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东方朔(东方朔是哪里的啊)
1. 东方朔是哪里的啊
东方朔每日三卦是在大汉天子第一集。
《大汉天子》是宝石影业投资公司出品的一部古装历史剧。由梁本熙、高翊浚执导,黄晓明,陈道明,贾静雯,王灵,陈紫函主演。
该剧讲述了汉武帝刘彻在年轻时依靠东方朔和“太子”们排除窦太后等后宫势力,并奋发图强,内平叛乱,北胜匈奴,结束了只靠“和亲”维持屈辱和平的七十年汉朝历史,把汉朝推向最强盛的峰巅的故事。
2. 东方朔是啥
东方朔是相声行业祖师。
东方朔被后世尊奉为相声、算命、笑话行业的祖师爷。在历史上,东方朔是一个比较幽默的人,而且言词敏捷,性格也是不拘小节。
3. 东方朔是什么
东方朔是西汉。
东方朔(约前161年—前93年?),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人,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
东方朔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据史书记载其与枚皋多有辞赋,然而存世的却很少。
东方朔终其一身最高职务为一千石的太中大夫,在“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汉武朝,东方朔未能立下青史书名的政治功绩,然其以近侍的身份与汉武帝君臣相伴多年,亦对汉武帝的行为举措做出了一定影响。
4. 东方朔到底是哪里人
享年68岁
东方朔(约前161年—前93年),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人,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
汉武帝即位,征辟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拜为郎。后任常侍郎中、太中大夫等职。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汉武帝面前谈笑取乐,曾言政治得失,上陈“农战强国”之计。汉武帝始终视为俳优之言,不以采用。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名篇。亦有后人假托其名作文。明朝张溥汇为《东方太中集》
5. 东方朔是哪个年代的
山东省德州市陵县。东方朔(约公元前161年—前93年),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德州陵县神头镇)人,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辞赋家。东方朔博学广识,能言善辩,善于以诙谐的语言和方式...
6. 东方朔是什么朝代的
东方朔不是皇帝,是西汉时期一位著名的人物。
7. 东方朔真有那么神吗?
有。
历史上虽实有东方朔其人,但是与《东方朔传》大相径庭。在这篇传记故事里东方朔已脱 去了凡人肉身,成为地道的超凡脱俗的仙人。
他幼时就记忆超群,熟谙秘谶:"年三岁,天下 秘识,一览暗诵于口,恒指挥天上空中独语。"他胆量超群,曾"骑虎而还"。
8. 东方朔是何许人也
他在这封自荐里把自己一顿猛夸,说自己是:勇敢像孟责,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非常适合做陛下的宰相!
9. 东方朔是哪里的人
西咸新区有条沣河,沣河以西隶属沣西新城,沣河以东隶属沣东新城。沣河两岸的土地属于渭河冲击而成的平原地带,土地由古河道、河漫滩和一二三级阶地组成。
【沣河两岸、土膏之地】
沣河以西高桥街道樊家寨以西至西江渡一带为古渭河漫滩地。马王街道海家坡、灵沼苗驾庄以西属于渭河一级阶地。沣河以东斗门、河池寨、西祝村,等驾坡、安丰村、南张村一线西北,属于渭河二级阶地。
【沣河两岸、土膏之地】
这一片土地,古为宗周丰镐二京,地势平坦、腐殖层较厚、土体耕性良好,上虚下实、地下水丰富,保水保肥抗旱耐涝,生产性能及好,是西安地区农耕区的精华地带,因位于沣河两岸,人称“沣水宝地”。
关中之地,古属雍州,本就肥沃,《尚书》中有一篇《禹贡》记载:大禹划分九州, 根据 九州土壤的肥力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级九级。分别为“壤”、“黄壤”、“白壤”、“赤植坟”、“白坟”、“黑坟”、“坟垆”、“涂泥”、“青黎”等九种。其中关中属雍州,土壤主要为黄色,性质柔和,土壤肥力上上,属黄壤,为九州土壤肥力中的第一级。所以《礼记》记载:“孟春之月,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而沃野千里,为九州之上腴者,则惟关中甲于宇县,是以《禹贡》特著其文。”
【关中八水、渭水最巨】
关中巨浸,首号八川。《关中记》记载:“渭与泾、洛为关中三川,又泾、渭、灞、浐、鄷(沣)、镐(滈)、潦(涝)、潏为关中八川。”
