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玉雕兽纹图案(玉雕兽纹图案大全图片)

1. 玉雕兽纹图案大全图片

您好!出土的汉代玉器数量和种类较多的是一些汉代诸侯王及其亲属的墓葬,如广东广州南越王墓(见西汉南越王墓玉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河北定县中山怀王刘修墓、简王刘焉墓、穆王刘畅墓、北京市大葆台广阳王夫妇墓、江苏省徐州楚王墓、河南省商丘梁王墓等。此外,还有一些汉代窖藏也出过精美的玉器。

汉代的玉器种类很多,按社会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日用品、装饰品、艺术品、辟邪用玉、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

日用器传世的有奁、洗、卮、灯、耳杯等,但真伪难以鉴定。出土的器类有高足杯、角形杯、带托高足杯、盒、枕、带钩、印章等。角形杯、带托高足玉杯和玉盒为西汉南越王墓所出。带托高足玉杯由高足玉杯、杯托和承盘 3部分组成,杯身饰谷纹、花瓣纹等,杯托中的玉垫为透雕 6瓣形,这是已发现的构造最为精致、复杂的玉杯。玉盒为圆形,饰浅浮雕和线刻花纹,盒盖上有桥纽活环。汉代玉枕有用长方形玉版镶拼而成的,也有用整块玉料雕成的。东汉中山王刘焉墓所出的玉枕,用整块青玉雕成,枕面及两侧浅刻阴线变形云纹,重达13.8千克。玉带钩出土不少,工艺水平较高的有南越王墓出土的龙虎并体带钩和龙虎合体带钩。前者透雕,钩首为虎头,钩末为龙首,龙虎双体并列,龙首、虎爪共托一环;后者作龙虎合体形,通体由 7截玉料雕琢而成,以铁条贯穿成形。

装饰品可分为人身上的玉饰和器物上的玉饰两大类。人身上的玉饰主要是佩玉,计有璜、环、琥、珑和玉舞人等,还有商周以来用于解结的觿和射箭时钩弦用的,到汉代也演变为装饰用的佩玉。玉环的纹饰优美多样,在佩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南越王墓和西汉曹墓出土的透雕龙凤纹玉环,线条流畅,纹样优美,工艺水平很高。玉舞人多数为玉片刻成,以阴线刻划细部,也有个别是圆雕的。此外,束发用的玉笄,有的透雕凤鸟卷云纹,也属随身的装饰品。装饰在器物上的玉饰,以玉剑饰最为重要。汉代的“玉具剑”,剑首、剑格以及剑鞘上的剑璏和剑珌皆用玉料制成。配套的“玉具剑”,四种玉饰的雕刻技法和纹饰题材往往是一致的。高浮雕的螭虎纹,是玉剑饰中常见的纹饰之一。此外,铜枕、铜杯、铜卮、铜铺首以及铜瑟枘等,也有镶嵌线刻或浮雕玉饰的。

艺术品汉代圆雕的工艺美术品数量虽不多,但表现了汉代玉器造型艺术的高度水平。汉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玉鹰、玉熊、玉辟邪和玉奔马,是一批难得的艺术珍品。其中玉奔马用白玉雕成,作奔腾前进状,马上的羽人双手扶着马颈,全器雕琢精巧,造型生动逼真。还有一些小型的动物玉雕,有的有小孔,可能作为佩玉用。徐州东汉墓出土的一件小玉饰,雕琢成大鸽喂小鸽的形象,十分生动可爱。另外,河北省定县东汉墓所在的一件小玉屏,由 4块玉片组成,透雕东王公、西王母以及人物、鸟兽等纹饰,也应是陈设用的工艺品。

辟邪用玉汉代用于辟邪的玉制品有刚卯,除见于着录的传世品外,发掘出土的刚卯为数不多。安徽省亳县凤凰台东汉墓出土两件玉刚卯,所刻文辞和文献记载基本相同。另在上海浦东明墓中曾出土玉刚卯 3件,其中 1件铭文笔划字形和亳县刚卯相似,有人认为是汉代遗物,另两件则是后世仿制的。满城汉墓所出的 1件玉人,作王公凭几而坐状,底部阴刻铭文“维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10个字。从铭文内容考察,这件玉雕像也应是厌胜辟邪之物。还有上述圆雕的玉辟邪和一些用于佩带的动物形玉雕,可能也属这类玉器。

