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斜阴刻(玉雕阴刻技法)
1. 玉雕阴刻技法
元代玉器 元代玉器在风格上更多的继承了辽金时期的艺术特征,其做工愈加粗旷、不拘小节。元代的玉兽同样符合时代特征,线条寥寥、粗旷随意。但元代玉兽有个重要特征是其他时期所没有的,就是喜欢在玉兽身体四周用短阴刻线表示毛片。
2. 玉雕阴刻兰花图片
广告雕刻机操作,加工步骤:
1.双击打开雕刻软件,根据材料尺寸设置版面,以毫米为单位。
2.在页面的距形区域内进行文件编辑。
3.作好文件后,将其放入所欲加工材料的位置,生成所要的加工路径
1)2D路径即二维雕刻,通常,二维雕刻的雕刻深度是固定的,也就是根据设计的雕刻深度,从物体表面进行清铣加工,最终达到设计的理想效果。具体操作为:点2D弹出二维雕刻方式对话框,选择“阴刻”在“雕刻深度”设欲加工的深度,将刀具补偿选中。雕刻方式选“水平铣底”通过刀具库选刀,二次加工方式选勾边,同样通过刀具库选和之前同一把刀。选逆时针,并将自动检查错误与自动分解自相交环选中,点确定完成路径制作,此时电脑自动计算路径,就是绿色部分。(注:若没有所需刀具则在“刀具参数”栏中填好相应参数后,点“增加刀具”-“确定”。这样就可以增加了一把刀具)。
2)3D路径即三维雕刻,三维雕刻,是指根据图形和刀具的不同,系统自动变化雕刻的深度,保证雕刻的表面与设计物体一致。俗称“三维清角”功能。具体操作为:点3D弹出三维雕刻方式对话框,选择“阴刻”在“雕刻深度”设欲加工的深度。将“粗刀铣底”前面的对号去掉。在三维精加工下,通过刀具库选刀,大多数选中心尖刀。选逆时针,并将自动检查错误与自动分解自相交环选中,点确定完成路径制作。
3)割字路径,实际上是指利用铣刀将要加工的物体从雕刻材料上割下来。通常采用的加工方式有按内外轮廓加工。“外轮廓”,是沿所设计图形的外侧进行切割。切割下的部分为所设计的图形。“内轮廓”,是沿所设计图形的内侧进行切割。留下的部分为所设计的图形。内、外轮廓在进行切割时,文泰系统会自动对其进行排序和逆时针与顺时针的方向确定。“原线输出”,指对设计图形进行原样输出,单线字及图形必须按原样输出。
操作方式:根据需要选择轮廓,割字时用外轮廓,娄空时用内轮廓,三维倒边时用中心尖刀时任意轮廓均可。雕刻深度,做切割时一般为0,刀对在台面上;作倒边时,根据需要设深度,刀对在材料上。将刀具补偿选中。做面板和底板时用相同时针。
4.检查路径正确后,点“保存雕刻路径”弹出窗口,“抬刀距离”切割时材料厚度加7~9,在“只输出选中部分”前面打对号,点“输出文件”后面的“查找”,弹出对话框后选择要保存的春兰磁盘位置,“保存类型”后面选择“G-code files(*.nc)”,在“文件名”后面输入文件的名称,点“保存”返回窗口后,点“确认”。
5.打开“雕刻机控制系统”,点“文件”菜单下的“打开并装载”在弹出框中找到所保存的文件名,点“打开”。
6.点“仿真”后在蓝色区域右击,选“调整至窗口大小”此时就可看到所打开的内容,检查是否为所欲雕刻的。
注:在开始加工时在工件原点的位置做一个记号。
断刀,断电处理:
1,断刀时:点“停止”,将刀换好后,重新对Z轴坐标并清零。通过“操作”菜单下“高级开始”在“具体位置”输入当前行段号(根据情况要提前一些方便重合)
2,断电时:将机器重新走到加工前所做记号位置,并清零,点仿真查看当前行段号是多少,余下步骤同上。
3. 玉石阴雕是什么工艺
高材质的象棋也具有收藏价值,如:高档木材、玉石等为材料的象棋。更有文人墨客为象棋谱写了诗篇,使象棋更具有一种文化色彩。质优的红酸枝久置则木色变深,深枣红色至紫红色,色泽颇似紫檀,木质细腻不亚于卢氏黑黄檀,是为红酸枝木的上品,红酸枝材色色差大,越黑越好!
