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横店影视城的董事长是谁?

一、横店影视城的董事长是谁?

横店影视城董事长兼总经理殷旭,副总经理王志平、桑小庆

横店影视城召开2008年度授奖大会:

二、浙江美术馆的介绍

浙江美术馆位于杭州市南山路138号,占地面积厅14个,其中恒温恒湿展厅6个,展厅面积9000平方米,库房区面积3000平方米,是浙江省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列入省“十五”重点建设项目和“五大百亿”工程。2009年8月9日,浙江美术馆正式开馆。浙江美术馆主要代表国家承担美术作品和美术文献的展览、陈列、征集、收藏,并利用美术和美术馆资源开展学术研究、教育推广、对外交流和公共文化服务,2015年入选为第二批国家重点美术馆。

三、中国未来10年艺术(书法,美术)发展趋势

艺术这类感性的东西哪来什么发展趋势,更何况还是十年的预判。

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增大,我估计应该有更多讨新兴资产阶级喜好的唯美风格。

另外,个体意识的增强,一些新材料、新形势会在书画领域出现。

再有一点我一直固执地看待:肯定会有一些新锐的艺术家抱有政治批判来创作,一些有明确政治诉求的艺术作品会出现,在政治经济转型期间表达底层的呐喊与斗争的意识会增强。

四、民间艺术的保护

从江山现状看我国民间艺术生存环境问题 12:41浙江江山民间艺术资源积淀深厚,内容丰富,现存传统民间艺术有近百种之多,分属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游艺、民间工艺、美术等25个种类。但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保护不力,江山民间艺术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有的种类已经濒临失传或处于“绝迹”的状态。主要表现在:

1、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日渐萎缩。江山原有众多民间剧团能演婺剧、越剧、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被电影、电视打得毫无招架之力,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正在逐步变小,现这些剧团全部解体。解放前,道士做道场时能演出傩戏、演奏《须江古乐》,现傩戏已经绝迹,《须江古乐》仅剩一名78岁的郑子勤老人尚能哼出。廿八都木偶剧团和四都道情,因没有演出市场而停演。木偶剧团团长金宗怀是唯一一个年轻的木偶传承人,今年38岁,与他拼团演出的演员均已年逾古稀,目前金宗怀守着40多具木偶道具徒叹无奈。

2、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濒临失传甚至绝迹。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项目,如广渡手舞狮、五程断头龙、上余采茶戏、须江道士音乐、四都道情、廿八都山歌、木偶、壁画、剪纸、船灯、高跷、石门抬阁、长台莲湘、三卿口瓷艺、吴村鱼灯、凤林纸扎、凤林社火及江山西砚等,其制作技能和表演技艺的掌握者,大多人到老年,普遍面临技艺失传、徒弟来源短缺的境地。其中,廿八都壁画艺术和凤林社火现已失传;上余采茶戏、广渡手舞狮已处于濒危状态,即将失传。大多数民间民间艺术处于自生自灭的“瘫痪”状态。

3、城市“建设性”破坏和旅游“开发性”对民间艺术资源破坏严重。旧城改造的推土机把大量的老城民居中附着的文化精华,如砖雕、木雕、石雕、壁画等轰然推倒并碾碎。农村中一些具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街区、古建筑群在集镇建设中遭到破坏。民间艺术资源陷入经济越发展、破坏越严重的沼泽之中。一些部门看到民间艺术中蕴含的巨大商机,纷纷举着民间艺术的旗号进行开发所谓的“旅游资源”,这种开发行为,要么是不懂艺术的“拍脑袋工程”,要么是把民间艺术当成摇钱树的唯利是图之举,往往成为变相破坏和摧残。

4、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资料惨遭损毁。因为缺乏民间和民俗文化保护机构,缺乏对民俗和民间文化市场的管理,大量民间艺术的珍贵实物和历史资料流失到域外甚至境外。如大陈乡大陈村有的村民不识货,九十年代把雕刻有十二生肖的花窗木门,以极便宜的价格卖给外地客商,令人殊为可惜。一些散落在民间的珍贵遗产,由于保护不力或保护方法不当造成破坏、濒危甚至灭绝。一些独特的民间习俗和民俗事象,如廿八都姑娘出嫁挂“连刀肉”的风俗习惯,因受到江山风俗的同化和影响,也在慢慢淡化中走向逐步湮灭。

5、研究人员和经费短缺制约民俗文化保护。由于民间艺术保护经费不足,造成缺乏现代科技手段和载体,无法开展紧急抢救而带来湮灭的危险。缺乏研究人员,民间艺术既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保护,也难以形成精品,直接影响民间艺术的后续开发和合理利用。整体来看,江山民间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生存环境渐趋恶化。

加强民间艺术的抢救和保护,是加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延续和发展令人担忧,急需政府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相关政策,以加强抢救和保护工作。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紧制订民间艺术保护规划。要着眼长远,立足实际,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思路,加紧制订民间艺术保护规划,真正把民间艺术资源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对一些具有较高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典型民间艺术,建立健全资料档案,列入《保护名录》,制定详细、操作性强的抢救保护方案,落实保护措施和经费,进行系统全面的保护。

(二)加强民间艺术传承人队伍建设。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绝技、绝艺、绝活,要采取重点扶持政策,鼓励带徒授艺,使民间绝技后继有人,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艺术制作、表演,形成风格、自成流派、有成就者,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要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要创造条件,促使民族民间艺术进学校、进课堂,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促进各种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三)提供民间传统文化的坚强保障。要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省、市、县三级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为民间艺术资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普查、征集、保护、利用、人才培养及重要项目和传承人的扶持。同时,积极开拓多种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民间艺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建立国有和民间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

(四)创造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在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保护与建设的关系,挖掘一批文化艺术资源,参与到旅游和经济活动中去,走边保护边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创新农村文化活动载体,经常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及参与面广、影响深刻的节庆活动,引导这些活动之与民间艺术资源的发挥相结合,既满足群众“求美、求乐”的需求,又为民间艺术资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树立全民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积极宣传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软实力标志的高度,鼓励人们更多地了解民间艺术资源,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的认识,增强全民保护民间文化的自觉性,培养人们对民间文化的感情,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作者:王萌) (来源:文化传播网)(编辑/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