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先秦时期的子部文献? 先秦文献包括什么?

一、先秦时期的子部文献?

经、史、子、集,是古人对古代典籍的四个分类。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如“四书五经”;史:史书,即正史,如“二十四史”;子:指先秦百家著作,集:文集,即诗词汇编。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子部”的文献,如《晏子春秋》、《新语》、《盐铁论》、《道德经》、《列子》、《庄子》、《孙子》、《墨子》、《孙子兵法》、《老子道德经》等。

二、先秦文献包括什么?

尚书,逸周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诗经,论语,孟子,商君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等。

三、分类写出先秦文献?

先秦历史文献反映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著作主要有两部:一部是《尚书》,另一部是《周礼》。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周礼》在汉代最初名为《周官》,始见于《史记·封禅书》。《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多有史料可采,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为中国文化史之宝库。

“制礼作乐”这一对中国社会、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工程,是周公在洛阳完成的。

四、先秦时期有哪些儒家子部文献?

先秦时期是儒学的开创时期,儒学典籍皆诞生于此时,这些文献典籍大多被后世奉为经典,后世一些文人学士对这些经典进行整合,遂有四书五经、十三经等典籍传世,这些儒学经典被封建统治者定为儒仕必读书目和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深刻地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思想文化。突出代表为四书五经,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周易》《尚书》《仪礼》《礼记》《乐记》《春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左传》

五、先秦时期有哪些道家子部文献?

​六本道家经典文献

一、《太上感应篇》:该书被儒释道三教共同尊奉为“古今第一善书”。

二、《抱朴子》:东晋葛洪著,内篇讲述神仙、炼丹、符箓等道教相关文化,论证了神仙的存在;外篇论述了“时政得失,人事臧否”,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

三、《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简称《清静经》,五百余字,道教的核心典籍之一。

四、《北斗经》:全称为《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

五、《南华真经》:即《庄子》,和《通玄真经》、《洞灵真经》和《冲虚真经》称为四子真经。

六、《阴符经》:又称《黄帝阴符经》,传说轩辕黄帝所著。该书共四百余字,上篇阐述天道与人事的关系;中篇论述富国安民的道理;下篇论强兵战胜之术。

六、先秦时期有哪些农家子部文献?

《吕氏春秋》农家子部文献主要有:《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和《爱类》等篇,以及《淮南子·齐俗训》。

农家,诸子百家之一,又称“农家流”,是先秦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奉神农为祖师,祖述神农,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由于儒家轻商农,东汉中期以后农家迅速衰落。《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七、先秦文献具体的先后顺序或时间?

先秦时期是指中国历史上秦以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夏、商、西周三代和春秋、战国时期。

先秦文献顺序:周易、尚书、春秋、国语、左传、论语、孟子、楚辞。其中周易自己最早,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是一个时期的,论语、孟子是一个时期的,楚辞自己是一个时期的。

先秦文献史料是指有关先秦思想的历史文献,大致包括这样几类:

第一类是所谓“五经”,即《易》、《书》、《诗》、《礼》、《春秋》。它们是几部性质不同的书。《易》是占筮用的书,《书》是政治文件,《诗》是诗歌,《礼》是礼仪制度,《春秋》是史书。

第二类是春秋战国诸子学派的著述。

第三类是先秦史书,包括记载春秋历史的《左传》、《国语》、记载战国历史的《战国策》和《史记》中有关先秦部分的历史。

八、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发展状况?

从先秦到两汉,在文献学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有以下几位:

1.老子(春秋) 相传留有《道德经》

2.孔子(春秋) 晚年编订《诗经》《尚书》《礼》《易》《春秋》,他的言论被他的弟子编成《论语》

3.屈原(战国) 留有许多名篇,以《离骚》最为经典

4.孟子(战国) 著有《孟子》一书

5.庄子(战国) 诸子百家中的大文学家,著有《秋水》《逍遥游》等

6.韩非子(战国) 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7.墨子(战国) 《墨子》的一部分《墨经》更是先秦物理学著作

8.氾胜之(西汉) 著有《氾胜之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

9.张仲景(东汉) 著有《伤寒杂病论》

10.董仲舒(西汉) 著有《天人三策》

11.王充(东汉) 著有《论衡》

12.司马迁(西汉) 著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13.班固(东汉) 著有《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另著有《两都赋》

14.司马相如(西汉) 著有《上林赋》《子虚赋》

“汉学”与“宋学”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1.汉学从经书的辑补、校正、训诂入手,就是喜欢逐字逐句地去研究

宋学则从经书的要旨、大义、义理着眼

2.汉学重视章句之学,就是喜欢逐字逐句地去研究

宋学则重视从宏观上把握其内涵

南五史是宋齐梁陈四书及《南史》

北四史是《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集兴盛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的大变动丰富了文集的内涵

2.民族融合使文学内容丰富

3.战争使人民生活流离困难,内心的悲愤需要用文字宣泄

4.统治者忙于军事上的征战,放松了对文化思想的专制统治

九、先秦时期的文献是什么时候流传的啊?

从几本书简单说一下。

秦始皇时,有个博士叫伏生,是儒家学生。他就非常爱惜古籍,于是不顾挟书令,凿开自家墙壁,私自藏了一些书,其中就有《尚书》。后来汉朝时废除了挟书令,他挖开一看,因年久失修,保存不当,已经损坏了许多,《尚书》也不完整了。好在伏生博闻强记,通晓此书。这时候朝廷重视,就打算请他到宫里整理,但是此时他已经90多岁了,行动不便不说,而且家在章丘,已经不适合长途跋涉进宫了!于是朝廷派了晁错去学习。

虽然有挟书令,但民间肯定私藏了不少先秦古籍,加之有许多博闻强记的文人,于是许多古籍得以流传。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式,比如考古。

十、先秦时代文献中的“金”,所指的是否就是黄铜?

春秋时期的逗金地,多半是指青铜。那时黄金还不太流行,主要是青铜。

从战国一直到东汉以前的金,通常就是在说真正的金子了。需要注意的是,那时候的金子多做成马蹄形或饼形,每一块就是逗一斤地,现在出图的金饼、马蹄金,重量一般就在250克左右,250克,正是汉代一斤的重量。

那时候的一两也不是现在的一两,一斤是十六两,一两其实是15.625克左右。

金饼的铸造,一块刚好要差不多是一斤,即一金,才行。

东汉以后社会上就不大用金子了,所以我们看东汉以后的记录,如果赏赐的是金子,一般都会很明确地告诉你逗赏金千两地,一定有单位。但逗十万钱地里的逗钱地,就是我们常说的铜钱了,这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广。所以我们再看逗米贵,一斛万钱地,逗首饰值七十万钱地。一钱,等于一文,就是一枚铜钱的意思。

明清时代,如果单说逗金地,就是银子。

这主要出现在文人笔记中,说什么东西值多少金,意思是值多少两银子。

如《清稗类钞》里,记录达官贵人舍得花钱,买鼻烟壶当时尚,逗屑叶为末,杂以花露,一器值数十金,贵人馈遗以为重礼。

地这里的数十金,是说数十两白银,而不是数十两黄金。更不可能是铜板了,几十个铜板买的,贵人们也不好意思馈赠当成重礼。 综上,说古代逗金地就是指铜,是有严重错误的。

春秋的金,大约是在说铜。

战国、秦、汉的金,通常就是说的金子。

汉以后的金,后面加计量单位逗两地的,一定是黄金,但说逗赏金三十万钱地这种,赏的就是孔方铜钱。

明清时期,不加单位的金,如逗值数十金地,这里的一金就是指一两白银。

从清末到民国,逗一金地就指一个银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