酸枝木象棋如何:酸枝木制作的中国象棋。搭配精美礼盒象棋盒,更上档次象棋的棋子为阳雕字体制作,所以整个棋子更具立体感,要比阴雕的象棋(字是凹陷于平面下的)做工复杂得多,边圈雕刻的内环回纹做工精细流畅,质量上乘,无论从材质还是做工上都称得上是精品高档象棋。酸枝红木象棋棋子会不会裂?南国红木在制作棋子时,与普通厂家不同的是采用了很多工艺来防止开裂。特别是对于北方环境(温度变化、湿度变化)的模拟,让棋子能够在干燥的北方环境下也能保证完美如初。当然,我们仍然提醒您,对于棋子的保存仍然要谨慎,例如不能直接接触水、不要阳光直晒、冬季不要放在靠近暖气的地方
4. 玉雕阴刻和阳刻哪个难
阴刻和阳刻的区别有:1、下刀方式不同;2、沾油方式不同;3、字体显现方式不同。
1、下刀方式不同: 阴刻是从文字下刀,阳刻则是从背景下刀。然后让字体凸显。
2、沾油方式也不同: 阴刻是背景沾印油,阳刻是从字体骨架和边框沾印油。
3、字体显现方式不同。
5. 现代玉雕阴刻线
阴刻线:指在玉器的表面琢磨出下凹的线段,有单阴线或两条并行的双刻阴线。汉代以前的阴线段大多极浮浅,由一段段短线连接而成,若断若续,这是砣具旋转轻起轻落形成的,一般称之为“入刀浅”、“跳刀”、“短阴刻线”。
勾彻:按设计的花纹勾出浅沟形凸起线条叫“勾”,也称阳线,商代时常用。把一边的线墙磨出一定的形体叫“彻”,西周时为单彻,即一面斜入刀,另一面为阴刻线,也产生阳文凸起的效果,俗称“一面坡”。 隐起:在线条或块面外廓略减起,形成隐约凸起,触之边棱不明显,红山文化即采用。
高浮雕:挖削底面,形成立体图形,并加阴线纹塑形,始于战国,明清时流行。
圆雕:立体造型人物、立兽等,红山文化及商代玉器中经常出现此类的玉器。
浅浮雕:利用减地方式,挖掉线纹或图象外廓的底子,造成线饰凸起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玉琮、兽面眼、口、鼻即用浅浮雕。活环:将玉料削琢成相连的活动环索,可延伸玉料的跨度,春秋时即已采用。
镂空雕:又称透雕,在穿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最早见于良渚文化镂空的玉冠状饰。镂空雕的程序是先在纹饰外廓等距的地方钻管打孔,再用线锯连接形成槽线。商代时镂空玉凤的镂空剖面很平滑,说明当时镂孔对接技术已非常娴熟。元代的镂雕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透雕的玉炉顶、荷花芦叶穿插多达三、四层,十分玲珑剔透。
花下压花:由多层透雕发展而来,所制玉器巧妙地以细密镂空纹饰为底纹,衬托表面半浮雕手法琢制的龙纹或花草造型,形成两层或三层有浮雕的装饰面。 打孔:红山文化时打孔的形式就很丰富,当时用竹木、皮革钻具,借助于中介水砂钻磨,硬度极低,造成孔洞口沿磨损,两面钻孔的对接不够准,孔径壁有条痕等。良渚文化打眼、穿孔的技术有所提高,玉琮的射径内壁均很光滑,先秦以前由于钻孔的工具原始,孔洞多呈马蹄形眼(单面钻)、蜂腰眼(对接孔洞)。战国以后使用铁钻头穿孔,形成整齐的管状。汉代时能钻制复杂的人字眼(如玉翁仲)、象鼻眼等。
底子:铲削后的器面、器壁,古代人制作玉器精益求精,纹饰底子也不惜工本,注意削平磨光,因而十分平整。
挖膛:琢制玉器内腹部技术,良渚文化时的高筒玉琮已显示出挖膛技巧的高超,清代的鼻烟壶制作更追求薄壁,使这一技术更趋娴熟。抛光:分粗光、精光,战国以后的玉器很注重最后的抛光工序,使玉雕表面的晶莹润泽的玻璃光泽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剪影:所雕出的人物或动物采用正侧面剪影的手法,如同剪纸一样,抓住主要的特征,用熟练而准确的轮廓线勾勒出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6. 玉雕阴雕
雕刻有牙雕、玉雕、木雕、石雕、泥雕、面塑、竹刻、骨刻、刻砚等。
1、牙雕,是指在象牙上进行的一系列的雕刻,象牙雕刻艺术品,以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刻艺术,倍受收藏家珍爱。
