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玉雕大师(金石雕刻大师)
1. 金石雕刻大师
中国古代习惯在日用的金属器皿上刻铸文字,或是纪事,或是铭功,或是警戒,这叫作「金」。后来铭刻在碑碣上,或是墓志上,这叫做「石」。金石文字是研究古代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料。
佛教的金石文物,也不例外,不仅关系到佛教史实,也关系到一般社会的史实。因此,佛教徒对于寺院中所保存的金石文物,必须加以重视,妥善保存,不可任其毁坏,以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佛教寺院中所保存的「石」,便是寺碑和僧人墓塔碑。这些碑上都记有史实,是最原始的资料。自唐代以后,建石幢之风盛行。有为功德镌造的陀罗尼经幢,也有为纪念僧德的墓幢,有用汉文雕刻的。也有用梵文雕刻的。
幢盖和幢座上往往有浮雕的人物,各时代有不同风格,都极精美。佛教寺院中所保存的「金」,便是钟、磬、炉、鼎之类,从它们的铸造技巧上,可以考察历代冶炼技术的进步。
如北京大钟寺的大钟,明永乐年问造,钟的内外都铸有汉、梵经文,重约八万余斤。法海寺的钟,明正统年间造,钟内外铸有梵文经咒。各地寺院常有宋、元、明时代的铜钟或铁钟。这些都是极有价值妁文物。
佛教寺院的文物,大约可分为下列各类:
第一、建筑:即古代建造的殿堂和塔。
第二、绘画:即前代画家为寺院所作的各种绘画,寺院的壁画,以及各种绣画、织画、漆画等。
第三、雕塑:即寺院古代雕塑的尊像,以及各种金、石、玉、竹、木、骨、角、牙、陶、瓷等雕刻的器皿或艺术品。
第四、铭刻:即一切金、石、玉、竹、木、砖、瓦等之有文字铭记的,碑刻、经幢等也属于此类。
第五、图书:这一类文物在寺院中最为丰富,往往被忽略或轻视。所谓图书,即完整的藏经和残缺零本藏经,古版本佛经,其中常有珍贵的孤本或绝本。特别是抄本佛经和书籍,往往是极有历史价值或研究价值的文献。
此外,寺院的谱录、志书、档案、戒牒、法卷、简牍、以及音乐歌赞的谱录,也都有历史价值,应当保存。至于名人的法书、墨迹,珍贵的金石拓本,古刻经的版片,由东南亚国家传入的贝叶经(应当确定其文字),也都属于图书之类。
第六、货币:即古代的货币或钞券。
第七、舆服:即有历史价值的衣袋、佩带、冠履、饰物、丝棉麻织物和刺绣品。但是关于这些衣物的时代必须研究确切,决不可强加附会,致招讥嫌。如国清寺传说的智者大师的袈裟,并不是隋代之物。应当考定其确切年代,辨别其真伪,才有历史价值。
第八、器具:凡是法器、乐器、仪器、家具等,如古代的橱柜、几椅等类。
2. 金石刻绘
金石文字,大体上是指铸在金属器物或是雕刻在砖石上的文字。这些文字与流传的文献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研究历史弥足珍贵的史料,但它又不同于纯粹的历史文学作品。
由于有些金属物品锈迹斑斑,有的碑刻严重风化,以至无法辨认,还有一些被人为损坏,只留下了拓片,或是为前代学者所征引而得以保存下来。
但大部分金石是实物,是有形的,因而兼具考古材料的性质。
正是因为金石文字的这种特殊性,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古代的金石将会源源不断地被发掘出来,被埋在地下的文字就能成为学术研究的新史料。
3. 金石雕刻大师简介
曹洪喜,1948年9月生,八十年代后期起从事紫砂创作。1995年8月,获工艺美术师职称,2001年5月,世界艺术家联合会授予“世界陶瓷艺术大师”。
擅长书画、金石、雕刻、雕塑、造型设计与文学创作。三次担任大、中型展览设计总监。并举办个人雕刻作品展。在陶瓷设计创作中,综合多门艺术形式,注意文学意蕴内涵,开创了“综艺文壶”新紫砂流派,拓展了提升传统紫砂壶技艺的新境界。
作品构思新颖奇特,造型古朴典雅,文化气息浓郁;技术含量、艺术档次皆被港台传媒誉为“宜兴紫砂壶之最”,并屡获国家大奖、国家博物馆珍藏。
