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张志凌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甘肃分会会员

张志凌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甘肃分会会员

张志凌,男,生于1971年3月,甘肃省西和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甘肃分会会员。

作品入展:

1、首届西泠社、手卷(长卷)书法展;(2006年)

2、首届西泠印社楹联展;(2006年)

3、甘肃省第四届中青年书法展,并编入其《作品集》(2004年)

4、甘肃省第五届中青年书法展;(2008年8月)

5、甘肃省第二届新人新作书法展;(2005年)

6、书法导报、伏羲杯书法展获二等奖评为全国书画五百强称号,并编入其《作品集》(2003年)

7、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2005年)

8、甘肃省文联、省公安厅首届警苑杯书法展。(2007年)

9、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名人名家书法邀请展;(2008年12月)

10、甘肃省第二届青年书法家提名展。2009年

列举宋代三位书法家,并写出代表作,并简述书法艺术特点

黄庭坚、米芾、蔡襄。

一、黄庭坚

1、人物介绍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2、代表作介绍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

3、书法艺术特点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特点:长枪大戟、绵劲迟涩。

二、米芾

1、人物介绍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2、代表作介绍

《研山铭》是北宋米芾创作的澄心堂纸本手行书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研山铭》分三段:第一段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的三十九个行书大字;第二段为绘制的《研山图》;第三段为米芾之子米友仁、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和清代书画家陈浩的题跋。

《研山铭》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

《研山铭》 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也是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

3、书法艺术特点

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三、蔡襄

1、人物介绍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今福建省仙游县)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

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

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

2、代表作介绍

《万安桥记》全文共153字,用楷体书写,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分刻在两石碑上。

每碑高2.89米,宽1.46米,厚0.3米,碑字分为6行,每字长1.8厘米,宽1.5厘米,现存碑刻有二,一为损毁后,于1963年摹拟原作重刻。

另一为北宋原刻,原露天崖刻于岸左,宣和间(1119-1125年)由在泉州任市舶司后为知州的蔡襄曾孙蔡桓拓本重刻立于祠内。 《万安桥记》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

3、书法艺术特点

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其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宋代书法家:苏轼、黄庭坚、蔡襄(人品)、米芾、蔡京、赵佶、陆游、岳飞、秦桧、赵构、张昂之、张孝祥、范成大、赵孟坚

赵孟\应该也算,但是后来变元朝了

米芾(1051~1107) 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

米芾善用“刷笔”,中含枯润,笔力充沛,气势凌厉,有天马行空之概,又因为其行草皆真楷中来,故点画精到。如晚年代表作品《虹县诗》、《多景楼诗册》等。

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米芾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苏轼(1037~1101)除了写诗词、散文等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于书法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传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帖》、《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赋卷》等。东坡居士的成就在书史上是很高的:在宋四家中排在首位;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1045~1105)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黄庭坚工书法,兼擅行、草,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自成风格。墨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等。

蔡襄(1012~1067)擅篆、籀、楷、隶、行、草等书体,楷书师法颜真卿,结体端严,体格恢宏;行书得晋人风韵,潇洒简逸。论书注重神、气、韵,崇尚古法。他上承唐代书法,下开宋代新风。有墨迹《茶录》、《牡丹谱》、《与杜长官帖》、《自书诗札》、《自书诗卷》,石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等传世。

蔡京(1047年~1126年)书法颇妙。初师蔡襄,徐季海,不久弃之,改学沈传师,又厌弃,改学欧阳询,又改学“二王”,博采诸家众长,自成一体。其书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独具风格,为海内所崇尚元陶家仪《书史会要》曾引当时评论者的话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甚能反映蔡京当时在书法艺术上的地位。当时的人们谈到他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就连狂傲如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据说,有一次蔡京与米芾聊天,蔡京问米芾:“当今书法什么人最好?”米芾回答说:“从唐朝晚期的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蔡京问:“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

蔡京存世书迹有《草堂诗题记》、《节夫帖》、《宫使帖》等。

赵佶(1082~1135)(宋徽宗)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在书法上也有较高的造诣。赵佶书法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瘦金书的意思是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赵佶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皆流于后世,且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其中笔法犀利、铁画银钩、飘逸劲特的《芳依翠萼诗帖》为大字楷书,是宋徽宗瘦金书的杰作。但是宋徽宗的书法存在着柔媚轻浮的缺点,这也许是时代和他本人的艺术修养所致,但他首创的瘦金体的独特的艺术个性,为后人竞相仿效。 

苏轼 黄庭坚

北宋后期出现的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打破了晋代“二王”和唐代颜真卿、柳公权书法的严整格局,建立了抒发个性、纵恣疏放的书风,统领了南宋书坛并影响各代。

四大家中年长者系蔡襄(字君谟,1012~1067),仙游(今属福建)人,官至端明殿学士,他的艺术活动可追溯到北宋中期,蔡襄通诗文,书擅各体,草书尤精,师法晋之二王、唐之虞世南、颜真卿、徐浩,故其书风多变。

米芾则是更具个性特征的书家,草书具二王之韵。书有《苕溪诗》、《蜀素帖》、《虹县诗》等,他的《多景楼诗贴》(北京故宫博物馆院藏),笔态纵横不羁,雄毅高迈,显现出直抒胸臆、真率豪放的艺术个性。

苏轼“自幼好书,老而不倦”,其书博取古之众长,擅长行、楷、从《兰亭序帖》入手,后取颜真卿之神,故其书风绵里藏针。他多用卧笔、偏锋,笔形丰腴酣畅,笔势在翻澜中不失豪爽劲骨,被黄庭坚赞为“本朝善书,自当推第一”。苏轼今存有《洞庭春色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碑有《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

黄庭坚书法长于行、草,作书以险为胜,奇崛不平,恣肆纵横,风韵洒脱。结字内紧外松,笔势伸张,与他开创的“江西诗派”文风有异曲同工之妙。传世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诸上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