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周代玉雕工艺(周代玉器的作用)

1. 周代玉器的作用

迎猫 周代天子五玉之一

白玉迊猫(西周)“周朝保护神”,长16.5厘米,宽3.5厘米,高9厘米;猫头长尾,嘴叼长虫。翅膀为天鸟翅造型,身有云龙纹。形态生动,造型独特。玉色温润,沁色自然,有枣红色沁,全身为灰色沁。阴刻阳纹,采用琨吾刀工,刀法为圆雕和镂空雕。是天子用来压缣帛之物(镇帛),以便书写。是西周玉器。

迎猫能吃田鼠,是“谷神”的侍卫,象征五谷丰登;周朝始祖“弃”被奉祀为稷神(谷神), 迊猫也是周朝保护神的象征。

迊猫在《尚书.金縢》里说的“鸱鹄”,《史记.鲁周公世家三》里说的“鸱鴞”,都是指类似猫头鹰的猛禽,老后尸体将被子女分食,做了一生完全彻底的奉献。周成王年幼时,周公以“鸱鹄”为题赋诗赠给成王。诗中暗示:自己是“鸱鹄”,管叔、蔡叔、武庚带头造反,举兵东征,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捍卫了成王的王位,到时将会还政于成王。成王读诗后,也理解了周公。

属于天子所有,据《史书》记载:由武王传至赧王,是天子用来压缣帛之物(镇帛)。

2. 周代玉佩

说说玉佩究竟是什么?简单地说,玉佩就是配饰,是服饰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玉佩实际上就是服装的一部分,起到装饰衣物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起到装饰衣物,提升气质或者是炫富,显示阶层地位等作用,为什么就只有我们老祖宗创造了各种玲琅满目玉佩品种,延生出了纷繁复杂的玉佩文化,而不是与同时代的其他文明一样,用项链、项圈之类的饰品达到同样的目的呢,比如同样是喜欢用各种美玉装饰衣衫的美洲三大古文明和更古老的埃及文明?

这时候国学粉们立刻急不可耐地跳出了,一本正经地传道授业一番: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话说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与之相匹配的,是玉石的五种特征,又与儒家思想暗合,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等,据目前的考古发掘显示,早在红山、良渚等原始文化繁盛的初民时代,先民们就已经有以玉为饰,佩戴玉佩的传统了。而“玉有五德”之说却是在玉文化相对处于低谷的周代提出概念。显然,这一说辞是两周之人附会前人既有的玉石文化而发展出来的一套说辞——粗暴点儿说,就是周人的说法就是典型的马后炮。很不幸的是,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说法在当下十分流行,以至于部分最求高端快餐文化的人将其奉为圭臬。

3. 周代用玉制度

玉,自古便是高贵和纯洁的象征,有幸觅得一方心仪已久的美玉,那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福分。

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玉是宝石,名贵自然不在话下,然而玉又绝非只能远观而不可赏玩之物。

一、为什么古人选择养玉,而不是养青铜器、碑拓或者字画?

古人在选择玉器时,一定是做过对比和考量的,选择的材料不仅不会让人有生冷僵硬的感觉,(青铜器),也不可能只供观赏,不可以触碰,(字画)。在所有的“古董”之中,可以与你朝夕相伴,耳鬓厮磨的只有“玉”,而且玉最大的特点,你越是与之亲近,它就会越发圆润、越有光泽,所以民间有俗语“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的说法,玉的灵性正在于此。

何为玉?石之美者即为玉。

何为美?心有所仪即是美。

二、人养玉是否有科学的依据?

民间不可能人人都佩玉,便有所谓“千种玛瑙万种玉”,衍生出许多的替代品,说的便是世间没有唯一可称之为玉的玉,玉石是由多种矿物组成,具有温润、美观、稀少的特点。自然界有数千种矿物,其中美观、耐用又适合加工,作为玉石的只有百余种,而可以到宝石等级的则仅有十余种。玉因产地而不同,人因喜好而不一,但是古人在千百年的生活中将有益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留给我们大量的宝贵财富。

