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行书名家以及特点?
东晋王羲之
书圣王羲之47岁作品,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赋诗作词,便有了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那俊秀飘逸的风格,极具变化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使后世学书者感到面对是神秘莫测的境地,不得要领。其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的结合,似乎有天机入神,走笔如行云流水,进人书艺的最高境界。
令人遗憾的是,这天下第一行书至今下落仍然扑朔迷离,不知所踪,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
唐代颜真卿
颜真卿以忠烈闻名,在当时以及后世极富盛名。这件《祭侄文稿》,是他追祭被乱军所杀的侄子所写,艺术价值极高,被公认为仅次于《兰亭集序》的“天下第二行书”。
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的苦难,颜氏家族也在所难免。为了纪念惨死的侄子,颜真卿奋笔疾书,把满腔的悲愤融于方寸之纸,成就了书法史上的千古佳作《祭侄文稿》。
面对这幅情感真挚、凝结着深仇大恨的泣血之作,仿佛看到的不是作者在写字,而是在述说心中的悲痛,不是在创作,而是在深情地自言自语倾诉,话说完了,作品也写完了,一篇任何人、包括颜真卿自己也永远不可复制的杰作就这样产生出来了。
唐末五代杨凝式
被称为“疯子”的五代宰相,在书法史上地位极高,作为一种审美趋向和风格追求,他是一个从唐代的“尚法”到来代的“尚意”书风转变的关键人物。
在饥饿的时候,有人送来美味的韭花,可想而知此时作者的心情是多么的好。这也是此幅书法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人书合一,在跳动的字符下,情感得以抒发,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
《韭花帖》素有“天下第五行书”,在用笔、结体、章法上与《兰亭序》是有着极大的不同,但世人皆言其神韵与《兰亭》 有异曲同工之妙。
宋代苏东坡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贬谪黄州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这两首诗都是苏轼由性而作的。
诗中充满了从他内心的深处发出的真挚情感。这般苍凉多情的诗作,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苏轼当时内心惆怅孤苦。而以此诗为内容的《寒食帖》书法作品也正是苏轼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发的,故而通篇书法起伏跌宕,气势奔放,可以说是无一笔荒率,成就了天下第三行书。
元代赵孟頫
赵孟頫,楷书四大家之一,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
《止斋记》通篇字形俊秀飘逸,而笔笔又谨守法度,体现了他极深的行楷功力,乃至后学无法超越。此卷系清代大学者俞樾篆书的“止斋记”三个大字,并隶书“松雪真迹、虞轩珍藏、曲园题首”十二字。
明代董其昌
董其昌的书法,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
清代王铎
王铎(1592年—1652年),清代书画家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神笔”之称。
人们喜欢将董其昌和王铎相提并论,其实王铎在书法上的创新度要远胜董其昌。董其昌充其量是低配版的赵孟頫,而王铎行书则不逊于赵孟頫,甚至直追王羲之。
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称“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