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乡村女教师观后感想?

今天我观看了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这部影片,这部电影主要表现了一位女教师为了最求自己的理想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小乡村里教书,从而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乡村、孩子和教育事业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影片一开头就给我们呈现了一副感人的画面:温馨的舞会上,单纯、可爱、善良、漂亮的瓦连卡认识了蒂诺夫,瓦连卡告诉蒂诺夫,她要去当一名乡村女教师,当蒂诺夫问她为什么要到西伯利亚去的时候,她是这样回答的:"那里缺少教育,可是没有人愿意到那里去,我的理想是教育孩子,假如我们真心诚意、耐心的去教育、感化他们成为好人,即使是一个最坏的人也会变好,但是我们一定要真心诚意的去教。蒂诺夫说:"你的信念正合我的心意,但愿乌拉尔的风暴别把它连根拔掉,别吹断它,别冻坏它。"就是这么一段朴实的语言和对话,深深地使我感到震撼。

  这是两个真正的志同道合的人,共同的信念和理想使了他们产生了经得住风雨考验的革命爱情。

  正是因了这样的理想和信念的支撑,瓦连卡才能勇敢的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把自己的一生真心诚意地奉献给了这个小小的乡村。

  当她第一天来到村庄的时候,学校的打铃人就告诉她,这里的孩子他们的手不是用来字的。她还没把脚落定,就目睹了酗酒的老矿工追赶、殴打自己的老婆中,这使她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个村庄的贫穷、落后、甚至愚昧野蛮。

  尽管她是那么的害怕,那么的孤独,她也没有退缩,她对着蒂诺夫的相片说:"亲爱的,你看这有多艰难,但是我们说过要感化他们。"是的,坚定的信念成了她的精神支撑点,使她义无反顾的、真心诚意的去教孩子们识字,让孩子们知道白天为什么会变黑、海那边住着什么人、还要教孩子们懂得思想......

  她真心实意地爱着孩子们,她不允许一个学生失学,当善良的她来到失学女学生杜尼雅的家时,看到贫困窘迫的家快要倒塌时,泪水蒙住了她的双眼,即使她只是个势单力薄的女教师,她还是勇敢地冲进了淘金者的家,当这些淘金者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争相当众烧掉卢布的时候,瓦连卡掏出了自己微薄的工资,表示要给杜尼雅家盖房子,这些富人终于被感化了,他们也纷纷掏出了自己的钱包。

  她就像一个母亲,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她用爱去感化孩子,用爱去鼓励孩子们。当她的学生去进行中学面试的时候,她像一个母亲那样焦虑的等待;当她的学生因为贫穷而被中学拒绝录取的时候,她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即使是这样的伤心,她又不忘记鼓励孩子们要对未来抱有希望:"不要灰心,你会念到书的。好日子总会来的。"

  瓦连卡是不幸的,她一生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和丈夫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十月革命胜利后,眼看着幸福就要到了,而她的丈夫却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并牺牲了。

  然而,她又是幸福的,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乡村,献给了孩子们,献给了教育,她的一生桃李纷纷满天下,并且获得了最高的奖赏--列宁勋章。所有的人都为她庆贺,她--终于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这使我想起她的丈夫临死前说的话:"我回顾过去的一切,我没有遗憾,我为了人类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正是他们夫妇一生的写照。为了淳朴而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他们都献出了自己的一生,甚至生命。

  我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为他们纯净的爱情、为女教师朴实、善良、奉献的一生,数度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瓦连卡的那句话好像还言犹在耳:"假如我们真心诚意、耐心的去教育、感化他们成为好人,即使是一个最坏的人也会变好,但是我们一定要"真心诚意的"去教。"纵观现在这个容易浮躁的教育时代,我觉得所有的教育者都应当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不管那个时代,那个地方,我们的教育都在呼唤这样的老师、都迫切的需要这样的老师。

  然而是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真心实意的去教呢?如果每个教师都能抱着真心实意的态度来教学生,来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我们的教育里就不会出现对孩子无情的歧视、丑陋的体罚、让人心酸的贫富区分、大发教育不义之财的害群之马、还有最近频频被曝光的学生、绑架学生的衣冠禽兽.....

  每一个为人师者,请紧紧地记住瓦连卡的这句话:"我们一定要--"真心诚意地"去教。"只有这样,才能像瓦连卡那样把自己的一生真心实意地、无怨无悔地奉献给孩子、学校、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还我们教育的那方净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