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工玉雕羊头(古玉羊头)
1. 古玉羊头
皮雕画
皮雕画最早可以追溯到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时期,经过漫长的演变,如今皮雕画除保持古朴韵味外,更加融入了现代民族工艺技法。蒙古皮雕画精选草原天然优质牛皮,经过特殊描绘、着色、层染、拋光、定形等一系列工艺纯手工制作完成。它完整保持了原皮质坚韧、光泽自然、质感柔和细腻等诸多特点,反映出一种名贵、高雅的气质,既是绘画艺术与雕刻艺术结合的经典之作,也是古老民间传统手工与现代工艺加工的完美结晶。皮雕画中浓缩的草原风情,让您在欣赏时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
骨雕产品
采用优质黄牛腿骨为材料,经过骨雕大师精雕细刻,采用漂白、打磨、抛光、包嵌、雕刻、防潮等21道工序打造而成,所有产品上面均镶有天然玛瑙、松石。骨雕产品一般包括骨雕马、骨雕羊、骨雕骆驼等,是收藏、送礼的高档手工礼品。
银制蒙古套盒
银制蒙古套盒集蒙古族特色物品于一盒,让您充分领略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蒙古银器以其特有的使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蒙古族艺术文化的价值,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风景线。套盒内部一般装有银碗、结盟杯、哈达、银筷子等物品。其中,蒙古银碗,光洁锃亮,碗托錾刻精细花纹。用银碗敬酒是蒙古族人最高的敬意;结盟杯,选优质牛角,打磨抛光,晶莹剔透犹如玛瑙,以牛角盛酒,一饮而尽,以示友谊的真挚与永恒;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最高的礼节。
蒙古袍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为适应牧业生产和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服装。这种服饰不但方便了蒙古族人的生活,而且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袖长而宽大,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摆不开衩 。蒙古袍的衣领、衣襟、袖口皆有艳色的镶边。年轻的牧人穿上长袍和马靴,紧扎腰带,显得魁梧、剽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间系红绿绸带,能衬托出苗条身躯和青春之美。
个性装饰品(牛头、羊头、鞭子)
牛头、羊头、鞭子均采用传统工艺精致而成,是很好的壁挂装饰品。且古时“羊”同“祥”,预示着吉祥如意。鞭子是骑马用的。俗话说:“快马加鞭”,马鞭能驱策坐骑快走,驱赶畜群,防备野兽等。
皮酒壶、皮囊
皮酒壶、皮囊基本上分造型皮囊酒壶和软皮囊酒壶两种。其中造型酒壶又有元宝型、羊腿型等多种款式,内置玻璃或瓷质酒瓶,使用纯牛皮绳手工编织而成;软皮囊酒壶除壶嘴部分外,其它部分为密封纯牛皮。
牛皮日用品(皮帽、皮拖鞋、皮包、皮首饰盒、皮钱包、皮靴笔筒)
产品全部采用上等牛皮经过手工缝制而成,图案多为历史上生活在草原的典型人物及牧人生活场景。牛皮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因此由其做成的产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观赏性,更具实用价值。
蒙古刀
草原人民深爱的饰品,它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它可以用来宰畜、吃肉、健身、防身,也可镇宅避邪,还可以当装饰品。蒙古刀刀身采用优质钢材打造精磨而成,表面雕有精美的花纹或镶嵌五颜六色的珍贵宝石。
牛角梳
中医推荐使用牛角梳。因为用牛角梳梳头,可以去垢而不沾,解痒而不痛,温润而不挂发,还有加速头皮血液循环,清炎凉血,镇痛止痒,防止静电,不脱发,安神健脑等独特的保健作用。
毛绒手工艺品
神态逼真的牛、羊等毛绒手工艺品,将我们又带回了辽阔的草原。它们或悠闲、或疾弛,或成群结队、或形单影只,尽情地享受着草原的惬意。毛绒手工艺品不仅是很好的室内装饰品,也会为孩子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皮雕画
皮雕画最早可以追溯到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时期,经过漫长的演变,如今皮雕画除保持古朴韵味外,更加融入了现代民族工艺技法。蒙古皮雕画精选草原天然优质牛皮,经过特殊描绘、着色、层染、拋光、定形等一系列工艺纯手工制作完成。它完整保持了原皮质坚韧、光泽自然、质感柔和细腻等诸多特点,反映出一种名贵、高雅的气质,既是绘画艺术与雕刻艺术结合的经典之作,也是古老民间传统手工与现代工艺加工的完美结晶。皮雕画中浓缩的草原风情,让您在欣赏时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
骨雕产品
