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舒同的个人简介

舒同(1905年11月25日~1998年5月27日),男,字文藻,又名宜禄。东乡人(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区)。书法大师。原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1920年6月在家乡与进步同学成立“金兰同学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1921年8月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抚州),与李井泉等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积极研读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5年发表《中华民国之真面目》,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所谓“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虚伪性,表现出为国为民追求真理、伸张正义的革命精神。

扩展资料:

舒同的书法成就:

舒同是中国书法事业的继承和开拓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后任第2届、第3届名誉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毛泽东主席赞扬他是“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枝笔”,是当代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师。

舒同是中国书法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他自幼喜爱书法,曾系统地临过古代碑帖,师法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名家,但师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变,并注意取其精华,大胆尝试,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创立了著名的“舒体”,备受海内外推崇,是现代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舒同之所以被誉为人民的书法家,是因为他这位马背上的红色书法家身居高位而没有官架,学识渊博而没有傲气,无论谁去求字,他都一一应允。因而,改革开放以后,费县人多次登门拜求墨宝,舒同先生为“半塔中学”“琅琊羲之砚厂”“费县影剧院”等题名,这些墨宝成为稀世珍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舒同

舒同(1905年11月25日~1998年5月27日),男,字文藻,又名宜禄。东乡人(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区)。书法大师。原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东乡县支部书记、县委书记,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东乡县党部常委。在他的领导下,东乡县的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1958年4月30日中央监察委员会通报批评济宁地区“拔白旗,插红旗”的错误。

1967年夏天,山东的右派将舒同从陕西揪回来,批斗了好几个月。

1998年5月27日,舒同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2005年11月25日,东乡县委、县政府在其老家举办了舒同博物馆开馆剪彩、舒同铜像揭幕仪式、《舒同书法集》和《舒同诞辰100周年纪念邮册》首发式等。

扩展资料

舒同书法成就

舒同是中国书法事业的继承和开拓者、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后任第2届、第3届名誉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毛泽东主席赞扬他是“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枝笔”,是当代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师。

舒同之所以被誉为人民的书法家,是因为他这位马背上的红色书法家身居高位而没有官架,学识渊博而没有傲气,无论谁去求字,他都一一应允。

因而,改革开放以后,费县人多次登门拜求墨宝,舒同先生为“半塔中学”“琅琊羲之砚厂”“费县影剧院”等题名,这些墨宝成为稀世珍品。出版《舒同字帖》(分楷、行、草三本)、《舒同书法》、《舒同书法艺术》等,请文人书法大家、北京大学教授张辛撰写《舒同书法艺术展序》。

1988年,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舒同举办首次个人书法展,其前言即是舒老和组委会请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陈玉龙先生撰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舒同

舒同(1905年11月25日~1998年5月27日),男,字文藻,又名宜禄。东乡人(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区)。书法大师。原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舒同1905年12月14日(农历11月25日)出生在东乡县孝冈镇(今江西抚州市东乡区孝岗镇),1998年5月27日在北京病逝。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1920年6月在家乡与进步同学成立“金兰同学社”,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1921年8月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抚州),与李井泉等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积极研读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5年发表《中华民国之真面目》,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所谓“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的虚伪性,表现出为国为民追求真理、伸张正义的革命精神。

扩展资料:

1905年11月25日,舒同降生于江西东乡县一个贫苦人家。5岁那年,父母节衣缩食攒了几个铜板让他上了私塾,先生名叫梁翘,除教他经书、子集、歌赋外,还辅导他临习颜体楷书和王羲之的《兰亭序》。

由于家里实在太穷,买不起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他就到村边砍来细竹自己制笔,捡来红粉石加水磨成“红墨水”,或用黄土和红土调成泥浆,在石板上练字。

邻里用过的染布水,他也提回家用来练字。逢年过节,街坊邻居要写春联,就去请舒同。这是舒同练书法的好机会。他后来回忆说:“此时有好笔、好墨、好纸,笔落纸上,情绪极佳,见到红纸黑字,赏心悦目”。

