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24史有清代史吗? 清代玉发簪发展史?

一、24史有清代史吗?

没有。

“二十四史”定名是在清朝,此时大清正是康乾盛世,国运正隆,所以怎么会有清史呢。依照后代修前代史的惯例,清朝也不可能自己给自己修史。而且,清人是希望这个清史永远不出现才好,一旦出现就表明大清亡了。不过,到现在大清已经亡了一百多年了,清史还没有正式的定稿,只有一部民国年间由清朝遗老为主所修的一部《清史稿》。

到民国年间,“二十四史”又有所发展: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清代玉发簪发展史?

清代玉发簪是古代首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商、周时期,玉发簪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头饰,尤其是宫廷头饰。玉发簪通常由玉石、宝石、铜、铁等材料制成,制作工艺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到了清代,玉发簪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清代的玉发簪制作工艺更加精湛,玉石的选用也更加丰富,包括翡翠、玛瑙、珊瑚、黄玉等。玉发簪的形状也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圆型、椭圆形和长条形,还出现了许多独特形状的玉发簪,如心形、桃形、柳叶形等。

在清代,玉发簪还具有很高的寓意。比如,玉发簪上的宝石和玉石寓意着财富和吉祥,而一些玉发簪上的图案则寓意着人物的故事和传说,如凤求凰、龟裂纹等。

三、清代珍邮典藏版价格?

1万元以上。

清朝的邮票距离目前已经超过100元的历史。清朝的邮票典藏版的价格目前非常高,尤其是品相好的邮票,是值得收藏和投资的品种。

四、清代治史三部书?

《治史三书》作者严耕望享誉国际史坛,是钱穆最欣赏的学生,胡适、杨联陞一致称许的史学大家,余英时誉之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本书汇集了严耕望先生的三本小书《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系著者总结数十年从师问学的历程与研治国史的实际经验,现身说法,指示后人以治史门径。

五、一座圆明园,半部清代史?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镇以北,总占地面积5200余亩,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座主要园林组成,总称圆明园,是中国历史上建造规模最大、内部装潢最精的皇家园林。

从康熙四十六年(1707)始建到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代帝王前后一百五十余年的经营,扮演着北京第二个政治中心的角色。

圆明园不仅供给帝王的生活设施俱全,中央各部院在其外围也都设有直属机构,清代帝王每年都会有相当长的时间居住在圆明园中,在这里处理政务,避暑游赏,消磨时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座圆明园,半部清代史。

六、清代三大史考先读哪本?

《廿二史札记》,《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异》。《廿二史札记》,清代赵翼(1727年—1814年)着,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总计条目约六百余条,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其中涉及当时尚未明确为正史的《旧唐书》及《旧五代史》,虽名为二十二史,但实涉及全部二十四史。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着。《十七史商榷》,史考类史书,是中国传统史学走向总结时期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考证学著作。作者王鸣盛(1722—1797年),字凤喈,号礼堂、西庄,晚年改号西沚居士,清代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历任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后辞官不仕,定居苏州;擅长经学、史学、小学、目录学等多种专门学问,撰有《十七史商榷》、《尚书后案》、《蛾术编》等书,成就卓著,是乾嘉时期著名的考史学家。《二十二史考异》又称《廿二史考异》,中国训诂书。清代钱大昕(1728—1804)撰。100卷。系统地考证二十二部正史及其注释的史实、文字、训诂,订正了很多讹误。

七、清代黄花梨与清代红木区别?

