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玉雕刻(石雕鲸鱼)
1. 石雕鲸鱼
织女机丝虚夜月 石鲸鳞甲动秋风
织女(及她的织机与机上之丝)空对着每天晚上的月亮,石鲸的鳞片似乎在秋风中摆动。
织女:指汉代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三辅黄图》卷四引《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在今斗门镇东南的北常家庄附近有一小庙,俗称石婆庙。中有石雕像一尊,高约190厘米,即汉代的昆明池的织女像。机丝:织机及机上之丝。虚夜月:空对着一天明月。
石鲸: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三辅黄图》卷四引《三辅故事》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常鸣吼。鬣尾皆动。”汉代石鲸今尚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2. 鲸鱼玉雕
1. 龙
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瑞兽形象了,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它随着历史年代的变迁衍生出了万千形象。
2. 凤
凤凰本为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司马相如著名的《凤求凰》就言道:“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因为龙的形象更霸气威严,被帝王所用,帝后宠妃就以美丽纤柔的凤做为自己的形象,活生生拆散了人家凤凰夫妻,把两雄性凑在一起龙凤呈祥了上千年。
3. 麒麟
《礼记·礼运》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麒麟位于四灵之首,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仁兽”。雄为麒,雌为麟。
麒麟形象常有变化,共同的特点是鹿身、马蹄、独角、牛尾,直到宋代以后,才慢慢固定为狮形鳞身,龙尾马足。
据说麒麟现,圣人出。相传孔子的出生时和辞世之前均看到了麒麟,故有“遇麟而生,获麟绝笔”的说法。麒麟寓意着吉祥、太平、长寿,在清朝一品武官的补子上,绣的便是麒麟。
4. 貔貅/辟邪/天禄
貔貅本为凶兽,雄为貔,雌为貅,龙头、狮形、短翼、卷尾。我们熟知的毒药砒霜,最初就是以凶兽貔命名,后演变为砒霜
虽然貔貅长着个龙头,但在最通行的版本中,它和龙倒是没什么关系,并不是龙九子中的任何一个。
至于为啥长这个龙头,只能说龙本身就是想象中集大成的形象,再想出更奇幻的长相也不容易了,所以神话中的瑞兽最后都撞脸,只在细节上能有所区分了。
传说中貔貅触犯天条,玉皇大帝罚它只以四面八方之财为食,吞万物而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凶兽貔貅就成了人们喜爱的聚财神兽。
本着能者多劳的朴素观念,人们给貔貅起了不同名字——天禄、辟邪,百解。需要它食猛兽邪灵时,谓之“辟邪”,头顶双角。为了给辟邪配个对,又将独角的命名为“天禄”。
也有说法是独角为雄性貔,双角为雌性貅。学术界对貔貅、辟邪、天禄、百解的形象尚无定论,总之看到龙头、短翼、狮爪、长尾、张嘴的,不管是独角还是双角,叫貔貅就是了。
5. 龙龟/赑屃
玉石把件中特别受人欢迎的一个题材,就是龙龟,整体圆润,适合盘玩。
龙龟其实是民间叫法,一说是四灵之一玄武,一说是龙生九子之赑屃。
玄武相传为北方神,四灵之一,龟蛇,位在北方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因蛇常与龙相联系,慢慢就从蛇头龟状演变为龙头龟状,和龙九子之一赑屃形象重合了。
赑屃,形似龟,好负重,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驮载着石碑。赑屃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又因力壮、善忍、负责而受人喜爱。
6. 狻猊
狻猊为龙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