采用优质黄牛腿骨为材料,经过骨雕大师精雕细刻,采用漂白、打磨、抛光、包嵌、雕刻、防潮等21道工序打造而成,所有产品上面均镶有天然玛瑙、松石。骨雕产品一般包括骨雕马、骨雕羊、骨雕骆驼等,是收藏、送礼的高档手工礼品。
银制蒙古套盒
银制蒙古套盒集蒙古族特色物品于一盒,让您充分领略蒙古族的风俗习惯。蒙古银器以其特有的使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蒙古族艺术文化的价值,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风景线。套盒内部一般装有银碗、结盟杯、哈达、银筷子等物品。其中,蒙古银碗,光洁锃亮,碗托錾刻精细花纹。用银碗敬酒是蒙古族人最高的敬意;结盟杯,选优质牛角,打磨抛光,晶莹剔透犹如玛瑙,以牛角盛酒,一饮而尽,以示友谊的真挚与永恒;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最高的礼节。
蒙古袍
蒙古袍是蒙古族人民为适应牧业生产和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服装。这种服饰不但方便了蒙古族人的生活,而且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袖长而宽大,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摆不开衩 。蒙古袍的衣领、衣襟、袖口皆有艳色的镶边。年轻的牧人穿上长袍和马靴,紧扎腰带,显得魁梧、剽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间系红绿绸带,能衬托出苗条身躯和青春之美。
个性装饰品(牛头、羊头、鞭子)
牛头、羊头、鞭子均采用传统工艺精致而成,是很好的壁挂装饰品。且古时“羊”同“祥”,预示着吉祥如意。鞭子是骑马用的。俗话说:“快马加鞭”,马鞭能驱策坐骑快走,驱赶畜群,防备野兽等。
皮酒壶、皮囊
皮酒壶、皮囊基本上分造型皮囊酒壶和软皮囊酒壶两种。其中造型酒壶又有元宝型、羊腿型等多种款式,内置玻璃或瓷质酒瓶,使用纯牛皮绳手工编织而成;软皮囊酒壶除壶嘴部分外,其它部分为密封纯牛皮。
牛皮日用品(皮帽、皮拖鞋、皮包、皮首饰盒、皮钱包、皮靴笔筒)
产品全部采用上等牛皮经过手工缝制而成,图案多为历史上生活在草原的典型人物及牧人生活场景。牛皮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因此由其做成的产品不仅具有良好的观赏性,更具实用价值。
蒙古刀
草原人民深爱的饰品,它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它可以用来宰畜、吃肉、健身、防身,也可镇宅避邪,还可以当装饰品。蒙古刀刀身采用优质钢材打造精磨而成,表面雕有精美的花纹或镶嵌五颜六色的珍贵宝石。
牛角梳
中医推荐使用牛角梳。因为用牛角梳梳头,可以去垢而不沾,解痒而不痛,温润而不挂发,还有加速头皮血液循环,清炎凉血,镇痛止痒,防止静电,不脱发,安神健脑等独特的保健作用。
毛绒手工艺品
神态逼真的牛、羊等毛绒手工艺品,将我们又带回了辽阔的草原。它们或悠闲、或疾弛,或成群结队、或形单影只,尽情地享受着草原的惬意。毛绒手工艺品不仅是很好的室内装饰品,也会为孩子们带来无尽的欢乐。
2. 古玉羊头图片
羊与“祥”和“阳”谐音,有着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明清时期,民间传说曾把青阳、红阳、白阳,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将来。民间喜用的“三阳开泰”是一种吉祥语,它表示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意义。也是兴旺发达,诸事顺遂的称颂,图案以三只羊(谐音“阳”)在温暖的阳光下吃草来象征。
将三只羊雕刻于玉器之上也有三阳开泰之意,象征要交好运,好运将会接踵而来,乃吉运之兆。
3. 古玉羊头尊玉价图片
汉梁之地代指今天的河南商丘。
汉代文物是商丘博物馆的主要收藏,也是商丘《历史文物陈列》中最重要和突出的部分,共有4个展室展出。
1、主要陈列有明代刻的汉高祖刘邦断蛇残碑拓片、芒砀山柿园汉墓出土的各式陶俑、西汉各式铜镜以及陶猪圈、羊圈、厕所、陶仓、扑满等汉代墓出士的历史文物,及保安山二号墓的示意模型。还有北京中央美院师生临摩的柿园崖墓大型壁画;
2、主要陈列僖山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复原)及同出的许多精美玉器、金羊头、金狮子头及各式鎏金铜器等;
3、主要陈列了复原的商丘汉代画像石墓。此墓为夫妻合葬墓,长7.41米,有凸面浅浮雕阴线刻,画像石12块,画像内容有舞乐百戏、龙虎凤鸟、田园狩猎及祥禽瑞兽等16幅画面组成;
4、主要陈列是汉代画像石刻。画像的主要内容是一些远古神话传说、祥瑞辟邪、车骑出行、狩猎斗兽及大量的图案纹饰。这些画像石刻艺术古拙粗犷、气魄深沉、雄大,充满艺术魅力。
4. 古玉羊头神
瓷器,是中国对于人类文明的一项特殊贡献。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科技智慧和独特的审美意趣,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结晶的典型代表。
瓷器既是一种生活日用器皿,同时又是根据各时代人们审美意识创作出的工艺品。自瓷器产生之后,在早期和发展阶段,每一件成功的瓷器制品,都可以说是实
