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神眼玉雕师(玉雕眼睛)

1. 玉雕眼睛

1. 打孔针(直径0.5-2.0mm的A针):用于玉石打孔、细微部位修整。

2.尖针(D针)、枣核(J针):尖针主要用来拉格子(线条)、扩孔、修整转角;枣核用来修整曲面及细部

2. 钉铊(H针):钉铊的功能较多,可“钩”(用边缘刻线条)、“掖”(使用圆盘边缘作磨削)、“顶”(使用圆盘平面作磨削),细砂的钉铊可以用于清底(清除粗磨留下的磨痕)。

3. 钩铊(K针):其作用是钩线、钩面纹、钩毛发等。

4. 喇叭(C针):用来做前低后高的斜面

5. 球铊(F针):用于凹雕或U形面处理,也可用于打孔。

6. 扎铊(头部较大较长的圆柱、轮子、喇叭、圆头锥棒、枣核等):扎铊的种类很多。其主要功能是粗磨,用于去除多余的石皮石肉和不同部位的造型。

7. 吸眼针(T针):即头部为管状或碗形的凹形针,用于作眼睛和作圆圈

2. 玉雕眼睛不雕眼珠好吗

殷商玉器中玉人眼睛有四种特征:

一、"臣"字眼。基本形状与玉雕人物相同。 18殷商 臣字眼型【黑白】

二、矩形眼。妇好墓出土的一件龙形玦,眼睛用四条短双阴线,组合成一只长方形的龙眼,这种眼型是从

三、双阴线圆眼。用纯粹的双阴线雕成的圆眼。妇好墓出土有一件黄玉兔,眼睛就是这种雕法。

四、管钻眼。用薄壁管钻钻出的眼,特点是比较规范。

3. 玉雕眼睛的技巧

金蟾玉雕浮雕的方法:画出金蟾的大形,这个大家可以灵活一些,不需要生搬硬套金蟾的一些特点要说一下:大嘴扁扁中间翘,鼻翼宽宽鼻梁短,眼睛眯眯如半月,额头鼓鼓七星照,身上疙瘩分大小,分部自然要股高,皮肤纹理莫烦恼,圆刀立起密旋转,脚有三只是金蟾,莫忘金钱腹中抱。

4. 玉雕眼睛的雕刻办法

中国玉雕讲究工必有意,意必吉祥。主题纹饰,雕刻题材,往往都代表美好的祝福。玉器雕刻眼睛,相对来说属于偏门的题材,不太常见。它的寓意是:明见万里。眼睛是人探索世界,未来,前方必不可少的工具,看见,见识都来自眼睛,所谓明见万里是祝福佩戴者:有深远,睿智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善于把握机会,规避风险,心想事成,遇难成祥。

5. 玉雕眼睛打穿了怎么办

单面钻孔,此类玉孔也称为“马蹄孔”,其特点是从玉器的侧面钻孔,且孔径越钻越小,所以整体为一端大、一端小的形状特征。

双面钻孔,指的是分别从玉器的两侧进行钻孔,正好都打穿到器物的中间位置,最后的孔洞呈阶梯状,即外型为两端大、中间小。

管钻孔,这种孔洞在古代玉器中也是十分常见的一种,它是上线均匀一致的,且孔子呈螺旋纹状。随着玉雕行业的不断发展,工艺技术的逐渐提高,古玉器最初从素面演变为带有繁复花纹装饰,从而使得玉器更具欣赏的美感。

6. 玉雕眼睛的寓意和象征

水滴眼玉雕是一种古代中国传统的玉雕工艺,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考证,最早的水滴眼玉雕是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区制作的,而后逐渐传播到其他各地。

在中国古代,玉素有“玉为贵,贵为玉”的说法,被视为美德、品格和地位的象征。水滴眼玉雕则是一种将玉雕成水滴形状,再在其上雕刻各种图案的工艺。这种工艺需要高超的玉雕技术和精湛的艺术造诣,因此,水滴眼玉雕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被视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水滴眼玉雕在中国历史上曾经非常流行,尤其是在唐代和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巅峰。在这些时期,许多玉匠都致力于水滴眼玉雕的制作,创造出了无数精美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艺术品,又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至今,水滴眼玉雕仍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珍品之一,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7. 玉雕眼睛三角形

磬 qìng 【名】 (象形。

甲骨文字形。

手又持小槌像击磬的形象。

本义:古代乐器。

用石或玉雕成。

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 同本义〖chimestone;musicalstone〗 磬,乐石也。

——《说文》 小华之山多磬石。

——《山海经·西山经》 泗滨浮磬。

——《书·禹贡》 笙磬同音。

——《诗·小雅·鼓钟》 依我磬声。

——《诗·商颂·那》 语寡人以忧者击磬。

——《淮南子·泛论》 钟磬置于水中。

——宋·苏轼《石钟山记》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西门豹治邺》 又如:磬人(负责治磬的官员);磬工(负责制磬的官员);磬色(玉磬的光彩);磬师(古乐官名);磬管(两种古乐器名) 适宜制磬的美石〖finestone〗。

如:磬石(适宜制磬的美石);磬错(磨磬用的石头) 磬 qìng 【动】 弯腰。

表示谦恭〖bow〗 簪笔磬折。

——《史记·滑稽列传》 又如:磬折(弯腰;卑躬屈膝);磬沼(形容曲折的池) 假借为“骋”。

纵马奔驰〖gallop〗 抑磬控忌,抑纵送忌。

——《诗·郑风·大叔于田》 磬 qìng 【形】 通“罄”。

空,尽〖empty〗 金积折廉,璧袭无理,磬龟无腹,蓍策日施。

——《淮南子·览冥》 汉语拼音:qing 汉字笔划:16 书写笔顺:横竖横折竖横撇撇折折拉横撇竖折横 偏旁部首:石 部首笔划:5 五笔输入:fnmd(86版) fnwd(98版) 汉字解释: 磬qìng 〈名〉 (1) (象形。

