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良渚玉雕的故事(良渚玉雕用什么刻的(金属工具 还是 燧石))

1. 良渚玉雕的故事

良渚文化时期制玉工艺的普遍发展是良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它和红山文化同时代表了中国东部沿海南北两地原始社会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良渚文化玉器中昀令人瞩目的是以“两眼一嘴”为特征的所谓“兽面纹”,这也是昀具代表性的纹饰。这种“兽面纹”或繁或简,变化多端,它以其狰狞而怪异的色彩和对后世纹饰,尤其是商周青铜器饕餮纹的巨大影响。

良渚文化遗存下来众多的精美玉器实物,其高难度的加工技术,令人难以想象。

只要一提到良渚,首先的代表器形一定是玉琮,良渚的玉琮不仅数量巨大,工艺之精,纹饰之神秘也是叹为观止。

2. 良渚玉雕用什么刻的(金属工具 还是 燧石)

1、线切割法:用马尾可马鬃绳充当“锯条”,不断地加砂和水,来回往复地拉动“锯条”磨擦拉锯,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剖成两面平整的玉片。

2、砣切割法:砣,是利用简单的机械原理作旋转,从而达到截割加工玉器的工具。其具体方法是,在一个水平轴上安装一个圆盘,然后将缠在圆盘一侧的轴上的带子分别连接在脚踏板上,治玉工匠用脚交替地踏踩脚踏板,轴子便旋转起来,旋转的由子同时带动被称为“砣”的圆盘转动,此时只要在圆盘上加水和石英砂等砂类物质,就可以通过磨擦来加工玉器了。

3、片切割法:用石片或木片等磨擦切割加工玉器的一种方法。这是根据良渚玉器上出现的呈“V”字形的切割痕来推测的。玉器的钻孔据现有考古资料分析,良渚文化时期钻孔除用石钻外,可能发明了圆木棒或竹管加砂蘸水研钻的工艺,并有实芯钻、管钻等方法。

4、玉器打磨法良渚文化时期打磨的方法可能有两种:一是将玉料固定,用砺石加水在玉料上打磨;一是将砺石固定,用玉料加水在砺石上打磨。

5、玉器的雕琢,细石类的燧石,硬度达7度左右,要高于良渚古玉,可以用来雕刻玉器。这符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说法。没有准确的资料,只是猜测。

6、玉器的抛光  “抛光”是治玉的最后一道程序。几乎每一件玉器都要经过抛光(当然也有个别小件玉器,在用竹片截割时已很光滑而不再抛光)。良渚文化时期抛光的物质可用光滑的竹片或兽皮,而用兽皮抛光的机会更多一些。

3. 良渚玉器简介

意思是指出产来自良渚的玉器。

4. 良渚玉雕是用什么雕刻的

玉鸮,指红山文化玉雕。

玉鸮最为突出。这件玉鸮作展翅飞翔扑食状,短宽尾,用浅圆雕的技法调出鸮首,注重整体轮廓,但可以感觉出双耳和勾喙,这种五官虽不显露却可以真确表达出来的艺术手法,是红山文化玉鸮的一种特色。

没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主要有琮、璧、璜、镯、冠形器、柱形器等,品种多,出土量大。故宫收藏有刻着乾隆御制诗的良渚文化玉器,说明清中期时,良渚文化玉器已被大量发现。仿制良渚文化玉器的活动出现的很早。