关中八水,渭水最巨。《淮南子》记载:“渭水多力宜黍”。可见雍州之地,以渭河平原最为肥沃。《东方朔传》:“汉兴,去三河之地,止霸(灞)、产(浐)以西,都泾、渭之南,所谓天下陆海之地。”可见八水流域,因地力肥沃,人称“陆海”。
【渭南八川,唯沣为大】
渭南八川,唯沣为大。“沣”就是沣河,沣河亦称沣水。沣,原作“酆”,又作“丰”。大禹治水因《诗经》一句“丰水东注、维禹之绩”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笺》云:“昔尧时洪水,而沣水亦泛滥为害,禹治之,使入渭,东注于河,禹之功也。”由此可见大禹曾经治理沣河,既然需要治理沣河,可见沣河流域古代人口还是相当密集的,这即符合古人逐水而居的特点,也证明的沣河流域土地之肥沃。
【大禹治水】
东樵胡氏谓:禹当日,沣西之涝,沣东之镐(滈)、潏、灞、浐,当悉合沣川入渭,是以得成其大。”这就是说大禹治理八水之时,沣河西岸的涝河与沣河东岸的滈河、潏河、灞河、浐河、都是汇入沣河后流入渭河的。渭南八川,唯沣为大,正是来源此意。《陕西地理沿革》记载:,现代考古发现,在沣河客省庄沿岸“不到14里长的区域内,有新石器时期村落遗址38处,比现在的村庄还要稠密”。《渭水》篇:“惟是关中诸水自周而后,历代建都凿引,诸川多失禹绩之旧。”由此可见,自周朝以后,大禹治理八水时的河道才开始有了变化。
【周至县古骆国】
写到此处,有朋友会问,大禹为何要治理八水?《连山易》记载:“鲧封于崇。鲧,禹父”。意思就是说:大禹的父亲叫“鲧”,封地在崇国。 《正义》引皇甫谧 说:“虞、夏、商、周皆有崇国,崇国盖在丰、镐之间。”意思就是说今西安沣河两岸的丰镐之间就是大禹父亲“鲧”的封国。
《路史·各国记》:“骆,鲧父之国,京兆宜寿县有骆谷,故盩厔(周至)地”。意思就是说:“鲧”的父亲封国叫“骆国”,在今天周至县骆谷。清乾隆五十年《周至县志》载:“骆谷,盖古骆国也”。《广两曲志》:“五帝时,鲧父骆明封干骆,为骆国。”说的就是大禹的爷爷,也就是“鲧”的父亲叫骆明,封国在周至县的骆峪,称“骆国”。
【鄠邑区三过村】
《史记》记载:“鲧仕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舜摄位,杀鲧于羽山,而举其子禹以代。禹痛父罔功,克自勤励,八年间三过其门而不入”今西安市鄠邑区(户县)涝店镇余姚村古名“禹王村”,传说就是大禹的故里。余姚村旁边的三过村相传就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地方。清康熙《户县志》、《关中胜迹图》、清乾隆《户县新志》、民国《重修户县志》均记载三过村为“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之地。这就可以理解,大禹为何要治理关中八水了。因为这都是自己家门口的事。
【西周丰镐二京】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说的是周文王伐灭沣河西岸的崇国以后,将都邑迁到此地,名曰“丰京”,后周武王在沣河东岸另修新都名曰“镐京”。《长安志》:“周武王克商,都丰、镐,为王畿。”说的就是此事。
【丰镐遗址】
《老子》说:“沣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尘垢,金铁在中,形見于外。”说的是沣河的水好。东方朔曰:“丰镐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说的是丰镐之地肥沃,有“土膏”之称。所以唐代杜佑说:雍州之地,厥田上上。鄠(户县)杜(长安)之间,号称陆海。
《陕西通志》记载:“沣河流域,灌渠众多,水利便捷,沣河渠在县西南四十里,一名贺兰渠,东北流注交水。另有一条自鄠县(户县)流入,北合滮池,俗名张王渠(张旺渠)。昆明故渠 :在县西南,渠上承昆明池东口,亦曰女观陂。又东合沈水,亦曰漕渠。高桥渠 :一名韩家庄渠,在县西四十里。引丰河水,经流马池头、槽房里、东西马房,至咸阳梁家庄入渭。沣水又北流一里许为阎家古渠(严家渠),经流习家村、张家庄、马家村,又自北而东,仍入沣河。”
由此可见,今户县长安结合部沣河两岸的丰京镐京故地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风水宝地。“ 京”字最早的记载,见于西周青铜器的铭文。自清末以来,学者对京的考释,基本分两种,吴大澂《说文古籀补释 》说“京”,特指沣河东岸的“镐京”。但郭沫若《金文丛考臣辰盉铭考释》和黄盛璋《周都丰镐与金文中的 京》中,根据青铜器铭文对“ 京”的记载,综合“京”,距宗周很近﹔有辟雍大池,周王常来此举行渔猎等特点,认为铭文中最早的“京”所指的就是“丰京”。
【西周丰京】
沣河古称“丰水”,一直有个问题将我困惑,那就是“丰京”是因旁边有条“丰水”而得名“丰京”,还是“丰水”因旁边有一座“丰京”而得名“丰水”? “沣”,原作“酆”,又作“丰”。先有丰水这条“河”,后又丰京这座“城“,这是无需质疑。个人判断,先有丰水之名,后又丰京之称谓,其沿袭之过程应该为:丰--丰水--丰国--丰邑--丰京。