用性与艺术美和谐统一的产物。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奇葩,精美的中国古代瓷器理所当然地成为海内外的收藏热点,吸引着全世界收藏界的目光。
中国瓷器的美,是全方位的:既体现在器表所饰瓷釉的晶莹剔透和瓷胎的细腻
让人们倾倒和痴迷的中国古代瓷器,自然是有着极高的审美情趣和美学价值。致密上,又呈现出器物制作工艺的精细和造型的优美多姿上,还展现在装饰手法的技巧和纹样图案的华美上。当然,不同时代的瓷器,会有各自不同的时代风貌,因而也会展现出不同的审美侧重——中国古代瓷器制作中力求表现出的艺术性和美感,无不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古代上层社会——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以及文人墨客更多地决定着社会的时尚和社会审美取向。在东汉瓷器创烧以迄唐代,由于瓷泥难以纯净,胎质难以大幅度提高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社会特别看重的是瓷釉和釉质所具有的特征。这一审美侧重,决定了中国瓷器在初创时期和发展时期的演变途径——立足于开掘出瓷器釉色和釉质所带来的美感。早在东汉我国就成功地烧制出青釉和黑釉瓷,北朝至隋唐又创烧出黄釉和白釉瓷。对这些单色瓷釉的制作和使用,反映出当时人们审美意识所追求的意境——获得与自然界的各色玉石相仿的效果。重视美玉的传统观念在这里很自然地与瓷器审美侧重相融合起来。于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烧造出的青、黑、黄、白色的单色瓷釉可否达到玉质美感,不仅是对其进行观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而且成为众多窑场努力的方向。
毫无疑义,这种以玉喻人的审美意识——对瓷器单色釉的评价以是否有玉质感为标准,决定了中国制瓷业两千年来的主导思想;即使在中国制瓷史上的后期阶段,釉上彩、釉下彩、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结合的彩瓷鼎盛时期,仍然对瓷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
原始瓷器自商周时期发端,经过秦汉时期的发展,到东汉,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既有艺术装饰而有具有实用价值的原始瓷器,成为浙江、江苏等地主产区的外销产品。
东汉原始瓷器,胎质坚硬致密,器物大半部上釉,只是近底处无釉;由于改刷釉法为浸釉法,釉层增厚,胎釉结合的状况大为改进,脱釉现象少见。器型比较规整,多用快轮拉坯成器身,再粘接器底而成。器身为素面,有简单的弦纹和水波纹。
到东汉晚期,由专烧原始瓷器的原始瓷窑烧制出成熟青瓷和黑瓷——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了。
这种刚从原始瓷器演变而来的青瓷,无论在造型和装饰风格等方面,都与原始瓷器有相似之处,但它已经是脱胎换骨了——通过原料粉碎和成型工具的改革,胎釉配制方法的改进,窑炉结构的进步,烧成温度的提高等技术进步,它具有胎质吸水性低、透光性好,胎釉结合紧密,釉层具有较强的光泽度,已达到了真正瓷器的标准。
东汉晚期出现的新兴制瓷业,为魏晋南北朝的瓷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原料
陶器的原料主要是用易熔黏土(经过淘洗或未淘洗的陶土),掺砂或炭末烧制;原料中所含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的成分控制不严,尤其是三氧化二铁的比例较高。 瓷器的原料主要是含熔剂较少的黏土(如高岭土、瓷土),即三氧化二铝含量高,三氧化二铁含量低的黏土,这样烧出的胎质才白。
烧成温度
陶土因含三氧化二铁成分较高,所以烧成温度不能超过摄氏1000度,否则就会造成陶器变形熔融。在1000度以下火候中烧成的陶器,扣之,声音低沉。
瓷土中的三氧化二铁成分较低,三氧化二铝的成分较高,故可承受摄氏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造,这样使得胎质烧结致密,不吸水分,敲击发出清越的金石之声。
釉质
陶器开始不施釉,后来出现釉陶,由于是低温烧造,所采用的是低温釉或铁质釉,烧造出的成品胎釉结合不够好。 瓷器一般都施釉,釉的品种多,胎釉结合紧密、牢固,釉质厚薄均匀。
在上述几个区别中,制胎原料是最重要的方面,烧成温度和施釉是次于原料的另两个方面。
可以肯定地说,瓷器生产是基于陶器生产而又高于陶器制造的一个门类。其工艺价值、审美价值都在陶器品类之上(唐三彩、明清紫砂陶等特种工艺陶除外)。
三国时期的瓷器
三国的制瓷业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都相继建造瓷窑,分别烧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尤其是江南的浙江地区,窑场广布,瓷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三国时期的南方青瓷瓷器(主要是江南地区)普遍采用龙窑烧造,龙窑具有容积大,热效率高,燃料省,造价低等优点,使当时的瓷器产量、质量都有提高。