礼仪用玉汉代用于礼仪的玉器,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考察,和先秦时期有所不同。《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载用于“礼天地四方”的璧、琮、圭、璋、琥、璜(所谓“六器”),都属礼仪用玉。但到汉代只有璧和圭仍然作为礼仪上使用的玉器。玉璧在汉墓中出土很多,玉圭则从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汉代玉璧的花纹,除了传统的蒲纹和谷纹外,还流行着在蒲纹或谷纹的外面加饰一周兽纹或鸟纹。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璧,在谷纹的内外各有一周线刻兽纹带,直径达33.4厘米,在汉代玉璧中是罕见的。此外,还有一些玉璧,在周缘之外另加一组或几组透雕动物纹,如满城汉墓出土的 1件谷纹璧,外缘有透雕双龙卷云纹附饰,纹样优美生动,是汉代玉璧中的珍品。东汉时期的这类玉璧,有的在透雕动物纹附饰中还出现“长乐”、“宜子孙”等透雕字样。这种外缘附加透雕纹饰的玉璧,除作为礼仪用玉外,还能起着装饰的作用,其中镂刻吉祥语的小型玉璧,还可能用作佩玉。这说明汉代玉璧,在造型、纹饰和功用等方面较先秦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六器”中的琥和璜,汉代虽然还存在,但已是作为装饰用的佩玉了。璋和琮,在汉代可能已不再制造和使用。汉墓中偶然出土的玉琮,也已是利用旧玉改制成具有其他用途的玉器了,如满城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琮,已被改作九窍塞之一的生殖器罩盒。江苏省涟水汉墓所出的玉琮,上有鎏金的银盖,下有由 4只展翅银鹰托着的鎏金银底座,也已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了。

参考和查阅了一些资料,希望有所帮助!

2. 玉雕兽纹图案大全图片欣赏

满饰蟠虺(huǐ)[1]纹的“S”形玉龙的造型是此时龙纹的一大特点,玉龙躯体上所饰蟠虺纹缠绕曲折,变化无穷,鸟纹、兽纹、鸟兽纹、变形云纹等纹饰大量运用到器物上,现得繁密复杂,给人以眼花缭乱之感。1988年山系太原市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剑珌(bì)[2],整器采用立体雕、透雕、阴刻浅雕、减地斜坡等技法,把玉龙、玉蛇等动物雕刻得生动活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玉龙、玉蛇等动物的躯体上,装饰有云纹、“S”形纹、“二”字纹、蟠虺纹等装饰,此器构图极其考究,雕琢工艺精湛。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装饰艺术史上,龙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被广泛地运用在陶瓷、铜器、绘画、服饰、建筑、竹木牙角等个各方面。在历代玉器上,龙纹被玉工们雕成各种形式,形成了一工人独特的发展系统。此次上海博物馆之行,有幸观赏到了自红山、良渚,到明、清的300余件精美的玉器。本文拟对春秋战国时期龙及装饰有龙纹的玉器的梳理,对春秋战国玉器龙及龙纹的形成及其鉴别做一探讨。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动乱、变革时代,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逐渐繁荣,市场交易活跃,在这种条件下,玉工们创造出了许多新颖的作品。立体雕、透雕激发的普及,为以后玉雕工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在选料、造型设计、图案布局等方面均超过了前代的水平。

春秋玉器是西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如河南光 山县黄君孟夫妇墓的玉虎,其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无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交错,左右呼应。这种独特的双阴线工艺及"形中有形"的装饰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中极为流行。

战国中晚期,玉器工艺经过不断地发展,越发呈现出一派辉煌的景象。此时玉料选择更加严格,洁白温润的和田玉比供较前增多。治玉工艺更加成熟,而且由于普近采用了金属类工具,所以战国玉器较之早期造型规矩整洁,器物边角犀利见锋,纹饰线条干净利落,决无拖泥带水之处。无论是浅浮雕、透雕,还是阴线刻划,均琢制得精益求精。特别是那张口挺胸、大幅度地扭动躯体的龙凤造型,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刚健遭劲、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力度。如我们常见的镂空龙形佩、出廓玉壁和各式玉佩等,那细润的质地、新颖的造型设计、滴水不漏细致入微的雕工以及巧妙灵透的镂空、充满活力的线条和通体生辉的光泽,无不让人拍手叫绝,叹为观止。可以说战国玉器工艺的精细程度,在中国玉器史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转折期,玉器纹样也在这一时期发生里很大的变化。龙角也由商代粗短的蘑菇形,发展为曲层和分枝。出现了龙蛇、龙凤、龙虎以及动物纹与谷纹的组合,空间结构变化为多样。龙纹在战国时期几乎遍及每一种类的玉器。在历史演进中,龙纹或龙的造型由简至丰,有机综合了多种动物形象并渐趋完善,因此获得了十分广阔的形象表现空间,或升腾,或奔驰,或盘踞,或入涧,无一不可。古往今来,龙纹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器物上面,成为装饰纹样中极富生命力的题材,它经久不衰,富有强烈的民族精神感染力。

