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有哪些?
宋人学书法,多以唐颜真卿和五代杨凝式为归依,而上追右军。到苏、黄、米、蔡出,才正式确定宋代书法的局面。宋代为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此外,还有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他的书法刻意创新,笔圆而韵胜。从“二王”一路,吸取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营养,并深受欧阳修的影响,一生皆游于晋唐人之间,但却能“自出新意,不践古人”。他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含义:一是法度应为我所用,而不可以法禁锁天性;二是在“有法”的基础上的一种自由。
他是在理论上提出书法“取意”第一人。其行书代表作《黄州寒食帖》见8。2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点画坚实肯定,沉着凝重,笔势偃侧但不拖沓,涩而能达,滞中有畅。字型多呈横势(“石压蛤蟆”)。章法上,起首节奏平缓,接着行笔速度加快,字型逐渐变大,行距或宽或窄,字距或大或小,最后一排独立成行的字,与起首遥相呼应。
浓郁的墨色散发着奕奕神采。楷书《醉翁亭记》用笔圆润遒劲,沉着凝重,结体趋方扁型,丰满而清俊,显现出一种雄浑伟岸的人格精神。还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蜀中诗》、《中山松醪赋》、《爱酒诗》等。
。
宋代书法总体评价是怎样的?
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总的来说宋代书法发展较缓。 唐末五代、战乱不已,宋初略有重振衰风之势。具有既继承唐法,又追踪晋人的倾向。宋立国后太宗赵光义广收前代墨迹,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名家墨迹,诏刻《淳化阁帖》十卷之举,“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
”收入上古仓颉至唐代书家名帖419件,被后世称为“法帖之祖”。 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重新确立了二王的经典价值。其后,《大观帖》、《续阁帖》、《戏鱼堂帖》相继出现,帖学风行天下。 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这种辗转传刻的帖,与原迹差别就会越后越大。
所以同是宗王帖,宋人远逊唐人。法帖中真伪杂揉,缺乏鉴别,因而帖学兴而导致古人笔法的消亡。所以,欧阳修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这是宋代书法不大景气的原因之一。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
”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去继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缺乏艺术个性化、多元化,这是宋代书法不十分景气的第二个原因。 总之,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
。
宋代书法的历史特点有哪些?
1。古人论及书法,常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之说。“尚意”也就是说书法家在作品中张扬个性,表达性情,不受法度的拘束,任由感情自然流露,纵横驰骋。宋人尚意,表现在书法上,就有着异与唐代的、不同的审美风范。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
尚意原因:宋人取意实指宋人在晋唐人的基础上,着重阐发己意。与禅宗的哲学思辩融为一体。不喜作规矩严格的楷书。狂草癫狂之激情也不合文人自由的精神。行草一体,非真非草,既非正襟危坐,又非放浪不羁,所以正合宋人取意之说。苏米黄是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尚意派书家。
重行草、崇流美的“尚意”书风在当时成为一种时尚,对后世亦有深远影响。
2 。宋代书法家不仅看重创作,而且重视对创作经验的总结。宋代的书法理论的建树和特色的是,散见于题跋中的书论。题跋是题写在书籍、字画、上,以品评记事为主的文字。以来这类文字形成了一种专门的文体——题跋,又称题款,是书画创作和鉴赏的一个专用名词。
在一般情况下,题款专门用于创作,而题跋则专门用于鉴赏。书画创作的题跋即题款,又称题识,也称。苏东坡、黄庭坚在题跋中都有许多对书法创作的经典性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