍微外一点点的都不行。
2. 逸人轩紫砂陶艺网
顾景舟一生用印甚多,每款印章的使用都有开始的时间,可帮助判断其壶的真伪。
“墨缘斋”、“墨缘斋景堂制”、“景记”、“景洲”、“武陵逸人”,是自1932年开始钤用。
“自怡轩主人”、“得一日闲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曼晞”、“曼晞陶艺”,是自1942年开始钤用。
“瘦萍”、“老萍”,是自1944年开始钤用。
“荆南山樵”、“荆山壶隐”,是自1948年开始钤用。
“啜墨看茶”,是自1955年开始钤用。
“景舟七十后作”、“壶叟”,是自1984年开始钤用。
“生于乙卯”,是20世纪90年代他才使用的最后一方印章。
3. 逸人刻绘
1,《过高逸人别墅》明代 林鸿
兹晨饮客青山墅,新压葡萄酒如乳。
绿树穿窗鸟当歌,红条拂地花能舞。
译文:早上和和一群朋友再青山别墅这里饮酒,新酿制的葡萄酒像乳汁一样甘甜。绿树上的鸟儿啼叫声穿窗而过,声声入耳,红色的枝条落到地面,花儿随风起舞。
2,《汉老弟寄和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韵十绝因和之 其八》宋代 虞俦
照坐雕盘花一簇,满瓮葡萄酒新绿。
译文:阳光洒落在刻绘花纹的盘子上,一团的花朵,坛子里是满满的新酿美味的葡萄酒。
4. 逸人服饰有限公司怎么样
【鞭麟笞凤】:旧指仙人乘鸾凤鞭策其前行。【不吃烟火食】: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道骨仙风】:指有得道者及仙人的气质神采。【返本还原】: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返本还源】:本、原:根本,原貌。返回原来的地方。佛教说法,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回到本原状态;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化铁为金】:化:变。神话传说仙人将石头变为黄金。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为神奇。【金母木公】:金:五行之一,西方属金;木:五行之一,东方属木。指仙人东王公和西王母。比喻年高有才德的人。【琅嬛福地】:传说中仙人所居多书的洞府。【渺如黄鹤】:渺:渺茫;黄鹤:传说中仙人所乘的鹤。原指传说中仙人骑着黄鹤飞去,从此不再回来。现比喻无影无踪或下落不明。【乔松之寿】:乔、松:古代传说中的仙人王乔和赤松子。指像仙人那样的长寿。【去如黄鹤】:去:离开。如同仙人骑着黄鹤一般,飞走之后再没回来。比喻走得无影无踪。【寿同松乔】:松、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赤松子和王乔。指像仙人那样的长寿。【松乔之寿】:松、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赤松子和王乔。指像仙人那样的长寿。【仙风道格】:犹言仙风道骨。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仙风道骨】:骨:气概。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仙风道气】:犹仙风道骨。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仙山楼阁】:指仙人所居住的仙境。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杳然黄鹄】:杳:无影无声;黄鹄:传说中仙人所乘的鹤。原指传说中仙人骑着黄鹤飞去,从此不再回来。现比喻无影无踪或下落不明。【杳如黄鹤】:杳:无影无声;黄鹤:传说中仙人所乘的鹤。原指传说中仙人骑着黄鹤飞去,从此不再回来。现比喻无影无踪或下落不明。【有仙则名】:山中有了仙人居住,山就成为名山。【玉楼金殿】:美玉砌成的楼房,金子搭成的宫殿。形容楼阁宫室的精致优美或指仙人之居处。【玉楼金阁】:美玉砌成的楼房,金子搭成的宫殿。形容楼阁宫室的精致优美或指仙人之居处。【玉楼金阙】:美玉砌成的楼房,金子搭成的宫殿。形容楼阁宫室的精致优美或指仙人之居处。【玉楼受诏】:玉楼:传说中仙人居住的楼宇。文人早死的婉词。【玉宇琼楼】:
①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宫殿。
②形容覆雪的楼宇。【驭凤骖鹤】:驾凤骑鹤。传说中仙人多驾鹤升天,故用以比喻仙人或得道之士。今常作为哀挽妇女用语。【张良慕赤松】:慕:羡慕;赤松:仙人赤松子。张良羡慕赤松子。比喻功成名就后,想要隐退,摆脱世俗,追随神仙。
5. 逸人是谁
一、逸人的意思:
1、清闲舒适不求荣利而慕闲逸。
2、指清闲舒适不求荣利而慕闲逸的人。
二、拼音:yì ren
三、引证解释:
1、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七章:“他站在空无一人的走廊上,样子很闲逸。”
2、唐·李白《望黄鹤楼》:“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白话释义: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静安逸之致。
6. 逸人是什么意思?