3. 玉雕兽面设计图

红山文化玉勾云形佩,当属目前古玉中最早见到的勾云纹。红山文化玉勾云形佩器体大多为扁平的长方形,中心镂空有一左旋弯勾。此种云纹在商代的玉器上演变为云雷纹。云雷纹也称方形云纹,这是一种变形的云纹,在云纹拐角处呈方圆角,像古文字“雷”的象形字。云雷纹的出现极有可能是受玉雕工具的局限而产生的,当时的砣具尚无法完成玉器上小型圆样的琢刻,所以被迫选择了方折样线条的表现形式。

云纹在两周玉器上,属于最常见的装饰性组合纹样。初时的云纹,还颇具古朴写实的风格。这在西周早期藤侯墓出土的玉佩、玉璜上表现较为突出,其上施用的云纹成缕成朵,十分形象。两周中期,古玉上的云纹就出现了变体,云形开始从静态转变成为动态的卷云纹。由疏稀的个体,发展成为繁密的细云纹,并且常常组合成一个个侧面的兽面纹排列。春秋以后,原始态的云纹除保持了原有纹样,又派生出勾连云纹、变形云纹和云头纹。这些派生出的云纹,常以粗细线的琢刻方法,同时出现在一组云纹装饰上,使图案变得更为复杂与美观,更富有立体感。

自西周延至战国晚期,各种云纹基本都是以半写实半抽象的形式表现寓意,变化不太大,且一直盛行不衰。不过自东周以来,一些形似蝌蚪纹又似卷云纹的纹样大量出现,如山西春秋晋墓出土的几件玉器,云纹形体一丝一缕互不相牵,形态生动自然。而战国之际的云雷纹和勾云雷纹、云涡纹,其形体与云纹、卷云纹基本一样,有的直接可视为云纹的变体,与商代时期的大不一样。战国中晚期,一些勾云纹以一种细如毫发的阴线,俗称“游丝毛雕”来琢刻云纹,碾琢变化多端、纵横交错。

云气纹是一种连弧状或波状的组合图案,呈凸凹状,似云水流动,或呈云团分布状。汉代玉器的云气纹图案,延承战国时期兴起的各种变体云纹,将战国中晚期出现的“游丝描”琢刻技法,表现得更为刚劲有力。这种装饰效果使平面图案增加了不少立体感。这是汉代玉器在云气纹技法上的一大贡献,对后世玉器的纹样装饰效果,有着不小的影响。

晋代的云气纹在汉代云气纹装饰上又有所创新,它将阴线的“游丝描”用浅浮雕的技法表现出来,并且出现了一种由长细线接连的十字形云纹。十字形云纹形状多为一个柄状图案的端部,向前及两侧再伸出三个云头,两侧伸出的云纹,常于细长阴线刻划火焰纹,成组出现,又以弧线相连。它于元、明时期的三叠式云纹,无论从纹样还是琢刻技法上,都有所不同。

唐代玉上常出现飞天的形象,飞天一般体态丰满,上体袒裸,下身着紧贴于腿股的长裙,身下还有几朵细而长的透雕云纹或卷草纹。与花卉纹同时流行的还有如意云纹,常饰在玉人的身体、花鸟图案旁。云纹在唐代几乎全变成了卷云纹,与动物的尾部一样分叉,而动物纹局部中间的一条分叉拖得较长,称之为云尾。宋辽代玉飞天戴小冠,胸托蜗回状祥云或多枝云纹,一个云头连—个云头,在云头的边缘有的有锯齿状纹,很少再见到唐代那种有花蕊的云头纹。而元代蟠螭纹在飞天的肘及臀部有饰单体的螺旋形云纹。此依稀还可以窥视到远古时期的云纹寓意,仍遗留有原始装饰作用。

4. 玉雕兽的寓意是什么

印章上面的动物形象叫瑞兽,常见的印章上的动物有:龙、麒麟、狮子、貔貅等祥兽,所代表无非两种意思,一是带来祥瑞,二是驱走邪恶。

玉雕作品中雕刻瑞兽,其意是能镇宅旺宅、使鬼神降优、合境安宁、五谷丰收。我们搭配在不同的作品及场景中时,能发挥出不同的寓意,在印章上方刻画瑞兽的形象,刚好取意“合境安宁”,让我们在绘画、书写的时候能够抛开一切杂念,心静安宁,创作出最佳的作品,供藏友赏识。

5. 玉雕兽面手稿绘图

首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良渚时期玉器都是用什么雕刻的?

