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昆曲
昆曲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
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
木卡姆艺术经过整合发展,形成了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即兴性、大众性的艺术风格,并成为维吾尔族的杰出表现形式。
2005年11月25日,中国政府报送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4、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与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
5、中国篆刻
中国的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2009年,中国篆刻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6、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雕版印刷是指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再于印板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图文转印于纸张的技艺。 该技艺在书写和设计上有较高美学要求。
7、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
8、中国剪纸
剪纸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是一种流传很广的民间艺术形式,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
9、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建筑材料,中国工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代表作有苏州园林、 北京四合院、西递宏村、蔡氏古民居以及杨阿苗故居。
10、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南京云锦制造的主要特点是"挑花结本", 用古老的绳索绳记事的方法,把花纹图案色彩转变成程序语言,再上机进行织造,实际上是一种以线为材料进行储存纹样程序的创作设计过程。
11、端午节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12、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朝鲜族民间舞蹈之一"农乐舞"俗称"农乐",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是表现朝鲜族农民喜庆丰收的传统舞蹈。
13、《格萨(斯)尔》史诗
《格萨(斯)尔》史诗熔铸了神话、传统民歌、格言俚语,具有雄浑壮丽、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
14、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在上古时代已订立,到汉代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5、中医针灸
针灸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国医学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中国于2010年11月16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