瓷器的成型采用了轮制拉坯技术,并辅以拍、印、堆、雕和模制等技术,使器物不仅造型规整而且美观。
瓷器的瓷胎原料都用当地瓷土,胎色呈浅灰色,与东汉晚期相似。
釉料使用石灰釉,釉色呈淡青色,透明度较高,富有光泽。施釉用浸釉法。釉层厚而均匀;烧成温度掌控得当,无流釉或剥落现象。
瓷器的器型在造型和装饰上承袭了汉代特征,常见的器型有碗、盘、洗、碟、钵、盆、罐、耳杯、格、香薰、虎子、水盂、水注、唾壶、盘口壶、鸡头壶、羊形器等,还有房屋、谷仓、灶、鸡笼、狗圈等随葬冥器。
瓷器纹饰较多吸取了汉代陶器、铜器、漆器的图案花纹,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及兽足。
断代提示
三国时期的瓷器罐、壶类等琢器器体不断加高,上腹收小,下腹和底相应扩大,重心向下。碗等圆器都是拉坯成型,胎壁厚薄一致。
三国时期南方青瓷主要窑口
越窑
越窑是浙江境内著名的古代窑址,位于浙江绍兴、上虞等地。自东汉晚期烧制成青瓷,以迄宋朝,一千多年,其青瓷烧造,从未间断。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茶经》中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越瓷类玉……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
越窑自东汉创烧青瓷以来,三国时期主要烧造青瓷,其鉴定特征是:
胎质:坚硬细腻,胎呈淡灰色,少数烧成温度不足的,呈淡淡的土黄色。
釉汁:釉色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极少有流釉或釉层剥落现象。
器型:与前代相比,品种繁多,样式新颖。常见器物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等日用瓷器,以及谯斗、火盆、鬼灶、鸡笼、狗圈、谷仓、碓、磨、米筛等明器。
纹饰:主要是弦纹、水波纹、耳面印叶脉纹、铺首等;拍印、模印、雕刻等传统装饰继续保留;晚期出现了方格网纹,并在器身上堆塑人物、飞鸟、亭阙、走兽、佛像等,装饰逐渐繁复。
瓯窑
瓯窑在浙江温州,自汉代就开始烧造原始青瓷。三国时期烧造青瓷,其鉴定特征是:
胎质:呈色较白,白中略带灰色,胎质较粗,坯体没能完全烧结。
釉色:颜色大多淡青,透明度较高,也有少量青黄色和青绿色。
器型:与越窑大致相同。但基本不生产三足洗、狮形烛台、蛙形水盂、格等一类日用器和文具,也基本不生产用于随葬的明器。
纹饰:多为弦纹。
婺州窑
婺州窑位于浙江的金华地区,是浙江境内仅次于越窑的著名古窑。由于其地在隋唐时属于婺州,故名婺州窑。该窑址三国时期烧造的青瓷,具有以下特征:
胎质:普遍呈浅灰色,断面较粗,没有完全烧结。
釉色:一般为淡青色,少许为青灰色或青中泛黄;釉层厚薄不匀,常凝聚成芝麻点状;釉面开冰裂纹,在釉层开裂处和胎釉结合不紧密处,往往有奶白色的结晶体析出(这是婺州窑青瓷特有的一种现象)。
器型:以盘口壶、碗、碟、罐、水盂等日用器物为主,有少量猪圈、鸡笼、水井、谷仓等明器。独具特色的器物是人形五联罐、三圆柱形足水盂。
西晋时期的瓷器
西晋时期的青瓷,较之三国时期的青瓷,在烧造技术上又有了提高:依然使用石灰釉,但已掌握了釉中氧化铁的恰当比例,并基本控制了还原焰的烧成气氛。其鉴定特征是:
胎质的质地比较细腻,胎色较深。
釉色多为青色,色调稳定,而且有透视感。
器型增加很多,除三国时的器型之外,新出了不少器型,如鸡头、羊头、虎头双耳罐,鹰形盘口壶,人形、熊形、兔形水注,辟邪水注,方形或圆形扁壶、三足盘、水盂,盥盆、瓷俑等。
纹饰装饰普遍使用各种印、划或堆贴花纹,通常在器物的口沿或肩腹部划弦纹和压印斜方格网纹、连珠纹、禽兽纹等。器物上还常常堆贴铺首等立体纹饰,常与网纹、连珠纹带结合在一起,使之具有多层次的艺术效果。
断代提示
西晋时期的青瓷,已受到佛教东传的影响,出现了佛造像、忍冬纹等佛教艺术的因子。
西晋时期的主要窑址
越窑
西晋时期的越窑青瓷,较之东汉晚期和三国时期青瓷区别较大。其鉴定特征如下:
胎质:胎骨较以前稍厚,胎色较深,呈灰色或深灰色。
釉色:普遍为青灰色,釉层厚而均匀。
器型:此时的器型矮胖,端庄稳重。品种较多,除日常生活用瓷和文具、卫生用瓷之外,还有许多随葬的明器。主要有盘口壶、扁壶、鸡头壶、尊、罐、洗、盆、格、盒、灯、砚、水盂、唾壶、熏炉、虎子、猪栏、狗圈等。
装饰:器身多以铺首、弦纹、斜方格网纹、连珠纹或忍冬、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为装饰;器足多以刻画细腻的龙头、虎首、熊形来装饰。
瓯窑
胎质:较粗,胎色呈白色。
釉色:青色,色淡,胎釉结合欠佳,常有剥釉现象。
纹饰:较为简单,有弦纹、水波纹。
器型:与同期越窑相同。
婺州窑
西晋前期青瓷类似三国时期的青瓷,西晋后期有较大变化,其特征是:
胎质:用红色黏土作坯料,烧成后的胎呈深紫色或深灰色。
釉面:在胎上使用化妆土,因此釉层滋润柔和,釉色青灰或青中泛黄。其釉面开裂和析晶的情况比以前使用瓷土做胎的瓷器还严重。
器型:主要有盘口壶、罐、盆、碗、碟、簋、水盂、唾壶、虎子等日用器物;明器有谷仓、水井、谯斗、鸡笼、猪圈等。罐壶等肩部近平,上腹向下斜出,下腹向内聚敛,有别于其它瓷窑。
东晋时期的瓷器
东晋时期瓷器的最大特点是,青瓷与黑瓷共存,单一的青釉传统被突破。
