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核舟记说说(核雕 核舟记)
1. 核雕 核舟记
想起当年背诵过的名篇:“核舟记,魏学洢作,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还记得背诵全文时,被语文老师所支配的恐惧。当然也一定会对那艘小小的核舟记忆深刻,不断在脑海中幻想那艘小舟的模样。如今虽然找不到文章中的那艘小舟,但却可以看见更多精致的橄榄核雕。
如今的匠人们在复刻出《核舟记》中艺术珍品的同时也加以创新,用更加极致的技艺致敬前人经典。同时展现出核雕艺术的独特魅力。通过精细的镂空雕、圆雕、立雕等技法,在一枚橄榄上完美呈现所要表达的主题。其细腻程度极高,可谓巧夺天工。橄榄核雕已经在2008年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保护和大众的喜爱。尤其是苏工,讲究全程手工制作,靠的就是匠人对于咱们老祖宗流传下的技艺的传承与超越,这才是咱们中国匠人的本色。
为制作橄榄核雕,匠人需平心静气摒弃一切杂念。利用二十余把刻刀工作数日,其中平刀刻线、角刀出槽、斜刀修光。运刀,或正手平直,或反手扼拧。方寸间,尽是匠人对技艺的深刻领悟。由于其过于精小细致,因此即使是从艺几十年的老师傅也不敢保证可以一次将其完成,稍有不慎就要全部推翻重做!小小的核舟里,凝聚的是匠人千百次失败后的领悟,也正因如此才使得这些作品被赋予了独一无二的灵气。
核雕不仅好看而且好玩,如果你也喜欢这门古老又富有魅力的艺术那么就从现在开始了解它吧,相信你一定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属于你的一份快乐!
2. 核舟记核雕小舟
核雕
艺术历史悠久,明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由驱凶避邪的祥符功能向赏心悦目的把玩遣兴的转变,至近代则由诗意化的独立作品形式转变为具有一定宗教功能的佛教念珠,再一次改变了核雕清赏雅玩的属性。在当代,核雕成为文玩市场的新宠,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审美诉求,形成了“南工”和“北工”两个不同的工艺风格。从核雕艺术的生成、发展,到当下不同地区艺术风格的形成中不难发现,核雕艺术形式风格的每一次变化皆源于其观赏主体和功用属性的改变。
一、核雕艺术的生成
对大多数非艺术专业的中国人来说,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大概没有超过核雕的了。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中学课本中的一篇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课文所致。读过中学的人基本上都能够背诵“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段课文。从课文中人们了解到,中国有一种精微奇巧的雕刻艺术,可以在一颗大“不盈寸”的小小桃核上雕刻“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么多内容。通过这篇课文人们还大体了解到,至少在明代时期就有了核雕这一艺术形式。
从艺术史学的角度去探讨核雕生成的具体时间是困难的,难以准确界定其生成的时间主要有文献和实物两个方面的原因。从文献的角度看,古人惜字如金,往往只录其大概,鲜有说明其原委者。《核舟记》虽然讲了一个生动的核雕故事,但却没有考辩其来历。从实物的角度看,因为果核不易保存,时间久远不是腐烂焚毁就是朽蚀虫蛀,虽然偶尔也能发现古人的核雕,但至今还没有一件实物在时间上超过《核舟记》文章中所记载的时代。在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文献记载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古代工匠社会地位低下,一般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无法对自己的作品和技艺进行记录。古代文人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即使是“布衣”,也自视清高,一般不会与工匠为伍,故不可能做工艺美术方面的实证文录。他们所留下的文字,不是笔记就是小说,鲜有专题详论,更难得写作研究专著,偶有记述往往道听途说望物生义,其中不乏假托臆断和随意发挥。
3. 核舟记雕刻的是什么故事
内容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这篇文章非常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之精巧,形象之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雕刻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中国古代的雕塑工艺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精湛,特别是微雕工艺更是如此。明代的雕刻艺人王叔远,雕刻了这艘核舟,并将之送给作者,作者惊叹其技艺高超,而作此文。
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整个核舟,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艺术的赞美之情。
4. 核舟记桃核雕
核舟记核雕是打磨抛光好的,所以光滑。
1.核雕一般用1500至4000号的砂纸进行打磨抛光,用剪刀剪下长4厘米宽2厘米的砂纸,把砂纸卷起来,卷的越严实越好;把卷好的砂纸放入钻洞机上,卷砂纸要顺着旋转的方向放,打开钻洞机的开关就可以在核雕上进行打磨抛光了;如果打磨细小的部位可以把砂纸头剥掉几层。
5. 雕刻核舟记
王叔远《核舟记》原文有提到的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6. 核舟记描写雕刻人手艺之精的句子
描写人物外貌 及动作的语句: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这一段写船头三个主要人物的状貌神情。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精湛技艺。“中”“左”“右”,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的人物及他们的位置,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第1段中点出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峨冠而多髯”,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苏、黄共阅一手卷”、苏东坡“抚鲁直背”、鲁直“如有所语”,可以见出二人的友好关系。苏、黄两人的神态、心情不难体会。写佛印,则突出他的不拘礼节、放浪形骸的特点。“神情与苏、黄不属”句,概括说明三人的神情、气质、风度各不相同。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束缚,后者是僧人,不受世俗的礼法拘束。同时,物以类聚,佛印的形象对苏东坡的性格与精神倾向也是一种暗示。7. 核舟记雕刻者的技艺精湛的句子
应该是技亦灵怪矣哉吧
8. 核舟记写核舟主题的句子
《核舟记》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对核舟的总写。
《核舟记》的整体思路,从文章的结构看,采用的是:总、分、总。分以下几个层次,即:1.总说部分;2.船舱;3.船头;4.船尾;5.船背;6.总说。从写作手法上看,采用首尾呼应,记叙、描写、说明相结合等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