从中医的角度看,玉石是一种蓄“气”最充沛的物质,《神农本草》和《本草纲目》等古代医药著作对此都有详细的记载,现代的科学分析:玉石中含有金、银、硅、锌、铁、硒、镁、锰等十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经常佩戴能让这些微量元素与人体内的放射元素综合,保持人体内各种元素的平衡,现代的科学研究对玉石的分子结构也做了分析和说明,微量的元素可以刺激经络,疏通脏腑,使人祛病保健益寿。

4. 周代玉器的作用和特点

礼乐文化中真正的礼器实际上是天地之器,也就是为天文服务的一些专用器,包括工器和祭器,工器指用以观测和计算天文现象的特殊器物,以玉器和乐器为主;祭器指用以牺牲的象器,有些玉器既是工器也是祭器,比如壁、圜、璜,既有工器的功能,也有象器的祭祀性质;比如琮就是单纯的象器,珪、璋是纯粹的工器,商周以之为权器。

商周之际,玉器和乐器逐渐没落,乐的功能也出现了比较大的转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声,靡靡之音。物质性较强的青铜器大量出现,逐步取代了礼器,至西周彻底完成了从礼器到单纯制器的转变。周原其实发生了很强烈的文武意识形态之变,尤其在文王去世后,周文化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此处不便细说。

所以,西周的礼器以青铜器为主,九鼎八簋最有代表性。其它的原来的礼器残余,基本上就变得面目全非了,玉璧变成财富象征、珪璋变成手把件。

然后,玉器从此就彻底变成了装饰品,乐制也渐渐失传。

礼器就彻底变成了权力的象征,满满的血腥味和占有欲。

5. 周代玉器图片

周代的玉器体现了周代的等级名分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玉器的制作和使用权受限:在周代,玉器的制作和使用权受到严格的限制。只有贵族、官员和统治阶层才能拥有和使用玉器,而普通人民则被禁止使用。这种限制反映了周代社会的等级制度,贵族和统治者通过独占玉器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2. 玉器的数量和质量:周代的贵族和统治者拥有大量的玉器,而且这些玉器通常都是由上等的玉石制成,制作精美。这种数量和质量的差异进一步凸显了贵族与普通人之间的等级差距。

3. 玉器的形制和纹饰:周代的玉器形制和纹饰常常与官职、等级和地位相关。例如,玉璋、玉琮等特定形制的玉器被用作贵族的礼器,而上面的纹饰则可能代表着特定的官职或身份。这些形制和纹饰的存在,使得玉器成为了一种象征身份和地位的物品。

总体而言,周代的玉器体现了周代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通过限制制作和使用权、数量和质量的差异以及形制和纹饰的象征意义,贵族和统治者能够通过玉器来展示自己的特权和地位,同时巩固和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

6. 周代玉器纹饰

鸟纹样,广义上可包含由鸟纹与其他内容组合而成的纹饰,如花鸟纹;狭义上则仅指纯粹鸟纹或以鸟纹为主体的纹饰。神话性质的凤纹或其他瑞禽纹也可归在鸟纹类属。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

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

7. 周代的玉器主要作为什么使用

如意,旧时中国民间用以搔痒的工具。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大约出现于战国之时,又称“搔杖”。我国南北朝对此物的称谓不同。

柄端作手指形,用以搔痒,可如人意,因而得名,又有柄端作心字形者。和尚讲经时,也持如意,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

据有关资料记载,此物远在东汉时就已有之,在清朝时,已成为宫廷的珍宝之一。它的造型是由云纹、灵芝做成头部衔结一长柄而来。最初的“如意”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当时人们用它来搔手顾不到的痒处,可如人之意,故名“如意”。“如意”,是玉雕件中较为特殊的制品,是我国传统的吉祥之物。

虽说如意出于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无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这种创造的构思,也可以说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是唐以后的事,并用金玉珠宝制作,不仅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且还增加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至清代,如意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功能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必进如意于朝,以取兆吉祥,故有 “椒戚都趋珠宝市,一时如意价连城”的诗句。现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可欣赏到清代皇家的如意。在民间,大型如意为厅堂的一种陈设,小型如意成馈赠之物,以示吉祥的祝愿。常见材质有金、银、玉、角、牙、翡翠、珊瑚、铜、竹、木等。清雅悠闲之时,文人雅士吟诗咏赋,和着“如意舞”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物。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而柄端由直状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

