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什么阶段的理论创新?
1、经验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指19世纪中叶以前,生产形势以手工小作坊为主,业主所有者又是经营者,没有健全的统一规章制度,管理效率低下,全靠经验上的主观判断来做决策,不能形成高效的科学合理分工,生产效率低下。
2、科学管理阶段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工业时代的兴起,机械化产业的升级使得劳动力的大量需求量陡增。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雇佣劳动部门也随即产生。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专业化水平提升,人事管理方式也发生着变化,诞生了一个个古典管理学家,其中就包括被誉为管理学之父的泰勒。
这一阶段,组织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开始分离了,有专门从事管理者的职位,他们把人当做一种资本来进行管理,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完成生产任务,不考虑人的情感,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依法治人不留情面。从管理效率上看,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但资本主义漠视人的主观感受、不讲感情也会对士气产生影响,让员工产生抵触对抗的情绪,这种情况有时也会影响生产效率。
3、人际关系阶段
20世纪20年代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梅奥提出了‘社会人’这一概念,把人不单单看作为是一种资源,认为他们不是单纯的追求金钱收入,在社会方面和心里方面都是有需求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
这一阶段,组织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成为不可逆的趋势,通过‘社会人’假说,管理也趋于感性化,由制度管理变成思想管理,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弱化制度的作用,从管理人的行为变成管理人的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协调与正向激励。从效果上来看,取得了不错的生产效率,但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制度防范不良业绩上的作用,容易导致生产效率的不稳定。
4、行为管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许多管理学家在研究人际关系基础上,总结出个体心理行为和群体心理行为这一假说,并侧重研究人的需求和动机,探讨了对人的激励,分析了与组织有关的‘人性’问题。
行为管理学是建立在人际关系学基础之上,有相当一部分观点是相同的。行为管理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前人对组织和工作的研究,更加注重对人的因素研究,不拘泥于某一个固定的人性假设,具备了权变思想。人的需求层次从物质到精神,从生理到心里的先后不同层次,也是组织在管理理论上的进一步深化。在思考组织生产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从文化心里上去满足组织职工的高层次需求,从文化上对职工加以调控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需求,同时让他们能够感觉到归属感、安全感和尊重,以及最后的自我实现。这些过程中也促使了组织文化理论的诞生。
5、组织文化阶段
企业文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组织文化核心是成员的共同信念于价值观,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则是组织文化理念的核心部分。麦肯锡和他的同事们,把他们认为是‘管理最佳公司’进行了较长的分析,提出了七个管理因素:结构、战略、技能、人员、作风、制度和共有价值观。其中最关键的是企业价值观,也就是企业文化。
其次还有学习型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他们具有持续的适应性和变革能力,可以抛开固有的思考方式去理解,齐心协力地去实现共有愿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使得组织领导者既要掌握管理理论理念,更要注重方式和方法等实践。在多元化的投资、经营、竞争中,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需要不断的创新。
这一阶段,人事关系成了最重要的事宜之一,重视员工个体尊严,重视引导员工积极性,重视工作表现和挑战性工作,培养员工的成就感,注重团队精神和沟通技巧的培训使用,注意团队融洽,营造学习型团队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