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冰雪山水画家前十名

冰雪山水画家前十名

赵凯、郭静怡、张锦衣、张天宇、李雨航、刘宗齐、宋一艺、钟佳晨、王思雨、崔可依。冰雪画家排名第一赵凯先生,国内冰雪画家第一人。第二名郭静怡女士,冰雪画家中作品最为受欢迎。第三名张锦衣先生,在法国做过画展。第四名张天宇先生。第五名李雨航先生。第六名刘宗齐先生。第七名宋一艺女士。第八名钟佳晨女士。第九名王思雨型销先生。第十名崔可依先生。冰雪山水画是发展了的雪景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雪景正派画受到历代文人雅士的青睐,早在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中,雪的形色质就被赋予了喻象的表现,雪的物理、物状与人的性情联系起来,具有了抒情言志的表意功举租贺能。雄浑肃穆的山体配以素洁的白雪更显凝厚朴重,雪景画也因此成为山水画中的一个独特的分支而传承下来。

关于书法的名人故事

1、柳书之贵

唐代书家柳公权书法名气很高。官至太子太师,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柳”。当时的公卿大臣都认为,碑刻或其墓志的书法若不能请到柳公权来写,就是子孙不孝。甚至外夷来向朝廷入贡,常另外出资购买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带回去,可见他是如何的声名远播了。

2、王徽之“雪夜访戴”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官至黄门侍郎。性爱竹,尝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晋书·王徽之传》里记载着一则他“雪夜访戴”故事,历来为文人所称道。

王徽之在山阴县住的时候,一天晚上突降大雪。他看到皑皑白雪心生感慨,马上叫下人斟了酒来,一个人在屋里踯躅彷徨,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王徽之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戴逵。

戴逵(?~396年):字安道,东晋学者,著《释疑论》反对佛家因果报应说,擅雕塑、书、画、鼓琴。屡征不仕,《晋书》卷94有传。戴逵当时在剡县,离王徽之这里还有很远的距离。王徽之根本就不管这些,他命令下人备船,深夜冒雪向剡县前进。

经过一个晚上的水陆跋涉,第二天早晨来到剡县。到了戴逵家门前,王徽之突然停住了,他告诉下人,不和戴逵见面了,原道返回。下人很是不解,就问他原故。王徽之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见不见戴逵根本就无所谓。”

王徽之的行径,任性随意,旷达通脱,显示出魏晋时谨隐期,名士们任性适情的生活态度。不失清高和风雅,因而“雪夜清兴”之事历来很为后人称道。 

3、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

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4、张旭判状得教

张旭是一位草书大家。他非常爱喝酒,经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并呼喊着奔跑,然后他才拿起笔来作书。他所书写出来的作品都是狂草。

有时他还发疯般地用头蘸墨写字,清醒以后,他反复观赏自己书写的作品,世人称他为“张颠”。张旭真草兼擅,他的书法为时人所喜爱。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当县尉。上任后十多天,有一个老人拿着状纸来告状。张旭了解案情后,作了判决,老人走了。过了几天,老人又来了,张旭生气地问老人:“你怎么能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再来麻烦我呢?”

老人说:“其实,我不是来告状的。因为看到你写的字是那样美妙,想收藏它作为珍品!”张旭听了,觉得不寻常,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喜爱书法。老人说:“我父亲活着的时候十分喜爱书法,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

张旭请老人拿来作品观看,的确是天下难得的佳作。于是,他反复学习、研究,从中明白了许多书法的奥妙。

5、掘墓偷艺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非常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据说他曾经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凯晌卜写成了黑色。

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盯穗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的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非常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

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终于了解用笔的奥妙。

颜真卿,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其书法作品《祭侄文稿》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颜真卿一生书学境界的历练,大略有三。

第一境界:立坚实古体,求雄媚书风。代表作《张仁蕴德政碑》

第二境界: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代表作《金天王庙题名》

第三境界: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代表作《颜勤礼碑》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外,其一生的戎马生涯也可谓何其壮哉!

颜真卿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中进士,曾4次被录用为御史。天宝八年颜真卿获咎权臣杨国忠被调离出京,降为平原郡(今山东陵县)太守。谁想到,这一变更成就了颜真卿的千古功劳。平原郡属于权臣安禄山统领范畴,颜真卿就任后,目睹安禄山有谋反之意,便暗里整修城池、囤积食粮。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前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公然兵变,河北二十四郡除了平原郡守备很好外,别的城池均沦陷。唐玄宗听闻安禄山兵变,叹曰:“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奸臣乎!”以后又听闻颜真卿单独服从,又叹曰:“朕不识颜真卿外形何如,所为得如斯!”

仅仅33天后,安、史叛军攻破东都洛阳,屯兵于潼关,企图直捣长安。颜真卿乘隙压服河北一十七郡归顺朝廷,颜真卿被推为联军牛耳,管辖20万雄师,横扫燕赵之地,使得叛军不可急攻潼关。第二年,唐玄宗之子李亨即位,为肃宗。颜真卿受封为河北招讨使,在河北平乱。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颜真卿在凤翔见到了李亨,被授与宪部(即刑部)尚书之职,后加升为御史医生。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颜真卿调任浙西节度使兼升州刺史。此时安史之乱虽还没有平复,但长安、洛阳两京也已光复,为此颜真卿上书唐肃宗,哀求设置放生池,以示天子英明睿智、贤明神武且播送慈祥。他在一文中称:“始于洋州之兴道,洎山南、剑南、黔中、荆南、岭南、江西、浙西诸道,讫于升州之江宁秦淮安定桥。临江带郭,高低五里,各置放生池,凡八十一所。”现往常,1200多年过来了,这八十一处放生池,能够考据的,也仅剩南京乌龙潭这一处。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兵变。唐德宗派时任太子太师,曾经74岁高龄的颜真卿作为青鸟使,前去淮西劝降李希烈。

