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写核雕的作文细节描写he(关于核雕的文章)

1. 关于核雕的文章

核雕

艺术历史悠久,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由驱凶避邪的祥符功能向赏心悦目的把玩遣兴的转变,至近代则由诗意化的独立作品形式转变为具有一定宗教功能的佛教念珠,再一次改变了核雕清赏雅玩的属性。在当代,核雕成为文玩市场的新宠,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审美诉求,形成了“南工”和“北工”两个不同的工艺风格。从核雕艺术的生成、发展,到当下不同地区艺术风格的形成中不难发现,核雕艺术形式风格的每一次变化皆源于其观赏主体和功用属性的改变。

一、核雕艺术的生成

对大多数非艺术专业的中国人来说,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大概没有超过核雕的了。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中学课本中的一篇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课文所致。读过中学的人基本上都能够背诵“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段课文。从课文中人们了解到,中国有一种精微奇巧的雕刻艺术,可以在一颗大“不盈寸”的小小桃核上雕刻“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么多内容。通过这篇课文人们还大体了解到,至少在明代时期就有了核雕这一艺术形式。

从艺术史学的角度去探讨核雕生成的具体时间是困难的,难以准确界定其生成的时间主要有文献和实物两个方面的原因。从文献的角度看,古人惜字如金,往往只录其大概,鲜有说明其原委者。《核舟记》虽然讲了一个生动的核雕故事,但却没有考辩其来历。从实物的角度看,因为果核不易保存,时间久远不是腐烂焚毁就是朽蚀虫蛀,虽然偶尔也能发现古人的核雕,但至今还没有一件实物在时间上超过《核舟记》文章中所记载的时代。在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文献记载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古代工匠社会地位低下,一般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无法对自己的作品和技艺进行记录。古代文人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即使是“布衣”,也自视清高,一般不会与工匠为伍,故不可能做工艺美术方面的实证文录。他们所留下的文字,不是笔记就是小说,鲜有专题详论,更难得写作研究专著,偶有记述往往道听途说望物生义,其中不乏假托臆断和随意发挥。

2. 简单的核雕

要让橄榄核手串快速变红,上油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只要掌握正确的上油方法,就能让手串变红。做法很简单,在掌中滴一两滴油,涂抹均匀后,再上手盘串,然后放置,让橄榄核吸收油脂,从而上色包浆。

海带炖排骨好吃,海带软糯,汤鲜味浓,特别鲜美的一道汤煲。 

3. 核雕的艺术价值

徽州雕刻艺术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经济形态,从价值结构和意义上来分析,徽州雕刻艺术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教育价值。

其最深刻之处就在于它本身的文化艺术价值具有保存价值,在满足人们的物质价值后,精神文化价值的需要便成为了人们努力的更高目标,徽州雕刻艺术题材丰富多样,有着纯净、自然、真挚的原始儒学伦理文化内涵,朴素简洁、淡雅清丽的艺术...

4. 关于核雕的论文

卢浮宫博物馆原来是法国的王宫,曾经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珍贵的建筑物之一,里面收藏了很多著名古典绘画和雕刻。

这个艺术宫殿始建于12世纪末,最开始是作防御用的,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扩建和修缮逐渐成为一个金碧辉煌的王宫。

从16世纪起,佛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的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

现在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

1981年,法国政府这座精美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从此卢浮宫成了专业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卢浮宫正门入口处有一个透明金字塔建筑,它的设计者就是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1973年法国国民会议决定将其改为国立美术馆。他最初的藏品只有162件,拿破仑时期,从许多国家掠夺过来大量的名贵艺术品,都以“战利品”搜罗进去,其艺术品收藏丰富堪称世界之冠。

卢浮宫里面的收藏的艺术品就有40万件,其中油画6000件,素描10万件,东方艺术珍品8万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品3万件。

就卢浮宫本身来说就是一个件伟大的艺术品,整个的卢浮宫是一个有著美丽花园的新古典式宫殿,主体建筑带有长廊,廊柱间由精美的雕刻作为装饰,显得古朴端庄,精致典雅。整个建筑群和广场及草坪总共占地45公顷,展厅面积大约为138000平方米,卢浮宫收藏了人类艺术古代部分的精华。

5. 关于核雕的文章素材

我认为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个雕刻家的立意:

立意:醒来指的是受启发后,心灵的觉醒。

素材: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名石雕师。有一次,他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父亲说,要唤醒沉睡的狮子。受启发后,苏格拉底潜心研究学问,成了著名的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