如今,在故宫博物院便可欣赏到清代皇家的如意。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陈列的一柄金丝嵌宝三薰如意,构造十分奇巧:如意的头、柄以及中间处制有三个香薰。器身上金丝所嵌碧玺、珍珠、宝石等亮丽夺目,可称如意中的极品。然而,许多种工艺品一旦发展到过于强调繁复的形式和用料讲究时,其末路也便不远了。

8. 周代玉器的作用有哪些

识别古玉主要具备几方面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历代玉器的纹饰。这就需要到博物馆去观摩展品,还要经常翻看有关的玉器图册,看多了你就会感到历代玉器的特点是不同的,它们按照不同的时代分成了不同的类型。你观察的越仔细,掌握的时代特征越多,你的识别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件原本属于商代器型的玉器,纹饰却带有某些战国纹饰特征,那么这件玉器或者属于旧玉后改,或是后来的仿古制品。如果你判定了这件玉器是仿古做的假古玉,你还可以判断它的制造年代。一般来说仿商代玉器出现的很晚,多是清代晚期的作品。

第二,要了解历代玉器的形状特点。这是因为许多玉器的形状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汉代的玉杯多呈现细高筒状,而唐代的玉杯矮而阔,与汉代风格截然不同。到了宋代,杯形又发生了变化。往往通过一件玉器的形状特点就能判断它是哪个时代的作品。对于古玉形状特点的了解越深入,你的古玉识别能力就越强。例如,目前的旧货市场上常能看到仿制的商代玉戈,这些玉戈在形状上与商代作品差不多,又进行了做旧处理,但这些作品往往较商代玉戈厚,戈上的脊线又无商代作品特征,据此可识别为仿品。

第三,要了解各时代玉器的加工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开片、钻孔、纹饰雕琢和表面光泽处理几方面。在新石器时代,玉器制造中就已出现了线切割技术,玉器上往往留有线切割痕迹。如果在一件玉器上发现有线切割痕,这件玉器的时代就可初步确定新石器时代。古代玉器以有孔者为多,钻孔技术又随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商代以前的玉器,孔径变化很大,或两端直径大、中部小,或一端大,一端小,这类孔在近代仿古玉中也曾出现,但在孔的形状、内壁光泽上与古玉不同。周代之后某些玉器的钻孔也有特征,但差别细微,须经仔细观察才能识别。在纹饰雕琢方式和表面光泽处理上,历代玉器也有所不同。例如战国、明代、清代的许多玉器上都还有玻璃光泽,但战国的玉器显得光泽含蕴;明代的玉器光亮而刚硬;清代的玉器则显得滑软。

第四是要识别新玉与旧玉。识别玉的新旧一方面要看它制造时的刀工(砣痕),另一方面就要看玉表面的受蚀情况,看玉色。一件古玉器除了玉材本身的颜色外,还可能有其它颜色,这主是盘色和沁色。盘色是玉器在手中盘磨所产生的颜色变化,这种颜色主要出现于传世玉器。一些玉器制成后,没有经过土中埋藏,在传世过程中长期经人盘摸,色泽会产生变化,有人称之为"熟"、"熟坑"等。有一些玉器经埋藏产生色变后又经盘摸,也会成为"熟坑"玉。

玉器的沁色经埋藏后产生颜色变化,这种变化很复杂,有些玉器上有,有些玉器上没有;有些玉器全部受沁变色,有些玉器则局部变色;有些我们已知道它是受何种物质所沁产生的色变,有些则很不明确。古人对玉的沁色有许多称呼。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有红如血者谓之血玉,古人又谓之尸古……有黑漆古,有渠古,有甄古者价低,尝见菜玉连环上俨然黄土一重,并洗不去,此古土也。"古人有古玉十三彩之说,清陈性《玉纪》记玉古色有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糙米白、虾子青、鼻涕青、雨过天青、澄潭水苍等,另外还有许多有关玉色的说法。我们能见到的古玉沁色很多,主要有黑色,称为水银沁;绿色,称为铜沁;赭褐色,称为铁锈沁;白色如雾,称为水沁;暗黄色,称为土沁。经观察,铜沁、铁锈沁、水沁、土沁确与铜、铁、水、土有关,是受铜、铁、水、土侵蚀所造成的。