传说中文殊菩萨见它有耐心,便收在门下当了坐骑,因此在供奉文殊菩萨的庙宇,都可以看到狻猊的形象。
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在两汉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的,而狮子是在东汉章和元年西域进献的,二者出现在中国的时间相差不远。狻猊与狮子的关系并无定论,普遍认为狻猊为狮子的古称。
7. 螭吻
螭吻,又作鸱吻、鸱尾,龙九子之一。喜欢东张西望,能喷浪降雨,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保佑大殿免生火灾。
早期鸱吻的形式是类似鱼尾巴的形式,名称叫“鸱尾”。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佛经所称的摩羯鱼传到了中国,便叫做鸱鱼。
晚唐以后,鸱尾由原来的鱼尾演变成了兽头形,尾巴比较短,张大口,正吞着屋脊,尾部卷起上翘,因此这时的名称也由鸱尾改变为鸱吻或叫吻兽。
到了明清时期,皇帝至高无上,龙的造型成了皇权的象征物,鸱吻的造型也就变成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龙头型,上部向内弯曲后又向下卷曲,很难看出鱼尾形状了。
在玉雕中,螭吻是比较少见的题材,偶见刻于印章上,大概也是本着笔墨不要走水的愿望吧。
8. 蒲牢
蒲牢也是龙九子之一,但却是最胆小的一个,好鸣叫,平生最怕鲸鱼,当鲸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
人们于是不怎么厚道地将它做成钟上的提梁钟纽,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的形状,可怜的蒲牢就在日复一日的惊吓中高声长鸣,声入云霄。
在印章中,蒲牢常作为兽钮出现,形象多是四爪落地,背部高拱,一副随时准备着开口大叫的造型
3. 鲸鱼雕塑的设计说明
我的世界海洋馆门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入口,由透明玻璃和海洋生物装饰组成。门上有一个巨大的鲸鱼雕塑,令人惊叹。一旦进入,你会被逼真的海底世界所包围,如游泳的鱼群、珊瑚和海藻。这个门让你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海洋中。
4. 雕刻鲸鱼的寓意
大象的象牙和鼻子都是用来做武器的。虽然在自然界中除了人类外没有任何天敌,但是大象夜间不能视物,所以在夜间的时候容易受到狮子群的攻击,在这种情况下,长鼻和长牙就是它们的武器。 大象栖息于多种生境,尤喜丛林、草原和河谷地带。群居,雄性偶有独栖。以植物为食,食量极大,每日食量225千克以上。寿命约80年。一些象已被人类驯养,视为家畜,可供骑乘或服劳役。
象牙一直被作为名贵的雕刻材料,价格昂贵,故象遭到大肆滥捕,这也是它们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之一。
为了保护大象免遭杀害,1973年有21个国家的全权代表受命在华盛顿签署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该公约严格限制象牙贸易,中国于1981年加入该公约。 但由于象牙贸易是非洲部分国家非常重要的经济来源,另外为传承牙雕等传统文化,该公约于2008年批准日本成为象牙合法进口国。中国为扩大禁止象牙制品范围,已临时禁止象牙贸易。于2016年3月20日起禁止合法象牙进出口,于2019年12月31日解除禁止。
5. 雕刻鲸鱼
老大:囚牛
囚牛是龙和一条金蛇所生,因为生出来的儿子不像自己,所以取名囚牛。
囚牛是龙的长子也是鳞虫之类的老大,喜欢音乐,性情温顺,从不逞凶乱杀无辜,据传说记载:它是龙性情中最温顺的一个。
它是龙头蛇身,可以辨别万物的声音,弹拨弦拉的美妙音乐常常会把它吸引过来,立在琴头。
因此,后人就将他的相貌刻在了琴头,寓意着能过传出美妙的声音。
老二:睚眦
睚眦是龙和一只母豺豹所生,龙首豺身。据说它出生时,因为虽然是个龙种,但是老龙王因为它的相貌,想将他遗弃,幸得母亲的哀求才得以保存性命。
所谓:“一饭之德必尝,睚眦之怨必报”,报的时候就避免不了杀生,同时它继承了母亲的性格刚烈,好勇善斗的特性。
因此人们就将它的形象刻在了刀剑之上寓意着增加自身强大的威力,可以打胜仗,凯旋而归。