甲骨文字形。

手又持小槌像击磬的形象。

本义:古代乐器。

用石或玉雕成。

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 (2) 同本义 [chime stone;musical stone] 磬,乐石也。

――《说文》小华之山多磬石。

――《山海经·西山经》泗滨浮磬。

――《书·禹贡》笙磬同音。

――《诗·小雅·鼓钟》依我磬声。

――《诗·商颂·那》语寡人以忧者击磬。

――《淮南子·泛论》钟磬置于水中。

――宋·苏轼《石钟山记》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西门豹治邺》 (3) 又如:磬人(负责治磬的官员);磬工(负责制磬的官员);磬色(玉磬的光彩);磬师(古乐官名);磬管(两种古乐器名) (4) 适宜制磬的美石 [fine stone]。

如:磬石(适宜制磬的美石);磬错(磨磬用的石头) 磬 qìng 〈动〉 (1) 弯腰。

表示谦恭 [bow] 簪笔磬折。

――《史记·滑稽列传》 (2) 又如:磬折(弯腰;卑躬屈膝);磬沼(形容曲折的池) (3) 假借为“骋”。

纵马奔驰 [gallop] 抑磬控忌,抑纵送忌。

――《诗·郑风·大叔于田》磬 qìng 〈形〉通“罄”。

空,尽 [empty] 金积折廉,璧袭无理,磬龟无腹,蓍策日施 。

――《淮南子·览冥》磬 qìng ㄑㄧㄥˋ (1) 古代打击兵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2) 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3) 缢杀:“公族其有死罪,则~于甸人”。

(4) 古同“罄”,空,尽。

郑码:BXQG,U:78EC,GBK:EDE0 笔画数:16,部首:石,笔顺编号:1215213355413251 是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

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

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

击奏体鸣乐器。

中国古代的石质打击乐器,为“八音”中的“石”音。

磬,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

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

磬的历史悠久,据先秦文献《尚书·益稷》记载:“戛击鸣球”,“击石拊石”。

这“鸣球”与“拊石”,即是磬在远古时期的称呼。

磬的名称,见于《世本·作篇》,传说为尧、舜时人无句所作。

或传:“磬,叔所造。

”可见,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尧或舜做部落联盟酋长时,磬已在使用。

《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尧命夔击磬“以象上帝”、“以致舞百兽”,描绘出一幅古老的原始社会的乐舞生活场景。

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长60厘米,上部有 一穿孔,击之声音悦耳。

经测定,此磬距今约4000年,属于夏代的遗存,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磬的实物。

商代时磬已广泛流传,制作精美,为王室宫廷乐队所用。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磬作“□”形,左半部像以绳悬石,右半部像一人以手执槌作击状。

1950年春,在河南安阳市武官村大墓出土一件虎纹大石磬,用一块白而青的大石琢成,长84厘米,高42厘米,厚2.5厘米。

正面以刚劲而柔和的阳纹线条,雕刻出一只虎形纹饰,瞠目踞伏,作张口欲吞状,形象刚猛壮美。

其音色悠扬清越,近于铜声,发略高于升C1音。

单个的大石磬,称特磬;多枚音高不同的磬,称编磬。

1935年安阳市侯家庄西北岗商代大墓出土的3枚刻有铭文的石编磬,经测定,其发音分别为:永启↑降b2,永余c3,夭余↑降e3,可演奏简单的曲调。

《诗经·商颂》中,有“□鼓渊渊,□□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的记载,商石磬大多呈上弧下直的不等边三角形。

西周至战国时期,磬的形状上为倨句形,下为微弧形;汉代以后上下均为倨句形。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战国初年的一套石编磬,共32枚(大部已压碎、粉化,完好的共9枚),原分上下两层,依次悬挂于精美的兽座龙首铜架上。

这4组32枚石磬上,都刻有关于乐律的铭文及磬的音名,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及编磬的珍贵资料。

磬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它造型古朴,制作精美。

謦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磬曾被称为"石"和"鸣球"。

当时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后敲击着石头,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

这种敲击的石头就被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打击乐器謦。

謦最早主要用在先民的乐舞活动中,后来 它和编钟一样,用于历代上层统治者配合征战和祭祀等各种活动的雅乐中。

8. 玉雕眼睛断代

动物的眼睛多为“小眼”。其琢法有两种:一为空心薄壁小管钻钻成的阴刻细纹环形眼。另一为小尖钻凿成的圆坑凹点眼。

元代玉器造型除了保留宋金遗风,装饰玉器和配饰玉器居多,也发展有个别大器形玉器。蒙古族作为统治者,由于长期受到草原文化熏陶,个性比较粗犷,玉器风格虽然保留宋金痕迹,但是宋代的精雕细琢,已经被整体粗犷风格所取代,成为元代独有的风格体系。

元代的动物类玉雕,极富动感,一般形体比较细长,但是外在形象多数都异常凶猛,威武雄浑。在出土的玉虎类玉器可以表现明显。

9. 玉雕眼睛图片大全

宋代玉瑞兽眼睛特点是凹点眼、弓形眼、三刀形眼和外凸远眺眼。

宋代玉雕动物题材中大凡与写实动物不能划等号的,在是与非之间的动物,皆称之为“兽”或“瑞兽”。宋代瑞兽玉雕中以瘦弱的身躯、外凸的双眼、凹点眼、弓形眼、三刀形眼为主要特征,自信而又带哀愁的神态,更加体现出宋代动物雕刻的重要细部特征,同时也符合宋代社会的艺术审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