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下良渚时期器物的特征及主要纹饰特征。良渚时期玉器主要器物以玉璧、玉琮最多,其中以玉琮最多。其主要装饰纹饰有神人兽面纹(良渚神徽),小型器物上又以旋纹最多。

这些纹饰今人称之为“游丝毛雕”,其细部体征可称得上是鬼斧神工,阴线雕刻的细若游丝,1mm之间最多的有四五条阴线,这种雕刻技法用现代的电动工具都替代不了,可想而知良渚的先民们做这些艺术品应该是十分困难的。

在良渚遗址后期的考古历程中,曾经出土过一些未完成的玉器遗存及工具,后经论证应该是远古先民们的制玉工具。良渚文化时期大型制玉作坊遗址群出土的玉料和玉器主要系蛇纹石,上面带有片切割或线切割的加工痕迹,此外,考古工作发现的砺石、磨石、燧石、玉髓等硬度不等的制玉工具,为研究当时的制玉工艺和玉矿来源提供了重要依据。然后再回答你第二个问题。

良渚文化玉器是神崇拜的载体,同时也是世俗生活的反映。不同种类、不同数量、不同体量、不同组合关系的良渚文化玉器,除了承载“事神致福”的神圣内容外,更已成为世俗社会中举足轻重的物质财富,它既是显贵者阶层攫取“祀与戎”权力的象征,也是平民阶层朴素情感与信仰的外在体现,妆点着社会各阶层的精致生活。良渚玉器丰富的器形,众多的数量,先进的工艺,精美的纹饰,复杂的功能,深远的影响以及蔚为大观的用玉情景,不唯为中国新石器时代,也为世界同时期所绝无仅有,它在中华玉文化传统中的突出地位,已不言而喻,成为疏解中国古代礼制形成以及中华五千年文明无可替代的重要实证。

谢谢!不足之处请斧正!

6. 玉雕兽纹图案大全图片高清

元代是蒙古族统治的时代,元代时期的玉雕沿着宋代开拓的世俗化,装饰化方向发展,雕技有出新之处,作品风格独特。

元代玉龙大体模仿唐代玉龙,但身躯比唐细长,婉蜒游动,显得威武而有生气;角琢雕为勾角或单岔鹿形角;张口、嘴角在眼角前,有的带火焰纹肉嗜;另外,嘴、鼻、眼占头部的三分一。

元代玉龙头型细长,发毛长长地飘浮在脑后,有的为一绺;有的分成两股,飘拂在龙头部的左右两边或上下。

此时玉龙尾多自后腿下穿过,尾尖上翘;元早期为秃尾,后期出现带五至七个光舌的火焰尾;腿部粗壮而长,关节处有细长腿毛向后飘拂;龙掌厚实,龙爪锋利以三爪为多,爪部多团成球状;小腿上有表示筋骨毕露的短小阴刻线纹,这一特征为元代龙及其它兽纹的共同之处。

另外,元代玉龙在脖颈部,大腿与身躯连接处都留有深雕的痕迹,体现了元代玉雕技艺粗犷有力的风格。

元代龙纹,矫健有力,龙纹在形体状态上,大都是小脑袋,細脖子,四足露骨有力,而且头部的绘画和描述极为简单,所附毛发亦较稀疏,散乱,有披头散发的状态。整体感觉野而不驯,具有威猛无比的神力。

元代的玉龙盘旋曲折,上下翻腾,气势磅礴,很有气派。工匠多用深雕和三层透雕相结合的手法,把龙在云中穿行,上下翻腾表现得活灵活现,给人以动感。

元代对龙的绘制有着严格的的使用明文規定,宮中龙的纹路是五爪。大臣之下龙纹只可以三爪或四爪,明清两代也延续元代的标准,五爪为龙,供皇帝天子专用,四爪为蟒,供王爷和封王的侯、爵使用。

7. 玉雕兽面图案

远古时代人们将自然界看到的动物形象,通过想像改变后以青铜作为载体以兽面作为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真实的想像”具备着“协上下”、“承天休”的保护和祯祥。这也是所有玉雕兽面的来源和所承载的美好寓意。