清代黄花梨与清代红木在材质、花纹、色泽、香气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以下是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异:

1. 材质:黄花梨和红木均属于豆科植物,但它们属于不同的属。黄花梨属于黄檀属,而红木属于紫檀属、黄檀属、崖豆属和铁刀木属。

2. 花纹:黄花梨木纹理美观,具有独特的“鬼脸”花纹,花纹流畅且清晰。红木的木纹也美观,但相较于黄花梨较为简单。

3. 色泽:黄花梨木的新切面呈紫红色或深红褐色,常带黑色条纹。红木的新切面呈红褐色,纹理斜或交错。

4. 香气:黄花梨木具有淡雅的香气,而红木的香气较为浓郁。

5. 密度:黄花梨木的气干密度为 0.82-0.94g/cm³,而红木的气干密度大于 0.76g/cm³。此外,红木中的亚花梨气干密度未达到 0.76g/cm³。

6. 加工性能:黄花梨木加工性能良好,软硬轻重适中,不易变形。红木加工性能也较好,但相较于黄花梨略显不足。

7. 价格:由于黄花梨木的稀缺性和美观性,其价格远高于红木。红木价格相对较低,且根据不同的树种和品质,价格有较大差异。

总之,清代黄花梨与清代红木在材质、花纹、色泽、香气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黄花梨木具有独特的花纹、香气和优秀的加工性能,价格较高;而红木则较为常见,价格相对较低。在选购家具时,可根据个人喜好、预算和实际需求来进行选择。

八、明代字体与清代区别?

馆阁体,在明代称为台阁体,清代称为馆阁体。它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特指楷书而言。在科举试场上,必须使用这种书体,它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并不强调如今所谓的个性。

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把书法当作艺术看待,而是把她认定为是文化。

现在能看到的故宫、颐和园里的字迹,多数都是馆阁体,只是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了。至于清人写的小楷,基本都属于馆阁体一类,但也不尽然。

如清末状元刘春霖的小楷,则更偏重唐人小楷的风格,但受时代的局限,也仍有馆阁体的风貌。

馆阁体作为官方使用的一种书体,强调共性,强调规范。

从书法的大前提看,她必须具备共性和个性的双重美,因此单从欣赏美的角度看,馆阁体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弊病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因此常常流于俗。

馆阁体是以欧、赵两种风格渐渐演变而形成的,因为欧与赵实在是太强大了,历代统治者都视此为正宗,遂成学书必经之路。

又是为了规范,而削减了欧、赵的个性。

九、清代龙纹特征与鉴别?

清朝的龙纹整体特征比较秀美,端庄,龙身曲度大,龙头的龙发增多,长披发或者多簇短发。龙的睫毛形态多样,不少被画成倒竹叶形,龙身依然雄壮,但是更显得平和,没有明朝龙纹的那种威压霸气,龙爪与明朝龙爪截然不同,第一趾和其他四个龙趾距离较大,特别是第一个和第二个,呈直线型,趾尖比明朝短,非常尖锐,看起来特别有力道。

康熙时,龙的下颚普遍比上颚要长,颚边有肉刺,舌下垂而舌尖上卷,鬃发分束向后,龙额博山状,呻情凶猛,纤发毕现,俗称“老龙”。鼻子也没有明朝的那么翘了,比较平整(夔龙纹和羽翼龙除外)。龙身多为鱼鳞片纹,并且腹部多有明显的环节纹,形似蛇腹,饱满充盈。龙须大多数向两侧伸展,长且翻转。

乾隆时期,龙的神态变得和善,少了神圣不可侵犯之感,多见于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多二龙抢珠纹,并且大部分的龙纹都呈现程式化的特点。

嘉庆以后,龙纹大量出现于瓷器上,大大世俗化,龙身变得稍细,没有三代的那种生动,富有神采之感。

十、明代狮子与清代区别?

明朝和清朝石头狮子没有太多变化,造型开始稳定,并趋近程式化。

狮子形象始于汉朝,据说狮子是从西域传来的。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中国的皇帝。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

元朝时,身躯瘦长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总体上,北方的石狮子外观大气,雕琢质朴;南方的石狮更为灵气,造型活泼,雕饰繁多,小狮子也不仅在母狮手掌下,有的爬上狮背,活泼可爱。

石狮把门的起源 中国人历来把石狮子视为吉祥之物。是到了明清,石狮的造型开始稳定,并趋近程式化。石狮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除了呈现强烈的民间性以外,其内容所体现的伦理、宗教、民俗意蕴美与所蕴含的线条、形制、动态的韵律美,构成了东方艺术独特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