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取法,取的是什么?
谢谢悟空邀请!临帖取法,取的是什么呢?
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势,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气,或取其结构分布″。(见马宗霍《笔谈》。)
学习书法,开始应力求形似,后期创作博涉其它碑帖,要各有所取。
如王铎临《集王书圣教序》,主要取用笔爽利、直截、多以直线为主,取此碑的厚重。
何绍基临颜真卿《争座位帖》,取其古朴厚重线条,开阔磅礴的气势。
米芾学褚遂良书法,取丰富变化的笔法。
黄庭坚学颜真卿行书,取颜真卿行书的沉著。
黄庭坚学《瘗鹤铭》,取其宽博飞逸。
赵之谦学颜体大字,取风骨沉雄劲健,结字宽博开张。
祝允明学米芾书法,取米字潇洒多变。
临帖取法,更要注重碑帖精神因素的领悟和表现,为创作时的神似打基础。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下图为何绍基所书的书法作品。)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临帖取法,取的的什么法?”这是问题提的好。前几天好像有一个类似的问题,说的就很明确了,师法古人,不但在法更在于理。
我们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可能对“法”特别在意,而对于“理”就不是那么。在意了。
所以,千里马就从临帖取法,到底要取什么“法”来谈谈临帖问题。
首先,到底书法的法是什么?有人说是“形”,有人说是“神”,也有人说是形神兼备。
其实大家说的对没错,问题是我们如何做到临帖的“形”?如何做到临帖的“神”?又如何做到临帖的“形神兼备”?
我们学习书法,重在实践,不是要空谈理论和技法。没有实实在在的可实践性,什么理论都会落空的。
比如说,临帖先要把“形”临准,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是,拿起笔临摹字帖的第一笔叫起笔,就会难道一个人几十年!这样的临摹到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为什么对?
所以,书法重在实践,而且要有科学的实践方法,这就是基本的“法”。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真正懂得了书法的“法”到底是什么内容了。
如果我们能够把第一笔“起笔”写对,就一定代表第二笔“行笔”写对吗?这就是“法”。
如果把第二笔写对,就代表第三笔“收笔”也写对吗?这就是法!
我们临帖最基本的就是把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写对才叫“取法”。如果一个笔画的这三个环节上的三笔都写不对,你想想临帖的法上哪去了?
那么,把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写对,这是形还是神?
这就涉及书法的神,到底在哪里?我们能不能学到书法的“神”?
去年我写文章,就谈过这个问题,我的意见是:学习书法形和神完全可以同时学到手。
结果,一个朋友说,老师,把形学出来就不错了,神根本学不出来的。
我就问他,你就说说书法的神在哪里?
关于学习书法,确实没有提到“神”的问题。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提出: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这是针对创作而言的。
我们学习书法确实出来没有人提出过要学“神”的,因为,临摹阶段绝大部分人是在学“形”,因为绝大部分临帖者都是初学者,因此,要求临摹有“神”,这是要求高了很多,而不是一点。
但是,千里马发现:我们完全可以在初学书法的时候,就达到“形神兼备”的程度。
为什么?因为书法的形我们容易理解,但是,由于我们对“形”的理解是比较粗糙的,所以,就把“神”给忽略掉了。
书法神没有脱离“形”而独立存在。没有了形也就没有了神。因为,经典字帖都是形神兼备的书法。为什么我们只能学习形,不能学习“神”?这个逻辑是不通的,实践也是不完整。
书法的神就在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之中。一个字是由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组成的,所以,把每一个字的笔画按照字帖的起笔行笔收笔写出来,这就达到形神兼备的的程度了。
所以,我们临帖完全可以做到形神兼备的。
为了达到这样学习书法,如果我们按照“四法三笔”学习书法,就一定会实现形神兼备的临摹目标。
所以,我们学习书法的“取法”就是如何做到形神兼备了。
如果做到形神兼备临帖,那么,我们“取法”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所以,我们从实践看如何把“形”和“神”都学出来。
首先学习笔画。我们用“三法”即起笔、行笔、收笔。
这里我们主要说说如何认识起笔、行笔、收笔。
现在,大家都知道一个笔画是起笔行笔收笔构成的。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对一个笔画的分析深入到如何起笔、如何行笔、如何收笔之中。
因为,每一个书法家的书法作品,每一个不同的字帖。他们的笔法不同,所以,起笔、行笔、收笔就不同,这是这些书法的形质不同,也是这些书法的神采不同之处。
所以,我们就更应该注意已经你自己临摹的字帖,他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的形质和神采有什么不同。
例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他们的书法作品风格用笔都不一样,而这些不一样处,首先体现在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不同。
为什么我们要把一个笔画分为起笔、行笔、收笔三部分呢?
这不是要分解笔画,而是为了分析笔画的结构。
书法的笔画是有结构的,这个结构就是起笔行笔收笔。你不把这个结构写出来,笔画怎么会有神采?
所以,临帖第一个“取法”就是把笔画的结构这个法取回来。
但是,书法不是只有把笔画结构取回来,就把书法的神采都取回来了。
书法还有一个结构,叫“字法结构”。这个结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但是,大家不熟悉的是,结构的神采在哪里?
千里马的回答是在书法的第四笔!
前面我们说了,书法的“三笔”叫起笔、行笔、收笔。把这三笔学到手,就是把笔画学到手了。
那么要把“字法”学到手,就要学书法的第四笔,这就是“接笔”。
什么是“接笔”?就是“下一个笔画”怎么写。
我们临帖都是一笔接一笔的写,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是有所忽略的。
这就是写“下一笔”的时候,我们对这一笔与上一笔关系,往往是含含糊糊的。
看举例说明。这是一个临摹颜真卿《多宝塔》字帖徐浩的徐字习作。
我们看,他的“接笔”问题从双立人,第二笔,撇的“接笔”就出问题了。第二笔的“起笔”位置,应该在第一笔撇的偏左,但是,他偏右了,这样就挤压了,右边“余”的空间,无法给“余”的第一笔撇舒展的空间,那么,这个字临摹出来,就算“形”准了,也不会有神采的。
临帖字法的结构,主要是在“接笔”上实现的。“接笔”贯穿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一直到最后一个笔画,甚至下一个字整个字帖。
所以,临帖的法我们主要是两个结构的“法”,即:笔画的结构和字法的结构。如果我们学会书法的“两个结构”,那么,书法的原理也就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了。真正的“法”,要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我们学习书法基础的基础。
临帖还有很多“取法” 例如墨法、章法等等。但是,基础问题都含含糊糊,墨法和章法有什么用?
初学书法,想达到形神兼备,就要把笔画结构和字法结构扎扎实实学到手。然后再学习墨法和章法也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