青瓷在西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造型更加丰富,装饰更加美观。其具有以下特征:青瓷生产开始普及,器型和装饰由繁复趋向简朴,注重经济使用。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青瓷与黑瓷的呈色剂都是铁元素,在工艺上设法加重铁釉着色,便能烧造成漆黑闪亮的黑瓷。早期的黑瓷呈色多为黑褐色,玻璃质感差,到东晋时期,浙江的德清窑才烧制成功真正的黑瓷。黑瓷的出现,丰富了釉装饰的内容。
东晋时期的主要窑址
越窑
东晋时期初期,与西晋时期的风格相类;东晋中后期,生产有扩大的趋势。其鉴定特征是:
器型:偏重于日常用器,如餐饮具、文具、卫生用瓷,停烧以前曾大量烧造的随葬用明器。新出的器形有莲花尊、牛形灯、圆形格盘等。器形演变由西晋时的矮胖逐渐向高瘦发展,变得更为秀气。
装饰:趋于简便,大多通体光素,仅在肩、颈、口沿等部位装饰一二道弦纹,少数器物上使用水波纹和莲瓣纹。西晋后期出现褐斑装饰,此时盛行。普遍在器物口沿、肩腹部醒目处和盖面上点彩,变幻出多姿多彩的优美图案。为以后的釉下彩绘瓷的烧造成功创造了条件。
瓯窑
东晋时期的瓯窑,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其鉴定特征如下:
胎质:胎子细腻,呈白色。
釉色:釉层厚而均匀;釉面大多呈淡青色,部分为青绿色,青黄釉少见;胎釉结合牢固。
器型:以牛形灯、五联罐、褐彩盖罐等器为特色。
纹饰:普遍使用褐彩,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器物口沿及肩腹部加几点褐彩,或者在器物的肩腹部褐色点彩组成各种图案;二是绘长条形褐彩,用毛笔绘彩,起笔细,收笔粗;线条的粗细长短视画面大小而定,盖面小条形褐彩就细小,器腹部大,条形褐彩就粗大。
断代提示
用毛笔绘的条褐彩这种装饰手法是瓯窑独有的,为当时其它瓷窑所不见。
婺州窑
胎质:仍沿用西晋后期的红色黏土作坯,胎色较深,多呈深灰色或紫色。
釉色:青黄色或青黄中泛一点褐色,釉面开裂,析出晶体较多。
器型:主要有罐、壶、碗、碟、水盂、鸡头壶等器,不见明器。盘口壶腹部瘦长,肩腹采用柔和的圆弧形廓线,有别于其它瓷窑。
德清窑
德清窑位于浙江德清县的焦山、丁山、戴家山、陈家山等地,是浙江境内最早的黑瓷产地之一。虽然烧造历史很短,从东晋至南朝初年,仅一百多年时间。但由于它的产品青瓷黑瓷覆盖面较广,所以,在历史上仍很有影响。
胎质:多为黑褐色,少数是灰色或白色的。
釉面:青瓷釉色较深,一般呈青绿、豆青或青黄色,釉层均匀,具有较好的光泽。 黑瓷釉层厚,呈黑褐色或黄褐色,佳者釉面滋润,色黑如漆,釉光闪闪。
器型:有碗、碟、盘、钵、盆、耳杯、盏托、罐、盘口壶、鸡头壶、唾壶、虎子、香炉、灯等器物。所产茶盏再配上浅盘形的盏托,成为时尚茶具。直筒形小盖罐和扁圆形的盖盒,也是独具特色的产品。
纹饰:比较简单,通常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几道弦纹,或在青釉器上点上几点褐彩。
断代提示
德清窑瓷器造型简朴实用,轮廓线柔和,风格与婺州窑相似,不像越窑瓷器那样挺拔。
南朝瓷器
南朝瓷器在两晋时期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发展,创造出不同于前代的新风格。
南方瓷业出现了闸钵烧造,青瓷已发展到很成熟阶段:在器形上,品种更加多样化;在器物造型上,趋于高大规整;在装饰上,改变了东晋时期的简单质朴,纹饰繁缛华丽,工艺细致精巧。
南朝主要窑址
越窑
南朝时期的越窑在制瓷工艺上与前期相比,没有多少变化,变化主要是在器型和纹饰方面。
胎质:胎呈灰色,胎壁致密;有少数胎较松,呈土黄色。
釉面:通体施青釉,釉色匀净。
器型:主要有碗、盘、盏、壶、罐、盏托、唾壶、虎子、鸡头壶等器型。其代表性器物是青釉刻花壶,也是南北朝时期所独有的器形。该壶大口、折沿、短颈、圆腹、平地假圈足。肩围置流、柄以及二竖耳——流是短流,略弯;柄是短柄,上立,外翻;耳是复式系耳,双系耳耳孔较大。两侧系耳对称,管状短流与单柄相对。这种单柄壶是隋代注子的前身。
纹饰:前期的褐色点彩依然流行,只是褐点小而密集。装饰纹样主要是刻划莲瓣纹,多为仰覆莲瓣。出现连续卷草花纹,即缠枝花纹;它是以植物的枝干或藤蔓为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用于填充画面。这种装饰纹样循环往复,婉转流动,节奏鲜明。
断代提示
莲花装饰在南朝青瓷中普遍使用,此期越窑在器物外壁或盘面常常划刻重线仰覆莲,而且最早使用卷草纹(缠枝花纹)。
瓯窑
釉色:普遍偏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胎釉结合还不如东晋。
器型:与越窑相同。
纹饰:常见弦纹、莲瓣纹和褐彩,其中褐彩使用最为普遍,最有特色,与东晋时期相似。
婺州窑
釉色:普遍呈青黄色,胎釉结合较差,容易剥落。
器型:继承了东晋以来的造型和品种,碗、钵、盏的数量大增,出现盏托。
北朝瓷器
公元六世纪初叶的北朝时期(据考古发现,北齐武平六年范粹墓中的白瓷可能是最早发现的白瓷),中原地区也出现了本地烧造的白釉瓷器。从此之后,我国制瓷业便形成了两大系统——以浙江上虞一带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主要烧造青瓷的南方瓷系;以中原(河南、河北、陕西)一带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主要烧造白瓷的北方瓷系。
