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诗、书、画、印的四绝是什么?

朋友们好!我是杨志勇!

诗书画印是文人、书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为它们结合在一起,会使作品意境升华,更加完美和谐。下面我再举例说明。

比如郑板桥的竹石图,如果只画无诗就不能表现作者的思想,一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岩中…意境立即显现,以竹喻人,把作者的耿直,不与恶势力妥协表达的淋漓尽致!由此可见诗书跟画结合的重要性!

再说用印,国画在色彩上讲“千重青绿一点红。文人画大多是水墨或是淡彩,盖上鲜红的印,就调剂了色彩的单调。盖闲章还能调节画面平衡,表达画家的志趣。

如自己会刻印,根据不同画面,盖上相关物象的诗句,更显得雅致清妙!如画兰可盖“留得清香入素琴。画竹可盖“清影长伴读书声等等…

这样作品就更具个性,反之每幅作品就那几个印,会兴味索然,减色不少。

这就是会治印的妙处,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要追求诗书画印精绝的原因。

徐悲鸿在书画界的地位怎么样?

如果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有一位学贯中西集国画油画大家于一身兼绘画实践与理论于一体成就卓著的艺术大师,那就是徐悲鸿了。

徐悲鸿生于1895年的清末,其时百业凋敝,绘画界更是缺乏生气。少年徐悲鸿就表现出极高的绘画天赋,而他的勤奋刻苦更是超乎寻常。在名师指点下,徐悲鸿的国画水平日见提高。渐渐长大的徐悲鸿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艺术思想。他认为,中国画自明清以来一直徘徊不前,甚至退回到不如宋代的水平。而其根本原因,就是在绘画上因循守旧,缺乏开拓和创新。徐悲鸿立志要改变这一现状。

1918年,徐悲鸿远赴欧洲,学习西洋画法和理论。先后在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学习考察,历时8年。在欧洲的经历使徐悲鸿眼界大开,他不仅娴熟地掌握了油画技法,而且系统掌握了西方油画的一整套理论。

回国后,徐悲鸿大力倡导“西学中用”,将西方油画先进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引入中国画中,他身体力行,一边教学,一边创作实践,在他和其他艺术家的执着坚持努力下,中国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出现了重现生机的局面,面貌一新。

徐悲鸿对艺术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个人艺术成就的辉煌,更在于他对中国绘画艺术打破长期困局改革创新发展上的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为培养新中国绘画人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3年,徐悲鸿病逝于北京,享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