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带冬和琴的成语

带冬和琴的成语

一、“冬”字在第一位的成语有10个: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形容刻苦自勉。

冬烘先生指昏庸浅陋的知识分子。

冬裘夏葛裘:皮衣;葛:葛麻衣。泛指美服。

冬日可爱如同冬天里的太阳那样使人感到温暖、亲切。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冬日夏云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冬扇夏炉比喻不合时宜。也比喻毫无用处的东西。

冬温夏凊凊:凉。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本指人子孝道。现亦泛称冬暖夏凉。

冬烘头脑冬烘:迂腐,浅陋。指头脑糊涂、愚腐,不明事理的人。同“头脑冬烘”。

冬箑夏裘比喻不合时宜。

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指人子孝道。亦泛称冬暖夏凉。

二、“冬”字在第二位的成语有8个:

残冬腊月腊月:阴历十二月。指一年将尽之时。

十冬腊月指阴历十月、十一、十二月天气寒冷的季节。

无冬无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肥冬瘦年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见宋无名氏《豹隐纪谈》、宋范成...

寒冬腊月腊月:农历十二月。指冬季最寒冷的腊月天。

无冬历夏指一年到头。

三冬二夏犹言三两年。

五冬六夏犹言不论寒暑。不管什么时候。

三、“冬”字在第三位的成语有3个:

夏炉冬扇夏天生火炉,冬天扇扇子。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无间冬夏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同“无冬无夏”。

秋收冬藏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农事。

四、“冬”字在其他位置的成语有1个: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解释卖剑买琴指没有功名意识,志在归隐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焚琴煮鹤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和如琴瑟比喻夫妻相亲相爱。剑胆琴心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乱弹琴比喻胡扯或胡闹。鸣琴而治指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旧时常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琴心剑胆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胆识(旧小说多用来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琴瑟之好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琴瑟调和比喻夫妻恩爱。琴断朱弦比喻妇女死掉丈夫。琴剑飘零琴是古时文人常携带的。旧指潦倒失意,流落他乡。人琴俱亡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一琴一鹤原指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形容行装简少,也比喻为官清廉。煮鹤焚琴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焚琴鬻鹤犹焚琴煮鹤。牛听弹琴比喻听不懂。破琴绝弦毁琴断弦,表示世无知音,不再鼓琴。琴歌酒赋弹琴、唱歌、饮酒、赋诗。旧皆逸人、高士之事。琴棋书画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琴瑟不调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①指琴瑟合奏时,声音没有调整得和谐。②比喻夫妻不和。琴瑟和好比喻夫妇情深和美。亦作“琴瑟静好”、“琴瑟之好”、“琴瑟之欢”、“琴瑟之乐”、“琴瑟和同”、“琴瑟和调”。琴挑文君挑:挑逗、挑引。比喻挑动对方的爱慕之情,并表达自己的爱意。亦作“琴心相挑”。人琴俱逝见“人琴俱亡”。人琴两亡见“人琴俱亡”。瑟弄琴调比喻夫妇感情融洽。瑟调琴弄比喻夫妇感情融洽。烧琴煮鹤拿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煮鹤烧琴见“焚琴煮鹤”。坐上琴心指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琴瑟失调〖解释〗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琴瑟演奏的不谐调。比喻政令不当,失去调节。也比喻夫妇不和。蔡邕救琴“蔡邕救琴”形容伯乐难求。彭泽横琴陶渊明摆了一张无弦琴。比喻志趣高雅不俗

茶楼的基本功能

茶馆的社会文化功能

普洱茶 | 作者:袁丽|

茶馆一经出现,便与一定的文化娱乐形式相结合;并成为这些形式的载体。如茶客相聚谈论种田经、生意经、天南海北的“山海经”及某些赌博活动等。宋耐德翁(古杭梦游录)记载:“大茶坊张挂名人书画。在京师只熟食店挂画,所以消遣久坐也。今茶坊皆然。”茶馆或茶坊,虽然与一定的文化娱乐形式相结合,但它的基本业务仍是卖茶水给顾客喝。这些文化娱乐活动及张挂名人书画等,是为茶客消遣久坐、多卖茶水服务的。这时的茶馆或茶坊,总体上说,仍属于经济基础领域。

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召苏州弹词名家王周士御前演出。弹词艺术从此名声大振,风靡太湖流域、上海和浙江一带。茶馆、茶楼与这种评弹艺术相结合,成为评弹艺术的最佳载体。茶馆书场、茶楼书场,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兴起。清乾隆四十年(1776)前后的上海浦东高行人编写的(高行竹枝词)记载:“茶楼酒肆说书场,歌新枝憧共土倡;俗尚独能存古朴,此风端的胜他乡。”自注:“茶坊酒将弄童上倡,高行尚无此恶习,殊堪述也。北至高桥不可问矣!”可观,当时茶楼书场在浦东高桥已很行时了,而边远村镇的高行对此则视为“恶习”。

清同治年间(1862~1873),评弹艺术四大名家马如飞、赵湘舟、姚立章、王石泉,到上海演出。茶馆(茶楼)书场,得到了更大发展。对世纪周~50年代,上海的茶馆(茶楼)书场不下百数十家。集中在四马路(今福州路)的有12家,俗称“十H楼”,其名称是:仙乐钧天楼、湘沪艳影楼、九霄艳云楼、四海沧交接、引商利做羽楼、天乐窝、小广寒、桃花趣、也是楼、皆宜楼、万华书屋、响遏行云。建国后,上海城乡曾拥有茶馆(茶楼)书场240多家。其中,中心场有十多家。