宋代龙泉窑瓷器中有仿良渚文化的琮式瓶,因而在宋代就可能出现了仿制的良渚文化玉器。

明清两代,仿古玉器发达,其中有许多作品是仿良渚文化玉器。

近几年,玉器制造行业中出现了以拙工粗料追逐高利的风气。仿古玉出现高潮,其中有大量仿良渚文化玉器。仿制的良渚文化玉器同真正的作品有许多区别

5. 良渚文化玉雕

余杭的民间表演艺术类项目有:余杭滚灯,鸬鸟鳌鱼灯,五常拳灯,亭趾高跷,大陆、石濑花灯,博陆敲鼓亭。

民间造型艺术类1个:良渚玉雕。

民俗风情项目5个,分别为:径山镇的“径山茶宴”,闲林、仓前、五常一带的“龙舟胜会”,南苑街道的“元帅庙会”,塘栖镇的“轧蚕花”,仁和镇的“吃咸茶”。

民间传说1个:杨乃武与小白菜

6. 良渚玉文化故事

继承了崧泽文化。

良渚文化是在崧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但继承了崧泽文化的玉器工业,又较广泛吸收了凌家滩文化、红山文化的治玉工艺、造型设计,开发出以琮、璧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玉礼器体制。

玉琮、玉璧以及广为分布并表现出统一规范的神人兽面纹图像模式,反映了良渚人在艺术审美、图像设计、原始宗教信仰的开发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事实上,正是良渚文化中数不胜数的玉器数量、种类、图像呈现了她的复杂化和文明化程度,同时也反映了良渚文化具有自身特色的复杂化模式,即如李伯谦所言的良渚文化是神权、军权、王权相结合,但仍以神权为主的模式。毫不夸张地说,良渚文化发达的玉器是今天我们认识良渚文明,尤其是其精神文明的重要媒介,自然也是良渚文明的关键特质。

7. 良渚玉雕的故事和传说

良渚文化是中国浙江钱塘江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以磨光黑陶和精美玉器为主要特征,尤其是出土大量的精美玉器,最引人注目的玉器是良渚玉琮,玉琮是良渚文化祭祀用的礼器。

8. 良渚玉器雕刻之谜

河姆渡文化在余姚,成名较早;良渚文化在余杭,最近成功非遗。我就是余杭人,很小就去过良渚遗址,当时最大的遗址上还住着不少居民。ps. 良渚遗志其实主要分布在瓶窑,而不是良渚,但因为最先在良渚地区发展,所以命名良渚遗址。

我重点说说良渚遗址的价值。在良渚遗址申遗成功当天,我在中央媒体发表过一篇文章,主要是随着良渚古城申遗的成功,家乡余杭有了继阿里巴巴之后的第二张享誉世界的金名片。若将两者比较,良渚遗址可谓更胜一筹,实事求是地说,阿里巴巴改变的是中国经济模式,而良渚遗址改变的则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定位——这是良渚古城超越其他绝大部分世界遗产价值的主要方面,也是本次申遗成功的最重要意义。

所有中国人打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华夏文明五千年,祖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乎等同于每个人的常识。但事实求是的说,国际舆论上是存在不同论调的,在世界最大图书馆之一——德国国家图书馆中,有部门书籍描述四大文明古国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罗马和古印度,历史最悠久且是唯一传承至今的中华文明,居然没有被列入内。在欧美与不少“老外”聊起这个话题时,甚至会有一些人对“中国有五千年文明”感到不可思议和怀疑。究其原因,是一些外籍图书和教育称,“中国自称有五千年文明,但夏商周以前的历史尚未佐证,考古历史是断代的,所以中华文明缺了一千多年”。当听到这样的言论,所有中国人一定会很震惊,甚至带有一丝愤怒,但这就是事实存在的部分国际论调,被不少“老外”接受的观点。类似颠覆我们传统认知,在国际上流传并被一些人认为是通识话题的还有,“中国现存两个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是中华民国,两个政党分布两地独立执政”;再如,“中国人很穷,穷到没见过冰箱、洗衣机、空调,依靠欧美发达国家发展”,等等。

“老外”很轴,常常“一根经”思维,凡是要有个出处和逻辑关系,只有从源头上纠正了他们的观念,才会对中国有正确的认同和理解,否则争辩再多,也是对牛弹琴。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无疑破了这个局,对那些长期质疑或不认可中国辉煌历史的“老外”上了一剂猛药,将对国际论调产生震动:华夏五千年文明有据可循、有证可考,中华文明的历史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