舒同练字最简便的方法是撅根树枝在地上划字,写了抹,抹了写,真是“树作笔,地当纸”,取不尽,用不绝。

小时候,舒同对书法的酷爱可以说到了着魔的地步,一有空就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掌心不停地比划,渐入古人所谓“口如诵,心如闻”的境地。后人赞誉舒同的书法“融百家之长,创自家风格”,这除了他禀赋较高外,与他从小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

舒同9岁那年,县城一位老者过寿,有人慕名请舒同写匾贺寿,舒同当场挥笔而就“杖国延年”4个大字,围观的几位老先生异口同声惊呼他为“神童”。

舒同在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民主革命运动暴发。受陈独秀、胡适影响,舒同筹办了联谊性组织“金兰同学社”,与进步同学一起探求救国救民的良策。

1922年,舒同等人发起组织了“马列主义研究会”,创办了《师水声》杂志。他撰写的《中华民国之真面目》一文,深刻揭露当时社会的专制腐败,表现了一个热血青年追求真理、向往民主自由的美好愿望。

一位老师在《师水声》上看到此文批道:“此生前途不可量也!”1925年春,为支持北伐军,舒同等人在东乡成立了“兵差办事处”,他连夜赶写了百余条宣传革命真理的标语四处张贴,看到的人都称赞舒同的字写得好。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东乡县党组织遭破坏,许多共产党员被捕,到处张贴着捉拿舒同的通缉令。在腥风血雨面前,舒同毫不退却,他与赵乐群、乐廷玉等人前往赣东北寻找省委北线负责人方志敏。

到了景德镇,反动军警戒备森严,随时可能被捕。他们只好到深山躲避。找不到吃的,就采蘑菇吃,赵乐群因吃了毒蘑菇当场中毒身亡。掩埋好战友的尸体,舒同和乐廷玉又踏上了寻找党组织的征途。

来到安徽舍山镇时两人已身无分文。窘境中,舒同想到了卖字换钱维持生计。镇上一家饭馆早想写个牌匾装点门面,老板让舒同试试,“舍山饭馆”写好后,老板一看眉飞色舞,不但解囊相助,还请了几位先生一起帮着筹集路费。

就这样,舒同和乐廷玉为寻找党组织,先后辗转于江西、安徽、湖北、上海、南京等地,历时两年,舒同靠卖字筹款,度过了危难,留下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文丐”经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舒同

舒同出生于江西省东乡县孝冈镇,5岁即开始临习颜真卿、柳公权的碑帖,由于幼年家贫,只能用笋衣做笔,用染坊废水在芭蕉叶上习字。读了七年私塾后1921年以漂亮的书法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

在校期间,他和同学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东乡县委书记。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担任国民党东乡县党部常委,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被通缉,流亡武汉、上海、安徽、南京等地,1930年到达苏区参加红军,历任红4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1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等职务,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4师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长、中共山东分局委员兼秘书长等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暨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主任、中共华东局常委兼社会部部长、国军工作部部长等职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华东局常委兼宣传部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文教委员会主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长、中共华东局党校校长等职务。并被授权组建和担任“特殊情况下的台湾省委第一书记”。

1954年,担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兼济南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1958年-1959年期间,由于山东省虚报、浮夸严重,由他的老上级朱德亲自出面到山东将他撤职降级。是三年大饥饿时期,治下饿死人最多的五个地方最高长官之一。1960年被任命为章丘县县委书记,1963年任命为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比副书记级别还要低)。

文化大革命期间,长期被监禁、批斗,经毛泽东推荐由他书写的中国农业展览馆的匾额也被砸烂。1978年被平反,任命为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军委军战史编辑室主任。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舒同一生勤于钻研书法,即使长征途中,在马背上也用手指在腿上练字,曾被毛泽东称为“马背书法家”。他创造了“舒体字”,他自称自己的书法是“七分半”,即采纳楷书、草书、隶书、篆书、草书、颜体、柳体各一分,何绍基书法半分,综合而成。毛泽东称他是“党内一支笔,红军书法家”,何香凝评价说:“国共有两支笔,国民党有于右任,共产党有舒同。”

1980年,舒同发起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并被推选为第一届主席,以后又担任第二届和第三届的名誉主席。

舒同 (1905.11.25~1998.5.27) 字文藻,又名宜禄。男,江西省东乡县人。书法大师。原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任主席、名誉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被毛泽东称赞为“党内一枝笔,红军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