上述茶馆(茶楼)与评弹艺术相结合而成的茶馆(茶楼)书场,其主要业务已不是卖茶水给顾客喝,而是经营艺术演出了。它已不属经济基础领域,而肩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了。它已是文化艺术事业了。它们的社会文化功能主要有三。

一、茶艺功能。茶馆、茶坊、茶楼的兴办大大地促进了茶艺副业的发展。顾客对茶品、茶具的品、评意见,反馈给茶馆经营者、茶农和茶具烧制者,使茶的种植、采制、烹煮和茶具制作等工艺流程,得到改善。宋代,宋子安所著(东溪试条录)记载了生产者吸取并研究了消费者的意见后,总结出改善工艺流程的办法:“凡采茶必以晨兴,不以日出,……凡断条必以甲不以指,……择之必精耀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俱为茶病。”明代张应文撰(茶经)一卷,清代陆逢操著(续茶经)三卷,皆与茶馆的兴办有关。

二、文娱功能。茶馆(茶坊、茶楼)有场地,有座位,有顾客,有茶水;评弹艺术的演员也仅1~2人。因此,前者成为后者的最佳载体。两者结合而成的茶馆(茶坊、茶楼)书场具有的文艺功能有三:第一是出人。许多评弹艺人在这里找到了进行艺术实践的机会和场所,从而名声雀起.成为名家。如王周士的‘肩而不喧,低而不闪,回环转折,渐低渐细”,陈遇乾的陈调,俞秀山的俞调,皆为后代艺人所仿效。近代艺人马如飞、魏钛卿、薛镇卿的《珍珠塔》,朱雪琴自创的“琴调”,庞学卿说的《王十朋》等,皆自成一家。夏荷生、杨斌奎、赵彼卿弹唱的《描金凤》,各领风骚。杨振雄自编《长生殿》,擅说《西厢记》耀祥和赵稼秋会说《啼笑姻缘》,均负盛名;蒋月泉、周玉泉拼档演出,声腔无二;蒋如庭说《落金扇》,被认为弹词全才;他和朱介生拼档亦为响档;来介生的女弟子朱慧珍以天赋佳吸,风靡书坛,把俞调推广成一大流派;谢少泉、夏连、徐云志、祁连芳均自成一派;李伯康自编自演《杨乃武》;朱兰庵、黄异庵编演《西厢记》;张鉴庭编演《十美图》、《顾鼎臣》,姚荫梅编演《啼笑姻缘》,皆被称为评弹异才;凌文君说《描金凤》被称为“小描王”;严雪芹说《杨乃武》成为名家;刘天韵说《小二黑结婚》、《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老地保》、《林冲》等,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徐丽仙自创“丽调”,柔和婉约,情真意切,代表性唱段有《新木兰词》、《杜十娘》等;顾宏伯、唐耿良、张鸿声、张鉴庭、张鉴国、石文磊、蒋云仙、徐红灿、周云瑞、刘韵若、陈布安、张如君、朱雪琴、刘敏等,在上海书坛颇有名声;倪迎春、范林元、王惠风、冯小英、秦建国、蒋文等新秀已脱颖而出。第二,是出书。除传统书目外,还有新编的《海上英雄》、《芦苇青青》、《林冲》、《老地保》、《厅堂夺子》、《花厅评理〉等书目。80年代,〈真情假意〉、〈一往情深〉、〈春梦〉、〈秋思〉、《筱丹桂之死》、〈孤山探梅〉等新书受到欢迎,在1986年全国新书目比赛中获表演~等奖、伴奏一等奖。第三,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娱生活。特别是旧社会无文化、不识字的劳动人民,他们难以通过文字载体接受和欣赏中国传统的文艺作品,而茶馆(茶坊、茶楼)书场给他们提供了接受和欣赏这些文艺作品的机会。

三、信息功能。从茶馆始办到20世纪70年代的一千多年中,由于通信设施不发达,而茶馆又聚集了各方面的人物,如老舍的《茶馆》一剧中所述:进出茶馆的有“市民以及太监、恶霸、**、特务、大兵、警察、吃洋教的、纨绔子弟等”,因此,茶馆自然地成为信息交流的中心。尽管茶馆内贴有“莫谈国事”的警示条,但还是封不住茶客的嘴。旗人常四爷还是讲出了“大清国要完了”的感叹。

20世纪80年代始,各种新型的文化娱乐设施兴办,现代歌厅、现代舞厅、娱乐中心、老年活动室等,逐渐遍及城乡各地;作为信息和文娱节目载体的电视机和快捷的通信工具——电话,逐渐普及到户,到人;茶馆的主要的文化功能逐渐被取代了。由于煤气灶的普及,烧开水的过程也简便易行了,不再像以前烧柴、烧煤那样地费时、费力、费物了。茶馆的最基本功能——卖茶水给顾客喝,也部分地被取代了。茶馆(茶坊、茶楼)书场逐渐衰落了。上海浦东地区,1984年有茶馆(茶楼)书场20余家,至对世纪对年代末,只剩两家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茶馆,这一古老的茶文化形式一定会走出目前的困境,迈上一条新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