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书法“传承”二字用行草书怎么写好看,有什么技巧?

书法主要是讲究章法、笔法和结构,三者都很重要,但就简单写几个毛笔字而言,结构比较重要一点,书写技巧就是注意整体和谐,笔画间架平衡,重心尽量垂直,写出来就能凑和,下面是我涂鸦“传承”俩字。

“行草”书是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仅仅是楷书的快写!它是有笔画的省略、连带、错位以及体势的变化的!写好行草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书法家具备深厚的楷书功底,否则用行草书写出来的线条、笔画就会软弱无力,无精打采,缺少笔力和质感!

笔者学书30多年,篆、隶、草、真、行五体皆能,至于“传承”两字怎么写好看,笔者先来分析一下它们的字形结构然后再来尝试着写一写,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正。“传”字左右结构,“承”单一结构或者说独体结构。“传承”两字放在一起书写,则要注意整体的美感和章法的协调统一!

“传”字可以用繁体字和简化字两种字体书写,左边的单人旁笔画少,应该写得稍微粗一些,整个字左收右放,左紧右松,左边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单人旁的写法有很多种,起笔那撇可以藏锋、露锋,也可以用侧锋,或方或圆,上大下小,或者上小下大,或者撇竖分开,下面那一竖顺势往右挑,左右呼应比较连贯。右边中间那横和那点可以省略不写,但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中部写得稍微紧凑一些,有相同笔画的要有粗细、长短、方向、角度、方圆的变化,力求生动而不呆板!

“承”字起笔一般横撇与竖钩连在一起,也有用一点代替的,更有甚者把左右横撇和撇捺省略不写的,如唐代书法家陆柬之,明代的书法家王宠等人就是那样写的,笔画非常减省,笔意非常连贯。一般情况下,左边大多写成一个“7字”或者“z字”,也有用一点代替的,中间写出连带的两点,顺势向右挑出连接右边的撇。右边可以写出撇点,也可以写成一撇一捺或者一个类似“3字”或者“2字”的形状。

写这两个字的时候,要注意用“气势”把它们衔接起来!力求结体多变,于平正中见险绝,险中求稳!还要注意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对比!总之,写好行草书要一气呵成,切勿断断续续,应该力求多变,在变化中求气势!

在硬笔书法练习中,刻意追求法帖的用笔技巧,真的好吗?

硬笔书法以传统毛笔书法的经典法帖为学习对象,已经是硬笔书法的同仁们的共识。但是,如何向法帖取法,取哪些法,是否要刻意模拟法帖的用笔技巧,这些还是值得商榷的。

我学习书法的时候是硬笔和毛笔一起学的,那个时候还在上学期间,硬笔字是必须要写好的。刚开始是临摹庞中华的字帖,学了没多久,就直接转向毛笔法帖,那个时候主要临的是毛笔小楷字帖,学的第一本法帖是王羲之的《乐毅论》,后来还临了《黄庭经》。高中的时候学习临写了《灵飞经》,非常幸运的是,这次暑假回老家,我母亲还把我高中时期的习字保存着两张,其中有一张就是《灵飞经》。

上面是本人高中时期的习字《灵飞经》

看了那个时候的临帖习作,不自然就想起了那个时候的学习状态,刚开始临摹古代法帖的时候,就特别注重用硬笔模拟毛笔的书写效果,可以说在这个方面我花费的时间可真不少,特别是最容易出彩的“捺”的练习,几万次终归是有的,现在也是捺画写的最好的。

我发现初学硬笔书法临古代法帖的人,都会在点画上下功夫,觉得能写出像毛笔一样的效果是很牛逼的事情。但是这样做很容易出现误区,就是容易造成画字的现象,看了很多秀写字的小视频,发现用硬笔一个字写下来比毛笔小楷花的时间还要长,这就有问题了。

网上很多写硬笔字写的很像毛笔字的人,书写的时候很多笔画都是画来画去,就是为了追求毛笔的那种效果,我觉得有点得不偿失。

包括现在的毛笔书法,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共识,就是早期的书法教学中,写毛笔字也是画字,什么入笔的藏锋画个圈,收笔的时候提笔顿笔再画个圈等等,这种写法根本不是古人拿毛笔书写的自然书写状态。

而现在有了硬笔,为了模拟这种效果还要画圈圈,这绝对是不对的。

我最近在用硬笔临摹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百首》就很有感触,记得启功先生说过,他临帖的时候更加关注的是古人用笔写字时候的笔势,而不只是单纯的点画形态。这次用硬笔临摹启功先生的字的时候,我也刻意去感受笔势的问题,还有就是书写的时候的节奏问题。对于毛笔书写的一些效果,也就是在用硬笔临摹的时候增加了一些提按变化,没有刻意去非要写出那种毛笔的感觉。

这样写下来的时候就会觉得,写的时候很流畅,粗的地方按笔,细的地方提的起笔,重按的时候慢点,提行的时候快点,这样写下来就很有节奏感,不刻意追求那些毛笔的效果,而注重点画之间的笔势连接,这样写的字就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简单地几个特别像毛笔书写的笔画的拼凑。

所以,硬笔书法向毛笔法帖取法是没问题的,但是刻意模拟这种用笔技巧是没有必要的。但不代表不学,而是要把握个度,要在自然、顺畅的书写状态下,写出这种毛笔的提按效果。学习毛笔法帖,更加要注重笔势和结字的学习,还有非常重要的节奏感的学习,这才是硬笔书法的学习方向。

启功有句话,我很认可,写字一点不神秘,不要把书法搞得像神学宗教,神神叨叨的!不仅自己搞不清楚,也会误导别人的!

若按程式化,你可以观察一下,所谓的硬笔书法家,他们的握笔姿势,大都不一样,你能说谁对谁错吗?能说谁的握笔姿势标准吗?

甚至有位誉满天下的硬笔大佬(已出字贴),写硬笔行书时,每写一个或几个字,都要松下手,稍稍转下握笔角度,找下手感。

但他写的行书,确实也没得说!

还有些喜欢小觑现代硬笔书法家的爱好者,用自己慢慢摹写古贴的硬笔书法,去和硬笔书法家的硬笔行书去对比,由此得出结论:这些现代书法家,写的没古味,不足以学习!

照这逻辑讲,高中生的百米冲刺速度,还比马拉松冠军跑得快呢!可有一点对比的意思吗?

练字,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临贴读贴,多思考,多练习,提高眼力劲,这又是肯定的!

若你学硬笔书法时,刚找到感觉,来了一位道貌岸然的“高人”,他告诉你:“你选的贴子不对,没有魏晋之风!还有,你的腕力不行!你的握笔姿势不标准!”

记住,这人准备要装了,你要默默的配合他,让他飞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