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王羲之练习的故事,100左右急!!!

一、王羲之练习的故事,100左右急!!!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 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襄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素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 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下钤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厕所的外面,都摆着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他在练字时,又凝眉苦思,以至废寝忘食。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浙江艺术(书法专业)高考是在几月份,具体怎么考,有哪些学校?

艺术高考和普通高考时间一样,你问的应该是专业考试,如果你所在的省艺术统考,必须在年前参加通过以考试,如果你在的省不统考的话,专业考试一般都在春节后 大约有半个月时间(今年是2月份)当然年前也有一部分。

三、有关王羲之的故事

书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古时候的读书人尤其重视,因此,历代都有成名的书法家。其中,最能够集书法大成,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的,就是东晋的王羲之。

袒腹东床

王羲之的书法「铁画银钩」,流传千古,而他一生的趣闻轶事,也脍炙人口。

有一次,大官郗鉴到王导丞相家中,想在王丞相的子侄里挑一位当女婿。消息传来,一群二十来岁的男孩子无不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希望能被选上。只有王羲之毫不在意,躺在靠东边地床上,衣衫不整,露出肚皮吃东西。郗鉴看了,反而觉得这个年轻人洒脱自然又有气度,就决定把女儿嫁给他。这就是「袒腹东床」「东床快婿」典故的由来。

代表作—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作品中,「兰亭集序」可说是他一生中的代表作了。可惜这一件佳作被唐太宗用来殉葬,今日我们看到的已不是当年的原作。

「兰亭集序」如何能成为「书圣」的代表作?这一幅作品被王羲之孙视为传家之宝,又怎麼会在传了七代之后,落入唐太宗的手里?

「兰亭」位置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近郊。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好朋友,还有儿子凝之、徽之等四十一人,一到兰亭举行修褉仪式。

我们先来说一说什麼叫做「修禊」。「修禊」是古代一种消除污秽的祭祀,也就相当於现在的清洁运动。一般多是在农历三月三日春光明媚之时,选择水边,一方面祭神,同时大家也洗洗手脚,据说可排除邪恶不祥。这项仪式从西周就开始了,最初大概只是祭神,后来逐渐增加唱歌、宴会、作诗等节目。再到后来,「修禊」已重在赏玩景物、饮酒作诗,成为士大夫文人的游戏,祭神、清除污秽的原意逐渐消失。

所以王羲之与好友在兰亭玩的十分尽兴,他们一边闲谈吟诗,一边饮酒欢乐。玩到最开心的时候,大家要求王羲之为这一次聚会写一篇序文作纪念,王羲之一口答应了。他那时已喝得有一点醉意,便顺手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作文章。文章中他描写风景的优美,好友聚会的欢乐,同时也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和宇宙万物的变换无常,心中不免升起一股感叹。

「兰亭集序」全文总共三百二十四个字,字字遒媚劲健,有如神助。王羲之酒醒之后,自己也对这一篇文字相当满意,他又很用心的照原文重新抄写好几遍,但是再也写不出那样的书法了。於是「兰亭集序」成为王羲之的最爱,并珍藏起来,留传给子孙。

萧翼赚兰亭

「兰亭集序」传到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在山阴永欣寺当和尚,也擅长法。据说智永活到近百岁才去世,「兰亭集序」於是落到其弟子辨才手中。辨才博学能文,精於琴棋书画,得到这一件珍品,宝爱万分。

当时皇帝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墨宝,四处搜求,最后终於从辨才手中得到「兰亭集序」。太宗临终时,嘱咐一定要以它陪葬,於是「兰亭集序」的真迹就永远埋没了。

至於唐太宗是如何从辨才那儿得到「兰亭集序」的?有好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唐太宗命萧翼计取兰亭,是留传最广的一种,故宫博物院的「萧翼赚兰亭图」,画的就是这一则故事。

据说,唐太宗三番两次向辨才要「兰亭集序」,辨才却始终推说不知道在哪里。后来只好设计让监察御史萧翼假扮为一名潦倒书生,借住到永欣寺,慢慢和辨才结为至友,而后套出「兰亭集序」的下落,太宗终於得到真迹。

这一则故事生动有趣,但也有人说未必是真的。因为唐太宗乃一国之尊,在那个时代,皇帝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辨才不过是一名老僧,怎感欺瞒皇上?因此有人认为这也许是好事者所编造的一段趣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