老三:嘲风
嘲风是龙一只猞猁所生,它继承母亲的习性,喜欢攀爬高险之处,经常在海边的悬崖峭壁出旋身而舞。关于他这个喜好还有一个故事。
传说嘲风是一条弱不经风的小龙,喜欢炫耀自己的本领,只要有渔船经过,常常在高处跳来跳去,以显示自己的能力。
如果路过的渔船上的渔民,对它视而不见,不鼓掌喝彩,它便会在海上掀起风浪,把渔船打翻。
但是它是一个瑞兽,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庄严,而且具有震慑妖魔,驱除灾祸和辟邪安宅的作用,同时因为它喜好登高,所以人们常常的将它的雕刻于宫殿之上,以达到驱邪,避灾的作用
老四:蒲牢
蒲牢是龙和一条海蛇所生,它的胆子非常的小,喜欢吼叫。虽然有着庞大的身躯,生活在海里,却异常地害怕海里的鲸鱼。
每次遇到鲸鱼的袭击,它都会落荒而逃。边逃边叫喊,声音响彻霄汉,隔着多远都能听见。
因此人们就将它的形象雕刻在大钟上,将敲钟的木棒,雕刻成鲸鱼的形象,寓意着敲钟时可以发出更大的响声,钟声可以传得更远。
老五:狻猊
狻猊是龙和一只狮子所生,它喜欢安静的呆在一个地方,思考自己的问题,一菩萨见它有耐心,就将他收为自己的坐骑。
被菩萨收入门下的狻猊,坐在菩萨身边。渐渐地喜欢上了这样的生活,也喜欢上了这庙堂的烟火。现在到该菩萨的供奉之处,还可以看见它们的形象。
据古籍记载:外貌和狮子相似,可以打得过老虎个豹子这一类猛兽,有着令百兽率从的能力,加上它喜好烟火。
因此,人们就见它的形象常常的雕刻在香炉之上。寓意着带领和指引自己走向正确的道路。
老六:赑屃
赑屃是龙和一只玄龟所生,赑屃和龟十分相似,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赑屃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不同。
传说赑屃喜欢负重,常常地把三山五岳驼起来,在江河 湖海里兴风作浪。治水的大禹看中了它的能力,就将他收服,帮助自己治水。
在治理好水患过后,大禹搬来一块特大的石碑,将赑屃治水的功绩写在了上面。赑屃时时刻刻的将石碑背在背上,让世人看看自己的功绩。
因此,后世就将它的形象刻在了石碑之下寓意着神龟驼碑,象征着长寿,和地位级别。还有图腾崇拜的涵义。
老七:狴犴
狴犴是龙和一只老虎所生,它和自己的母亲长得特别的相似,形象威武,可以明辨是非,而且能够可以秉公而断,是正义的化身。
古代牢房,是关押恶人的地方,人们就将它的形象刻在了牢门之上,以起到震慑的作用,保证这里的安全;人们也会把他的形象刻在衙门之上,代表着公堂之上的严肃,另一方面用来监督官员的审判是否公正。
因此,狴犴寓意着庄严,公平和正义,只要有它在的地方,不会发生什么冤屈。
老八:负屃
负屃是龙和一条龙所生,它不喜欢舞刀弄枪,只喜欢读读文章,尤其对流传下来的碑文特别的感兴趣,常常的看见它,趴在一首碑文上呈痴迷沉醉状。
它虽然喜欢文章,但是只有值得传世的佳作,他才会欣赏。见到好的文章,它甘愿化作图案文龙,去衬托和保护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
因此,后世的人们就将它刻在了碑文的上方,寓意着碑文可以永久地流传。
老九:螭吻
螭吻是龙和一条大鱼所生,据说它喜欢站在险处,张望四方,也喜欢食火。
6. 鲸鱼雕塑图片大全
“潮”位于北海银滩的海滩公园之内,是由魏小明在1992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的时候设计完成的大型钢雕。“潮”的主体为中间镂空的大钢球,钢球的的整体形象代表着北海蜚声海外的南珠。其直径大概20米,高25米,在当时又号称是“亚洲第一大钢雕”。
大钢球的外纹为波浪形状的刻画,代表着海水的潮涌。在巨大的南珠外围的话,有7位美丽的采珠少女在围伴。采珠少女形态各异,起舞于半空中,甚是美丽壮观。采珠少女本身代表着勤劳智慧的北海劳动人民形象,同时的话用美丽少女的形象来衬托潮水的柔情真的再适合不过了。采珠少女手持麦穗,象征着北海老百姓对于丰收之年的期盼。
7. 鲸鱼木雕
大陆泽
在华北平原形成的亿万年时间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平原湖泊,大陆泽号称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依史书所言,大陆泽广袤百里,众水汇集,波澜壮阔,蔚为壮观。传说大禹以疏导之法,引黄河水入大陆泽,继而疏通九道河流入海。北魏以后,流经泽西的漳水携太行山诸水北去,大陆泽水源短缺,湖泊缩小,至唐仅剩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宋时黄河决口,大陆泽被灌以大量泥沙,明中期,大陆泽彻底一分为二一名大陆泽,一名宁晋泊,明清两代水利不兴,两泊渐成沼泽,至上世纪初,大陆泽彻底干涸,再无“浩渺大陆泽”。
