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邑庙建筑是怎样的结构风格?

秋霞圃是我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位于上海嘉定区嘉定镇东大街,由三座私家园林明代龚氏园、沈氏园、金氏园和邑庙合并而成,全园面积3万多平方米。其中邑庙可以上溯至宋代嘉定年间,。

邑庙位于全园的东南方,占地约2700平方米。殿建筑宏伟、高大,结构独特,系上海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邑庙。

邑庙大殿于明清两代因火灾和兵祸而屡毁屡建,存留下来的大殿、工字廊和寝宫均为后来1882年的清代重建。

大殿重檐覆顶,檐口饰钉帽,屋脊上塑盘龙吐水戏珠图,两端塑动物及八仙。殿前月台三面有石围栏,18根望柱头上镌有形态不同的石狮。

殿北有工字廊与寝宫相连,宫内置大床及家具,陈设华丽。殿西有月门,门额“逸趣”、“神韵”。殿东侧有石板路通沈氏园。

在园东南大门外两侧有两座井亭,均为邑庙遗物。亭皆方形,亭内有井,飞檐翘角,斗拱花板,高3米多,面积近7平方米,檐口置人物塑像,亭内天花板镌双龙戏珠图,四周设石栏连四柱。

在园的西南方为龚氏园,占地约5400平方米,东临宾藻风香室,西靠归家弄,南以院墙为界,北至清镜塘。

龚氏园由龚家先祖草创,成园则是在明代,由龚弘所建,龚弘官至工部尚书,显赫一时。龚弘过世后,龚氏败落,1555年龚敏卿将龚氏园售给徽州盐商汪某,后龚敏卿的儿子龚锡爵乡试中举,汪某将宅第归还给了龚氏。

龚氏园以桃花潭为中心,南北两山隔潭相望,山石亭台互为衬景。南有晚香居、霁霞阁、池上草堂、仪慰厅,西有丛桂轩,北有即山亭、碧光亭、延绿轩、碧梧轩、观水亭,它们或筑于山上,或构于潭边。远近高低、前后左右,主次分明,疏密相宜。

桃花潭南北两山对峙,南山峭壁耸崎,北山浑厚见长。沿潭茂林修竹,断岸滴泉,临水曲径,低栏板桥。可谓山具丘壑之美,水揽幽邃之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典型的我国自然山水园林。

西门楼为园西南部入口,门高5米,宽3.5米,门楼上方塑以花鸟及纹状图案,楼脊上有吻兽,门楼上有“含芳凝露”砖刻门额。

仪慰厅又作义慰厅,位于西门楼西侧,东向三楹,面积25平方米。仪慰厅前后有两院,步入门楼为前院,南侧孤植女贞,东北隅有松竹湖石。

园南的东西主干道越前院及厅中而过。厅檐悬“秋霞圃”行书额,后院以罗汉松、枸骨、慈孝竹、芭蕉、茶花与云层状假山组成一幅精致的庭院小景,院北侧有梅花形门洞通南山坡,门南北两面题额为“幽赏”和“翠叠”。

南山位于桃花潭南岸,以湖石夹土筑成,东西长40余米。山有南北两岗,岗上林木遮天蔽日。北岗有叠成牛、马、羊等动物形状的湖石,南岗有霁霞阁。

霁霞阁为方形,面积6.3平方米,霁霞阁原属于金氏园,后移至龚氏园。

出霁霞阁,经长约5米的仙人洞,即抵位于南岗东南脚下的晚香居,此居为三楹,面积66平方米,居前有小院,植四时花木,散置湖石。居后有廊,通宾藻风香室。

桃花潭系龚氏园的中心,旧时潭畔桃红柳绿,故名。潭东西约55米,南北约17米,池岸曲折萦回。南岸港汊有石板平桥,长约3米,宽将近1米.

