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云上玉雕节(云雕工艺介绍)

1. 云雕工艺介绍

  绛州特色云雕,也称剔犀,是雕漆工艺的一种,因其图案多以回旋生动、流转自如的云纹回钩组成。

此种工艺是用两种(一般为朱、黑二色)以上的天然大漆在胎体上有规律地交替髹涂,漆层厚度累计达5毫米,再用刀加以剔刻,刀口上宽下狭,进刀深峻,棱面分明,刀口断面可见交替往复的色漆层。

2. 云雕是指

1、雕的组词:雕塑、雕刻、雕镂、雕琢、雕栏玉砌、雕虫小技、雕砌、精雕细刻、浮雕、一箭双雕、木雕、竹雕、雕饰、雕像、冰雕、玉雕。

2、雕塑,指为美化环境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

3、雕刻(carving),在雕塑中,是指把木材、石头或其他材料切割或雕刻成预期的形状皆可称之为雕刻。

3. 云雕装饰

夫子庙始建于东晋咸康三年(337年),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为孔庙,在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说。夫子庙始建于宋,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庙前的秦淮河为泮池,南岸的石砖墙为照壁,全长110米,高20米,是全国照壁之最。北岸庙前有聚星亭、思乐亭;中轴线上建有 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 、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另外庙东还有魁星阁。

前设照壁、棂星门和东西牌坊形成庙前广场,棂星门前设以半圆形水池,称为“泮池”。泮池是孔庙的特有形制,源自于周礼,而夫子庙凿秦淮河为泮池,是唯一利用天名河道作为泮池的遗例。岸北为石栏,有“天下文枢”牌坊。

夫子庙的大照壁位于秦淮河南岸,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全长110米,高10米,是中国照壁之最,有“天下第一壁”之称。与全国各地孔庙显著不同的,它以秦淮河自然河流为泮池,上有双龙戏珠图案。在风水上,照壁起着装饰和遮蔽的作用,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建制。

民国时期南京夫子庙大照壁,约1939年

在世界各地孔庙的规制中都有一座“泮池”。“泮池”的意思就是“泮宫之池”。周朝礼制中规定天子之学为“雍”,诸侯之学为“泮”,以后相沿成习。明清两代,把考中秀才称为“入泮”,“泮池”成为古代读书人的“化龙池”,只有入泮,才能算是进入了圣贤的行列。南京最大的泮池在夫子庙前。是世界孔庙中唯一一座以天然活水为泮池的孔庙。"天下文枢坊"前的水池即为泮池,以秦淮河为天然池水,向内凹进构成泮池。泮池正对的红墙即为大照壁,长110米、高10米,为全国照壁之最。泮池北有多块青石琢成的石栏,它始建于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

"天下文枢坊"

“天下文枢”出自重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南京文庙(即南京夫子庙),清初坊额上方的字为著名书法家陈澍所写。今坊额上的“天下文枢”四个大字选自颜真卿的字帖,它是步入文庙的第一道大门。天下文枢,意思是天下文化人相聚的地方,人才荟萃之地。庙前广场东西两侧立石柱,上书“文武大臣至此下马”,以示对“至圣文宣王”的崇敬之意。

作为南京夫子庙仅存的三个老古董之一的泮池石栏,为明正德九年1514年所建,是夫子庙数百年兴衰的见证。

东有奎光阁,西有聚星亭,象征文风昌盛;

聚星亭,二层六面,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数百年来几经兴毁,至清同治八年(1869),进行了最后一次整修,之后又端立了一百年,现在的亭子是1984年在原址复建的,作为夫子庙景区的向导服务亭。

“天下文枢”牌坊后面为“棂星门”,系丈余高石牌坊,六柱三门,中门刻有“棂星门”三字篆文。三门之间嵌有牡丹砖刻浮雕,柱头皆有云雕,形即华表。这是帝王出巡朝圣祀孔的通道,非一般官员百姓所能出入的。何谓棂星门?棂星即古代天文学上之“文星”,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夫子庙的棂星门与曲阜孔庙的棂星门一样,是庙的第一道大门,它虽不如曲阜孔庙四柱三门的棂星门高大威严,但却多了两面明清式的传统砖壁,显得精致华丽,并使庙殿似有或藏或露之感。