雷夏泽
又名雷泽,相传华胥于雷泽履大人迹,孕而生伏羲。《史记》有载:舜耕历山,渔雷泽。北魏时仅余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宋时由于黄河常于曹、濮一带溃决,雷夏泽即为黄河泥沙所噬。
大野泽
大野泽为古济水所汇,西通雷泽,西南通菏泽,东北经济水南流入海,东南出黄水入菏水,通泗水入淮入海,为炎帝部落发祥地之一,隋唐以前大野泽东西百里,南北三百里,五代以后,黄河决口,湖面淤积,由南向北干涸,北部成了梁山泊,如今退缩成了东平湖,大野泽成了青史一笔。
孟渚泽
孟渚泽由上古洪水形成,为四千年前有虞部落发祥地之一,也是少康的复兴地,商汤的龙兴地。孟渚泽西纳汳水而东出入泗水,连通江淮,北出黄沟支水,通济水入菏泽。春秋时一分为二,西曰孟泽,东名孟渚泽,汉时南缩,至唐尚有方圆五十里水面,如今孟渚泽已与浮龙湖、月亮湾、葫芦岛等连为一体。
彭蠡泽
彭蠡泽为长江新老河段在下沉中受江水潴汇而成,北魏时彭蠡泽已越过婴子口,在都昌县西北形成一片开阔水域,唐时彭蠡泽扩展,元明两代继续扩展,至清后期出现萎缩,今日彭蠡泽归于巢湖还是鄱阳湖仍有不同之声。
云梦泽
又称云梦大泽,是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总称。南以长江为界。先秦时这一湖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云梦泽范围逐渐减小。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缩小一半,唐宋时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此后有的小湖逐渐淤平,有的则有扩展,洪湖就是在清中叶以后迅速扩展成的大湖。如今,云梦泽古代湖泊群,已消褪为一些相互分离的湖泊。
菏泽
菏泽,古代沟通济水、泗水、淮水,贯通东、西、南、北水运交通的咽喉之河,沿途散布有大汶口至龙山、商、周文化遗址,五代时,受黄河决溢而淤垫,菏水在五代时已湮塞不通。
震泽
即今日太湖,成因不定,主要有淤塞、泻湖、陨石冲击之说,此外还有构造沉降、火山、积水、及下陷等不同观点。
荥泽
荥泽形成于史前,为黄河水沿古济水溢出后聚积所成,于古时起储水及调节济水的作用,同时也是行船停泊之处,由于黄河的泛滥及济水的沉淀,导致荥泽在汉代就已湮塞,只留称谓于世。
8. 鲸鱼石头
吸附在鲸鱼身上的贝类,如海蛎,杜蛎等海洋软体动物。
9. 鲸鱼石雕图案
千古名胜 琅琊台位于黄岛区(原胶南市区)西南26公里处的海滨。1982年,国务院公布琅琊台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3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琅琊台为青岛琅琊台风景名胜旅游区。2010年国家旅游局评定琅琊台为AAAA级景区。琅琊台是两千多年前古人缘琅琊山夯土筑就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绘当时的琅琊台“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滨巨海”,它“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如今的琅琊台,依然可见台分3个层次,递级而上。它海拔183.4米,山下环台周长7.5公里,平坦的台顶周长130米。琅琊台风景名胜区的景观包括琅琊台、琅琊台下的龙湾、环台沿海风景带及台前斋堂岛上的古迹和自然风光。 周代初期,姜太公封齐时作八神,其中四时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历代的许多帝王曾来这里祭拜。
越王勾践在琅琊山起观台会盟诸侯。