2、玉雕,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2008年玉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泥雕,所采用的材料是硬油泥,一般是采用人工雕刻的方法进行。雕刻师根据产品的设计概念或参照设计图片利用油泥堆砌和雕刻最后得到产品外观的油泥模型。
4、竹刻,传统民间雕刻艺术,用竹根雕成人物及动植物形象,或在竹材、竹器上雕刻文字、图画等。通常也指用竹根、竹材、竹器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
5、面塑,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
7. 玉石阴雕山水图案大全
两种玉都要在困难及以上难度下获取.阴玉:作用:攻击中有一定几率可对敌兵秒杀,会消耗无双。
自由模式的拿法:五丈原之战(魏)
条件:在诸葛亮死之前击破姜维即出现贵重品报告。贵重品在地图我方中央据点的南面。
外传模式的拿法:葭萌关之战 条件:开始后快速击破马超2次,降服马超. 流程:开始后直冲马超,打倒他一次后约一分钟,他会再次出现,再次击破他后出现贵重品报告,在马超初始出现位置附近。
阳玉:作用:有破防的效果.自由模式的拿法:五丈原之战(蜀)
条件:开始后5分钟内击破甄姬、曹休、曹仁、许褚、曹壑等5个前线武将,邓艾的投石机不要阻止,若打掉邓艾1/3体力只要杀前4个就出现。贵重品出现在蜀军前线左边的山上。
外传模式的拿法:阳平关之战 条件:庞德出现后5分钟之内击破庞德,出现贵重品报告,在阳平关正门南边。
8. 玉雕阴刻竹子图片
阴雕技法是一种想当独特的技法,不同于平面浮雕中的其他技法,它要求构图洗练,以简胜繁。其木雕内容大多为梅、兰、竹、菊之类的花卉,也有诗词、吉祥语之类的文字。
阴雕作品通常由一个人独立完成。阴雕工艺通常是一种无稿雕刻艺术。在操刀之 前,作者面对备件,先进行构思,根据不同的板面,周密设计,成竹在胸,意在刀先,构图就在眼前。一旦下刀既能疏密穿插,粗细得当,刀锋利落,层次分明,刚劲有力,刀刀见功夫,体现出画面中兼工带写的境界。“以刀代笔”是阴雕技法的核心精髓,也是“戗阴花”的难点所在。要求做到下笔有章法,落刀有笔意。衡量技艺功底的深浅,全体现在一个“代”字之中。
阴雕的工具非常简单,以圆凿“铲面”为主,以三角凿“戗线”为辅。仙游红木家具一般常用的准备五、六支凿即可。以圆凿为主,最大的3CM左右,最小的约3~4MM不等,所备之凿要多几支,便于画面需要时随意选用。
阴雕主要雕于髹漆家具,同时又是漆器家具常用手法。它与线刻同属于“阴纹”装饰,但也有区别。如果说前者是“白描”,阴刻即是“写意”。无底雕刻与留底雕刻,都属立体雕刻工艺,留底雕刻又分为透雕、镂空雕、圆雕和透空双面雕。
9. 玉石阴雕技法
五种鉴别玉器的年代一、
从材料鉴识古玉
1、古人说;“远看玉,近看工 ”对古玉的鉴识首先把握的是材料,也就是说古玉首先断质而后断代,玉狭义的讲是指硬玉(翡翠)和软玉(和田玉),硬玉流入中国历史很短清初才流入民间。软玉在良渚文化已出现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
2、从广泛的角度讲“玉石之美者”,因此在古代玛瑙、绿松石、水晶、都称其玉,我们今天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玉,除了要从材料上鉴识古玉外,还要了解这些材料被使用的 “历史”。如红山文化玉器用的大多数是岫岩玉,良渚文化玉器用于产江苏的“软玉”,新疆和田玉的使用是从商代开始的。汉代以前的和田玉多为仔料,俄罗斯玉、青海玉和河摸料玉的使用只是20年的历史。
3、古代主要玉种;
1、岫岩玉矿物成分蛇纹石已有12000的历史。红山文化大都采用的材料。
2、透闪石-阳起石产于江苏的“软玉”但外观不能与新疆的和田玉相比,其外部特征有云母壮闪光点。在良渚文化被采用。
3、独山玉是一种蛀变的辉长岩独山玉在新石器晚期已被采用。
4、和田玉产玉新疆是商代以后独领风骚的美玉,是中国人心中的玉宝,为历代宫廷御用。是真正意义上的 “玉”。
5、绿松石,在新石器时期已被采用。
6、玛瑙在新石器时期已被采用。
7、翡翠高档玉石产于缅甸清初进入中国。
二、从器型鉴识古玉
