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献

核舟雕刻人物(核舟记核舟雕刻人物)

1. 核舟雕刻人物

《核舟记》中核舟雕刻的是“苏东坡游赤壁”,课文介绍,苏轼与黄庭坚、佛印乘舟游览赤壁。其一,苏轼所游赤壁,是“黄冈赤壁”,即“东坡赤壁”,非真正的“三国赤壁”;其二,苏轼并未与黄庭坚佛印同游赤壁,系王叔远臆想创作。

2. 核舟记核舟雕刻人物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刻舟者的精湛技艺,以及核舟的由来和内容。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各部位人物的神情状貌,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6段),总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的种类和数目,赞扬王叔远的精巧技艺。作者对船上的事物进行点数,并不厌其烦地用具体数字加以说明,再次强调了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

本文说明核舟,采取了总分结合,依次介绍,逐一描述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第一部分的概括介绍,使读者对工艺美术家王叔远技艺的精巧,先有一个总的印象,这是总说。第二部分,先总起一句,指出核舟的大小,然后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做详细说明:先写船舱,次写船头,再写船尾,最后写船顶。文章的内部结构很谨严。第三部分又是总说,照应文章开头,但比第一部分深入了一步。它以一连串的数字做综合统计,使所说明的核舟给读者留下更明晰的印象,加强了说明的效果。三个部分,先总后分,分而后合。结尾以“嘻,技亦灵怪矣哉”来收束全文,同开头说的“奇巧人”前后照应。

3. 核舟雕刻人物介绍

明清两代的核舟雕刻是鼎盛时期,

欧阳宗俊先生在《微雕赤壁夜游橄榄核舟》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明清之际,我国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小件雕塑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却生气勃勃,富于创造。橄榄核雕是其中一个颇有特色的品种,明代人称其‘鬼工技’。明代,橄榄核雕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达官贵人视其为宝物,作为佩戴的装饰品,风行一时”。从历史文献和留存下来的核雕实物看,这种说法是很有见地的。

4. 核舟雕刻人物图片

明清两代的核舟雕刻是鼎盛时期,

欧阳宗俊先生在《微雕赤壁夜游橄榄核舟》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明清之际,我国大型雕塑艺术无大发,小件雕塑品和工艺品的装饰却生气勃勃,富于创造。橄榄核雕是其中一个颇有特色的品种,明代人称其‘鬼工技’。明代,橄榄核雕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达官贵人视其为宝物,作为佩戴的装饰品,风行一时”。从历史文献和留存下来的核雕实物看,这种说法是很有见地的。

5. 核舟雕刻人物是谁

三人所在的方位以及外貌、穿戴、神情、姿态等各不相同,介绍细微之处无一遗漏。

居中的东坡“峨冠而多髯”,佛印、黄庭坚一右一左。

苏、黄两人“共阅一手卷”,各以一手执卷一端,“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之念珠竟也历历可数。

如按比例求之,佛印身上的念珠该细微到何等惊人的程度,而竟然还能历历可数,其精细的雕刻本领也就更惊人了!这里是用显微镜式的笔法进行描述。

第四段介绍舟尾,紧承上文,主要着墨于两个舟子,又附带写出横木、蒲葵扇、烧茶之炉、煮茶之壶等各种器物。

这两段介绍活灵活现地表现了人物情态。所刻的五人是静止的,但其姿态、神情无不带有强烈的动作性,充满了动感。

苏、黄正在阅手卷,黄“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佛印极象弥勒佛,“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大不相同,带有多么强烈的个性特征!

舟子一个“若啸呼状”,另一个“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一读之下,其情景如历历在目,其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这两段介绍生动而富有情趣。

第五段记船背,主要介绍所刻文字。十四个字刻在船背上,“细若蚊足”,但却“钩画了了”,墨色清晰。

最可惊叹者,在如此细小的地方,居然还能刻上一方篆章,章中四字一样笔划清晰,朱色灿然,令人倾倒!