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中国火枪的发展史?

四大发明之火药】

火器离不开火药。可以说火药是火器的基础,没有火药也就无从谈火器。

大家都知道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那么知道火药是在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吗?春秋!

这在《范子计然》一书中记得清清楚楚:“硝石出陇道”,主要应用于民间民生。《范子计然》据传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范蠡所作,计然是晋国三公子,极其博学,无所不通,范蠡常找他请教各种学问。

火药其实是炼丹时偶然发现的,最初是一种药品而非燃料。

中国古代有炼丹的传统,炼丹术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火法炼丹”,大师们将各种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放入鼎中,不加水,期望通过煅、炼、灸、熔、抽、飞、优等方式炼制长生不老丹贡献给君王和贵族们,手法和现代的化学有共通之处。

炼来炼去,仙丹没炼成,一些强身健体的丹药倒是炼出来了,贵族们服用之后发现身体有一些改变,更加热衷了。当然,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某些药物组合在一起可以燃烧,这就是火药。

【唐朝:从火药到火器】

中国现存第一部记载火药配方的书,约成书于八九世纪,也就是隋唐时期,书中记载:“以硫磺、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会发生“焰起,烧手面及火尽屋舍”的现象。

更具体一点,隋朝时诞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体系火药;

唐代炼丹家在唐高宗(李治)永淳元年(682年)首创了硫磺伏火法,用硫磺、硝石,研成粉末,再加皂角子(含炭素);

唐宪宗(李纯)元和三年(808年)又创状火矶法,用硝石、硫磺及马兜铃(含炭素)一起烧炼;

唐朝这两种配方,都是把三种药料混合起来,已经初步具备现代火药所含的成分。

火药是非常有用的一种物质,作用于民生,成为产生动力的能源;作用于军事,给战争带来划时代的改变。

但是当时的人们不以为然,视为旁门左道,绝对想不到很多年后火药将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杰出的成就,甚至被视为现代文明的推进器。

中国自古就有火攻这种战术,通常是在箭头上绑一些像油脂、松香、硫磺之类的易燃物质,点燃后用弓射出去,称之为“火箭”;或者直接点燃易燃物抛入敌营,能烧一片是一片。

赤壁之战就是史上著名的火攻案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历史上是谁第一个将火药运用到军事领域,现在已不可考证。但当火药运用到军事领域之后,那已经不能被单纯的称之为“火药的运用”,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武器:火器!

宋朝史学家路振编撰的《九国志》中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里的“机”我认为就是一种火器雏形,这可能是使用火器攻城的最早记载。

【宋朝:火箭、火球、火蒺藜、火炮(霹雳炮)、震天雷、火枪】

印象中宋朝的发展很畸形,经济上很富裕,军事上很羸弱,这是事实。但另一方面,宋朝的军事理论、军事技术非常强,宋太祖赵匡胤以兵变起家,很看重武器,975年时每隔十天便查核一次各种兵器的质量。

最高统治者的态度影响了当时的宋朝军事,人们积极的贡献智慧,使火器在宋朝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运用。

北宋学者宋敏求在《东京记》中记载,京城开封有制造火药的工厂,叫“火药窑子作”。其实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也都有。

《宋史·兵记》中明确记载了关于火器的三件事情:

公元970年(北宋),有个叫冯继升(兵部令史)的人发明了“火箭法”,这种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缚火药筒,点燃后利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出的气体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火器;

公元1000年(北宋),唐福(士兵出身的神卫队长)向朝廷献出了他制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

公元1002年(北宋),石普(冀州团练使)也制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进献朝廷。

喷射火器、火箭、火球、火蒺藜是当时世界上一流武器,但还不是最先进的。最先进的是什么呢?是火炮!

北宋仁宗时期诞生了一部神书:《武经总要》!这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集当时及古代兵器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兵书!作者是天章阁待制曾公亮、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丁度等人,仁宗亲自作序。

书中记录了十几种不同式样的炮:单梢炮、双梢炮、五梢炮、七梢炮、虎蹲炮、柱腹炮、旋风炮、合炮、卧车炮、车行炮、行炮车等,还有一种只用两个人就能使用的轻便手炮,能发射半斤重的炮弹!

这些“炮”其实不是我们认识里的现代火炮,刚制作出来时投掷的是石头,名字就叫投石机。但在火药发明之后,投掷的就不是石头了,而是兑好比例的火药混和物。

宋朝的外敌是金,在与金的多次战争中,火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大横模杀伤性重型武器:霹雳炮、震天雷!

