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如何采收香樟树种子?

一、适时采种

香樟种子一般在10~12月成熟。但随着地区、气候、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浙江省在“立冬”至“小雪”期间成熟。成熟时,果皮由青变紫转至黑色,且柔软多汁,须立即采摘。过迟,则会被鸟啄食或掉落散失、变质,采不到种子;过早,则未充分成熟,处理困难,发芽力差,生命力弱。

  二、采种方法

  一般地,人们喜欢用篾簟、竹盘、草席等铺在母树下,并用长杆轻击果枝,震落熟透了的果实,未熟的果实仍留在树上,这样,既可分期采摘成熟了的果实,又不会损伤母树,影响来年产量。樟树果实着生于枝梢,利用采种器采集也极为方便。

  三、及时处理


  香樟果实属于浆果状核果,容易发热发霉变质,要随采随处理,切忌堆积过久。否则发芽率很低。处理方法,是将鲜果浸水2~3天,使果皮吸水软化,用机具除净果皮果肉;再拌草木灰脱脂12~24小时,洗净阴干后,即可运输、贮藏。每50公斤鲜果,一般可得纯种12~15公斤。每公斤种子一般7200~8000粒,发芽率一般70%~90%。

  注意:香樟种子是香樟树采下来的成熟果实,再去了皮的子粒。

关于宋体到底有几种?!

我也这么觉得,在的宋体,比我在word上写东西的宋体,好看多,疏密合适,在word上的宋体,我增大一个字号,字和字就密在一起,中间的空隙变少了,硬硬的,看起来真不好看。。。我知道有不同的宋体,但是好多啊,有金桥简老宋,方正书宋简体,长城宋体,等等,好多啊,我也在找好看的宋体,字要清晰,字的线条不要太硬,颜色要清晰。。。。我已经找到的宋体有:长城小标宋体,昆仑宋体,经典宋体简,华康宋体,创意简宋体,华康宋体w7(P) , 蒙纳简宋体,文鼎CS仿宋体 ,长城长宋体,金桥简宋体,等等,还有好多。。。。 你可以去找个求字体的网站,上面有好多字体,太多了,我都不认得,找死了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什么意思

一树春风
---宋.佛印了元
一树春风有两般,
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
一片西飞一片东。

著者小传:佛印了元(1026-1086),字绝老,俗姓林,饶州浮梁(今江西景德镇)王氏子。北宋著名诗僧,住镇江金山寺,与苏轼、黄庭坚等人交好。擅书法,能诗文,尤善言辞,宋神宗赐号佛印。

赏析:秦少游和苏东坡参禅,有一人走过,身上生满虱子。苏东坡说:“人身上的垢秽中生出了虱子。”秦少游却说:“虱子是棉絮中生出!”两人为此争执不休,最后请教佛印禅师,佛印于是做了这首诗偈。
凡夫自隔于圣的关键之处在于:凡夫在诸法缘起性空的平等境中妄见生灭幻相而分别执着,造作诸业,轮回不休。一切诸法皆是真如实相的随缘显现,缘尽而灭,与此当中毕竟平等、了不可得。“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片西飞一片东”,东西南北、暖寒向背等等,都只不过是缘生缘灭而已,又哪里有什么定性可得呢!明白了这个道理,“现前一段西来意”,哪里又不是祖师西来意呢!物我本自亦知,无常正是恒常。正如行言禅师云:“森罗尤象,诸佛洪源。显明则海印光澄,冥昧则情迷自惑。苟非通心上士逸格高人,则何以于诸尘中发扬妙极,卷舒物象,纵夺森罗?”

宋 苏东坡
一树春风有两般 南枝向暖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 一片西飞一片东
这是一首非常有趣的禅诗。有一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在一起吃饭,两个人因为才华都很高,往往为了谈学论道,互不相让。这天吃饭的时候,刚好看到一个人走过,由于许多天没有洗澡,身上爬满了虱子,苏东坡就说:“那个人真脏,身上的污垢都生出虱子来了”!秦少游坚持异议说:“才不是呢!虱子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两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便决定去请佛印禅师作个公道,评判谁输谁赢,并且互相商议输的人要请一桌酒席。苏东坡求胜心切,私下便跑到佛印禅师那里,请他务必要帮自己的忙。过后,秦少游也去请禅师帮忙,佛印禅师都答应了他们。两个人都以为稳操胜券,放心的等待评判的日子来临。揭晓的日子终于到了,禅师于是正色下评断说:“虱子的头部是从污垢中生出来的,而虱子的脚部却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所以你们两个人都输了,应该请我吃宴席。”苏东坡因此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物我的合一”。我们的观念中,物是物,我是我,物我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有时甚至是不能相融。原因是因为我们把世间的“空有”分开,因此产生种种的矛盾、冲突、差别,但是在禅师的心中,物我是一体的,外相的山河大地就是内在的山河大地,大千世界就是心内的世界,物与我之间已没有分别,而将它完全调合起来,好比一棵树上,虽然同样接受空气、阳光、水分,但是树叶却有不同的生机,而彼此能无碍的共存于同一株树上。泯除物我的对待,才能得到圆融的统一,管它虱子从棉絮或污垢中长出来,把“自”、“他”的冲突去除,才能见到圆满的实相。(摘自《禅师与禅诗》 释星云)
整首诗的意喻,就是要我们舍弃妄想分别。我们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制造不必要的矛盾滋生烦恼,常常执持自己所见的观点,可是有时我们所见的层面,有可能如手的两面,见到背面的手与手掌的手一定有不同之处,但究竟手背是手;还是手面是手?只是所看的不同罢了,因为没有了任何一面,都不能成完整的手。禅师的心,就是把我们对於事相总是执著对待化、两极化的心态,加以观察、融合,当我们能够全面观照时,就能把看似矛盾的东西调和起来,当下能够跳离这些框框,泯灭彼此、物我的对待差别,世界又岂会障碍?圆满的人生自能展现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