4. 金石雕刻印章大全
书法作品的章印以篆书字体为主,有阴阳文之分,有闲章和正章之分,印在书法作品不同位置,就是有分别的,有严格的规定,不可乱印,还有一种收藏章,总之,书法作品的印章的使用必须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书法知识才了解清楚,印章雕刻属于书法范筹中的"金石",亦称篆刻。
5. 金石雕刻图案大全
清代文鼎雕刻的代表作品有:周栻撰墓志、广印人传、竹刻录等等。
文鼎(1766—1852)清代书画篆刻家。字学匡,号后山,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布衣。所居曰停雪旧筑。咸丰初徵举孝廉方正,力辞不就。精鉴别,收诸金石、书、画多上品,如商仲彝、周旬觯、汉元延鋗、禊帖五字不损本,原搨娄寿碑,俱精绝。偶作小楷,画云山松石,则谨守徵明家法。篆刻工秀得彭遗意。精刻竹,凡扇边及秘阁,皆自为书、画,刻山水不下周芝岩。卒年八十七。著有五字不损本室诗稿《周栻撰墓志、广印人传、竹刻录》
6. 金石雕刻刀
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金石可镂,意思是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1、金石可镂,拼音:jīn shí kě lòu,只要坚持不停的用刀刻,就连金属和石头这样坚硬的东西也可以雕刻成花饰。比喻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有恒心,有毅力,才能把事情做成功。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2、出自《荀子·劝学》。
3、近义词:坚持不懈、坚韧不拔、滴水穿石。
4、反义词:半途而废、知难而退。
7. 金石雕刻大师排名
一,陈曼生:本名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老曼、曼寿、曼公、别称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种榆仙客、种榆道人,是著名书画家、金石家、篆刻家,为"西泠八家"之一。 "曼生壶"是他在溧阳任地方官时倾心于紫砂,他构思出样,请杨彭年等制壶,然后他和幕客江听香、郭频迦、高爽泉、查梅史等作壶铭,世称"曼生壶"。
二,韩泰(1864-1926年),号南林、南陵氏、家羽后身,清末民初陶刻名家,宜兴城南人,韩泰出身碑刻世家。他上中学时就与当时的宜兴著名金石书画家卢兰芳、紫砂实业家吴汉文结为好友。民国初年,韩泰被艺古斋的紫砂实业家赵松亭聘为技师,专门从事紫砂陶刻。他发挥碑刻的特点,把金文、篆文、钟鼓文及青铜器上的纹饰巧妙地运用在陶刻上,使他的陶刻作品古色古香,风格独特,深受客户喜爱。
三,邵云如(1888-1937年),号北岩、北研、筠如,又号北茗、严如、逸然轩主、半山房主,清末民初陶刻专业的开山宗师,宜兴上袁人。邵云如的先祖邵敏展北宋时期与苏东坡同窗,苏东坡晚年曾被邵敏展邀至宜兴邵家,共创“海棠院”。邵云如是清末紫砂名家邵大赦的第三子,清嘉道壶艺巨匠邵大亨的侄子,家传壶艺,渊源深远。
四,陈少亭(1885-1960年),字颖川,号羽林逸人、於陵子,清末民初陶刻名家,宜兴西乡人,近现代陶刻大师任淦庭的师兄。陈少亭出身陶艺世家,其父陈伯亭为清末紫砂陶刻名家,善制壶,精陶刻,并首创陈氏独门陶刻凿砂、镂砂、透雕工艺。陈少亭幼时聪慧过人,在宜兴有“灵童子”之美誉,他读古文习碑帖临花鸟,传统文学功底深厚。 16岁师从金石书画名师卢兰芳,在名师的指点下,技艺大进。其传器有石瓢壶、上桃合菱壶、树桩花盆等。
