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核雕教程(核舟记桃核雕)
1. 核舟记桃核雕
高1.6公分,长3.4公分 陈祖章在乾隆二年(1737),依照橄榄核 天然的外形,将一个果核雕琢成一艘小船,船上乘载八人,每一位人物的动态、表情各有不同。船底刻苏轼的《后赤壁赋》全文,三百余字,细密井然,堪称鬼斧神工。现在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2. 核舟记雕刻品的神奇之处
文章的中心是要表现王叔远的奇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1)作者三次写核舟小,又几乎通篇写所刻人、物繁细、逼真、传神。使人时时不忘其极小,又处处惊讶其极繁细,极逼真、传神,自然使人感到奇巧。(2)作者极言其奇又极言其真。如果奇而不真,出于虚构或传闻,那也就不使人觉得奇了。作者写“尝贻余核舟一”,写舟上刻的时间、姓名、篆章,说明确有其物,课文删去的部分又写自己对核舟“详瞩”、“亲睹”,又强调了核舟的真实可信,这就使人感到雕刻者的奇巧。
背景:
1、这是远在几百年前我们民间艺术的一种近景描写。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这个典故也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人雅事。
2、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3、作者也体会到雕刻家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题。
3. 核舟记核雕作品
核舟记最后出现的东西有:为人五,总共雕刻有五个人,为窗八,雕刻了八扇窗户,雕刻了箬篷,雕刻了船桨,雕刻了茶壶,雕到了一幅横幅的画卷,雕刻了念珠,雕刻了对联(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题名(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篆文(初平山人),一共三十四个字。小小的核舟不足一寸,却雕刻了这么多东西,技艺真精湛啊!
4. 核舟记谁雕的
初中语文课本收录有一篇题为《核舟记》的说明文,出自明朝文学家魏学洢之手。
该文细致地描写了明代微雕艺人王叔远的一件作品——“核舟”,笔触细腻,对“核舟”的介绍和刻画详尽而具体,对“舟”内人物的描绘逼真而生动,使人读后印象深刻,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术叹为观止。
另,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也记载了王叔远所雕的这枚核舟:“中作篷栊,两面共窗四扇,各有枢可开合。开则内有阑楯,船头一老。蟠腹匡坐,左右各一方几,左几一书卷,右几一炉,手中仍挟一册。船尾一人侧坐,一橹置蓬上。其一旁有茶炉,下有一孔,炉安茶壶一,仍有味有柄。所作人眉目衣褶皆具。四窗上每窗二字,曰:‘天高月小,水落石出’。船底有款‘王叔远’三字,仍具小印章,如半栗,文云:‘王毅印’”。
可见王叔远的这件作品并非魏学洢虚构,而是真有此物。
可惜的是,王叔远的作品并未能流传下来,人们对这枚小而伟大的艺术品只能停留在想象中。
5. 核舟记核桃图片
《核舟记》的“核”是桃核,原文有有交代: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6. 核舟记桃核雕刻的画画
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整个核舟,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7. 核舟记雕的是什么核
对象是核舟.
特征:体积小、雕刻内容多、技艺巧.
《核 舟记》开头第一段便将民间艺人王叔远的雕刻技艺评价为“奇巧”,点明其雕刻技艺的总特点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并由此引出说明对象核舟.在对核舟各部 位予以具体分说之时,也是紧紧围绕“奇巧”二字来写的.例如第二段,只有“八分”长、“二黍高”的船舱竟然有篛蓬、有八扇窗、有十六字、有刻着花纹的栏杆 正是紧扣“奇巧”这一特征来写的.第三段,船头不仅坐三人,而且三个人神情不属、姿态各异,更让人惊奇的是衣服的褶皱、手中历历可数的念珠.第四段和第五 段中,两个姿态不同的舟子、船背上细若蚊足的题字,无一不显示出雕刻者的技艺高超.最后一段作者发出“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不仅照应文章开头,也进一步 突出核舟“灵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