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科举时间? 明代勋贵参加科举情况?
一、明代科举时间?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
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以上为正常情况下的科举时间,另外有些皇帝在登基的时候加开恩科,换掉一批前朝的官员,这也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表现...还有在国家内乱的时候,也有停止科举的时候。
二、明代勋贵参加科举情况?
公侯爵位的继承人一般不会参加科考,因为他们本身已经有爵位了,如果非要参加好像也没有规定说不可以,但人家本身已经是公务员了,还参加公务员考试干什么?
而且万一要考不好还会被人笑话,但公侯的其他子弟就需要通过科考取得功名了,如果实在考不上的皇帝还可以格外施恩,赏给一个功名,叫荫生。
三、明代奴隶脱籍可以科举吗?
理论上是可以的。明朝从一开始就建立了科举制度。规定只有官办学校的学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所以说要想参加科举必须上官办学校。明代奴隶脱籍后是平民,平民可以上学,所以说只要能上官办学院拿到参加科举的资格即可。但官办学院收不收你做学生就够呛了。
四、明代科举文章代表作?
《百姓足,孰与不足》
——《论语·颜渊》
作者:王鳌
(明代进士,文学家,入阁宰相)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间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
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
吾知
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
饔飨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五、明代科举考试分几级?
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县试会试殿试
六、明代科举考试有什么特点?
明清时期,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内命题,考生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股文.明朝科举考试的特点是:形式复杂、呆板.影响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七、明代科举分四级分别是?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也叫“童子试”,包括县、州、府组织的考试,是童生会考,考中的成为“秀才”。
乡试是“秀才会考”,考中的成为“举人”。会试是“举人”会考 ,考中的成为“贡士”。
殿试是“贡士”分等级考试,考中一甲的,成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考中二甲,赐进士出身;考中三甲,赐同进士。院试、乡试是地方考试,会试、殿试是国家级考试。
八、明代科举考试考试内容?
明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依次是乡试、会试和殿试。以下是每个级别的考试内容:
1、乡试
乡试是由县里组织的考试,内容为策问和作文。策问是指以政治、社会等问题作为主题,对参加考试者进行论述和思考;作文则是要求参加考试者根据所给的题目,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考试时间为一天,考生考试完成后须在当天晚上离开考场。
2、会试
在通过乡试之后,参加考试的人可以参加会试。会试是在省级考试机构进行的,通过会试后才有资格参加殿试。会试的内容为诗文和经义,主要考察考生的文学功底和经典修养。考试时间为一天,考生需要在当天晚上离开考场。
3、殿试
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由翰林院组织实施。殿试的内容包括诗、赋、经义和策问等,考试难度和范围更广。参加殿试的考生数量较少,最终的考试成绩将决定他们是否有资格成为官员。殿试通常会在几天内进行,考生需要在考试期间一直待在考场,除了吃饭和睡觉外,不能离开考场。
总体来说,明朝时期的科举考试以经义为核心考察内容,但也注重文学才能、政治素质、社会思潮等方面,所以考察的内容十分广泛和综合。
九、科举制在明代起到什么作用?
作用:
1、积极作用: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提高官员素质与行政效率;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
2、消极作用: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十、明代科举制度共分哪几级考试?
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