通过兽面这一形式来期望着一种上下和谐、受到上天赐福和保佑的美好寓意。

8. 玉雕兽纹图案大全图片及价格

璧,古玉器名。

也有用琉璃制的。

扁圆形,正中有孔。

璧分大璧、谷璧、蒲璧。

大璧径长一尺二寸,天子礼天之器。

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

礼天须用苍色,盖璧形圆,象天苍,象天之色。

谷璧子所执,饰谷纹,取养人之义。

薄璧男所执,瑑饰为蒲形,蒲为席,取安人之义。

三者统称为“拱璧”,因皆须两手拱执。

另有一种系璧,形较小,为佩于绅带之物。

玉璧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多光素无纹饰,器形比较简单。

商周时代的璧,厚薄不匀,形制也不规整,内外大多不够圆。

春秋战国时,璧则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

汉继承前代风格,雕工比较精细。

汉以后至宋、元时,玉雕不多见。

明、清时又兴盛,出现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见精细的浮雕和螺旋状纹饰。

玉璧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礼器,不同时代和不同情况下,也有起信物和装饰物作用的。

汉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来穿线做佩饰或挂在墙上做装饰用。

璧在汉墓中发现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椁之间,甚至还镶嵌在棺的表面作装饰用。

玉璧用途很复杂。

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标志;三作佩系;四做砝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9. 玉雕兽面纹图片

玉虎是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物之一,类似器物在罗家柏岭、六合、肖家屋脊、枣林岗均有出土。从外观特征看,石家河文化玉虎分抽象和具象型两种。石家河文化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该文化出现了如石家河遗址群,石家河古城等。

曾经出土的一只玉虎是茹家庄伯墓出土玉虎,另一只是虢国墓地出土玉虎。这代表它是西周到战国时贵族才带的。另一种说法是虎符,有两块玉组成,拼起来是一只完整的老虎,作为兵符使用。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所以不是可以做成玉器佩戴的。

好像没有玉豹子会作为佩戴的……都是装饰物用来摆放而已。

动物形纹饰有神兽和写实动物两种,最常见的是兽面纹和螭虎纹。

兽面纹又称饕餮纹,用阴刻或浮雕手法琢出狰狞凶猛的兽首,常装饰于各种小型玉饰、玉璧、玉剑饰之一的玉彘及玉铺首上。兽面纹出现在玉器上最早是春秋时期,战国至汉代很盛行。兽面纹玉器,后世仿造非常多,但都未把握住细部特征。辨认春秋至汉代的兽面纹,关键在于眉毛与鼻的刻线是粗连的,眼睛一般为菱形,抓住了这个特征,一般很容易识别出仿制品。

螭是龙的一种,因形状似虎而称为螭虎。螭虎纹是战国至汉代常见纹饰,常以高浮雕或透雕琢出,作盘曲蜿蜒或攀援匍伏装,装饰玉璧、剑饰和玉印等器物。古人将螭餐作为天空游弋的神兽,因此在塑造螭虎形象时,往往衬流云纹。

写实动物形纹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很少见,主要是沿用商、西周时期动物玉雕的造型。目前见到的动物形纹饰有两种:一种是虎皮纹,装饰在虎形玉佩上;另一种是蝉纹,装饰在玉管上。这两种纹饰都仅见于春秋时期,迄今还尚未发现战国时期的动物形纹饰。

头部最常见的玉饰是玉玦,诀是耳饰,悬夹在两耳上,常成对出土于人头骨两侧。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样式有两种:一种是沿用新石器时代的样式,作扁平体形,大多数没有纹饰,也有的雕琢龙纹、卷云纹、勾连纹或缺口部作又龙首。

10. 玉雕兽头图片大全

我今天参观了博物馆,我很开心能和小朋友一起,还有很有玩的,和动物。

首先是恐龙,有恐龙的骨头,讲解老师说那是很多年以后留下来的,真的非常的大,恐龙有食肉和食草的,有锋利牙齿的恐龙就是吃肉的,有比较整齐牙齿的就是食草的。我看见了那么大的恐龙竟然是食草的。我觉得很有意思。

我还参观了科技馆,那里有光电,还有勇敢者走的玻璃桥,我很害怕,但是我坚持了。我很勇敢。我还向同学借阅了书。

参观博物馆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一起去桥西博物馆,分别参观了刀剪剑博物馆和伞博物馆。首先我们来到了刀剪剑博物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刀、剑、剪刀,了解了每个不同朝代的刀剑剪的变化,里面有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刀。

参观完刀剪剑博物馆,我们又来到了伞博物馆,看到了各式各样的伞,太漂亮了,了解了伞制作的流程,知道了我们平时下雨用来挡雨的伞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参观完博物馆直接少年宫上英语兴趣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