北方出现馒头窑,窑温明显提高,烧制出的瓷器更坚硬。同时出现了许多新型窑具,例如高大粗壮的各种垫具,坯件叠烧时用的各种间隔具,等等。
北朝瓷器全属于日常使用器物,如碗、盘、杯、缸、壶、瓶、盒等,很少陈设器和明器。生产的白瓷、青瓷、黑瓷都以素面为主,很少有纹饰。纹饰装饰主要是莲瓣纹、弦纹、划纹。
北朝时期的青瓷,与南方青瓷相比,还处于初期阶段的烧制水平:胎质较疏松,胎骨厚重,釉色青灰,挂釉不到底,易于剥落。
北朝时期的早期白瓷,胎料经过淘炼,比较细白,没有上化妆土。釉层薄而滋润,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厚处呈青色。由此可见白瓷脱胎青瓷的渊源关系。器型有碗、杯、长颈瓶、三系罐、四系罐等。
北朝北齐时期,已能烧造成熟的黑瓷,改变了南方黑瓷独盛的局面。其胎骨比较坚硬细薄,有的釉色漆黑光亮,釉质均匀;有的釉层较厚,器上半部呈黑褐色,下半部呈茶褐色。器型有碗,四系缸、罐。
北朝主要窑址——寨里窑
斋里窑位于山东淄博市城东,其时代为北齐,是目前所发现的南北朝北方唯一的青瓷窑址。
胎质:胎骨一般较薄,胎质粗糙,胎色灰白,火候较高(可能是用馒头窑烧制)。
釉色:深浅不一,有带青褐色,有带青黄色;釉面厚薄不匀,多黑色斑点;胎釉结合不紧密,有剥釉现象。后期采用二次上釉法,釉层加厚,明亮光泽。
器型:多为碗、盘、缸,其中直壁平底足碗数量最多。
纹饰:多为刻划的莲瓣纹和同心圆纹。
底足:多挖成内凹形。由于用三足支钉叠装焙烧,烧好的器物内底面留下难看的疤痕。
南北两大瓷系的产品特点
南方瓷系
1造型比较秀气,胎质颗粒较细,胎色瓦灰,有的略呈红色或黄色,气孔细,空隙度小,胎中黑少。
2瓷器胎料中的三氧化二铁的含量一般在2%左右,高于北方;二氧化硅的含量较北方为高;三氧化二铝和二氧化钛的含量都较北方瓷系为低。
3釉层青绿发翠,有的带暗黄色,有半木光。
4瓷器烧成温度较低,一般在摄氏1200度左右。
北方瓷系
1造型比较新颖,器体高大粗犷;胎体厚重,胎色浅灰,颗粒粗糙,胎内有黑点和气孔,孔隙度大。
2瓷器胎料中的三氧化二铝含量较高,一般都在26%以上,最高达32%;二氧化钛的含量也高,超过1%;二氧化硅的含量较南方为低。所以,胎的呈色较南方瓷器的偏深一些。
3釉层较薄,玻璃质强,颜色灰中泛黄。
4瓷器烧成温度高,多在摄氏1200度~1300度。
隋唐五代时期的瓷器鉴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瓷业的空前发展,为隋唐时期的瓷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而全国的大一统局面,又为隋唐瓷业的发展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南北朝时期所产生出的南北两大瓷系,在隋唐统一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下,双方有加快交流和交融的趋势,但它们毕竟是数百年对立时期的产物,难以在短时期内消弥两地在文化上的差异,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和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相对而立,自成体系,形成了唐代瓷业布局的“南青北白”的显著特征。
在隋唐五代时期,隋唐五代瓷器的审美情趣是以类玉为上,这不仅是受限于瓷器生产的时代条件,也是社会上层和文人的审美取向的必然结果。在唐人的某些诗句中,就大量用瓷器与玉器进行类比,明确表露了他们对单色瓷器的审美取向。如顾况的诗《茶赋》就有:“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是对“似玉”的越窑青瓷的赞美。又如杜甫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中有:“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是对“扣如哀玉”“胜霜雪”的大邑白瓷的感慨。基于此因,唐代茶圣陆羽在评价当时国内烧瓷水平最高的邢窑白瓷和越窑青瓷时,认为“邢瓷类银,越瓷类玉”,故“邢不如越”,以“类玉”的越窑青瓷定为唐代瓷器的最上品。在越窑青瓷中又以晚唐五代至宋初被誉为“千峰翠色”的秘色瓷为最高水平。
古人这种想往和喜爱玉质的审美意识,由来已久,它是中华文化自远古和三代就崇尚玉器观念的延续和发展。“昔者,君子自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而栗,知也。廉而不岁,义也。垂之如队,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礼记·聘义》孔子云)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诗经·秦风·小戎》)。这种以玉来象征君子美德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历代君王和士大夫,然后成为社会的共识。在社会整体接受了以玉为宝贵的观念的大环境下,将玉的概念自然地引申到瓷器制作上,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于是,被授予了人格化的种种美好品质的玉,便成为唐五代瓷器品质高低的评判标准。