入棂星门,进大成门,“大成”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一语,意思是说孔子达到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就是说,孔子是最高的圣人。大成门两侧悬挂楹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为清朝雍正皇帝所作,楹联以极精准的语言道出了孔学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孔子的伟大功绩。

大成殿位于大成门的北面,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始建于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殿内正中悬挂一幅全国最大的孔子画像,向下有木龛,龛内主要有“大成之圣文宣王之先师”牌位,两旁配有孟轲、曾参、颜回、孔伋四亚圣汉白玉石像。用于祭祀的古乐器置于孔子像前。殿中对联:“气备四时兴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 墙上的匾额,“万世师表”为康熙手书。“与天地参”为乾隆御笔。“斯文在兹” 为光绪帝所题。“圣协时中”是道光帝题匾。“圣神天纵”乃同治帝题匾。 “生民未有”是雍正墨宝,“圣集大成”乃嘉庆笔迹,“德齐幬载”为咸丰御笔。

殿内基座上有孔子青铜像一尊,高4.18米,重2.5吨。

大成殿内四周墙壁镶嵌有《孔子圣迹图》壁画,采用玉石、鸡血冻、寿山石、翡翠及黄金珠宝、罗钿等名品饰件以浮雕镶嵌造型,每幅画高2.5米,宽1.3米,计38幅,内有人物雕像408位,所雕人像及亭台楼阁、人文故事等,栩栩如生,非常传神。表述了孔子“万世师表”的典范形象。

《孔子圣迹图》是由清代画家焦秉贞所著的一幅国画。该画为绢本设色,纵29.2厘米,横35.7厘米,现流落于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 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圣迹图》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也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最早一部连环画。

《孔子问礼图碑》、《集庆孔子庙碑》、《封至圣夫人碑》、《封四亚圣碑》。以《孔子问礼图碑》最为著名,它是南京夫子庙“镇庙之宝”之一。它刻于南朝齐永明二年(公元484年),记载了春秋末年奴隶制衰亡之际,孔子出于对周王朝礼乐制度的崇拜,抱着兴国安邦、济世访贤的愿望,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 518年),从家乡曲阜去周王城洛阳考察典章制度,寻求巩固鲁国奴隶主政权办法的经历。

民国时期树立在国民政府考试院内的《孔子问礼图》碑及问礼亭

《孔子问礼图》碑,是少有的以图案为主的石碑,由乌石刻制,长68厘米,高43厘米。石雕刻于南朝齐永明二年(484年),民国新成的《孔子问礼图》碑由碑头、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通高220厘米,全碑用苏州花岗岩制作,质硬面粗。碑身上部正中镶嵌《孔子问礼图》。此碑集南齐和民国碑刻之大成,在中华碑刻史占有重要地位,价值连城已成共识。

孔子问礼图碑,刻于南朝齐永明二年(484年)

学宫位于大成殿后街北,原有“东南第一学”门坊,包括明德堂、尊经阁、青云楼、崇圣祠等古建筑。明德堂是学宫的主体建筑,科举时代秀才每月逢朔望都到这里听训导宣讲。南京夫子庙学宫也称为“东南第一学”,始建于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至今有近一千多年的历史。南京夫子庙学宫是古代学制系统最完整的官学。“东南第一学”五个金色大字,是由清代南京本土状元—秦大士所题写。