五,任淦庭(1889-1968年),字缶硕、号石溪、缶石、一孤、聋人,又号左民、左道人,近现代陶刻宗师,宜兴陆平人。任淦庭出身书香世家,15岁师从金石书画家卢兰芳。艺成后任吴德盛公司技师,雕刻作画谋生,吴德盛公司制品上的“陶”或“企陶”落款多为任所刻,任淦庭书画笔力苍劲,挥洒自如,正草隶篆各具风格,陶刻刀锋灵活,运作纯熟,简约得体,自成章法。而且他还能左右手同时书画雕刻,功夫独到,不愧是我国紫砂陶刻界近现代的大师巨匠。其传器有大柿壶、木瓜壶、腊梅喜鹊瓶等。
六,谭泉海(1939-2017),号石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7年 第四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3年 首届)。自20世纪50年代随着著名老艺人任淦庭学陶刻,长期从事陶刻装饰工作中,1958年进入紫砂工艺厂,跟随任淦庭老艺人学习紫砂雕刻装饰。金石篆刻、书法绘画、花鸟、山水、人物俱佳,作品构思新颖,风格清新洒脱。陶刻用刀多变,表现手法多样,作品多以俊秀细腻见长,亦不乏粗狂奔放传神的佳作。
七,徐秀棠(1937-),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1993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54年随著名艺人任淦庭学习陶刻装及书画。1958年在中央工艺美院“泥人张”(张景祜)工作室学习民间雕塑,1972年开始专攻紫砂雕塑,闯出了紫砂工艺新路,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对陶瓷历史及造型艺术、美术理论颇有研究。他善书画、篆刻,又善茗壶创作设计,人称紫砂工艺史上的一代“全才”。
八,毛国强(1945-),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手指画研究会终身理事顾问、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顾问、济南大学客座教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45年6月生于宜兴蜀山南街陶艺世家,从小耳闻目濡接受艺术熏陶。1958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任淦庭先生。从艺60年,对紫砂艺术和书画艺术研究颇深,作品洗炼隽永、厚积薄发,基本功扎实。曾多次获国内外奖项: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一等奖、西湖博览会金奖、太湖博览会金奖。
九,沈汉生(1946-),字石羽,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11年 第五届)、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1年 首届);1959年进厂,师从范泽林、谈尧坤;1960年跟著名陶刻大师任淦庭学艺,专攻金石陶刻,铁笔传神,刀法精妙,作品多次获奖。沈汉生的作品呈现给人们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典雅气象。
十,鲍志强(1946-)字乐人,1959年,13岁的鲍志强进入了紫砂厂,先后跟随谈尧坤、范泽林、诸葛勋学习陶刻。1962年转师吴云根门下学习制壶技艺。1965年,得著名陶刻家任淦庭教泽,从事陶刻创作。鲍志强善于设计制陶,尤擅长陶刻装饰,在书法、绘画、篆刻、紫砂史等方面均有独到研究。作品集紫砂陶造型和制作、陶刻装饰诗、书、画于一体的表现形式,注重以文化主宰紫砂艺术的设计思路,形成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在紫砂艺林中独树一帜。
8. 金石雕刻大师是谁
出自 荀况《劝学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9. 金石雕刻家
