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去北京天坛不能和古物照相吗

去北京天坛不能和古物照相吗

在北京天坛所有古建筑都是可以参观拍照的。

有些天坛部分建筑里的古物明确指出严禁拍照,这是由于天坛部分建筑光线很暗,游客拍照会使用闪光灯,反复的亮光对于文物会有破坏作用。

主要景点:

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有垣墙两重,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集中于内坛。天坛主要建筑在内坛的南北中轴线上,圜丘坛在南,祭天,有圜丘、皇穹宇等。

祈谷坛在北,祈谷,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中间有墙相隔。两坛由一座长360米、宽近3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或神道)相连。

丹陛桥两侧为大面积古柏林。内坛西墙内有斋宫,是祀前皇帝斋戒的居所。外坛西墙内有神乐署、牺牲所等。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斋宫、无梁殿、长廊、双环万寿亭等,还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胜古迹。

扩展资料:

天坛公园面向公众开放100周年。“古坛孕新生,名园惠万民――天坛公园开放百年展”昨天在天坛公园北神厨开展,明代鎏金铜编钟、亚运会火炬“潮流”等重点展品和照片展现天坛由皇家禁地变为人民公园的坎坷过程。

此次展览位于天坛公园祈年殿东侧的北神厨东殿,展厅面积338平方米。展出了320张图片及217件实物展品。参观游客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展品,穿越时空,探寻天坛历史。

天坛是明清帝王祭天祈谷的场所。1912年2月,清帝退位,祭天仪式成为历史。1914年5月,中华民国内务总长朱启钤提议开放京城皇家园囿和风景圣地,并把天坛列为开放之首。

后因袁世凯打算率百官到天坛祭天,开放被搁置,直到袁世凯皇帝梦破灭后,天坛开放才再次被提上日程。

1918年1月1日,天坛正式成为公园。至此,天坛终于实现了由皇家祭坛到公园功能的转变。其后30余年间,连年战乱让天坛陷入劫难,坛庙毁伤、树木遭伐,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天坛劫后重生成为“人民的公园”。

在所有展品中,明代鎏金铜编钟金光闪闪、造型精美,堪称“镇馆之宝”。该编钟为明代造,铜质鎏金,是演奏中和韶乐的主乐器,通高26厘米。从明永乐皇帝朱棣开始,历代皇帝都是在编钟清越悠扬的敲击声中,跪拜在庄严肃穆的祭坛之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江山社稷平安。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其中英、美侵略军自永定门侵入,将天坛作为联军的总司令部和驻兵站,不仅毁坏了大量瓷器、石雕、书画、木器等,还将天坛建筑群内珍贵的神器、贵重的宝物洗劫殆尽,其中就包括演奏祭天礼乐的珍贵编钟。

1994年,印度陆军参谋长乔希上将访华,向我国交还了一枚作为战利品流入印度的“明代鎏金铜编钟”,交由天坛保管。

在展厅独立展柜里,第16届亚洲运动会使用的火炬“潮流”十分抢眼。2010年10月12日,亚运会火炬点燃暨火炬传递活动启动仪式在天坛祈年殿举行,火炬“潮流”外形宛如奔腾不息的流水,表面镂空纹饰又似升腾飘逸的火焰,火炬截面造型从方形过渡到圆形,象征“天圆地方”。

展品蓝色琉璃釉砌砖是天坛历史演变的实物佐证,游客可通过这块琉璃砖“看到”400年前天坛圜丘的样貌。2002年,在天坛柏树林绿化施工现场出土大量明代砖瓦石料,其中有一块外表覆有蓝色琉璃釉的古建构件。

据记载,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帝对圜丘进行改扩建时,将坛面石改为北京房山的艾叶青石,围绕天心石呈扇形向外环砌而成,也即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圜丘坛面石。而在历史上,改造前明代圜丘构件均为蓝琉璃,专家们据此推断这块特殊的琉璃砖即为明代圜丘坛面的砌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纪念开放百年 天坛展出200余文物

所有古建筑都可以参观拍照,只是祈年殿和回音壁现在需要单独买票了,而且祈年殿不能直接接触家具和摆设。

李志敏的人物生平

李志敏 男,汉族,出生于湖北老河口,祖籍河南南阳。少时临习楷书多年,1946年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攻书画,广泛临习汉魏碑刻及大小篆,1950年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到北京大学执教。 毕生致力于草书探索,所作纵横恣肆,气势贯通。作品为各地博物馆、纪念馆、书画院收藏及收入《中国书画》、《中国现代书法选》、《中国古今书法选》和日本出版的《中国书画家作品选》等,或被刻石。其中《中国当代著名书家》(一九九二年五月出版)一书载文专门介绍其书法。 发表《论书法的神韵》、《谈魏碑的临习》、《泰山碑刻赞》等论文。曾应邀赴日本、美国讲学,交流书艺。 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艺委会副主任,北京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评选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燕园书画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