在漫长的玉文化史中,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器型。抓住每个时期玉器造型的主要特征,是古玉器鉴识的第一道门坎。例如,红山文化的圆雕玉龙、玉猪龙。良渚文化的玉琮、商代的玉璇玑、西周的凤鸟人物饰、从西周到西汉的玉璜、战国到西汉的出廊玉璧和玉舞人、西汉的辟邪三宝、唐代的玉飞天、宋代的童子、明代的玉牌、清代的山子等。每个时代的器型都有各自的特点,要从细微之处加以鉴识。
三、从纹饰鉴识古玉 饰纹,可以说是玉器的“符号”每一个朝代的玉器都有其特定的符号,纹饰已有上百种,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新的纹饰出现,一些纹饰不断的消亡。有的纹饰“生命力”极强,跨越了整个玉文化历史,了解这些纹饰“出生”的时间,就能断定这类纹饰玉器出生的年代。
1、红山文化的网状纹,出现在龙首或龙下颔处。
2、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后世再也没出现。
3、纽丝纹从良渚文化直到清代一直使用。
4、方型云纹出现商代,盛行春秋至西汉。
5、双环纹为商代特有的纹饰一般用于龙身。
6、脊齿纹商代特有的纹饰。
7 、饕餮纹西周极为流行。
8、夔龙纹,一条腿的短身龙西周用的比较多,后代有较大变化。
9、两只头的虺纹源于春秋,后世少见。
1 0、春秋时期的云纹繁密、繁而不乱,极有规律。
11、战国的云纹用细线雕出隐约凸起,云朵排列规律,正反完全吻合。
12、战国出现勾连云纹,两汉普遍使用。
13、三角型勾连谷纹源于战国两汉普遍使用。
14、谷纹源于春秋一直延续到晚清。
15、螭纹源于战国一直延续到晚清。
16、唐代出现流云纹、卷草纹、胡人伎乐纹。
17、宋代出现娄雕花鸟纹,折枝花卉和风鸟纹。
18、明代出现山水人物纹,谐音隐喻纹。
四、从雕工鉴别古玉
中国古代玉器的雕刻不外乎阴雕、阳雕、浮雕、圆雕、镂雕。这些技法在红山文化已经成熟,但是同样这些技法,在各个朝代,又有自己的个性。由于受当时的生产工具的影响每一个时代对玉器的加工都有一定的办法,并出现一定的特征。高古时期加工一件精美的玉器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后代人很难仿制成神形毕肖的玉器。 红山文化:平面打洼;片状,将玉器平面中心磨凹下去,边沿均呈斜坡薄刃状。穿孔为象鼻穿孔。
红山文化玉器特点;“三不”“一横”。
夏代:当时已使用砣轮式工具,根据玉器的需要在表面刻划出条条细阴线。此法统称为勾法,再将砣轮将它向外加以扩展,形成斜面,为勾彻法.此工艺为几千年玉器阴线纹的工艺奠定了基础。
商代:出现了压地隐起和减地雕法成熟了勾撤雕法,
西周:出现两条阴线构成的勾撤雕法。
春秋:出现了精细的减地琢法。
战国:出现了出廊雕法。
汉代:西汉出现了双钩雕法。粗刀、陡刀、细刀、(游丝毛刀、汉八刀。
唐代:出现短细阴线雕。
宋代:出现了深层立体缕雕(花上压花雕法)
明代:工的特点为,“北大名,南细工”。
五、从沁色鉴识古玉 古玉之所以“能动人心”,就是古玉在地下睡眠几百年,几千年之后,会因为受地下各种各样化学物质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色彩、质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之沁色。椐统计沁色有七十余种,沁色受“阴阳二气”,的影响产生,又是那么的美不胜收,于是有沁色的古玉就成了人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往往一块古玉因为沁色美而身价骤增百倍。而各种沁色也成了鉴识古玉的重要手段。 真正的沁色,皆由外纳于内,沁色沁于玉的内部而假沁则是浮在玉的表面。
汉以前的古玉,决大多数沁相当深重,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1、沁色:沁点、沁纹、沁脉、沁片、钙化层 沁凹。
2、沁坑:沁沟、沁孔。
3、沁质:土沁、金属沁、酸碱沁。
4、沁浆:所有受沁的远古玉,一旦脱离土埋的环境,进入适当的温度,湿度,玉的表面就会发生变化。经过温水浸泡附在玉表面的异质,将会脱落,原玉显露出来,同时泌出一层“包浆”。另外凡是古玉开水浸泡后在其雕工处,有时是整个玉会有一层白灰,那就是“出灰”出灰是古玉的一种标志。