秦始皇3次登琅琊,一住数月,从内地迁来3万户百姓,修筑起琅琊台,并刻石纪功。琅琊台也是秦方士徐福率数千童男女东渡日本的启航地。所以,琅琊台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是琅琊文化的一个重要凝聚点,是学者文人访古探幽寻梦的地方。1994年以来,中国徐福会多次在这里举行中国和国际徐福学术研讨会及徐福遗迹探访活动。原胶南市人民政府年年在这里举行纪念徐福东渡日本的庆典。 琅琊台冠领群山,仰俯高天风云和大海碧波惊涛,与海上岛屿相望相呼应,自然风光大气磅礴,蔚然壮丽,天地山海间的奇观异景丛出迭现,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 琅琊文化陈列馆 琅琊台 琅琊文化陈列馆位于琅琊台景区西门东侧的山坡上,黑瓦红柱,飞檐重叠,造型朴拙大气,古意凝重,叫人一看便知是秦汉建筑风格。
陈列馆前矗立着《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青铜铸像,展现了始皇帝登上琅琊台临风大乐的形象,引导人们一进景区便走向琅琊台的历史文化。陈列馆由序厅、主展厅、回廊组成。序厅展览的是《琅琊台图》、四时主祠模型、古琅琊地区大事年表和琅琊历史变迁图等。
主展厅第一层陈列着从春秋至汉代巡游琅琊的12位重要历史人物的塑像和反映他们在琅琊台活动的壁画及地图;第二层展出琅琊台出土的文物和社会文物。
回廊的廊壁上嵌刻着历代名人吟咏琅琊风物的诗词文赋碑刻。 跺脚沟 在琅琊文化陈列馆东侧,琅琊台和争高山之间,有一道绿涌翠漩的山沟—跺脚沟。
相传秦始皇修筑琅琊台,强征劳役,百姓苦不堪言,人怨天怒。
秦始皇白天刑驱百姓筑台升高一层,一夜间台西侧的山头也长高一截。就这样,这边不停地筑台,那边山也不停地长高,琅琊台总是高不过西山。
秦始皇怒不可遏,在西山上狠狠跺了三脚,那西山才停止了长高。他跺脚的地方陷成了一道山沟,人们叫它“跺脚沟”。沟底溪水淙淙,溪边野蔷薇丛生密布。沟内到处生长着高大的板栗树,夏季枝繁叶茂,林荫清凉;秋季,果熟落地,游人在路边上就可捡到板栗,给人一份惊喜。
徐福殿 跺脚沟北端,一组秦代风格建筑群落依山而建,这是为纪念开创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先人徐福而建造的徐福殿。建筑面积871平方米,分前后两殿和东西两庑。
前殿正中是徐福塑像。四壁挂着介绍徐福生平和东渡日本事迹的大型工笔画。
殿内还展览着中外关于对徐福研究的著述。
后殿和两庑展出文物和名人书画。
徐福是中日、中韩人民友好交往的开拓者,深受中国、日本和韩国人民的尊崇。日本和韩国的社团前来进行徐福遗迹探访,必来此谒拜。 云梯 徐福殿后,在琅琊台和争高山的连接线上,有一条沿着山坡修建的花岗岩石阶路,宛若天上飘下的白绸带,人们称它为云梯。据志书记载,这里原是秦始皇登琅琊台的三条御路之一。1994年在御路原址修建,高152米,宽2.8米,共336步台阶,中有4个平台。云梯两边的山坡上乔木、灌木、藤类等植被遍布,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观龙阁 琅琊台 攀上云梯顶端,在琅琊台和争高山之间有一片平地,平地北侧的仿古楼阁,名为观龙阁。主阁两层,两侧为引廊。阁前是演出和观看文艺节目的广场。由于特殊的气象条件和地理环境,琅琊台上空的云经常变幻成龙的形状,出现龙飞龙舞的景象。每到东南风起,琅琊台下龙湾里的波浪,不是滚滚滔滔横着卷来,而是纵着奔腾,呈“龙”状。每道波浪都龙头高昂、龙须飘拂、龙身矫健、龙尾舒展。 整个龙湾里,龙隐龙现,龙腾龙跃,龙吟龙唱,形成万千银龙聚会的场面。在观龙阁观看琅琊台龙奇观,更能感受到万千银龙在龙湾聚会的磅礴气势。观龙阁放映厅还播放《琅琊台观龙》电视记录片。 秦兵马俑布阵馆:设在观龙阁东侧的一个山洞内,分3个展厅展示秦军队的3种作战方阵。这些兵马俑是根据陕西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马俑缩制的,方阵依原样布置,阵势奇妙,深藏玄机,威武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军威。 秦御路 秦御路,是秦始皇登琅琊台时走过的路。从观龙阁向东沿琅琊台北坡的一条鹅卵石路前行200多米,就到了秦御路。 如今的御路是1994年在旧路基上重建的。路中间是用黑方砖铺成的平滑路面,两边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台阶,路沿有石雕护栏。路宽6.8米,高135米,共有386步台阶,中间有4个宽敞的平台。在第三个平台东侧有当年重修御路时开掘出一处古建筑遗址,它由黄色岩石一层层垒砌而成,外形象古埃及的金字塔。