桥侧崖间嵌阴刻楷书“涉趣桥”3字,系明代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娄坚所题,后来被毁,存留下来的为后来1838年按残石拓本摹刻。

潭东南有平桥通向沈氏园。桥三曲,长将近10米,桥面双拼石条共宽0.75米,石条两侧刻圆形寿字和蝙蝠图形,故又名福寿桥。桥边置石栏杆,望柱头上镌有四头狮子,神态各异。

池上草堂形似舟楫,故又名舟而不游轩,位于桃花潭西南岸,南向,三楹两披,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将近7米,高5米,面山背水。

池上草堂名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池上篇》和《草堂记》,堂与额后来都被毁了,存留下来的是后来重建的。

池上草堂堂中楹陈设明式红木家具,上悬夏雨的行书额。堂前置数峰玲珑石,间植桂花、海棠、芭蕉、杜鹃及南天竹。东披形如船头,三面临水,有一形如跳板的条石连接南岸。

室内侧设扶王靠,上悬上海画院应野平题“舟而不游轩”篆书额。额下置一面大镜,可尽收桃花潭四周景色,虚实相间,真幻莫辨。

丛桂轩位于桃花潭西,临池向东,方形,面积约50平方米。轩东西两面为清式格子门,南北两面置落地花格长窗,四角有漏窗8扇,桥式穹顶,内陈明代红木家具。

轩门悬挂“丛桂轩”匾额,“丛桂”之名,出自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中“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丛桂轩南侧有门洞,两面门额为“清芳”、“含芳”,系邑人浦泳所书。轩东沿池遍植迎春花、垂柳,南种芭蕉、翠竹,西有南天竹、金桂,北栽青松、腊梅。西侧两棵金桂已逾百年。轩南侧有酷似老态龙钟的福、禄、寿星的三座立峰石,“寿星”居中,左“禄”右“福”,形神兼备,故名三星石。

北山位于桃花潭西北,东西长约40米,高2米余,系黄石堆叠而成。因山巅有大银杏,西侧遍植青松,故名青松岭。山顶上六角形的即山亭登临可尽览园景,也可眺望远处城堞,故前人有“陌上女郎连抉出,即山亭子探春来”句。

山后有“近绿轩”,山前水上有“扑水亭”,都是登临佳处。站亭中望水面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湖中游鱼来回穿梭于湖石之间。湖石形状各异,有的像鳌头、有的像鹰嘴、有的近似骆驼、有的状如老牛,皆惟肖惟妙,妙趣横生。

亭西侧置石凳石桌,亭下的归云洞曲折三弯,长近13米,高约2米,南口有百年枫杨屏蔽。南北洞口原分别镌有“归云”和“洞天”的题刻。

碧光亭位于桃花潭北,归云洞东,三面临水,又名扑水亭。亭面积近29平方米,临水三面置扶王靠,亭北墙上辟月洞门,门上有“渡月”匾额。

碧梧轩位于桃花潭北,也称山光潭影馆,俗称四面厅。轩三楹,南向,面积约150平方米,其名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之句。

轩东侧植桂花、迎春,西侧栽芭蕉、青桐。轩前月台石板铺地,东西有两棵百年盘槐,临潭石栏护围,凭栏眺望,南山景色一览无遗。

轩后小院青苔如茵,两棵百年桂花叶稠荫翠。轩内置清式红木桌椅、长几,中楹闸堂板上悬松竹石“三清图”木刻画一幅,高1.67米,宽1.36米,两侧粉墙亦悬名家书画。

碧梧轩内有“壶峤长春”、“静观自得”、“山光潭影”、“静观自得”、“碧梧轩”和“壶峤长春”等6块匾额,轩东侧有古琴形云纹石,长1.64米,宽近1米,石上镌刻的“横琴”两字。

延禄轩位于北山北麓,碧梧轩西。轩南向,一楹,面积约28平方米轩外有曲廊与碧梧轩相连,四周青松、翠竹相间,芭蕉互映。

观水亭位于碧梧轩东侧,北临清镜塘。原题额“枕流漱石”,故又名枕流漱石轩,原额已佚,存留下来的为后来补书。亭面积约10平方米,四披屋顶,飞檐翘角。亭内三面有扶王靠,亭前木莲根棵盘结。

题青渡位于桃花潭东北隅,碧梧轩东,原为龚氏园一景,渡上架双拼石条,长约3米,宽约1米,为联结沈氏园与龚氏园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