颜真卿刚到淮西,便被李希烈软禁。李希烈软硬兼施,试图劝降颜真卿,未果。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5年),李希烈之弟李希倩被朝廷正法,李希烈大为愤怒,将颜真卿缢死于龙兴寺柏树下,常年76岁。第二年兵变安定,颜真卿的棺木护送回京,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坟。德宗诏文曰:“器质资质,公忠出铅旦色,收支四朝,坚忍一志。”并为此废朝八日。

20年后,唐宪宗李纯即位,唐代渐渐从接连战乱所形成的粉碎中规复过去,史称“元和复兴”。为怀念颜真卿安定兵变、设置放生池的功劳,南京国民在乌龙潭内建起放生庵。放生庵历经宋、元、明、清诸朝,历代均有修缮。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安定军霸占南京,乌龙潭内的放生庵也毁于烽火。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曾国藩的弟子涂宗瀛升任江宁知府。此时的南都城方才履历一场大大难,可谓百废待兴。涂宗瀛为表现本人慈仁且不忍杀生,在放生庵的原址上建起祠堂,并亲题牌匾,瞎隐怀念颜真卿。因颜真卿曾被封为鲁郡公,祠堂也被定名为颜鲁公祠,并保存至今。1982年,颜鲁公祠列入南京市文物庇护单元。

观其一生,用两句话形容最好:文武双全,横扫燕赵建奇功。人如其字,刚正威武有气节,毛笔品牌老字号:晓舟文房。

相关野史杂闻:槐神扰

颜真卿作抚州刺史的时候,县里有个叫杨志坚的人,酷爱学习可是家里贫困,他的妻子因为家贫,向他要休书离婚。杨志坚写了一首诗送给她说:“当年立志早从师,今日翻成鬓有丝。落托自知求事晚,蹉跎甘道出身迟。金钗任意撩新发,鸾镜从他别画眉。此去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他的妻子拿著诗,到州里去办理官府的公文,以便改嫁。颜真卿在评判的公文上说:“杨志坚很早就钻研儒家学说,很有作诗的名声,他的愚昧的妻子看他始终没有考中功名,竟然不想再和他一起生活下去,不愿意像冀缺的妻子,帮助丈夫成就事业;只想学朱买臣的女人,讨厌并抛弃自己的丈夫。给家乡带来耻辱,败坏了道德教化,如果不给以惩罚警诫,怎么能制止这类轻浮的行为呢?妇人应当打二十板子,任凭她去改嫁。杨志坚秀才,资助他粮食布匹让他随着军队暂时担任个职务”,四面八方远近的人们听说了这件事,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1、柳书之贵

唐代书家柳公权书法名气很高。官至太子太师,与颜真卿并称为“颜柳”。当时的公卿大臣都认为,碑刻或其墓志的书法若不能请到柳公权来写,就是子孙不孝。甚至外夷来向朝廷入贡,常另外出资购买柳公权的书法作品带回去,可见他是如何的声名远播了。

2、王徽之“雪夜访戴”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官至黄门侍郎。性爱竹,尝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晋书·王徽之传》里记载着一则他“雪夜访戴”故事,历来为文人所称道。

王徽之在山阴县住的时候,一天晚上突降大雪。他看到皑皑白雪心生感慨,马上叫下人斟了酒来,一个人在屋里踯躅彷徨,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王徽之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戴逵。

戴逵(?~396年):字安道,东晋学者,著《释疑论》反对佛家因果报应说,擅雕塑、书、画、鼓琴。屡征不仕,《晋书》卷94有传。戴逵当时在剡县,离王徽之这里还有很远的距离。王徽之根本就不管这些,他命令下人备船,深夜冒雪向剡县前进。

经过一个晚上的水凳游陆跋涉,第二天早晨来到剡县。到了戴逵咐手家门前,王徽之突然停住了,他告诉下人,不和戴逵见面了,原道返回。下人很是不解,就问他原故。王徽之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见不见戴逵根本就无所谓。”

王徽之的行径,任性随意,旷达通脱,显示出魏晋时期,名士们任性适情的生活态度。不失清高和风雅,因而“雪夜清兴”之事历来很为后人称道。

3、红叶作书,郑虔三绝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

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4、张旭判状得教

张旭是一位草书大家。他非常爱衡粗嫌喝酒,经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并呼喊着奔跑,然后他才拿起笔来作书。他所书写出来的作品都是狂草。

有时他还发疯般地用头蘸墨写字,清醒以后,他反复观赏自己书写的作品,世人称他为“张颠”。张旭真草兼擅,他的书法为时人所喜爱。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当县尉。上任后十多天,有一个老人拿着状纸来告状。张旭了解案情后,作了判决,老人走了。过了几天,老人又来了,张旭生气地问老人:“你怎么能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再来麻烦我呢?”

老人说:“其实,我不是来告状的。因为看到你写的字是那样美妙,想收藏它作为珍品!”张旭听了,觉得不寻常,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喜爱书法。老人说:“我父亲活着的时候十分喜爱书法,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

张旭请老人拿来作品观看,的确是天下难得的佳作。于是,他反复学习、研究,从中明白了许多书法的奥妙。

5、掘墓偷艺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非常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据说他曾经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

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的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非常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

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终于了解用笔的奥妙。

王羲之儿子,胡陪掘王献之

十八口大缸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乱御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裤核:“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怀素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 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这片文章很有用

怀素(737~799)

中国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主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立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因他三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铅侍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 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含帆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谈激雹《怀素上人草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