掌握玉器断代技术,必须从玉料、形状或纹饰等方面来找出伪作的破绽:
1、从玉质上辨伪,古代玉器特别是商代以来玉器,凡贵重器物,都是用优质玉料,如和田玉、南阳玉等,如用次的玉料来制作,就很可能是假货。
2、 从浸色上辨伪,伪造古玉者为达到古色效果,使用蒸煮烧烤、酸碱浸泡,甚至涂绘颜色等,但这都表现在玉器表面,与古玉自然形成的沁色有明显差异。
3、 纹饰上辨伪,伪造假玉器者常用的一种技法就是在素面旧玉器上加刻纹饰以求高价出售。但因其雕琢纹饰与玉器非同一时代,故其刻纹处与没有刻纹表面沁色和新旧程度是不同的,即雕琢纹饰处色新,而原器未刻表面色旧。 古玉的沁色是鉴别古玉的重要标志,为此许多古玉制假者往往先制作沁色,让人以为玉有沁就是古玉,何为古玉?古代玉器长期埋于地下,由于受地压、温度、湿度以及各种物质的作用而发生的色变,被称为沁色。黄色沁称土沁,白色为水沁,绿色为铜沁,紫红色为血沁,黑色为水银沁。 仿古者为达到以假乱真,往往人工仿沁。仿沁也在北宋时初现,及至明清,仿沁的手法各种各样,极难辨认。 但凡出土或传世的古玉真品,光泽如新者极其罕见,其上多带有一种非人为造成的沁色,因为它的沁色丰富多彩、绚丽斑斓,故而为历代收藏家、鉴赏家所珍爱。 若按照今人的智慧加上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考古学中的某些方法,还是可以把握一些玉器受沁规律的,这主要应从地理位置、埋藏环境、葬具结构等几方面来验证。
众所周知,我国的地势西高北东低,尤其是西北五省,土壤多呈碱性。反之,东部海拔低,土壤湿润肥沃并呈酸性,因而对玉器的腐蚀和色变不尽相同。同理,以北纬32度为界,南温北寒,这也是造成北方多土沁,南方多水沁的重要原因之一。埋葬环境是古玉各种色沁的又一重要原因,例如新石器时代,入葬的礼仪中有往棺底铺设朱砂的习俗,因而造成陪葬的玉器出土后,侵染了朱砂并深入玉器内部,美其名曰“宝石红”、“孩儿面”。其余例如铜沁、朱银沁等,一望名称即可知其然。 葬具中的棺一般为石质和木制的,石棺耐用但其封闭不严,故细泥沙水随水会渗入,因而造成底部的沁色会重于上部。木制棺椁是用榫齿构成,时间一长便会腐朽,形同直接掩埋,玉器上就会出现满沁现象。当然,后代的墓葬法中也用木制葬具,即使朽尽塌陷,玉器却能保存完好,但在古玉接触地表的一面沁色严重,而没有接触地表的一面则基本无沁。 绚丽的沁色是历代伪古玉者追求的对象,最晚从明代开始就有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冒充玉沁的,而经常有卖得高价的记载,其后的清、民国乃至当代,作沁的方法更加隐蔽,手段也更加高明,给无比灿烂的古玉文化蒙上了一层阴影。
综上所述,古玉的沁色是鉴赏古玉的核心之一,也是仿制古玉的关键,真假之辨却无非只在玉器的“自然”方面审视。这需要多看书、多看物、多请教、多思考才能掌握要领。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这样必会有所收获和提高。
玉器器型是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性,每个时代都有一些独特性的器型种类。某些器型延续几个朝代,在每个时代又有不同的细部特征。所以古玉玉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壁是玉器中沿用时间最长的器型,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几乎都有。
名词解释:
1、 璜(huang):两端有孔,佩带时两端向上弯,拱背在下。沿用时间:新石器时代到西周。
2、 珩(heng):中间有孔,佩带时两端朝下,拱背朝上,有的中间及两端有孔,是组佩饰配件。沿用时间:春秋战国开始使用。
3、 双区纹饰壁:一般由一圆纹线将肉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谷纹或蒲纹,外区为一首双身的兽纹或凤鸟纹。
4、 镂空纹饰壁:
一般有4种: A:壁的外沿上端或左右对称附雕镂空的龙纹,凤纹,螭纹。 B:壁的内心镂空龙,凤,螭纹。 C:将壁肉镂空纹饰。 D:将壁作为透雕玉壁之一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