玉器人工染色的历史很长,古人染玉主要是弥补玉质本色的不足,使玉更有光彩。随着古玉收藏者的增多和古玉市场的扩大,染玉成了仿制古玉、制造假古董的重要方法。各时期的染玉做旧方法不同,所染出的玉色也不同。染玉做旧在清代前、后可分为三个阶段。熟悉玉色和染色的人往往一看玉上的染色就能对作品的制造年代有一个大致的判断。目前对清代之前玉器的做旧染色,我们知道的并不完全,而清代的仿古作品,北京故宫及台北故宫都有一定的收藏,只要常看展品就可了解它们的特点。近现代制造的玉器往往追求古玉效果,有时做得很象,但总是有区别。如果你得到了一件古主,它的颜色同我们所知道的标准作品颜色不一样,那就要认真分析这种颜色是我们所未知的古玉泌色,还是人工做旧,以此来判断作品的新旧。

一、掌握古玉器的理性认识。熟读有关古玉专著,了解玉器各发展阶段的器型特征、刀工刀法、纹饰特征。

二、潜心研究真假古玉器的基本特征。要多留连博物馆和古玉市场,牢记真品的形制特征,刀工、刀法、沁色、包浆,领悟其“神韵”。真玉器玉质温润,精光内蕴,手感沉重,沁色自然,刀工有力度,多看多摸多研究,日久便会对古玉器各时代的特征风格、纹饰、刀工、刀法逐步加深感悟。

同时也要多观察赝品,要把仿品与真品进行质的比较,寻出个性差异,要了解仿品的新动态、新特点,做到心中有数。

三、从刀工刀法上辨真伪。古玉器皆手工制作。玉工们皆练就出一手雕玉绝技和非凡的功力,且世代相传,形成各自的风格。使用的虽是原始工具,但娴熟精练的雕玉技法却使后人叹为观止。

古玉器上阴刻线均为两头见锋,线条断面呈“V”形,线条挺拔有力,线条转弯处应见有毛刺,显出交叉的痕迹,有时呈断开状。而现代电动机械制作,阴刻线断面呈“U”形,其线条“一气呵成”,且制作往往粗制滥造。古玉器钻孔应是“马蹄孔”,或不直不圆呈蜂腰形的“象鼻穿”,对穿孔中间一般有台阶,有些小孔应带有螺旋纹,乃因手动工具简陋所致。而电动机械钻孔因转速快,孔壁较光滑。

四、从包浆、沁色上作判断。古玉器因年代久远皆有包浆,侧对光亮时见到一股闪烁光,即宝石光。作伪古玉有仿包浆的,但色呆光木,没有灵气,故而称之为“贼光”、“僵色”。老玉新工的玉器常因刀路上无包浆而露出破绽。

入土古玉器年久者皆会受土壤的影响而发生色沁。受沁之玉给人一种神秘而含蓄的美,其玉表还会有土蚀土锈,玉体内有水溶、水格路。色沁土斑分布自然,或斑状或块状。而作伪古玉的沁色分布或点状或线状,浓淡十分呆板,色泽成“死色”。大多数赝品硬度偏低。

五、从质地、器型、工艺年代上识价位。一件古玉器价位的高低是由诸因素决定的。在玉质、器型、工艺水平等综合指数前提下,具有文物价值、年代越久远者价格越高。明清玉器注重于玉质与工艺,而高古玉器则注重于文物价值和器型。

9. 周代古玉

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为瑞信之物。长条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周礼·春官典瑞》有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10. 周代玉器的作用和意义

周人实行礼法制度,有着严格的礼法等级和祭祀制度,青铜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金属材质,自然而然逐渐演变成了具有特殊意义特殊外形的“青铜礼器。”

青铜礼器,本质上是为了维护作为西周政治核心内容的礼乐制度。青铜礼器被用来使用的场合较多,并且大都是比较正式比较庄严肃穆的大型活动。

贵族在宗庙中祭祀祖先或者神灵的时候,盛放祭品,演奏音乐;非仪式时间则用作陈设来营造神圣氛围,贵族进行社交活动的时候,宴饮时用来盛放食物,演奏音乐;表达感情时用于相互馈赠或赏赐,贵族死亡后下葬的时候,用以陪葬,贵族在进行高级思考时,用来象征权力。

总而言之,青铜礼器对于周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器具,更像是一种无形的文化烙印,并且具有政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