登御路,可听到前面人的脚步声非常特别,如踏在水中,与秦得水德之说很巧合。登上了琅琊台顶,纵目四周,但见峰峦起伏于脚下,沧海铺展至天边,人离天格外近。 望越楼 望越楼是一座古楼亭建筑,在琅琊台顶的东侧,亭中立有紫铜锻造的越王勾践铜像,他身披铠甲,手按腰间长剑,一派怀抱四海的英雄气概。史书记载,越王勾践徙都琅琊后,在琅琊山上起观台,又在台东顶建望越楼,以登楼南望家乡会稽。望越楼是观海上日出的绝佳位置。 琅琊台夯土层保护亭 在琅琊台顶东侧,廊亭式建筑,亭前建有橱窗式的半壁亭保护着削直的土层面。夯土每层厚约6厘米,夯筑纹理十分清楚,印证着《史记》记载的确切。 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在琅琊台顶,共有石雕像14尊:秦始皇、徐福、胡亥、李斯、赵高和文武官员、武士、侍女、侍从等。群雕生动地表现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琅琊时,徐福向秦始皇讲述海上求仙经过的场面。作品的整体气韵与古台、高天、大海和群山的背景浑然融合而又相互衬托,气势宏大。群雕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场面灿然凝固在琅琊台上。 琅琊刻石亭 在琅琊台顶南侧的一个平台上,有一座琉璃瓦盖顶的亭子,这就是琅琊刻石亭。琅琊刻石立于秦始皇第一次巡游琅琊时,内容是歌颂其伟业盛德,共497字;秦二世即位后来到琅琊时又在该刻石旁加刻诏书以彰明先帝功德。两次均由李斯撰书。后来,琅琊刻石被毁,碑文只剩下二世诏书部分。琅琊刻石现存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高129厘米,宽67.5厘米,厚37厘米,刻辞13行,86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置于琅琊刻石亭里的刻石碑,是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琅琊刻石原件复制的。 重刻秦琅琊刻石碑 这是1994年根据《史记》记载的秦始皇琅琊刻辞全文和二世诏书刻辞全文书刻的,立在琅琊台顶以西突出的山头上。刻石碑的造型是根据有关志书上记载设计建造的,用青州墨青石作为镌刻石体。刻石碑高4.8米,顶宽0.73,底宽2米。碑文由著名书法家熊伯齐用小篆体书写,环刻在碑中间部分的东、南、西三面。 鲸馆 鲸馆既是琅琊台景区的一个重要景点,又是一处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琅琊台景观示意图 。鲸馆展示的鲸的标本,来自1995年在鲸馆西侧海滩潮涌上岸的一头幼鲸尸体。鲸馆主体两层,侧体三层。在第一层,展出鲸皮标本。在第二层,展出鲸骨标本,还有其他近200种海洋生物标本,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海豚、海龟等的标本。 亭子兰炮台:亭子兰炮台在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北岸,建于清代雍正年间。它是胶南市境内三个古炮台之一,是古代重要的海防军事设施。古人在这里设炮台,足见琅琊台和琅琊港古时军事地位的重要。 徐福东渡起航处 在琅琊港的港口码头上有一通刻着“徐福东渡启航处”的石碑。据《史记》记载,徐福东渡日本是从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启航的。在中国古代,琅琊港经久不衰,一直是重要的海运港湾和海防要地。如今,港口不仅有渔船码头和货运码头,而且还建有旅游码头。青岛--琅琊台海上旅游客轮码头就在这里。在徐福东渡启航处石碑的东边和西边的不远处,有潮湾古造船遗址和者湾子古造船遗址,当地居民说那是徐福为求仙药和东渡日本修造楼船的旧址。 斋堂岛 从琅琊港码头乘船向东南行0.9公里,就到达那绿树红瓦的海岛,它因“始皇登琅琊时,侍从斋戒于此” 而得名。斋堂岛南北1.6公里,东西0.25公里,岸线周长5.i8公里,面积0.4平方公里。它分南岛和北岛,中间由一道狭窄的沙丘连接。北岛平坦,有居民300多户,以渔业为主,村中居民都是海岛渔家。村西边是泊渔船和渡船的海岸港湾。村东边潮间带礁石嶙峋,退潮时到那里赶海:拾螺、捉蟹、碰海蛎子……南岛是一座海拔69米的小山,山上青松葱笼,林间有绿荫野径。环岛山岩陡峭,有许多奇险的景致,也有多处适宜执竿垂钓的好地方。