隋代主要窑址
贾壁村窑
窑址位于河北磁县峰峰矿区之西的贾壁村,是北方有代表性的青瓷窑场。
胎质:分为两类,一类胎质细腻,颜色灰白,瓷化良好;一类胎质较粗,有黑色斑点,瓷化较差。
釉质:胎质细腻者胎面施透明青绿色釉,流釉现象不显著;胎质较粗者胎面施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现象。内外施釉,外部釉不及底。
器型:器物一般胎体厚重,形体较大而不变形。器物成型主要是轮制,少数附件如砚足、罐系、把柄等是用模印、手捏而成。器物有碗、钵、高足盘、壶、罐、盂、砚等,其中以碗、钵、高足盘为最多。由于叠烧,器内均有三个支钉痕迹。
纹饰:素面器为主,有的钵内划有花瓣纹和波浪纹。
5. 羊头玉器
1、夜明珠
在各种电视剧中,夜明珠被渲染成无价之宝,但是真正的夜明珠是非常罕见的。所以市场上的那些夜明珠大多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人工合成品。而人工合成的夜明珠为了使其也能在黑夜中发光,所以加入了大量的荧光剂,这种荧光剂超标的石头长时间放在家里,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的。
2、天然低型锆石
这种矿石有着非常纯净美丽的外观,但是它却有着看不见的超标辐射,经常接触必然会造成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3、托帕石
托帕石又名“黄玉”,多为无色、黄棕色、褐黄色等,而市场上所有的蓝色托帕石都是经过了辐射和高温处理的,这些物质同样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将其放置一段时间,等放射物质衰减后才可以佩戴。同理各种经过辐射处理的玉石最好都不要佩戴。
6. 古玉羊头上为什么有洞
1、西峡猕猴桃
中华猕猴桃俗称“阳桃”。是一种落叶藤木果树。产于南阳的伏牛山、桐柏山区的西峡、内乡、南召、桐柏等县。中华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D、脂肪、蛋白质及铁、镁、钙、磷等矿物质和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是高空、海底、矿井。高山特殊工作人员及老、弱、病、残者的优良滋补品。猕猴桃的果籽含油量高,能榨干性油,可供工业使用。其中,西峡所产猕猴桃品质更佳,并开展了人工栽植,培育出了7951和华生2号优良品种,受到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好评,西峡县成为全国中华猕猴桃商品生产基地县。
西峡猕猴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河南省西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确定西峡猕猴桃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通知》(西政办〔2007〕51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河南省西峡县丹水镇、田关乡、回车镇、五里桥乡、阳城乡、丁河镇、重阳乡、西坪镇、寨根乡、桑坪镇、石界河乡、米坪镇、军马河乡、双龙镇、二朗坪乡、太平镇乡、白羽街道办事处、莲花街道办事处、紫金街道办事处等1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2、唐栀子
唐河县申报唐栀子产品正式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注册保护。
唐栀子,属茜草科,常绿灌木。小枝绿色。叶对生,5一7月开花,呈白色。果实卵形,有六角棱,十月成熟。性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阴,不耐严寒。栀子花、叶、果皆美,花芳香四溢,可以用来熏茶和提取香料;果实可制成黄、红、蓝三种天然色素,其稳定性好,着色力强,广泛用于饮料、糕点、果酒、药品及其包衣等;根、叶、果实均可入药;用于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血淋涩痛,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3、唐半夏
唐半夏,是一味著名的道地药材。唐河县申报唐半夏产品正式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注册保护。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块茎,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等功效,主要治疗湿痰、寒痰、呕吐及胸痹、结胸、梅核气等证。
4、镇平烧鸡
镇平烧鸡,也称镇平侯氏烧鸡。其烧鸡色泽鲜艳,断筋离骨,皮香肉烂,肥而不腻。创制者侯稀山,原籍山东临沂,1928年从德州名师学做烧鸡。1942年日本侵华,他携妻儿迁居镇平,继续做、卖烧鸡。此后,侯氏烧鸡声名大振,经久不衰。