吴志攀在《草论-三春堂狂草》一书序言中写道,北大美学家兼书法家杨辛先生对我说过:“李志敏老师创造了当代中国草书的一个高峰。”北大另一位书法家张振国教授曾对我说,北京的高校里面有三个人书法最好,北师大的启功老师、首师大的欧阳中石老师、北大的李志敏老师,三足鼎立。李老师的草书和魏碑写得最好,可惜他走得最早。如果李老师今天还在,那他的名气一定大得很。这些评价,我都是信服的。张老师还说,李老师在世时,谈到名气时曾对人说过,“生前不鸣,死后留名”。这八个字,正是李老师一生淡泊的写照。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说:李志敏书法对张旭《古诗四帖》有精深的研究,笔法苍茫古朴,横向取势,强调书法意象之美,讲究因象而得意,因意而成象,意与象混而成书,浅识书者,得其象,不解其意,深识书者,得其意而意其象。他精于书法的意,也精于书法的象。其狂草作品借字成象,因文造境。志敏教授曾送我一幅作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用笔极为大胆,任意挥洒,笔走龙蛇,尽显大家风范。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张辛教授说:北大历史上的名书法家只有章v、金息侯、罗复堪、沈尹默等寥寥几人而已。李志敏先生独步一时,是著名书法家,是书名显于学名或曰书法和学问兼二为一的教授,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第一人。这由北大各院系所的老匾牌,由原写在百年讲堂的北大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八个大字,由镌刻在原法学院逸夫楼前的“建楼铭”,由散落于全国大江南北数以千计、万计的书法作品可以见证。

与季羡林、金克木并称“北大三支笔”的老一辈书法家陈玉龙 说:李氏狂草,深得张长史真髓,神采飞扬,有大家气象。运笔如行云流水,信笔写来,大小由之,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纵笔如飞,或狂飚惊落,或戛然而止,或蕴藉含蓄,翁郁朦胧,元气淋漓,冥渺难寻,幽深莫测。正如《宣和书谱》所称“狂客风流,落笔精绝”。志敏尤善布局,任意剪裁,修短合宜,堪称谋篇布局之高手。人们常说: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舞台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字一腔都是美、都是戏、都是艺术:我谓:李氏一运笔、一挥毫、一笔一画、一点一撇都是美,都是佳作,都是艺术。谚曰:“真积力久”、“炉火纯青”、“功到自然成”,揆诸梅氏李氏,洵非虚语。 所著《书论》,言简意赅,洞幽察玄,颇富哲理,实为李氏定鼎之作。 李志敏《书论》获第二届505中国文化奖(特别奖)。当代书家如沙孟海、林散之、李志敏等人的作品,飘然出尘,云海逵簦际蛛剩萌烁∠肓妗

著名书法家沈鹏在早年致信李志敏先生时说:新近出版《现代书法艺术作品》第二辑,足下所书亦极佳!此格为全书第一流作品。

我国老一辈哲学泰斗、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曾专门评价:“李志敏同志是书法名家,兼擅书论。他的书法在当代独树一帜,他的书论亦多独到见解,自成一家之言。”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早年曾致信评价:“李老书法之苍茫,气势之狂放,结体之奇异,章法之险峻,完全突破了世俗的审美观,是与古人通息又展示现代精神的神品!率真!热烈!气势浩然!”

孔庆东评价道:“李志敏先生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书法大家,他的草书被认为是继毛泽东之后中国最优秀的草书作品。”

首批“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得主葛路教授在《当代书坛一杰李志敏》一文中评价:80年代起,他经常出国讲学访问,时而以法学家的身份出现,时而以书法家的身份出现,有位美国人不理解,怎么可能把严谨的法学研究与浪漫的狂草创作集于一身呢?十年以来,他的独树一帜的书法作品,流传到海内外许多地方,有些已镌刻于石。他擅长行书,尤入迷狂草。像他这样有才华、造诣很高的狂草书家,在当代中国书坛寥寥无几。他作狂草,满怀激情,提笔之前,伫立审视案上的幅纸,连连吸烟,一旦意象在胸,便将全部心神倾注于毫端,迅速挥扫,一气呵成,之后,把笔一投,欣然微笑。他的狂草,大家公认其最大的特色是气势磅礴。有人批评他的狂草难认,殊不知他“重书之精神内涵,故所书唯求任情恣性,不备六体”。甚至他的署名,也不尽相同,有时猛然一看,不知何许人也。他偏爱草书,传世作品草书居多。他的行书功力深厚,风神特殊,并不亚于草书。所作所书,雄劲倔犟,老辣生涩,小至点画,大到整体,给人若引弓待发、若屈铁凿铜的印象。书品活托出书家的个性。他的行书,初看并不惊人,久看则意趣不尽。

2014年,北京大学李志敏书法艺术研究会成立,聘请中共中央宣传部原部长王忍之、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为北京大学李志敏书法艺术研究会顾问,北京大学教授巩献田为会长 。会上,王忍之同志向研究会赠送了亲书的“李志敏赞”书法作品:“熔诸家狂草於一体,极具自己面貌,当能无惭前人。著书论草论为标志,彰显独特见解,可以启发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