展开全部
唐代诗人吕岩《牧童》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原文: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是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诗词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作者简介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7. 逸人书画
襄阳十大历史文化名人
襄阳十大历史名人分别是:春秋时期的玉石鉴赏家卞和、战国时期的辞赋家宋玉、东汉政治家刘秀、东汉时期的文学家王粲、三国时期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东晋史学家习凿齿、东晋佛学家释道安、南朝编纂家萧统、唐代诗人孟浩然、北宋书画家米芾。
十大名人
卞和
春秋时楚国人。荆(今襄阳南漳)人。又名和氏。和氏璧的发现者。 春秋时楚民。相传他在荆山得一璞玉,两次献给楚王,都被认为是石头,以欺君之罪被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后,他怀抱璞玉坐在荆山下痛哭。文王令工匠剖雕璞玉,果是宝玉,遂称此玉为“和氏之璧”。此璧 后传入赵,再转于秦。因献玉而闻名古今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璧”。卞和以功封为零阳侯。《史记·卷八十一》所说的“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
宋玉
宋玉(前290—前223),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襄阳宜城)人。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是继屈原之后的浪漫主义楚辞大家。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
最早据《汉书·艺文志》载,有16篇。现今相传为他所作的,《九辩》、《招魂》两篇,见于王逸《楚辞章句》;《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5篇,见于萧统《文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 6篇,见于章樵《古文苑》;《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 3篇,见于明代刘节《广文选》。但这些作品,真伪相杂,可信而无异议的只有《九辩》一篇。《招魂》颇多争议,一般认为是屈原所作。
其他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篇,也有人认为不是宋玉所作,不过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
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 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称,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刘秀
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白水乡(今湖北省枣阳市)人。东汉王朝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莽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却有前朝血统的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公元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 河北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时代。
刘秀也有“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安知非仆”的轶事典故。
王粲与仲宣楼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其祖为汉朝三公。献帝西迁时,王粲徙至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躯体羸弱,不甚见重。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其时旧制礼仪废弛,朝内正要兴造制度,故使 王粲与卫觊等典其事。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着诗、赋、论、议垂六十篇,有《王侍中集》。
王粲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王粲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最高。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就《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著名的文学典籍《昭明文选》中也有王粲的作品。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四十一岁。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 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习凿齿
习凿齿(?~383),字彦威,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襄阳(原湖北襄樊,于2010年11月26日复更名襄阳)人。世代为荆楚豪族,东汉襄阳侯习郁之后人。习凿齿多才多艺,少有志气,博学广闻,以文笔著称,谈名亦称著一时。与清谈之士韩伯、伏滔相友善。精通 玄学、 佛学、 史学、主要著作有《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逸人高士传》、《习凿齿集》等。其中《襄阳耆旧记》是中国 最早的人物志之一。《汉晋春秋》亦为影响深远的史学名著。初为荆州刺史 桓温的别驾(有「刺史之半」之称。)桓温北伐时,也随从参与机要。后桓温企图称帝,习凿齿著《汉晋春秋》以制桓温野心。因忤桓温,迁为荥阳太守。不久辞职归乡。习凿齿亦精通佛学,力邀著名高僧 释道安到襄阳弘法。亦在我国佛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前秦 苻坚攻陷襄阳,将凿齿和道安法师二人接往长安,说:“ 朕以十万师取襄阳,所得唯一人半,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因习有脚疾,故称半人)”后襄阳为晋室收复,习凿齿被征以国史职事,未就而卒。
释道安
释道安,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僧侣的最高戒律)后,二十四岁至业城(河南临彰县),成为佛图澄的弟 子。佛图澄死后,道安因避战乱,颠沛流离于翼,晋,豫一带,后在襄阳,长安等地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培养了慧远,慧持等高僧。
萧统
萧统(501~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 ,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531年去世,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 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汉族,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勋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为武职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军。其母阎氏,曾为宋英宗赵曙皇后高氏的乳娘。
米芾
米芾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初师当时某位秀才,后是欧阳洵、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又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
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
著《山林集》,已佚;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
米芾书法宋代以来,为后世所景仰,其作书谓“刷字”,意指其作书行笔方法与前人不同。
《宋史》载:“米元章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徽宗潜立于屏风后闻之,不觉步出纵观。”公元1107年,米芾病逝,享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