学宫布局为二进二院式。第一进以明德堂为主体建筑,与东西两厢组成四合院;第二进以尊经阁为主体建筑,与两厢组成四合院。

明德堂是学宫的正堂,也是夫子庙地区唯一未被破坏的古建筑。 现有建筑为清同治年间重建,1986年修复。中国的学宫都称“明伦堂”,而夫子庙的学宫独称“明德堂”,据说是宋代民族英雄南宋宰相文天祥,为了表明他宁死不屈的决心,亲自手书,改“明伦堂”为“明德堂”以明效忠国家、报效民众之志气,故保留至今。 明德堂门口悬挂的楹联,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题写“论古不外才识学,博物能通天地人。”意思是说:评论古今离不开才情和学识修养,博览万物能通晓自然与社会规律。

在学宫院内,有二块学宫碑,左边是“明代学宫碑”,系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教化天下,稳固政权,激励天下士子学人,遵循儒学,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命礼部撰文,规定全国学宫、府学、县学、书院学子们的学习内容及行为准则,史称“学宫条规”。右边是“清代学宫碑”,该碑文系清代顺治皇帝为规范全国学宫、府学、县学、书院学子们的学习,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命礼部立石于全国学宫。

院内东西两厢前分别立有朱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砖碑。

明德堂现辟为雅乐宫,演奏古代宫廷雅乐,再现中国古代令人惊叹的雅乐风情,舞台正上方“金声玉振”四字匾额,为清代乾隆皇帝颁赐的。语《孟子万章》:“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1986年明德堂维修时又修复了两旁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

尊经阁在明德堂后,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高三层,18.7米,重檐丁字脊歇山顶,底层五间,二层、三层均为三间。气象非凡,是当年存放儒家典籍、教谕讲课的讲堂,现为民俗风情陈列馆。尊经阁原为上下两层各五间,清嘉庆以后曾在此设尊经书院,楼上藏书,楼下讲学。今天的尊经阁是1987年修复。

尊经阁后小高地,叫卫山,建有敬一亭,敬一亭前有一块非常著名的碑, 三段碑,又名《天发神谶碑》,东吴天玺元年刻,该碑在东晋时已折为三段,故称《三段碑》,明嘉靖中迁至尊经阁下,为中国十大古碑之一。 天下文庙皆有敬一亭始于明嘉靖时,亭内立皇帝御题的“敬一箴”,作为生员士子的座右铭。所谓“敬一”就是对孔学的敬业之意。

魁光阁,是夫子庙古建筑组群中著名的古迹之一,又名文星阁。魁星在中国民间信仰中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科举时代是士子们“夺魁”的象征,很富时望。 魁光阁建于清乾隆年间,抗战期间日军侵占南京时再次被毁,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复建。方圆数十里内外都可远望到这一秦淮名胜,成了夫子庙的标志。

“魁”字碑:一个魔鬼站在一只鳌身上,翘起一只脚,顶着一个斗字;一只手拿着一只笔。 奎星为28星宿之一,“奎主文章”,因此奎星就是天上文官之首,为主宰文运与文章兴衰之神。历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奎星”,所以在衡文选拔人才的封建社会,奎星阁总是建在文庙之旁。

江南贡院”位于学宫东侧,始建于宋乾道四年(1168年)。它是当时建康府、县学考试的场所,范围甚小。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集乡试、会试于此,考生众多,不敷应用。明成祖永乐年间在此重新兴建,贡院始具规模。

明远楼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道光年间重建。平面正方形,木结构建筑。底层四面为墙,各开有圆拱门,四檐柱从底层直通至楼顶,梁柱交织。登临四顾,整个贡院一目了然。 明远楼大门左右墙上书有“明经取士”和“为国求贤”。

明远楼就是“江南贡院”考场的管理中心:白天舞旗帜、晚上亮号灯,如旗舰一般。明远楼楼上四面开窗,值勤的可以监视考场里面一举一动,如了望哨一样。老图片展现了它“巨无霸”考场规模。它占地面积30余万平方米,足足有3个北京故宫的大小!考生号舍20644间。这么大的考场,恐怕现在也找不到、造不起。