山南头海边的黑石洞和随潮涨潮落而显露隐没的彩画礁石,别有意趣。山顶一座高11.8米的灯塔,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为海岛点染出一种历史气氛。斋堂岛和琅琊港码头之间,每半小时有一趟渡船来往,游人进出非常方便。 龙湾 在琅琊台东北方,有一片辽阔的海湾,它的水域面积66平方公里,湾口在东岸的大珠山嘴和琅琊台前的斋堂岛之间,这就是龙湾。站在琅琊台看龙湾,它北面的车轮山,东方的大珠山和灵山岛,犹如仙山丛列;西岸的沙滩,好似天上落下的两弯连在一起的金色新月。龙湾就是一轴由古台、仙山、仙岛和新月形沙滩镶嵌着浩浩碧波银浪的画卷。每到东南风达到5级以上,龙湾里就会出现银龙奔腾聚会的景象,十分壮观,这就是有名的琅琊台龙的奇观。 在龙湾西岸有一块巨石,朝着陆地的一面刻着“龙湾”二字,朝大海的一面刻着“倏起一龙”四个字。“倏起一龙”原是明代诸城知县颜悦道立在琅琊台上的题为《登琅琊述》石碑上的一句话。历经450多年,此碑犹存。这是古人记述琅琊台龙奇观留存至今的文字实物。 琅琊台观龙台 琅琊台景区北门设在龙湾岸滩,建有大型环保停车场,接纳游人从龙湾沿北坡登琅琊台。具有秦代宫殿气派的游客中心在北门右侧。从游客中心到停车场之间的徐福街,展现出了秦代街市的风貌。在徐福街广场上,立一尊5.8米高的徐福石雕像,它塑造了开辟中日友好交往先河的徐福驭风踏浪志在远方的形象。 龙湾海水浴场,滩广沙细,入海200米水深不及人肩,而且还远离污染,海水晶莹透明。如果碰上刮东南风,人与“龙”同游共乐,更是其乐无穷! 从龙湾海水浴场往西100米,是王家台后渔家民俗村。村里有家庭旅馆,还开展一些吸引游人参与的渔家生活和渔业生产活动的项目。 观龙台 观龙台是一个宽敞的石砌平台,临海一侧立着一块刻有“观龙台”三个大字的石头置身此台观龙湾里银龙奔腾的景象,离“龙”很近,使人觉得“龙”几乎能跳上平台与人逗乐。这里是观“龙”最佳位置之一。平台向南连着一排石砌台阶,站在台阶上能听到一种非常特别的声音,这里被称为“龙吟回应处”。登完这排台阶,左侧有一座仿秦汉建筑的亭子,匾额上题写“观龙亭”,此亭临崖头而立,走进亭内看龙腾龙跃,有近处俯视的效果,既看得真切,又能体味龙阵的气势。 秦阙 秦阙是从北路登琅琊台的门。阙由四柱撑一横匾,以简洁朴素的造型体现着秦代建筑的凝重大气。匾额“琅琊台”三字由著名画家刘海粟题写。进阕门走不多远,便登上“观龙桥”,站在桥上,回望龙湾里群龙聚会,可见“龙”们都从阕前经过,好象是在接受检阅,其场面非常隆重和庄严。桥右前方路西侧有一片黑瓦房,绿树和菜圃环绕,这是秦代民居。进入民居庭院和室内,仿佛走进了两千多年前秦代的民间生活之中。
10. 鲸鱼雕件
雕刻形式象牙球因商贸的需求,民间艺人仿自石雕,创造了镂空雕花、专门用作观赏的象牙球。
这种象牙球交错重叠,玲珑精致,表面刻镂着各式浮雕花纹。
球体从外到里,由大小数层空心球连续套成,外观看来只是一个球体,但层内有层。其中的每个球均能自由转动,且具同一圆心。并且象牙球里外每一套球均雕镂着精美繁复的纹饰,有百花、龙凤及山水人物等数种。
球与球之司相互连接,雕刻外层球体表面较易,但刻镂内层许多球体时,因施工空间的限制,很难,所以象牙球工艺会让人感到技巧的奇特和玄妙,这种球被称为“鬼工球”。
到清乾隆时期,有了更大发展。
起初广州牙雕艺人借鉴石狮口中含珠的镂雕形式,经过细心的设计与钻研,并加以大胆的想像和巧妙的手艺,用象牙材料创作了球内套球的新花色。
象牙球从开始的1层,至清乾隆时期发展到14层,再到清末已达到25或28层,目前最多能刻至60层,确是我国象牙雕刻中的一种特殊技艺。牙雕工艺中国的牙雕工艺·商代牙雕工艺水平已很高。主要作筷、杯。纹饰和青铜器的风格雷同。
·春秋时期象牙除作生活用品外,还作剑鞘等。
·到唐代,象牙的镂雕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元代在皇宫内成立了牙雕加工部门。·17世纪我国象牙雕刻造诣很深,可雕出几个层次的雕件。
·19世纪中国牙雕已具工业规模,并大量出口。雕刻内容有民俗、飞禽、走兽、花卉、童趣、神话、景物等等。
·20世纪象牙雕刻已较少,更多的用于制作实用小物,如镜框、麻将牌、把手、杯托、药称……等。
宫廷象牙从康熙时起,被征到清宫造办处的牙雕工匠就不断地创作制造着。这些身怀绝技的匠师,有的来自广东,有的来自江苏。当然,他们能做到让皇帝真正满意并不容易。
因为在清中前期时,皇帝认为苏、宁、杭、嘉、粤等地的牙雕都有“外造之气”,粗糙又笨俗,不符合宫廷的口味。