古时,沣河两岸此地土地肥沃,五谷丰登,所以先民将此地称之为“丰”。旁边的灌溉河流也称之为“丰水”。后来此地有了一个封国,便以“丰”命名,得名“丰国”。夏商方国联盟,传说商汤时有方国3000个,西周始有分封。而这个“丰国”便出现在殷商时期,当时以“丰”为国名的方国部族共有3个,一为姜姓丰国,靠近齐国,基本在今天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其二为戎族丰国,位于今陕西南部的商州山阳县。其三为姬姓丰国,位于今西安西郊沣河西岸。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载:“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普遍的理解就是,周文明受命讨伐沣河西岸崇国的首领崇侯虎,灭掉崇国以后,将都称迁到了崇国的都称丰邑。实际上,丰邑并非崇国的都称,《诗经·大雅·皇矣》记载:崇国的都称叫“崇城”。实际上,在崇国的旁边还有一个小小的方国这就是“丰国”,也就是前文说的“姬姓丰国”,这国家与周文王的周国同根同源,崇国欺辱丰国,丰国向文王的周国求救,周文王讨伐崇国,将其消灭后,在原丰国之城建立了丰京。
10. 东方朔简介 历史
汉武帝弄臣
东方朔出生于文帝朝,喜好儒学,熟读诸子百家之书。汉武帝即位初年,即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史记》中这样记载:“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也就是说,东方朔给汉武帝的上书,竟然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才扛得起,汉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
东方朔这封求职信的原文是这样的:
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陈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东方朔
这份篇幅之长可谓空前绝后的自我推荐书,翻译过来大概意思就是:
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抚养长大成人。我十三岁才读书,勤学刻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已够用了。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诗》、《书》,读了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学孙吴兵法和战阵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二十二万字,总共四十四万字。我钦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贲,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就是这样文武兼备、才貌双全的人,够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
这份求职自荐信必须满分,东方朔将“自身学历见识、自我修养品德、身体素质”都说的非常到位,比如,“文,已诵四十四万言”;“武,兵法布阵了然于胸”,可谓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绝对是文武双全,有经邦济世之大才;不仅如此,相貌堂堂,信诺守言,果敢勇猛…………
东方朔的这番个人简介,《史记》评之为“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但汉武帝还是被东方朔深深吸引,视之为奇才。这次人才“海选”活动,汉武帝大浪淘沙地淘到两大宝贝:一个是董仲舒,另一个是东方朔。不过,汉武帝虽然很喜欢东方朔,但对他的使用还是很有分寸的,毕竟这只是“高自称誉”的小打小闹,没有提出像样的治国之道。比起董仲舒,东方朔当然不在同一个重量级上。汉武帝对董仲舒是连发三策,而对东方朔只给了一个待诏“公车”署(就是在“公车署”这个衙门里等待皇上的诏令,实际上就是一个下级顾问)的待遇。比起同年级的董仲舒,东方朔地位低,待遇差,平常也难得一见汉武帝。也就是说,尽管东方朔的上书内容有点“自恋”,但汉武帝还是基本认可了他,就让他按时领点基本生活费,定点等着召见。
东方朔颇有文学才华,代表作是赋体散文《答客难》。这是一篇自嘲之作,东方朔在《答客难》中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其实东方朔表面上看起来不着调,事实上他跟其他文士一样怀有济世安邦之志,也想辅佐明君治国平天下,“大隐隐于朝”是东方朔的明哲保身之际,武帝朝的官不好当,滑稽搞笑是他的生存智慧。
可惜的是奈何武帝把他定位为弄臣,让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士无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