4. 云雕石刻

五丈原位于八百里秦川西端,太白山北麓的宝鸡歧山县五丈原镇,是三国时代诸葛亮屯兵用武、劳竭命陨的古战场,胜迹累累,远近闻名。五丈原为何名为“五丈”,其说法有三;一说此原前阔后狭,最狭处仅五丈;二说秦二世西巡至此时,原头曾刮起五丈尘柱大风;三说原高五十余丈,原称五十丈原,口口相传,简成了五丈原。五丈原主要胜迹是诸葛庙(武侯祠),庙内有匾额、题词、碑记、碑刻、壁画、塑像等。

庙外有遗迹如“豁落城”、“诸葛锅”、“棋盘山”、“诸葛泉”、“诸葛田”、“盘盘道”、“魏延城”、“古葫芦峪遗址”石碑等。位置:位于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五丈原位于宝鸡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

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

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

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

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

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

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

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武侯庙现今庙门上是“五丈原诸葛亮庙”竖匾,门廊两侧是“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对联。

由山门而入进到第一座院子,东西两侧耸立着钟、鼓楼,左右对称,相互呼应。由此往里,步入宽敞典雅的献殿。献殿左右墙壁上,保留着清代的彩色壁画,分别绘着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内容,形象逼真,神采飞扬,不失为我国传统壁画中的上乘。东墙壁下,镶嵌着0.7米见方的青石4O块,上刻岳飞所书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龙飞凤舞,气势磅礴,与诸葛之文一起被称为“两绝碑”。“两绝碑”使人一进门就感受到一股凛烈之气。正殿3间,左右各有1间陪殿。正殿中间安放着诸葛孔明的泥塑彩色坐像,纶巾羽扇,仪态端庄,犹如仍在此处运筹帷幄。两边是姜维、杨仪、关兴、张苞、王平、廖化塑像。庙内有诸葛亮衣冠冢,冢旁有一落星亭,亭内有一石,青褐色,表面凹凸不平,相传是诸葛亮逝世时天上陨落的将星。五丈原东麓至今有落星湾、星落坡地名,据传此石即从彼处移来。今天的五丈原除历史遗迹外,还因建设而形成了一些新的景致,其中最为游客称道的是斜峪关水库的“亚洲第一土石高坝”。此坝高114米,人望之不禁目弦,汽车也需多次盘折才能上去。登上坝顶,俯视着脚下这片古战场和万顷碧水,你一定会惊叹这里的沧桑巨变,深感这里是一个游览的佳境。西宝公路或西宝高速公路蔡家坡站向南5公里可达公元229年四月,吴王孙权正式即位称帝。蜀汉大臣大多数认为孙权称帝是僭号,要求跟东吴断绝盟好关系。诸葛亮却认为,蜀汉眼前主要对手是魏国。他坚持和东吴保持联盟,继续准备北伐。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出兵祁山。魏国派了一个大将司马懿和张郃等一起率领人马赶往祁山。诸葛亮把一部分将士留在祁山,自己率领主力拦击司马懿。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战略。他认为诸葛亮孤军深入,带的军粮不多,所以在险要的地方筑好营垒,叫将士只守不战。魏军将领以为司马懿害怕诸葛亮,一再请战,说:“您怕蜀军像害怕老虎一样,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司马懿硬着头皮,带兵赶上去跟诸葛亮大战一场,结果被蜀军杀得一败涂地。但是蜀军由于后方的运粮官员失职,粮草供应不上,只好主动撤兵。大将张郃带兵紧紧追赶,赶到木门一带山谷地带,被诸葛亮预先布置好的伏兵用乱箭射杀了。诸葛亮几次出兵,往往因为粮食供应不上退兵。他接受这个教训,设计了两种运输工具,叫做“木牛”、“流马”(两种经过改革的小车),用它们把粮食运到斜谷口(在今陕西眉县西南)囤积起来。公元234年,诸葛亮作好充分准备,发动十万大军进行最后一次北伐。