1、霹雳炮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军围攻汴京(今开封),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的抗金名臣李纲就使用了霹雳炮,据说“夜发霹雳炮以击贼,军皆惊呼。”

1161年,南宋名臣虞允文在采石矶(今属安徽马鞍山)以一万八千人的兵力大败十五万金军!金帝完颜亮被追得无处可逃,最后死于部下之手,宋朝转危为安。

此战中霹雳炮立了大功,史上记载:“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遂大败之。”

2、震天雷

《金史》对震天雷是这样描述的:“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并无迹,甲铁皆透”,和现代的地雷有类似之处。

宋神宗赵顼时期,因为战争的需要,火器发展越发快速,史书上记载了当时的生产规模:“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

公元1132年(南宋),时任池州知府的军事技术家陈规发明了最初的火枪,并立刻运用于实战,组成一支60多人的火枪队,2-3人操持一杆火枪,共计约“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把盗匪李横的部队打得四散而逃。

这种火枪就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的管形火器,被后人称为现代管形火器的鼻祖。

公元1259年,寿春地区有人制成了突火枪,它和陈规的火枪最大的不同在于,火枪只能喷射火焰烧人,而突火枪内装有“子巢”,火药点燃后产生强大的气体压力,把“子巢”射出去,子巢就是最初的子弹。

突火枪因为一开始是用竹筒制造的,又被称为突火筒。

至此,中国古代算是摸着了热武器的边。

同一时期稍后,西方国家也有了火器。成吉思汗西征时传入阿拉伯国家,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彻底改变了世界武器史。

【明朝:火铳、火箭、火炮】

1、火铳

火铳是元朝时出现的管状火器,由宋朝突火枪演变而来,通常分为:单兵用的手铳,城防和水战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和多管铳等。枪管里不仅装填火药,而且还装有球形铁弹丸或石球,开创了在金属管形火器中装填弹丸的先例。

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元代火铳,是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至顺三年(公元1332 年)的制品。

虽说火铳出现于元朝,真正盛行则是在明朝。朱元璋抗击元朝、争霸中原的一系列战争中都用到了火铳,建立明朝后大量制造,还于永乐年间组建了专用火器的神机营。

嘉靖之后,火铳逐渐被更为先进的鸟铳和火炮所取代。

2、火箭

明朝的火箭,可不是以前那种单箭头点火射出去的原始武器,而是一次性可以射出多支箭头的多发火箭!

火弩流星箭:同时发射10支;一窝蜂:同时发射32支;百虎齐奔箭:同时发射100支。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发齐射火箭,可以称为现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与建文帝的大军于白沟河一战中就使用了“一窝蜂”,效果极佳。

以上三种火箭,虽然厉害还属于常规性,下面这两种则是非常规性大杀器,不但具有实际上的杀伤力,还有威慑性。

第一种:火龙出水

根据明代重要军事著作《武备志》的记录,这种火箭用竹木制成,在龙形的外壳上缚四支大“起火”,腹内藏数支小火箭,大“起火”点燃后推动箭体飞行,“如火龙出于水面。”

可以在距离水面三、四尺高处飞行,远达两三里,火药燃尽后点燃腹内小火箭,从龙口射出,击中目标将使敌方“人船俱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级火箭。

第二种:神火飞鸦

同样是《武备志》中的记载,这种火器用细竹篾绵纸扎糊成乌鸦形,内装火药,由四支火箭推进,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药筒并联火箭,与今天的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3、火炮

明朝时的火炮已经接近现代火炮,虽然杀伤力还比不上,原理基本一致。

朱元璋在与张士诚决战时使用了火炮,据《明史》记载:“(徐达)领四十八卫将士围城,第一卫置襄阳炮架五座,七梢炮架五十余座,大小将军筒五十余座。。。。。。铣炮之声昼夜不绝。”

看完这段描述,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这仿佛是一场大型现代化战争?只有现代战争才会炮声震天响,连绵不断昼夜不绝!

由此可知火器在明朝得到了何等程度的运用!那是中国古代火器发展最强盛的时期!

可惜限于工艺和国力,无法做到全军配备热武器,只能冷兵器和热武器同时使用。

虽然如此,明朝时的火器科技足以傲视世界,还出现了世界航天第一人:万户。他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蓝天,不料火箭爆炸,他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

世界各国都认同万户探索未知、勇于尝试的精神,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清朝:火器末落】

令人心痛的是,火器在明朝的辉煌没能延续到清朝。

入关初期,清廷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拖着整个国家往后退,打压各种先进、实用的汉人科技;到了后期再想发展已经来不及了,只得闭关锁国,关起门来当大爷。

然而这门终究还是被外力打破了。

为了抗击外侮,清廷不得不花大价钱从西方购买先进热武器。可最初的最初,火药、火器本来是从中国传出去的!

这应该是史上最早的“出口转内销”吧。看似好笑,但因为那段历史太沉痛了所以没有人能笑得出来。

【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火器在中国古代有漫长的历史,曾经辉煌,曾经没落。但主宰火器兴衰的并不是火器本身,而是人!

火器不分好坏,它既能成为战场上杀戮无数的武器,也能成为保家卫国的力量!既能让人感觉到危险,也能提供强大的安全感,端看怎么去使用。

值得庆幸的是,此时此刻我们感受到的是它的保护力量。

参考资料:《宋史》《武经总要》《金史》《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