皇帝的艺术标准范畴是既要雅秀,又要精巧。
这样,这些工匠在遵照皇室的要求制作时,就得精心构图,避免广东牙刻繁复堆砌、刀锋毕现的缺陷。
他们在牙雕中糅进画风和竹刻技巧,使作品较之北方浑朴简练的风格,则显得雍容精细;较之南派的繁复堆砌的雕刻工法,又显得清秀典雅、细致简洁。
有些工匠因为设计、雕刻都得到皇帝的赏识,所以能够得到皇帝的格外恩准,在作品上刻上他自己的款识。
如黄振效刻的“渔家乐”笔筒和“云龙纹火链套”,李爵禄刻的小方盒,陈祖璋等人刻的“月曼清游册”等。
这些作品以娴熟的刀法、精细的雕琢,赋予作品以挺秀清新的姿彩,显示出种种自然清逸的雅韵和技师们敏智的才干。
11. 石雕鲸鱼寓意什么
是独体字。
部首 石
笔画 5
笔顺 横、撇、竖、横折、横
结构 半包围结构
石 dàn
量
(1)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 dan ,Chinese unit of dry measure]
十斗为一石。——《说苑·辨物》
关石和钧。——《国语·周语》。注:“今之斛也。”
一石沙,几斤重,朝载暮载将何用?——唐· 白居易《官牛》
(2) 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重不过石。——《国语·周语》。注:“百二十斤也。”
(3) 〈方〉∶面积单位,用以计量土地。其具体数量各地不一:有以十亩为一石的,也有以一亩为一石的。
如:他家有两石田
(4) 另见 shí
基本词义
◎ 石 shí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右象岩角,左象石块。“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山石)
(2) 同本义 [stone]
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说文》
它山之石。——《诗·小雅·鹤鸣》
山体曰石。——《释名》
介于石。——《易·豫》
艮为小石。——《易·说卦传》
原声石。——《周礼·典同》
慈石召铁或引之也。——《吕氏春秋·精通》
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书·大传》。注:“石材,柱下质;石承,当柱下而已。”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石田(石多不可耕种的田,比喻不会生育的妇女);石髓(钟乳石);石头记(《红楼梦》之本名);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简称“石城”。后用以代指金陵或南京);石子甬路(用鹅卵石铺成的甬路);石桥三港(三孔的石桥。港:桥下的涵洞);石灰布袋(比喻到处生事、惹祸,留下不好影响的人)
(3) 石刻,碑碣 [stone inscription]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石牛(石雕之牛);石人,石像(石雕的人像);石鲸(石雕的鲸鱼);石璧(石雕的璧);石驼(石刻的骆驼);石犀(石刻的犀牛);石本(石刻的拓本);石碣(圆顶的石碑);石铭(刻有文字的碑石)
(4) 指矿物类药物。亦指道教用矿石炼的所谓长生的药 [mineral element in medicine]
禁芳草石药。——《素问·腹中论》。注:“石药,英乳也。”
又如:石水(矿泉水,亦泛指泉水);石肝(一种矿石,可作美容药服用);石药(指矿物类药物)
(5) 石磬,古乐器名,八音之一 [Chime stone]
歌梁韵金石,舞地委兰麝。——宋· 黄庭坚《寄陈适用》
(6) 古针,古代的医疗用具 [stone needle]
石之则狂。——《素问·腹中论》。注:“以石针开破之。”
扁鹊怒而投其石。——《战国策》
(7) “结石”的省称 [calculus]。
如:胆石;排石
(8) 姓
词性变化
◎ 石 shí
形
(1) 硬;坚固 [solid]
沉而石者,是肾气内著也。——《素问》
又如:石心(喻指坚定的意志);石交(交谊牢固的朋友);石骨(坚硬的岩石);石镫(坚固的铠甲)
(2) 通“硕”。大 [great]
时奇谲之士、石画之臣甚众。——《汉书·匈奴传》
无石师而能言。——《庄子·外物》
石者,大也。——《汉书·律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