他派使者到东吴,约孙权同时发起攻势,南北策应,使魏国两面受敌。诸葛亮大军出了斜谷口,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为了作长期打算,他派一部分兵士构筑营垒,准备作战;另派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当地老百姓夹杂在一起耕种。蜀军纪律严明,百姓和兵士相处得很好。魏明帝派司马懿率领魏军渡过渭水,也筑起营垒防守,和蜀军对峙着。孙权接到诸葛亮的信,马上三路出兵进攻魏国。魏明帝也厉害,他一面亲自率领大军到南面抵挡东吴的进攻;一面通知司马懿在五丈原坚持,只守不战。诸葛亮等待东吴方面的消息,但是结果使他很失望:孙权的进攻失败了。他想跟魏军决战,但是司马懿始终稳守营垒,诸葛亮几次三番向他挑战没有用。双方在那里相持了一百多天。要使魏军出来打,只有想法子激怒司马懿。诸葛亮利用当时轻视妇女的风俗,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妇女的服饰。意思就是司马懿这样胆小怕战,还是回去做个“闺房小姐”吧。魏军将士看到主将受到嘲弄,气恼得嚷着要跟蜀军拼。司马懿知道这是诸葛亮的激将法,并不发火。他安慰将士说:“好,我向皇上上个奏章,请求准许我们跟蜀军决战一场。”过了几天,魏明帝派了一个大臣赶到魏营,传达命令,不许出战。蜀军将士听到消息,感到失望。只有诸葛亮懂得司马懿的用意,说:“司马懿上奏章请求打仗,这是做给将士们看的。要不然,大将率领军队在外,哪有千里迢迢去请战的道理。”诸葛亮料到司马懿的心理,司马懿也在探听诸葛亮的情况。有一次,诸葛亮派使者到魏营去挑战,司马懿挺有礼貌地接待使者,跟使者聊天,说:“你们丞相公事一定很忙吧。近来身体可好?胃口怎么样?”使者觉得司马懿问的都是些客套话,也就老实回答说:“丞相的确很忙,军营里大小事情都要亲自抓。他起得早,睡得很晚。只是近来胃口不好,吃得很少。”使者走了以后,司马懿就跟左右将士说:“你们看,诸葛孔明吃得少,事务又那么繁重,能支撑得长久吗?”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由于过度辛劳,终于在军营里病倒了。后主刘禅得到诸葛亮生病的消息,赶快派大臣李福到五丈原来慰问。李福跟诸葛亮谈了一些军国大事,就走了。过了几天,李福返了回来。他看到诸葛亮病势转重,哭了起来。诸葛亮睁开眼睛,对李福说:“我懂得您回来想问些什么。您所要问的人,我看就是蒋琬吧。”李福说:“丞相说的是。皇上正要我问丞相万一身子不好,由谁来继任您的工作。那末请问蒋琬之后,谁可以继任呢?”诸葛亮说:“可以由费祎(音yī)接替。”李福还想再问下去,诸葛亮闭上眼睛不回答了。没几天,这个年纪才五十四岁的丞相终于在军营里去世。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嘱咐,蜀军将领没有把他去世的消息透露出去。他们把尸体裹着放在车里,布置各路人马有秩序地撤退。魏营的探子听到诸葛亮病死的风声,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立刻带领魏军追赶上去,刚过五丈原,忽然蜀军的旗帜转了方向,一阵战鼓响,兵士们转身掩杀过来。司马懿大吃一惊,赶快拨转马头,下命令撤退。蜀军将领等魏军离得远了,不慌不忙地把全部人马安全撤出五丈原。这件事传到老百姓耳朵里,百姓编个歌谣嘲笑司马懿,说:“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仲达是司马懿的字)!”司马懿听了也不生气,说:“我只能料到活的诸葛,怎么能料到死的呢!”后来,他又亲自跑到蜀军原来扎营的地方,观察了诸葛亮布置的阵势,赞叹悦:“诸葛孔明真是天下奇才啊!”五丈原位于岐山县南20公里处,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取道褒斜道,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诸葛亮不禁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一代英才,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唐代诗人温庭筠过五丈原时,怀古寄情道: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寐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