镇平烧鸡色、香、味、型别具一格。卤制中,循环使用陈年老汤和适量盐水,配入砂仁、豆蔻、肉桂、百芷、丁香、苹果等20余种中草药。卤制后的烧鸡色泽红润鲜艳,异香浓郁扑鼻,鸡皮不破不絮,造型美观大方,手提断筋离骨,牙咬口茬整齐,入口酥软鲜嫩,松散易嚼,肥而不腻,清而不淡,老幼皆宜。即为名菜佳肴,又是上等的保健滋补品。选销两广、两湖、川陕及京、津、沪等地,供不应求,香飘九州。
5、张林麻油
张林麻油是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张林镇的特产。林麻油色泽澄黄、微红、透明、入口醇爽、香味悠长、渗透性强,久放不变其味。
张林麻油是用镇平县1镇特产歪嘴芝麻加工而成,为此而称林麻油。以区别于其它地方加工的香油。
6、南召辛夷
辛夷系木兰科木兰属,又名望春玉兰,既是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收敛、降压、镇疼、杀菌等功效,可治鼻炎、头疼、肺炎、疮毒等症,又可提取香精,制作香料、饮品和高档食品。我市南召县素有天下辛夷第一县之称,其辛夷面积大,产量高,栽培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元明之间,广为栽植”,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明代《本草纲目》也载称“辛夷生于汉,丹阳之道”,即丹江以北的南召、鲁山、淅川为中心的汉水流域。南召县现有辛夷面积8万亩,其中盛蕾面积5万亩,年产鲜药1.6万吨,总产量占河南的80%,占全国的40%,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南召辛夷品质极优,挥发油含量高达3.78%,占全国同类产品之首位。1977年版《国家药典》将南召辛夷列为正品。1991年南阳中药材“仲景杯”国际博览会上,南召辛夷又获金奖。2000年三月,南召县又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辛夷之乡。( 南阳)
7、南阳黑猪
南阳黑猪具有耳轮垂,耳根硬直,腰平直,双脊背等品种特征,具备性成熟早,杂交优势明显等优点。其屠宰率在70%左右,胴体肉率46-48%,脂肪率 2 4-30%,目前主要分布在淅川县、内乡县、邓州市等。据统计,全市现有南阳黑猪98675头, 其中淅川县畜牧场饲养的种猪系谱比较完整,有7个血统的公猪7头,31个血统繁殖母猪48头。
8、西峡六味地黄丸
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依据张仲景方剂“金匾肾气丸”,由此衍生、完善,生产出“仲景牌”浓缩型六味地黄九。此药中的一味重要中药山茉英,取材于这一中药质量最好的产地——地处伏牛山的西峡县。因此,这一中药质地优良,对肾阴虚病疗效显著,药品销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患者欢迎,一直畅销不衰。
9、方城丹参
方城丹参,形似人参,而皮色红赤如丹,药材质地坚密,皮厚木质芯细,纤维少,折断呈放射性菊花状。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参茸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等检验:丹参酮Ⅰ含量为1.182%,隐丹参酮为1.9235%,丹参酮ⅡA为0.6503%,丹酚酸B为9.9214%,丹参素为2.4%。1991年获仲景杯国际博览会银质奖,2001年在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裕丹参被确定为名牌产品,2003年获省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和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认证。
10、香花辣椒
香花镇位于亚洲第一大水库--丹江口水库西侧,以镇中心的香花辣椒城为核心。辣椒城于1992年建成投入使用,占地近9万平方米,南北长1050米,东西宽84米,建筑面积26400平方米。一字排开的四大城门均为仿古式建筑,雍容华贵;城内建筑布局合理,设计新颖;赏心悦目的花园式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商贸、洽谈、交易场所。
香花小辣椒是1978年从日本枥木县三樱市引进的原种,后经过培育,更加优良。1993年因其色泽鲜、皮肉厚、辣味浓、油分大、营养价值高等特点,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商标定名为“香花小辣椒”。
7. 古玉羊头历代图片大全
红山文化玉器是国家一级文物,是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市与建平县交汇处的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
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市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红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