战死:60人
梁山108将,对抗朝廷围剿、攻打曾头市、三打祝家庄、抗击辽国、征讨田虎、王庆,都没有损失(晁盖不在108将中),但是在征讨最强大的方腊之战中接二连三有人战死。据统计,梁山有60人战死,部分名单如下:
霹雳火秦明、金枪将徐宁、双枪将董平、没羽箭张清、云里金刚宋万、赤发鬼刘唐、插翅虎雷横、浪里白条张顺、立地太岁阮小二、矮脚虎王英、一丈青扈三娘、母夜叉孙二娘、拼命三郎石秀。
这些战死的好汉中,第一个是云里金刚宋万,他是梁山元老,早在王伦时期就是梁山头领了,比林冲、晁盖、宋江等人都上山早。不幸的是,在和方腊军队的交战中,宋万武艺不精,被马踏身亡。
有人认为梁山最后一个阵亡的好汉是阮小五。实则不然,阮小五是征讨梁山战死的最后一位好汉,而梁山战死的最后一个好汉实际上是双鞭呼延灼。他在平定方腊起义后,因功被封为御营兵马指挥使,掌握兵权。如果没有战事,呼延灼就可以安稳地度过余生,封妻荫子。然而,辽国衰落,后金却异军突起,呼延灼为保家卫国,举起了抗金大旗,大败金兀术,最后不幸战死沙场。
病死:13人
人有生老病死,梁山好汉不是铁打的,自然也不例外。除了战死的,病逝或者得瘟疫死的好汉也不在少数,一共13人,分别是大刀关胜、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船火儿张横、没遮拦穆弘、病关索杨雄、毛头星孔明、旱地忽律朱贵、锦豹子杨林、白日鼠白胜、笑面虎朱富、鼓上蚤时迁、铁扇子宋清。
这些人因为时运不济,作为武将,没有马革裹尸,战死沙场,却死于小小的疾病,悲夫哀哉。不过,人有生老病死,108将,不可能没有病死的,这体现了作者施耐庵考虑周到,符合现实。
被朝廷重用:10人
对于梁山108将,宋朝该打压的打压,该除掉的除掉,但是对于一些没有威胁,还有一技之长的好汉,他们也会拉拢重用。据统计,朝廷一共重用了10个好汉,分别是美髯公朱仝、镇三山黄信、孙立、孙新、金石雕刻家金大坚、书法家萧让、音乐家乐和、兽医皇甫端、神医安道全、炮火专家凌振。
这些被朝廷重用的人才,一部分是特殊人才,另一部分是曾经朝廷的官员。其中结局最好的是朱仝,他在平定方腊后,被授予保定府都统制。此后,朱仝和金兵作战立下大功,官至太平军节度使。
隐退(看破红尘):20人
梁山好汉经过招安、征讨方腊死伤几十人后,有许多人“看破红尘”,出家、解甲归田或者出海云游四方。这些人是真正看透朝廷的人,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及时隐退,保全了自身,获得善终。
其中出家的梁山好汉有6人,他们分别是公孙胜、朱武、樊瑞师徒3个道家,鲁智深、武松、戴宗3个佛家。
解甲归田的梁山好汉有11人,分别是小旋风柴进、扑天雕李应、小遮拦穆春、一枝花蔡庆、鬼脸儿杜兴、活阎罗阮小七、独角龙邹润、母大虫顾大嫂、神算子蒋敬、铁面孔目裴宣、浪子燕青。燕青结局最好,他和大美人李师师隐姓埋名,逍遥快活去了。
出海的梁山好汉有3人,他们分别是混江龙李俊、童威、童猛。李俊出海之后,最终成为了暹罗国国王,过了一把皇帝瘾。
被毒死:3人
平定方腊起义后,宋朝感到天下太平,已经不需要梁山好汉了。他们反而担心梁山众人权势太大,尾大不掉,将来某一天反叛。因此他们“狡兔死,走狗烹”。下手自然要从梁山头领宋江和卢俊义开始,手段简单粗暴,就是赐给毒酒,毒死他们两人。
宋江在喝了慢性毒酒后,自知活不成了,怕小弟李逵在他死后作乱,败坏名声,于是顺便毒死了李逵。
自杀:2人
宋江、卢俊义、李逵三人被毒死后,吴用和花荣伤痛欲绝,生无可恋,他们两人在宋江墓前自杀了。我们无法理解,宋江已经死了,吴用和花荣为何不活着为其报仇,反而要共赴黄泉呢?
结语
以上就是梁山108将的最终结局,60人战死,20人隐退,13人病死,10人做官,3人被毒死,2人自杀。由此可见,梁山众人很难融入宋朝上层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