5. 云雕制作技艺

“雕”是一个汉字,可以组成不同的词语,常见的组词有:

1. 雕塑:指用石材、金属、木材等材料雕刻成的艺术品。

2. 雕刻:指用刀具或其他工具在材料上刻出图案或文字。

3. 雕版:指用刻刀在木板或金属板上刻出图案或文字的印刷版。

4. 雕琢:指用刀具或其他工具在宝石、玉石等材料上雕刻出图案或文字。

5. 雕龙画凤:比喻文艺作品或技艺精湛,充满艺术价值。

6. 雕花:指在家具、建筑装饰等物品上雕刻出花纹或图案。

7. 雕梁画栋:形容建筑物的装饰精美华丽。

8. 雕虫小技:比喻技艺或作品不够高超,只是小巧玲珑。

9. 雕砚:指用石材或陶瓷等材料雕刻成的供书法家使用的砚台。

10. 雕花窗:指在窗户上雕刻出花纹或图案,增加装饰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常见的一些组词,实际上“雕”这个字还可以组成其他词语。

6. 云雕工艺介绍怎么写

1、新绛远志

新绛远志,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壮,韧皮部肉质。

2、符村清莲

符村清莲是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横桥乡符村的特产。新绛县清水莲藕色味俱佳、品质上乘、优势明显。

3、绛州澄泥砚

“绛州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为唯一烧制的砚品。它产于我省新绛县,历代帝王将相、名流大雅竞相收藏,在中国砚史上,它独树一帜,为山西省特有,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是具有三晋特色的艺术珍品。

4、新绛云雕漆器

云雕漆器是采取漆、画、雕相结合的综合工艺技法,以制作精巧,造工卓异取胜。它是中国漆器工艺中的珍品。

5、泉掌豆腐

泉掌豆腐是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泉掌镇的特产。新绛县西北边缘的泉掌久负豆腐之乡盛名,历年不衰,常年作坊70余家。所作的豆腐鲜嫩适口,久煮不化,低脂高营养。行销周围各县。

6、新绛面塑

新绛面塑是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的特产。新绛面塑多达60余种,由于受面团软和、发酵所限,所塑之物,只求神似,不求形似,它似陶非陶,像瓷非瓷,极富观赏性,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7、羊杂烂

羊杂烂是发源于新绛县的著名传统小吃,是由羊骨架熬制成的上等羊汤,加之以羊肠、羊肝、羊肺、羊血、羊肚、羊肉等肉食,再佐之以羊油辣子、香菜、葱花等,具有鲜而不膻、香而爽口等特点。

7. 云雕工艺介绍图片

云雕,也称剔犀,是雕漆工艺的一种,因其图案多以回旋生动、流转自如的云纹回钩组成,故称“云雕”,日本称为“屈轮”。此种工艺是用两种(一般为朱、黑二色)以上的天然大漆在胎体上有规律地交替髹涂,漆层厚度累计达5毫米,再用刀加以剔刻,刀口上宽下狭,进刀深峻,棱面分明,刀口断面可见交替往复的色漆层。

《中国书艺美术大辞林·地方传统工艺分布》上记载有“新绛‘云雕’”。作为中国漆器文化遗产中颇为珍贵的一个种类,“云雕”工艺始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时期达到第一个鼎盛时期。当时主要供宫廷使用,民间极为少见。清朝末年,皇室衰败,战乱频发,宫廷艺人组织纷纷解散,流落民间。而当时的绛州正处于工商业的兴盛期,享有“南绛北代”的美称,并被誉为七十二行城,城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在这种背景下,宫廷云雕艺人纷纷汇聚于此,重操旧业。在清末民初,至上世纪30年代初,新绛已有王思恭、赵普元、薛仙基、王小虎等12家漆器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